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在三国历史中赫赫有名的人物,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被后世描绘为一个失败而一无是处的不幸者,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和真相? 在三国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朝秦暮楚的人物层出不穷,为何唯独吕布被冠以“三姓家奴”的称谓?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多次易主,更是因为他在历史上的所作所为,让人们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吕布,勇猛无比,武艺高强,被誉为“飞将”。他在战场上所向披靡,无人可挡。
然而,他的勇猛却往往伴随着暴躁和冲动,这也让他在一些关键时刻做出了错误的决策。 他的一生充满了背叛和争斗。从丁原到董卓,再到王允和曹操,他不断地易主,成为了那个时代的“跳槽冠军”。这种行为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三姓家奴”的恶名。但是,我们是否应该仅仅因为他的多次易主就将他定性为一个一无是处的人呢? 吕布的失败,除了他自身的性格缺陷和决策错误外,也与那个时代的政治环境有关。
在那个群雄割据、尔虞我诈的时代,忠诚和信义往往被利益所替代。吕布的多次易主,也许正是他对这种环境的无奈和妥协。 然而,我们不能仅仅因为吕布的失败和缺点就忽略了他的贡献和成就。他在三国历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他的勇猛和战斗力为那个时代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和激情。同时,他也成为了后世研究和探讨的对象,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和文化。 因此,吕布并不是一个失败而一无是处的不幸者,他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复杂性的人物。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历史,更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我们应该从多个角度去看待和评价他,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他的失败和缺点。
吕布*丁原
吕布*丁原——被忽悠的弑主求荣
吕布与丁原的关系,在《三国志》中似乎被笼罩在了一层迷雾之中。书中言明丁原对吕布“大见亲待”,但并未明确指出吕布为丁原的义子。这一点,使得吕布背负了“家奴”的骂名,仿佛他的一切行动都受到了这个身份的束缚。
有人或许会指责吕布,为了投靠董卓而背叛并*害了丁原,这是忘恩负义的行为。然而,我们真的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丁原对吕布的深厚恩宠吗? 《三国志》中,关于丁原与吕布的交往,仅有一事被详细记载,那就是丁原任命吕布为主簿。主簿,这个职位在古时是长官的得力助手,负责文书工作,处理杂务,是亲信的象征。然而,吕布的身份是武将,他更适合在战场上挥舞方天画戟,而不是在文案前咬笔杆子。那么,为何丁原不给予吕布更适合他的武将职位呢? 丁原曾任骑都尉,负责保卫京城,手下武将职位众多。
但令人费解的是,他并未将这些职位授予吕布。相比之下,张杨和张辽在丁原手下担任武猛从事,地位比吕布更高,他们被派往各地执行重要任务,甚至独立募兵,显然受到了丁原的重用。而吕布,或许还在为丁原起草述职报告,他的武艺和才能在这里似乎并未得到应有的发挥。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吕布在丁原那里并未得到真正的重用和恩宠,反而更像是遭遇了职场冷暴力。然而,职场冷暴力就能成为背叛的理由吗?显然不能。吕布刺*丁原的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吕布属于并州军事集团,丁原是这个集团的领军人物。
然而,当吕布*了丁原,将整个并州军团带到董卓麾下时,令人惊讶的是,整个并州军团居然对吕布唯命是从,包括丁原的老部下张辽和高顺。这两位英雄人物,在历史上享有盛誉,但在丁原死后,他们却选择了遵从吕布的命令,这其中的原因令人深思。 更令人费解的是,当时的吕布仅仅是一个主簿,没有带兵经验,更没有显赫的战功。然而,他却能够轻易地掌控整个并州军团,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和力量?这些问题,或许只有深入历史的迷雾之中,才能找到答案。高顺率领着士兵冲锋陷阵,所向披靡,早已在战场上赢得了赫赫威名。与此同时,张辽也独立领兵多年,刚刚从河北招募新兵归来。按照军中的潜规则和历史的定律,似乎应该是高顺和张辽这两位将领引领着吕布前行。
然而,现实却是他们跟在了吕布的身后。 那么,为何以张辽和高顺为代表的并州军团,在吕布做出悖逆之举后,仍然对他忠诚不渝呢?这是否意味着吕布刺*丁原的行动,实际上是代表了并州军团的共同意愿? 事实上,吕布和他的并州军团,曾经把董卓视为国家的英雄,认为他代表了国家的利益。董卓虽然心怀叵测,但他护送皇帝回宫,树立了勤王的形象,又诛*宦官,树立了新政的形象。他就像一只披着羊皮的狼,成功地欺骗了许多人。
