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军报记者微信公众号
文化部严肃查处恶搞《黄河大合唱》等
红色经典及英雄人物视频
记者2日获悉,针对近期媒体曝光的恶搞《黄河大合唱》等红色经典及英雄人物视频的问题,文化部高度重视,立即部署查处工作,排查清理有关恶搞视频,要求互联网文化单位自觉抵制恶搞红色经典及英雄人物的互联网文化产品,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据了解,1月28日监测到网络舆情后,文化部立即研究部署查处工作,排查清理下线恶搞视频,并召集优酷土豆、腾讯、爱奇艺、百度、新浪、搜狐、秒拍等17家主要互联网文化单位,召开监管通气会,明确排查范围,要求各网站举一反三,全面清理同类恶搞视频和音乐。截至1月30日,各主要互联网文化单位共清理下线涉及经典革命歌曲的恶搞视频2898条、恶搞音乐165首。
文化部文化市场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文化部将进一步加强互联网文化市场监管,紧盯恶搞红色经典及英雄人物、格调低俗的互联网文化产品,加强网络巡查,一旦发现,立即责令下线;严查价值导向偏差、含有法律法规禁止内容的互联网文化产品,情节严重的,依法从重查处并列入文化市场黑名单。进一步加强对互联网文化单位的引导规范,要求其严肃对待经典革命题材文化作品,尊重历史、敬重经典、礼赞英雄,自觉抵制和清除不良内容,提供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互联网文化产品。
此条新闻一经发布,就获得了网友的纷纷点赞:
伴着《黄河大合唱》的旋律,一群人一边吼着“年终奖,年终奖,我们在嚎叫,我们在嚎叫”,一边摇头晃脑故作癫狂,时而瞪大眼时而张大嘴,时而扭动屁股乱舞手臂……最近,一个“年终奖”版的《黄河大合唱》视频流传在网络上。低俗的歌词、夸张的表演,大多数观众看后不仅没有发出笑声甚至想“咆哮”:“怎么能这样糟蹋我们的经典歌曲!”
抗战经典歌曲《黄河大合唱》,惨遭恶搞。据了解,以另类形式表演《黄河大合唱》,已经成为有的公司年会的热门节目。甚至,有的恶搞节目还被搬上电视荧幕。
对此,《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者冼星海、光未然的后人通过媒体表达了他们的愤怒和不满,认为恶搞革命歌曲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呼吁有关单位停止这样的演出,并要求限制相关视频的传播。
作曲家冼星海的女儿冼妮娜看到后气得一晚上没睡,她认为这种表现形式是对原作品的一种侮辱。她直言:“ 我是很反对的,我父亲是用血和泪来写的这部作品,代表我们这个中华民族之魂,不朽之作。严肃的音乐可以这样的来调侃,他们来恶搞,我觉得是忘本。”
词作者光未然的儿子张安东也表示,他难以接受这种以娱乐大众为目的恶搞行为,并且不可原谅:“ 我特别愤慨那些主办这些节目的人,他们自己的年纪不小,他们会对抗战文化有印象,但是他们却没有感觉、是麻木的,还在以一种廉价娱乐大众的这种情绪下来组织,那我觉得难以接受或者不可原谅。
众多网友看过此类视频之后气愤地怒斥:何其荒唐,分明是对红色文化和革命英烈的亵渎!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在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慷慨激昂的《黄河大合唱》给了中华儿女极大的勇气和力量,无数仁人志士高唱着这首战斗歌曲,奔赴前线奋勇*敌。即使岁月流逝,以《黄河大合唱》等为代表的众多经典文艺作品,仍是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精神的象征与丰碑。
娱乐有边界、有底线,恶搞分场合、分对象,不能肆意妄为。经典成了笑点,面目全非后的影响,可想而知!恶搞经典,特别是恶搞革命经典作品,表面上看,博取了不明真相“吃瓜群众”的笑声;但实质上,解构了崇高、玷污了经典,误导了人们的认知和判断,传播了历史虚无主义。为图搞笑而篡改、恶搞这一反映民族救亡之声的代表作,往轻了说是愚昧无知、戏谑玩闹,往重了说是对历史的污损、对英雄的亵渎!
