《乐队的夏天》最新一期迎来了史上最激烈的“热评”,这一场女神合作赛引发极大争议,专业乐迷争执不休,可谓是“台上是乐队的夏天,台下是奇葩说”。
01【破圈】
旅行团乐队表演结束之后,所得票数较低,互动环节专业乐迷的看法不一,便迎来了热评大战,大张伟作为正方认为旅行团本次演唱是“破圈”,旅行团表示从未有过这样的展现形式,之前唱的都是伤心的歌,这一次让大家开心一下。
而反方刘阳子则直言《周末玩具》这样的表演看了一万次,意旨在于乐队没有按照“摇滚”的方式去表演,就是错的,这种乐评真的是“专业”的吗?在大众看来并不够专业。
02【专业乐评人不够专业的评论】
张亚东在这个节目中颇受好评,因为他无论从内在还是外在,都足够专业,先点评,再谈感受,乐评人的职责便是如此,说出我们大众并不懂的专业音乐知识,哪里好,哪里不好,然后再抒发自己的感受,这才是一个专业乐评人应有的责任。
痛仰乐队的《我愿意》这首歌没有堆积的乐器,编曲质朴主线鲜明不杂乱,张亚东表示他们把雷鬼与摇滚融合的非常巧妙,对和弦做了改动,让歌曲情感有了新的诠释,整体是一种很难得的气质。
痛仰被淘汰,有专业乐评人说是因为痛仰的改编太松散,但是他们却没给出松散的定义,以及哪里松散;刘阳子直言“太无聊”,“有想切歌的感觉”,他们讲的是感受,而不是对于音乐的专业评价。
我们从张亚东那里知晓了改编中的升降“半音”、雷鬼风格与摇滚的融合,通过他的介绍,让我们在音乐的专业程度上有了另一层思考。他为乐队的专业性做科普,为声音而辩护。
先了解,再评判,这样对于普通乐迷来说才是理性点评,音乐本无对错,我们想听到的是专业乐评人从音乐专业角度去讲解、去剖析,而非直观感受。论直观感受,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只带入自己熟悉的摇滚乐形式来听音乐,未免太过狭隘。
(网友评价)
03【那些“装在套子里的人”】
一些人一边喊着创新,一边却又使劲把自己装进套子里。
“咱们就得去尝试一些大家觉得没那么有把握的事儿,旅行团的目的就是能够被更多的人看见,他们是正确的,非常了不起。”——大张伟
大张伟在节目中所说的“破圈”更多的是突破自己这一层面,如果就像刘阳子所希望的,乐队都按照固有模式去表演,按照大家“主流”想法来做,哪还有创新可言?就算是一时的“主流”,也总有一天不再时尚,音乐需要发展,需要不同的声音。
我们听音乐的方式不能变得狭窄,大家如果都听一个东西,不给其他音乐类型机会,那就不能了解更多的音乐形式,那就处于一个“闭关锁国”的状态之下了。其实,音乐的创作也更需要多元化,不能没有变化、没有进步、固守自己的一方领域,多数会“做死”。
以新裤子为例,这一期他们与Cindy的合作表演评分在乐队排行榜上倒数第三,但是我们知道,新裤子的实力以及敢于挑战主流审美的精神,正是我们为新裤子着迷的地方。
新裤子从来都是一条“新”裤子,在节目中马东曾问新裤子乐队:“新裤子的风格有过变化吗?”彭磊回答:“乐队最初是一个朋克乐队,然后转向新浪潮,搞过'土摇',到后来发现音乐形式其实是外在的,真正让人感动的还是你在音乐里表达的真实的情感。”
(新裤子乐队微博)
在《乐队的夏天》这个节目最开始,彭磊表示:我们最开始和反光镜、花儿乐队,都叫“北京新声”,之后觉得朋克太土了。
《乐队我做东》中,臧鸿飞问新裤子的彭磊“为什么说朋克土”,彭磊回答:“我觉得他们不变化,他们跟九十年代是一样的,就是大家都有变化,都有成长,我们现在载听到那个,新写的歌还是跟九几年一样,但是这好理解,好多乐队都是这样。”
从彭磊的这一番话当中,我们可以领会到新裤子那真正的前卫思维,他们不是在语言上说说而已,是在新裤子乐队成长的历史上用行动来书写,来告诉听众他们的想法。
这次他们与Cindy的合作依然不被一些人看好,那些人说是为了迎合大众审丑的需求,“丑”是那群人看到的,而观看的重点不应该是新裤子的《everybody is here now》吗?其实这首歌足够新潮,足以抓住人心。
“起初我们以为Cindy这个名字来源于灰姑娘仙度瑞拉,在为Cindy创作新副歌的时候,加入了一些灰姑娘故事的场景。但Cindy说,她当初是想叫Candy,只是有人拼错了她的名字,然后就这么保持了下来。”
“和Cindy的这次表演,实现了我们对演绎《艾瑞巴迪》这首歌的全部设想,是热烈的、放肆的、狂野的,但也有一丝的孤独。”
彭磊说灰姑娘不应该在屋子里扫地,而是应该站在舞台上。新裤子为Cindy而创作,我们可以看出新裤子不仅有实力,而且有态度。
大张伟坦言:我人生之中,觉得到头的一个乐队就是新裤子了,也许在大众眼里新裤子没有我出名,但在我心里,他们是我想要用一生去坚持的偶像和榜样。
或许是新裤子那股热血、那种真诚、那份创新精神使人动容,这才是音乐创作人值得敬佩的地方。
04【不同声音的交织,才是音乐】
经过几代摇滚人的努力,才有了今天的局面,九连真人乐队曾说现在没有文盲了,但有的是美盲。我们不能局限在一种音乐里不前进,并且所有人认同一样东西是几乎没有可能的,对于音乐,我们更多的是要宽容与接纳,保持开放态度,或许从未来的视角来展望现在,这些看似小众的音乐才是下一个主流与热潮。
我们需要多听、多看,无论是音乐人还是听众,听得多看得多了,也不会被狭隘的思想所牵绊住,纵观历史线条,都是一个时代推着一个时代在进步,人们对于“音乐”的评论也从未停歇,一个个传说中的音乐鄙视链只是自大的人强加给音乐的枷锁,永远不要用自我的思想作为音乐发展的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