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原创稿
当你开始搜索某个陌生的网络词汇时,你已经不属于它所代表的世界了。或者说,你已经是它的圈外人。
“饭圈”“古风”,“美妆”“电竞”……每个流行标签的背后,都活跃着一大批年轻参与者。他们沉浸其中,创造着自己的独特语言,建立起专属于彼此的文化城堡。互联网时代,青年群体以网络为主要阵地、以兴趣与情感为核心纽带,构建起了如上述所示的各式圈层,青年“圈层化”现象逐渐显现。
同时,无论是存在于古诗词中的“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还是继承自五四运动的光辉传统,“青年”都承载着无限的民族“希望”之义。因此,分析青年“圈层化”现象,既是考察当代青年生存现状的重要维度,也是对国家未来自觉的内在关注。
以“圈”为媒
曾经我们的交往范围一度被局限在地理疆界,如今借助网络技术,人们得以跨越传统的沟通方式,超越时间、空间与他人相见。那些原本可能只是个人的喜好,经由这种力量,微光吸引微光,它们聚集、放大、繁衍,在虚拟的环境中生成了真实的情感联系。
假如说互联网增加了人们相识的机会,那么圈层便给予了青年人“被懂得”的许诺。寻求理解本就是每个人的天性,通过圈层,这些青年人建立了自己与事物、自己与他人、自己与世界以及自己与自己的连接。不同于经济学或商业逻辑的定义,青年人“圈层”不仅是“长尾理论”的变现目标,它们还有这样一种意义,即,不管你感兴趣的领域多小众、另类,如辩论、说唱,乐队、脱口秀等,都会被有着同样感受的人所认可,尊重差异、拥抱多元,无疑构成了青年“圈层”存在的积极面向。
困在“圈”里的人
与之前提到的“多元”“差异”“包容”相反,“圈层化”还有“封闭”“狭隘”“排外”等消极的一面。
“圈层”给予了青年人被看见、被理解、被认同的虚拟乌托邦空间,而一旦回归到现实生活,“圈层化”现象却不免暴露出青年人面对外部世界与内心世界交互作用时所衍生的困顿,这颇具辩证的意味。
“圈层”是青年逃避现实压力的避难所。一些刚刚走出校门、适应不了社会的年轻人,试图躲进虚拟网络,寻求情感寄托、身份认同和自我实现的可能。
“圈层”是看似观点开放的“信息茧房”。它阻碍了外部信息的进入,“群体极化”现象严重,不同“圈层”的青年彼此隔绝,越来越囿于自己的观点而拒绝接受其他意见。“抱团”成为“圈层化”的一大突出特征。在一次次语言暴力中,原本倡导多元、包容的独立个体,逐渐偏离轨道变为群体“对立”的乌合之众。
“圈层”还是青年被技术“异化”的表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异化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现象。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低头族”“手机依赖症”“社交媒介焦虑症”……越来越多的问题发出隐喻,不是我们在使用技术,而是技术在奴隶我们。
由此可以看出,从以圈相连,到画“圈”为牢,就像天使与魔鬼只有一步之隔。
无奋斗,不青春
以“圈层化”为切入视角,透视当代青年人的生存现状,可以发现“圈层”背后存在着积极与消极的两面性。如何在这两个面向中获得平衡,成为当代青年无可回避的功课。
首先,要保持自我意识的清醒。圈层固然为青年人提供了精神舒适圈,但同时也带来了精神虚无的可能。当沉浸其中或推崇“逃避可耻但是有用”的信条时,便容易出现躲进“庇护所”不再出发的危险,因而意识到自己的心理虚弱。
其次,实践是接近理想的唯一捷径。虚拟与现实界限逐渐模糊的今天,熟悉网络逻辑的青年人更应将从“圈层”中获取的精神动力,用来滋养美好生活的实现,而不是反过来让其变为阻碍。如果理想国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彼岸,奋斗则是所有行动中最有效的途径。
最后,青年应处理好时代与个人的关系。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我们历来关心青年发展,注重发挥青年的力量,寄青年群体以厚望,将信任交付于青年手中,这些鼓励和引导都是抵抗历史虚无主义时代病的一剂良药。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每一代人也有每一代人的担当,面对盛行的“丧文化”,“正能量”不是一句语言空壳,而是相信“奋斗”一定会有回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看透生活的真相之后仍然选择热爱生活的英雄主义情结。
只有理清以上关系、积极投入社会建设,我们才能成为物质更丰富、精神不迷茫、情感不空虚,兼顾时代与个人、慎用速度魔咒、技术伦理的新时代青年。其实“出圈”的钥匙不在他人手中,它就在固守于每个圈子、却不囿于圈子的你我心里。
关于近期热议的电视剧《觉醒年代》有一句话:
“《觉醒年代》有续集吗?”
“现在的美好生活就是。”
作为当代青年,作为无数先辈革命的继承人,作为未来美好生活的捍卫者与创造者,面对世界风云变幻,吾辈必须坚定信念,振奋精神,不颓唐不自怜;我们要放眼未来,练好自身本领,能够随时应对时代抛向“青年”的挑战。我们每个人用奋斗撰写未来底稿,才不愧对革命先辈们用生命开启的“觉醒年代”,才有希望传承我们的“觉醒年代”。
鲁迅《热风》中广为流传的一段话,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中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作者分别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