令人震惊的是,近年来不仅仅《黄河大合唱》被恶搞,一些红色经典文艺作品也莫名中招。在这些恶搞中,黄继光、邱少云、董存瑞等英雄人物纷纷“躺枪”…… 同现实社会一样,网络空间允许有不同声音、多元观点和个性作品,但不能突破法律和道德的底线。为何有人明知恶搞经典、诋毁英雄触及道德、甚至触碰法律底线,却还如此“任性”呢?一个重要原因,他们通过哗众取宠的开涮、 标新立异的恶搞,招徕了观众、带来了关注,达到个人成名、谋取私利的目的。更有甚者,有的意欲用此举作为抹黑党史军史的毒弹。
历史不是一个什么都可以装的“空袋子”,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的文艺作品,同样不是什么都可装的“空袋子”、想怎么改就怎么改的“草稿纸”。《黄河大合唱》中所歌唱的,是八路军东渡黄河、饮马太行抗击日寇的坚定决心,是全民族觉醒、同日寇抗战到底的不屈精神,说它是“民族之魂”“不朽之作”毫不夸张。为图搞笑而篡改这一反映民族救亡之声的代表作,显然是一种对历史的亵渎、对民族精神的挥霍,与浑浑噩噩的“蓬间雀”何异?军人常常说,和平年代尤须警惕“和平积习”。对我们每个人而言,同样需要保持对历史冷漠病和虚无症等和平积习的警惕。
“不懂自己出生前历史的人,永远是个孩子。”对待先辈们燃烧生命谱写的历史,抱持温情与敬意是最起码的要求。历史里不仅有先辈的奋斗,更维系着我辈的过去和未来;经典作品承载着的不仅是艺术创作的高峰,更有民族的兴衰和荣辱。尊重历史、尊重经典,其实就是对自己的尊重,对未来的尊重。
历史是革命先烈用鲜血铸就的。对待先辈们燃烧生命谱写的经典作品,抱有温情与敬意是最起码的要求。恶搞革命经典和英雄人物,或许会带来些许欢乐,但消费经典之后导致的是认知的低俗、精神的矮化。对毫无底线恶搞革命经典和英雄人物的行径,我们必须理直气壮地批判和反击。尊重历史、尊重经典、尊重英雄,就是守卫我们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守护民族代代相传的精神家园。
这是一场持久战,我们使命在肩、责无旁贷、不容懈怠!
相关评论
拒绝恶搞,向经典致敬
■钱宗阳
近日,某单位年会上恶搞“十大抗战歌曲”之《黄河大合唱》的视频在网络流传,视频中,表演者夸张搞怪的表情和搔首弄姿的动作引得台下哄笑,却引得网友愤怒。
这不是《黄河大合唱》第一次躺枪,更不是经典作品第一次被恶搞。2006年,电影《闪闪的红星》被网友恶搞为《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原本一心想参加红军的小英雄潘冬子,在短片中却整日做明星梦;甚至连国歌也曾“中枪”,2007年,网上流传“国歌被改成股歌”的消息,歌词被篡改为“起来,还没开户的人们”,严重损害国歌尊严。
经典何以屡屡被恶搞?这与当下泛娱乐化的文化倾向不无关系。越是经典,人们也就越是熟悉。一些人把恶搞的靶子打向经典,无非是想通过巨大的反差获得更多笑点和关注,以至于某电视节目中嘉宾宋某某在点评一个恶搞节目时曾妄言:“我真的觉得太需要拿一些严肃的东西来调侃,我们缺这个,其实没有什么不可以调侃的,非常好玩。”此言一出,舆论一片哗然。
严肃不是经典的本来面目,是我们对待经典的应有态度。1939年3月,为了完成《黄河大合唱》作曲,冼星海在延安的一孔简陋土窑里连写6天6夜。在后来的首演中,由于延安条件艰苦缺乐器,甚至用上了口琴、木鱼、煤油桶,为了模拟呼啸奔腾的黄河浪涛,还有人在腰上系上大号搪瓷缸,把20多个勺子放进缸子里使劲地摇。就是这样一个在简陋中诞生的作品,却迸发出了号召亿万中华儿女团结一致、抗日救亡的磅礴力量。穿越历史的天空,《黄河大合唱》已成为一个永久的文化符号和记忆坐标,它用音符和旋律承载着艰苦卓绝的抗争历史,用呐喊和嘶吼彰显着勇敢无畏的民族精神。戏谑这部经典,就是戏谑那段历史,是一种哗众取宠的无知轻浮。
而今,在和平年代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对民族的苦难感受已经不是那样真切,对他们当中一些人而言,甚至忘记了革命先辈流血牺牲铸就的历史,而是沉浸在充满了恶搞与无厘头的“小确幸”空间中。
或许,一些恶搞者自认为没有多大的恶意和不敬,觉得没必要上纲上线。然而,恰恰是这种不自知和不以为意,暴露出一些人心底的麻木和对历史的淡忘。我们生在一个可以娱乐的和平国家,生在一个无须用血肉之躯抵抗侵略的美好年代,但请不要失去对民族苦难史和抗争史的敬畏。娱乐有底线,恶搞有边界。不是每一段历史都能“一笑而过”,也不是每一首经典都能“另类演绎”。恶搞者当明白,你所期望的笑声,很可能是刺痛别人记忆伤口的尖刀。
好在,恶搞经典并非主流。同样是综艺节目,某省卫视一档节目中由众多明星与专业人士在黄河边合唱《保卫黄河》的视频却广受好评。由此可见,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既要保护与传承经典,又要不断在弘扬主旋律的作品上推陈出新,这样才能让正能量充盈文化阵地,也才能让那些有毒的“罂粟花”真正失去生存的土壤。
在滔滔河水声和澎湃交响乐的衬托下,有网友评论说:“听了这么多年,感觉好像这次才是第一次听,太感动了,眼泪根本忍不住。”
军报记者微信发布
来源:新华网、@人民日报、钧正平工作室、@军报记者微博;
投稿邮箱:jfjbwx@163.com;
转载请注明来源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