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历史尘土淹没了三千年的格氏一族,身世扑朔迷离

被历史尘土淹没了三千年的格氏一族,身世扑朔迷离

首页战争策略霸器时代更新时间:2024-06-06

西周时曾有一个以“格”命名的国族——格国,不过这个国族不见任何史载,甲骨卜辞中也找不到丝毫踪迹,有关它的历史都是根据出土物铭文记录和推断,因此,对于格国的身世和地望显得扑朔迷离。《三代吉金文存》录有“格伯晋姬簋”铭文:唯三月初吉,格伯作晋姬宝簋,子子孙孙其永宝用。据说这是西周恭王时期格伯为爱妻晋姬所作宝簋,是晋国和格国联姻的见证。2009年考古队在山西翼城县大河口村发掘了墓地,出土一批带“霸”铜器,但除了霸器之外,还有一些带“格”的铜器,因此有学者认为霸国即为格国,其中黄锦前、张新俊《西周金文中的“霸”与“格”》从文字学角度追踪字形演变来论断“霸”与“格”的关系。两则似乎确有因果,但也有可能是复合族氏关系。

格伯簋

另有传世倗器“格伯簋”,铭文83字,记载了西周时期周王邀天下诸侯成周会盟期间,倗生用四匹良马向格伯换取了三十田的事,倗生为这件事制作了此簋,因此也叫“倗生簋”。倗,即西周,倗国篇中讲到2005年山西绛县横水镇横北村发掘了倗国墓地,出土大批带“倗”铜器,倗国与格国或霸国一样不见史载,只在青铜器上记录了它们的神秘踪迹。两国既作土地交易,一方面说明格、倗相邻,另一方面显示格国地多土广。那这里的格国是不是上面所说的霸国?从出土地点来看,翼城县和绛县南北比邻,符合两国土地交割的条件,但因此认定这个格国就是霸国还有待进一步确认。倗国和霸国大约于西周末春秋初时被附近的晋国吞并,其族人去向不明。

早期晋、霸、倗位置

格氏踪迹不止山西翼城县一处,解放以来,河南荥阳市城关乡张楼村也出土了不少带有“格氏”、“格氏右司工”、“格氏左司工”等字样的陶豆残片,铭文都戳印在陶豆盘底。陶豆是古代用陶制作的盛食器皿,新石器时代就已流行,商周时非常普遍。司工,即司空,周代官职,掌管全国最先进的手工业制造。另外与荥阳市相邻的韩郑故城也出土了一批战国兵器,有的兵器上也刻有“格氏”字样。春秋战国时兵器铸造者通常会将所在城邑刻在兵器上,后面还需刻上工匠者的名字,这样这批兵器的来历就一目了然,出现问题时也可第一时间追究责任。格氏既设有司空,说明格非一般城邑而是具有行政建制的诸侯国。以上说明春秋时期荥阳境内曾有一个格国,这些格氏族人至战国时还在这里生活。至于荥阳格国跟翼城霸国有没有关系,那就不得而知了。根据记载,荥阳格地商周之际曾属于索国,现荥阳市城关乡有小索城遗址。索族是殷民六族之一,是一个世代以搓绳为业的部族,武王定天下后,为了管制这些顽固殷民,将索族整体迁入鲁地。

格伯簋铭文

综上所述,推测周代格氏应该是个大族,而且很有可能出现了复合族氏,他们的族人通过战争和迁徙被分散到了各地。根据“格”字分析,“格”可能来源于“各”,据说“各”字本义为“行止有异”,即“来自不同寻常的行迹”,表示进犯,有的甲骨文加“彳”,引申到异族来犯,进一步衍生到行军作战。照这么说,“格”来源于军事,从字面上理解,“洛”字也带“各”,那么格族跟伊洛之戎有没有关联?许多姓氏古籍中有“格氏来自上古允格”的提示,传说允格为少昊后裔,属允姓之戎,学者认为跟西周晚期的“猃狁”有关,后逐步融入华夏。

荥阳格国最早应该在索氏东迁后由周王室建立,整个西周时期一直存在,格国跟周王室的关系密切,它虽然脱胎于戎狄,却早已被中原同化,很有可能,格氏一族在武王伐纣时有过极积表现。格国在东周初被郑国所灭,但格氏族人一直在此居聚,格氏作为地名也一直延续到战国。

文/堰风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