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各帝国主义国家援引片面最惠国待遇,获得了《马关条约》中除割地赔款以外中国给予日本的所有特权。
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大大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加深民族危机。《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不仅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可以说,甲午中日战争成为中国近代民族意识和政治变革思潮演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马关条约》使举国上下倍感耻辱。1895年5月3日,光绪皇帝在《马关条约》批准书上盖了玉玺,正式批准了这一条约。光绪皇帝慨叹道:“台湾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当时,在场的众大臣无不痛哭失声。许多学者指责李鸿章父子卖国自保。数百名汇聚在北京应试的各省举子几次联名上书清廷,请求废除条约、迁都内地,继续战斗。亲身经历这场事变的吴玉章回忆说:“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它使全国都为之震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李鸿章的‘洋务’运动彻底*了,李鸿章的卖国贼面目彻底暴露了。广大人民都反对投降派,反对李鸿章,欲食其肉而后快。当时正在北京会试的各省学子也纷纷集会、请愿,康有为即曾联络其中一千余人,举行了著名的‘公车上书’,要求拒和迁都,变法图强。我还记得甲午战败的消息传到我家乡的时候,我和我的二哥(吴永锟)曾经痛哭不止……我们当时悲痛之深,实非言语所能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