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顶级科学家对音乐的迷恋,聊聊琴童该如何学演奏?

从顶级科学家对音乐的迷恋,聊聊琴童该如何学演奏?

首页音乐舞蹈音乐大师3D更新时间:2024-04-29

最近,钢琴家郎朗在杭州西湖大学为在校学生上了一堂音乐大师课。而大师课开始前,郎朗与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围绕科学与艺术的关系进行了一场非常精彩的对谈,引发了很多爱乐人的关注。

感兴趣的可以点击观看视频。

郎朗,就不用我们多做介绍了。

施一公,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1985年获得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分子生物物理博士学位。2015年开始担任清华大学副校长;2018年全职筹备西湖大学建设,并担任第一任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著名的结构生物学家。

从施一公在对谈中的发言,我们可以感受到,作为科学家的他对音乐发自内心的热爱,并更深一步了解到音乐对科研工作的积极推动作用。

这让我们不禁再次感慨,音乐与科学,一个依赖于形象思维与艺术语言,一个依赖于逻辑思维与数字公式,两种看起来似乎毫不相干,甚至南辕北辙的学科之间,事实上可以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社会的前进与发展。

科学家爱音乐,这事儿不是头一回

施一公并不是第一个对音乐公开“示爱”的科学家。

古今中外,很多伟大的科学家都曾非常直白地表达过对音乐的热爱。

爱因斯坦从小学习小提琴,成年后的他更是音乐厅的常客,甚至还曾到比利时王宫里进行演奏;量子力学的创始人普朗克,是弹钢琴和手风琴的一把好手;霍金,一生钟爱勃拉姆斯,年少时因买不起唱片机,曾买来便宜的零件自己组装。

▲爱因斯坦与普朗克

钱学森中学时代就是有名的铜管乐手,在美求学期间,他节衣缩食也不愿错过任何一场音乐会;地质学家李四光在英国求学时迷上小提琴,勤学苦练后,甚至谱写出了中国第一部小提琴曲《行路难》……

所以,音乐究竟有什么样的魔力,竟让如此众多的科学家为之倾倒?

音乐是科学家的灵感缪斯

或许在很多外行人看来,做科学研究太累了,需要用音乐来进行调节放松,以便有更好的思维和心态来面对接下来的科研工作。

答案并没有这么简单。

正如施一公所说,音乐对于科学家来说,绝不仅仅是优美的旋律可以带来心灵上的放松与享受。在他看来,长期的音乐欣赏与听觉训练,是可以刺激脑细胞、促进神经发育,进而影响思维的。

出于科学家的严谨性,施一公说这只是他的猜测与感觉。

但事实上,音乐对大脑的促进与刺激作用,很早就被科学证实了。

科学家曾用核磁共振机器观察人在听音乐时的大脑,发现和做算术题或者说话时的大脑活动完全不同——听音乐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就像在放一场盛大的烟花。

这是因为听音乐时,大脑各部分机能同时被激活,并尝试将听到的声音分解成旋律、节奏等元素,然后再将他们重新组合成一个完整的音乐体验。

而最近,又有相关研究进一步证明:听音乐可以提升大脑的认知能力。

一个来自日内瓦大学的研究团队研究发现:参加音乐课程,可以明显提升老年人的认知能力。

研究人员将132名62-78岁的老人分成几组,有的学钢琴,有的只学音乐赏析,每周只上一小时课。一年后,不管是学钢琴,还是只学习音乐赏析的,大脑都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比如,跟思考能力高度相关的灰质明显增加。

这些研究成果,都非常直接地证明了施一公所说的,音乐对大脑的刺激和促进作用。

和我们进行身体锻炼的原理一样,每当有纪律、有组织性的练习开始时,大脑相应区域的功能被加强。将这些思维能力应用到其他活动——比如科研中,自然也能将优势延展过去。

另一方面,对于科学家来说,科研上的突破,往往是靠灵感乍现,而音乐对大脑的刺激,往往可以促进这种灵感的诞生。

如今科学家更像是一门职业,很多科研人员按部就班地做实验、发表文章,日复一日并没有什么重大突破。而科学上真正实现突破创新,往往是在日积月累中,一瞬间灵感乍现,发生了质的飞跃。

正如爱因斯坦曾说:很多伟大的科学成就必定是从直觉知识开始的,想象力的秉赋胜于吸收绝对知识的才能。

在科研工作中,一旦遇到了阻碍,他就会向音乐“求助”,弹钢琴或拉小提琴,而这往往也能很快帮他解决问题。比如“相对论”诞生,爱因斯坦就认为自己凭直觉想到的,而产生这些直觉的原动力,就是音乐。

科研同样需要具备审美能力

顶级科学家为什么都爱音乐?施一公还给到了我们另一个角度的解答。

那就是科学与音乐一样,当你在这个领域达到一定的高度和深度,都是一种审美与品位的选择。

也就是说,做科研同样需要审美能力,而音乐,可以促进这种审美能力的提升。

或许,在不少人看来,科研无非就是那些枯燥的数据和重复的实验,但事实上,科学活动中往往隐含着与欣赏艺术杰作同样的审美反应。

很多科学家其实都会惊叹于自己研究对象的美、优雅和惊人,并常常被这种美震撼到。

有人对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做了一个系统考察,结果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曾在科研活动中获得了艺术家一般的审美体验。

