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阳傩舞“爱社”在保护传承中焕发生机

寿阳傩舞“爱社”在保护传承中焕发生机

首页角色扮演恒古传奇更新时间:2024-06-29

借助巫傩形式演绎传说。

一招一式传承着古老艺术。

全景呈现傩舞保护成果。

悠远的鼓点、粗犷的动作、诡秘的面具……傩舞“爱社”把人们带入到黄帝大战蚩尤的战争中,再现了沿袭自远古时期的民俗文化传统。近日,在寿阳县举行的“龙腾盛世·幸福寿阳”2024迎新晚会上,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傩舞“爱社”,盛装演绎,带领观众走入神秘悠远的历史故事。

傩舞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舞蹈,被称为民间艺术的“活化石”。傩舞“爱社”俗称“耍鬼”,是极为古老而又稀有的傩舞形式,表现的是黄帝大战蚩尤的传说故事。这一艺术形式现今仅流传于寿阳县平头镇一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近年来,寿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经过连续多年的抢救挖掘、整理恢复,终使这一濒临失传的艺术形式重新绽放光彩。

于历史深入探寻

相传,远古时期,寿阳县平头镇一带是黄帝大战蚩尤的主要战场之一。黄帝为了战胜蚩尤部落,想尽各种办法,均不奏效。危急时刻,有人建议用“鬼”驱除敌人。黄帝命令将士打扮成“魂头鬼”,手舞足蹈冲到阵前迷惑蚩尤,果然取得了胜利。为了表彰将士忠爱社稷的英勇行为,黄帝就将这种舞蹈称之为傩舞“爱社”。

流传于民间的傩舞“爱社”,是否曾在战场上建过奇功,人们不得而知。但它作为人们祭祀上苍、祈祷雨水所用,却有源可寻。《寿阳县志》记载,每年农历七月十三,傩舞“爱社”和邻村三大社都要到本县阪泉山附近的北神山轩辕庙祭祀表演,为轩辕黄帝过生日。而傩舞“爱社”是唯一被允许进入轩辕庙内进行表演的社火节目,其他三大社的节目则只可在庙外的山头上表演。

汉代以后,傩舞“爱社”有一部分演变为蚩尤戏或角抵戏,如在寿阳境内也留下了一种竹马戏,但形式内容则演变为戏剧,只有傩舞“爱社”的鬼傩以原始形式留存下来,并且保留了远古鬼图腾的形式和内容。

在傩舞“爱社”的表演中,6名“大鬼”戴鬼脸面具为主要表演,18名“小鬼”站成城郭形在两边助阵。整个表演有六套动作,时长近一个小时。《武势》,主要表现的是黄帝和他的将士在征战出发前积极备战的场面;《倒上墙》,展现了将士们来到城门下,不停变换阵仗攻城的景象;《直墙》,体现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不断进攻却再三失败的作战场面;《小场》,则是将士们攻城失败后,重新制定攻城战略迷惑敌人,再次进攻的场面;《过关》,表演黄帝和战士进攻成功,打败蚩尤取得胜利的激烈场面;《耍桌》,主要是将士们取得胜利后,百姓一同为其庆功的热闹场面。

这些故事让傩舞“爱社”更具魅力。从整个表演来看,它是一种舞武结合的群体舞蹈,特色鲜明,伴着锣鼓的敲击,在整齐划一的节拍中,表演者按规律行走,塑造了将士的威武形象,流露出对先祖的敬仰与崇拜。

傩舞“爱社”原本是当地的北神山轩辕庙庙会中表演的舞蹈,属于一种祭祀性仪式舞蹈。随着岁月的流逝,不断发生转变,逐渐从一种严肃的祭祀性仪式活动转变为祭祀与娱乐相结合的民俗活动。如今,每年举行重要的节庆活动时,傩舞“爱社”就成为寿阳县必不可少的表演节目之一。

让古老艺术传承

新中国成立初期,能表演傩舞“爱社”的只有沟北、韩沟两村。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沟北的“爱社”表演艺人已构不成一班,在韩沟村却一直延续、流传至今。现在,韩沟村是寿阳县唯一的傩舞“爱社”传承基地。

2008年,傩舞“爱社”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其命运的转折。2012年,寿阳县对傩舞“爱社”的推广大规模展开,但当时“二十四鬼”中的6名“大鬼”扮演者,有的去世、有的外出谋生,能够真正演出、推广的人,只剩下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韩富林。

韩富林在韩沟村傩舞“爱社”家族传承谱系中位列第四代,心气灵巧、精明内秀的他,成为傩舞“爱社”的“全把式”,六大套路历历在心,锣镲鼓点精当指挥。他的儿子韩晓平,是他带出的一把大鼓好手。