而吕布和整个并州军事集团,作为典型的武人集团,擅长军事却不懂政治。他们很容易就被董卓的言辞所迷惑,认为董卓才是正义的代表,而支持袁绍的丁原反而成了“逆贼”。因此,当吕布*掉丁原时,他们并没有认为这是背叛旧主的行为,反而认为这是“为虎作伥”,是跟随吕布走向正义之举。 所以,吕布刺*丁原的真相并非简单的背叛和谋*,而是并州军团在政治认知上的迷失和选择。他们被董卓的言辞所迷惑,将董卓视为正义的代表,而丁原则成了他们眼中的“逆贼”。在这样的背景下,吕布*掉丁原自然得到了并州军团的全力支持。
吕布*董卓
吕布*董卓——义子当得很憋屈
吕布与董卓的关系,在《三国志》中被描述为深厚的父子之情。董卓对吕布寄予厚望,不仅任命他为骑都尉,还提拔他为中郎将,并封为都亭侯。这样的晋升速度,无疑让人羡慕。然而,吕布在董卓麾下的实际地位又是如何的呢? 董卓安排吕布的职责是守卫中閤,这实际上是一个看守大门的兼保镖的角色。这足以说明吕布并未得到董卓的真正重用。
当关东义军从三面围攻洛阳,讨伐董卓时,董卓派遣他的女婿牛辅驻守陕县,同时让李傕、郭汜、张济等人防御陈留、颍川等地。尽管吕布的官职和才能都超过这三人,但由于他们都是董卓的凉州系,因此都得到了带兵出征的机会。而吕布却被留在了董卓身边,担任守卫中閤的职务,这足以看出董卓对吕布的不信任。
作为董卓的私人保镖,吕布的生活充满了危险。董卓性格残暴,曾因为一点小事就对吕布大发雷霆,甚至抄起手戟向他掷去。吕布虽然躲过了一劫,但这样的生活让他感到如履薄冰。更糟糕的是,吕布还与董卓的一个侍女通奸,他担心事情败露,每天都过得提心吊胆。 就在这个时候,司徒王允找到了吕布,劝说他刺*董卓。
吕布最初犹豫不决,担心这样做会违背父子之情。然而,王允却提醒他,他们之间并非真正的骨肉关系,而且吕布的性命已经岌岌可危。最终,吕布为了自保,决定刺*董卓。这一举动让所有人都感到欣慰,因为董卓的暴政终于得到了终结。然而,他却因此背负了“弑主”的恶名,这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尽管董卓对吕布有着如同父子般的深厚恩情,但那些高官厚禄,说到底,并不是给予吕布个人的,而是用来笼络他身后的并州军团。董卓之所以如此器重吕布,其真正目的在于稳定并州军团,以确保自己的争霸大业不会受到干扰。
复原历史真相——被遗忘的勤王梦
吕布,这位英勇的武将,曾奉朝廷之命讨伐篡权的袁术。在前往攻击袁术的路上,他试图借道于占据莒县的萧建,然而遭到了拒绝。吕布并未选择武力冲突,而是选择以书信的方式表达他的意愿和决心“我诛*了董卓,来到关东,是为了寻求兵力,向西迎接皇帝,恢复洛京的秩序。然而,将领们却自相残*,无人顾及国家的安危。
”这封信揭示了吕布的真实意图,他离开长安并非为了逃避,而是肩负着向关东诸侯借兵、迎接皇帝、恢复洛京的重任。 吕布之所以首先选择投靠袁术和袁绍,是因为他们两人的反董口号最为响亮。袁术掌控南线义军,袁绍则统领北线义军,因此,向他们借兵似乎是天经地义的。此外,还有一位重要人物也证明了吕布的勤王梦——那就是王允,虽然他被公认为汉室的奸臣。
在长安被攻陷后,吕布曾邀请王允一同逃走,但王允却表示“朝廷年幼,只依赖我一人,我不能在危难时刻苟且偷生。”他嘱咐吕布“要尽力向关东诸侯求助,时刻以国家的利益为重。”显然,王允将保卫汉室的希望寄托在了吕布身上。 然而,吕布在袁绍那里的经历并不顺利。他发现袁绍企图独揽大权,计划自立朝廷,并且对他充满敌意。
因此,吕布不得不离开。袁绍意识到吕布的威胁后,派人追*他,但吕布幸运地逃脱了。后来,臧洪在给袁绍的信中写道“吕奉先为了讨伐董卓而投奔你,请求兵力却未能得到,他离开有什么罪呢?”这句话也证明了吕布投靠袁绍是为了请兵救驾。
然而,吕布的勤王梦并未实现。汉献帝最终被曹操接到许都,成为了他“令诸侯”的工具。这样,吕布就再也找不到自己的理想了。在当时复杂的局势下,袁术想称帝,袁绍想立帝,曹操想挟帝,吕布很难分辨谁忠谁奸。他曾想投靠袁术,但最终被曹操的橄榄枝所吸引,站在了他这一边。其实,吕布之所以与曹操站在一起,还是受他勤王梦的驱使。
据《英雄记》记载,曹操曾给吕布写了一封信,表明自己迎天子、定天下的决心,这无疑是在向吕布展示他的勤王之志。改写后的内容如下: 吕布的信任并非轻易获得,而是经过一系列巧妙的策略与行动才最终赢得。在吕布给汉献帝的上书中,他明确表示:“我原本应当亲自迎接陛下,但深知曹操的忠孝之心,故委托他代我迎接陛下至许都。
”这句话透露出吕布选择曹操的深层次原因,那就是曹操事先所展现出的勤王行为。曹操正是利用吕布的这种心理,成功地拉拢了他,并使其调转矛头攻击袁术。 然而,吕布的命运似乎并不如他的武艺那般辉煌。尽管他被誉为天下第一武将,但最终却沦为了他人政治斗争的棋子,甚至成为了笑柄。这不禁让人感叹,吕布的英勇与智慧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曹操的智谋与吕布的无奈。曹操通过精准把握吕布的心理需求,成功地将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而吕布,尽管有着过人的武艺和智慧,但在政治斗争中却显得力不从心,最终成为了悲剧人物。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单纯的武力与智慧并不足以立足,更需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