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帝国风云16道光屈服,准备议和

晚清帝国风云16道光屈服,准备议和

首页战争策略帝国战争风云更新时间:2024-06-25

1842年8月2日,英军主力溯江而上,直指长江上的核心城市南京。牛鉴与耆英等人连连上疏,请道光下旨议和,以拯危局。情急之下,牛鉴顾不得忌讳,声称“危迫实不可言”,情况危急到都不知道该怎么描述了,要皇帝“速速定夺,以拯民命”。

即使在英军兵临南京城下的这一刻,道光仍然在幻想战局出现转机,这样的话才可能保证“先剿后抚”的效果,也才能在谈判中争取到地位。

可是牛鉴的话表明,他的想法是有多么的不切实际。

“以拯民命”四个字已经触碰到了道光内心的底线。作为皇帝,他得对整个帝国负起责任,不能破罐子破摔,而在战争看不到一丝一毫取胜希望的前提下,越早结束,损失才会越小,这正是当年他的爷爷乾隆征讨缅甸时留下的教训。

在给耆英的旨意上,道光告诉对方:“两年来,沿海百姓频遭战火蹂躏,朕实在于心不忍,与其兵连祸结,不如息事安民。”

他屈服了,尽管很不情愿。

道光松了口,但让南方官吏纠结的是,英国人却拒绝跟他们谈和。

道光年间,从来没有天生的“主抚派”,都是碰得头破血流、鼻青脸肿后才不得已改弦更张。比如耆英就是这样,鸦片战争爆发之初,他在加强海防方面不遗余力,你看不出他有什么主和的气味儿。发生思想转变,是到了前线,亲眼见识英国人“船坚炮利”之后才开始的。或许我们可以做个假设,如果耆英还待在大后方,没准“主剿”的论调仍然喊得比谁都高。

耆英是努尔哈赤的后裔,属于皇室宗亲,他跟琦善一样,都不用读书,全是靠荫生才当了官。不过这个人似乎天生就很会做官,连教师爷都不用请,朝廷的“吏户礼兵刑工”六个部门,他做过四个部门的尚书,一个部门的侍郎,前前后后担任了五十多个职务。

大概因为官做得太多太大,什么世面都见过,无形中也把耆英的胆子给弄壮了。在南方主和的官吏中,牛鉴虽然勇于坚持自己的主张,但道光不发话,他还不太敢擅自行动,耆英正好相反,他明里不跟皇帝争论,私下里却我行我素,称得上是胆大包天。

在道光三令五申,要求弃“抚”从“剿”的那些天里,耆英从没有放弃他的“羁縻”努力,一路都追着英军递送书信。在他那里,道光的“主剿”谕旨形同空气,想理就理,想不理就不理。

这么多年官做下来,老官僚自有一套应付上级的办法。英军回复他的照会,他会从里面挑字眼,然后进行包装。在他笔下,英方的强硬态度往往会变成“言词恭顺”“深知感激”,反正是一副软沓沓的孬种样,其做法颇近似于靖逆将军奕山。只不过奕山还是打了败仗,实在没法交代时才走了文学道路,耆英却是一个如假包换的文学青年,随时随地都有创作灵感,可以把假的说得比真的还真。

只是道光好哄,英人难骗,璞鼎查不是义律,这个洋鬼子一个劲地耍大牌,耆英的笑脸往往贴了冷屁股,人家就是不理你。

牛鉴则表现得更有意思,在璞鼎查甩臭脸的时候,他还给对方说大道理,讲信义,表示现在进入了谈和期,英军不应再出手动武。璞鼎查连听都不想听:“闭嘴!不唱高调能憋死你吗?要让我暂时不攻南京也可以,先拿三百万两白银出来,作为赎城费。”

南京不是广州,没有那么多富商,牛鉴勉强才凑了六十万两,还要分两次才能付清,而此时的璞鼎查已全然没有一点英国绅士的风度,他根本等不及别人凑钱。1842年8月5日,牛鉴接到英军发出的通牒:不交出三百万两白银,立即进攻南京。

牛鉴急得都快要疯掉了,他派人急赴无锡找耆英,让耆英拿个办法出来。耆英能有什么办法,要有办法,还至于坐在家里无事可干吗?

好在与耆英在一起的还有另外一个主和大臣、前两江总督伊里布,他说有办法。

伊里布的人生经历跟裕谦相似,有显赫家世,同时又是科班进士出身,不过与裕谦不同的是,早在鸦片战争之前,伊里布就以“熟练边务”而闻名。

当时的各省之中,以云南等天高皇帝远的边疆地区为最难治理,朝廷在选择疆臣时,往往都要挑选得力的大臣充任。伊里布执政云南期间,能够宽猛互济,该温和时温和,该铁腕时铁腕,使得云南政通人和,因此受到道光的多次褒奖,并授以协办大学士。道光执政前期,疆吏中能获此殊荣的仅两人而已,除了他,就是琦善。

毫无疑问,伊里布可以位列一线能臣之列,加上清末也常称少数民族为“夷”,一个“边夷”,一个“英夷”,在未搞清楚两种“夷”区别所在之前,一般人都以为“治夷”方法可以互相套用,这使得伊里布理所当然地成为道光所用名单中的热门人选。

义律第一次占领定海之后,伊里布即被委任为钦差大臣,奉命收复定海。一开始,伊里布跟其他人没什么两样,上来都是雄心壮志,而他干练果敢的行事风格也得到充分展现,短期内就从周围各省调集了一万多兵勇。在拖拉疲沓的清末官场,这种工作效率甚为少见,足能当得起道光对他的信任。

但是其他人的最后遭遇也同样可以复制到伊里布身上,还没正式开打,伊里布就发现武力收复定海是个难以完成的任务:他有陆军,却没海军,关键的水师战船没有着落,而去定海,就得坐船抢渡,不然插翅膀飞过去啊?

伊里布像琦善一样识趣,他不打了,改为与英军进行谈判,接着便成功地实行了停战,保证英军不再实施进攻。而后由于琦善与义律制定的“穿鼻草约”在先,他又得以从英军手中接收了定海。

假使换个角度,可以说伊里布是不费一枪一弹就收复了定海,应该有功才是,然而其时正是“主剿”空气最浓的时候,京城的言官御史,地方上的左邻右舍,递上来的弹劾奏章多得跟雪片似的,让伊里布很快陷入了被声讨的汪洋大海。弹劾他的官员中,既有伊里布以前的下级颜伯焘,也有后来的下级裕谦,称得上是众叛亲离,令伊里布大感苦涩。

最狠的一棒是皇帝敲的,道光下旨革去伊里布的所有职务,发往张家口军台(相当于驿站)做苦差。

随着战争的延续,原先咬牙切齿,发着狠要弹劾伊里布的“主剿派”相继吃了亏,除了已经死掉的,活着的都一个个变成了“主抚派”。立场一变,态度就变,他们不仅觉得伊里布当时没有做错,反过来还眼光独具——您老人家怎么还没打就知道打不过呢,太高明了!

伊里布重新又变成了香饽饽,大家都举荐他再次出山,道光也有此意,便将他释回,随耆英南下,从事“先剿后抚”事宜。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