2017年,韩富林去世。但在他的影响下,韩沟村传承人达到35人,与前几代相比有了量的突破。每年农历七月十三,是寿阳平头镇韩沟村赶会的日子,傩舞“爱社”的传承人都会进行表演,用几千年的程式,阐释着历史的积淀。

在韩沟村傩舞“爱社”传习所,记者有幸见到了几位传承人和几位表演者,近距离欣赏了他们的一场完整演出。既无唱词,也无说白,伴奏仅有铛锣十八面、大鼓、大锣、镲等打击乐器,而无丝竹之声,呈现出一种古朴、单调、森严的神秘色彩,又充满着百姓祛邪纳祥的欢愉。

时而骠悍、凶猛,时而稳重、深沉,时而和蔼、慈祥,能达到这般效果,如果说舞姿是傩者的言语,那么面具和服装则是他们的肌肤。

傩舞“爱社”中起着决定作用的面具,选用龙头形状的木质模型或纸浆硬壳做模具,上敷纸浆半指厚,外裱麻纸,涂以桐油或各色油漆。6个傩面具,全为鬼脸,红绿蓝紫黑白依序排列,纸浆制作,配以头角、耳环、红缨等,给人肃穆庄重、不怒自威之感。

表演服装亦别具一格。由于傩舞“爱社”表演融合了舞蹈和武术的动作,因此,在穿着服装上也体现了以“武”为尚的特点。舞者身着武士青色战袍,上衣下裤黑靴,胸扎十字红丝绦,手舞绣鱼符、白毛巾,猎猎风中鼓声阵阵,衣袂飘舞,很是威风。

看完演出,记者离开韩沟村时,村民都已回归劳作和日常生活。神秘的古老仪式于外来者是惊鸿一瞥,但已深深印刻在村民血脉里。

从过去走向未来

一度,这项历时久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曾因各种原因濒临消亡,传承岌岌可危。随着国家的重视,省、市、县的多方支持,傩舞“爱社”才得以重新焕发生机,在全省、全国名声渐响,成为寿阳县的一张文化名片。

“我23岁来到韩沟村,成家定居,耳濡目染之下,喜欢上了傩舞‘爱社’,并积极学习,加入队伍,经常排练演出,至今已经坚持了十余年。”村民刘玉萍是6名“大鬼”扮演者之一。

在韩沟村,可以欣喜地看到,农忙之余的村民、外地嫁来的媳妇、读书回乡的学生等不少人,都在老艺人的培训教导下,对傩舞“爱社”表现出较大的热情。

在延续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活跃在寿阳的古老傩舞之影,历久弥新,舞姿、动作乃至文化内容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如今在韩沟村,傩舞“爱社”已传至第五代,与前几代相比,人数上有了量的突破,演出人员后继有人,演出技艺更加熟练。

2008年,在中外戏曲研讨会上,傩舞“爱社”进行了精彩演出。2015年9月11日,亮相山西省文博会。2017年8月,助力“发现晋中”北京推介会。2019年6月,墨西哥代表团来寿阳县交流考察,观看国家级非遗傩舞“爱社”。

名气的打响,源于寿阳县委、县政府对傩舞“爱社”的高度重视和品牌打造。近年来,寿阳县先后派出人员赴江西南丰、山西师范大学等地考察学习,投资建设寿阳傩舞“爱社”文化馆,并邀请山西师范大学、山西省戏曲舞蹈研究所、山西省博物院等的专家学者对傩舞“爱社”的传承保护进行座谈研讨,进一步提升了傩舞“爱社”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

寿阳县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璀璨夺目。为此,寿阳县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逐步完善保护传承体系,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在树立地方文化品牌、促进文旅融合、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使历史文化遗产真正与现代社会融合共生。

2010年起,寿阳县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三举行傩舞“爱社”艺术节,至今已举办14届;2013年,在平头镇中学组建“少年傩舞爱社艺术团”,让非遗正式走进校园;2019年8月21日,中国北方最大的傩文化主题文化馆——寿阳“爱社”傩文化馆在平头镇黑水村正式运营……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认识了傩舞“爱社”,这项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正在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个个虎虎生威的脚印,踩踏在黄土大地之上;一声声振聋发聩的鼓乐,响彻在辽阔的天空之上;一个个矫健热烈的舞者,讲述着天地、自然与生命的亘古传奇。这是源自历史深处的理想,也是千年傩舞在这片土地上得以生生不息的力量。(晋中日报 记者 闫晓媛 谢 晋)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