比如,现代神经学之父、西班牙科学家卡哈尔曾这样说道:

在研究者面前,神经学花园展现出 迷人的景象和无与伦比的艺术情感。我的审美本能在其中最终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就像寻找色彩鲜艳蝴蝶的昆虫学家一样,我的注意力是在灰质花园中找寻形式精致优雅的细胞,找寻心灵的神秘蝴蝶。

除此之外,普通人或许无法想象,对于那些我们看起来枯燥、抽象的科学原理或理论,科学家竟然会以一种艺术家的审美眼光来品鉴。

热力学奠基人、物理学家玻尔兹曼在阅读麦克斯韦关于气体动力学的论文时,曾发出过这样一段感慨:

一个音乐家能从头几个音节辨别出莫扎特、贝多芬和舒伯特的作品,同样,一个数学家也可以只读一篇文章的头几页,就能分辨出柯西、高斯、雅可比、赫姆霍兹和基尔霍夫的文章。

譬如说,有谁不知道麦克斯韦关于气体动力学理论的论文呢?…速度的变量在一开始就被庄严宏伟地展现出来,然后从一边切入了状态方程,从另一边又切入了有心场的运动方程…突然,定音鼓敲出了四个音节“令x=5”…你不必问为什么这样或为什么不那样。如果你不能理解这种天籁,就把文章放到一边去吧。麦克斯韦不写有注释的标题音乐…

玻尔兹曼认为阅读麦克斯韦的科学公式,如同聆听一部完美的音乐作品一般,数学方程式直接呈现为乐曲中的音乐和声响。通过这样类比的方式,更形象地向我们呈现了科学与艺术的内在关系及其共通性。

从这个角度来看,伟大的科学家和伟大的艺术家只不过是用不同的符号系统来探索世界和生命的深处,在其终极意义上看,科学和艺术可以说是殊途同归。

音乐,提升综合硬实力的最佳途径

以上,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科学与音乐之间密不可分的关联,并进一步感受到音乐艺术对科学研究的作用与影响。

而上述例子带给我们普通人最大的启示是:音乐,其实是增强个人综合硬实力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

在没有对音乐进行深入学习之前,我们很容易感受到的是音乐的感性部分。所以在不少人的概念中,音乐带来的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可有可无的感受。

但通过科学家们的例子,大家应该能更清晰地认知到:音乐真的有利于大脑的发育,可以对严谨理性的科研产生积极的影响,音乐本身是感性与理性结合的最完美的艺术形式。

所以,真正的音乐教育,应该启蒙和锻炼到的,是不以文理科划分的全面综合能力。

然而,在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传统音乐教育常常忽略音乐的综合性,只注重枯燥的乐理学习和机械的手指训练,导致音乐学习几乎只等同于学习一门乐器。

这其实是非常可惜的。

而我们最新推出的系列音乐审美实操专栏《像学习母语一样演奏音乐》,则致力于还原音乐的综合性,以更全面更高维度的视角,带领大家学习音乐演奏,真正提升琴童的综合认知能力。

专栏研发人Yusi本身就是学霸出身,重点中学实验班的数学课代表。选择音乐道路并不是文化课成绩不高,恰恰是因为喜欢音乐,先考入了波士顿大学经济学系,在大学阶段“曲线救国”考入了音乐专业,进行双专业学习,后来又考入伯克利音乐学院获得硕士学位。

所以Yusi本身是有全科思维基础的,非常擅长发掘不同学科之间的共通性。

《像学习母语一样演奏音乐》系列专栏之《用数学立体几何思维演奏巴赫》,Yusi用立体几何的相关知识帮助大家梳理音乐的结构性,同时讲解音乐中和声、转调等理论知识的本质规律以及对演奏的实际作用。在理解的基础上,帮助大家彻底告别死记硬背,告别机械地照谱演奏,真正感受到音乐的自由与美好。

与此同时,专栏还会通过不同版本演奏方式对比,为大家带来多元感受和联想空间,用开放式的教学思路帮助大家做到触类旁通,理解并掌握更多曲目的演奏,实现审美与演奏能力的迁移。

专栏适合零基础的小白迅速入门,以最舒适的方式开始学习音乐表达;更适合那些在传统音乐教育模式折磨下,对练琴产生抗拒心理,消磨了音乐热情的琴童们,相信专栏独特的视角、有趣的内容一定会重燃孩子对音乐的热情!

除了八节干货满满的实操课,专栏里还包含了Yusi本人精心制作的谱例分析、沉浸式练习音频,购买即可享受全套课后辅导,拥有和Yusi深入探讨音乐的机会!感兴趣的朋友记得私信我咨询详情哦~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