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行皇帝”是什么意思,清朝帝后驾崩到下葬,要经过什么流程?

“大行皇帝”是什么意思,清朝帝后驾崩到下葬,要经过什么流程?

首页战争策略大皇帝更新时间:2024-05-09

众所周知:在封建时代,皇家帝后的丧葬排场和他们活着的时候一样,处处表现出他们至高无上的尊严和豪华,极尽骄奢淫侈。

在清朝,皇帝皇后死后的“大丧”被称为“凶礼”,它和其登基、婚礼、寿辰一样重要。由礼部、銮仪卫和内务司共同办理,所耗用的钱财不计其数。

那么,人死后为什么需要停灵?为何停这么久?皇家停灵期间有哪些仪式活动?“大行皇帝”究竟有什么含义?清朝皇帝驾崩后要举行有多少种礼仪?帝王后妃们从驾崩到下葬都要经历什么具体流程?出殡时的规格和仪式有多繁杂?清朝皇家举办一场完整的葬礼需要耗费多少时间和金钱?

以皇帝驾崩为例,今天介绍一下从他去世,到入葬陵寝地宫的整个过程中都要举行哪些祭祀?有什么相关活动?

清朝皇帝的丧仪从早期到晚期,经历了一个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从满族色彩浓重到逐渐融入中原汉族文化习俗的过程。

《大清会典事例》记载:皇帝、皇后的丧仪,由于受当时政治、经济等条件的限制和影响,根据主持整个丧事活动的皇帝与死者的关系、性格脾气的不同, 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的葬礼规格。

每位皇帝从去世到出殡入葬相隔的时间也各不相同,每项祭祀、活动的时间也不一样。甚至有的同样的祭祀、活动,早、中、晚期的名称也是各有变化。

“大行皇帝”究竟是什么意思?

清朝皇帝驾崩后有多少种礼仪

清朝皇帝画像

清朝皇帝去世,在官方文献都称“崩”“升遐”“上宾”“龙驭上宾”“晏驾”。在正式获得谥号之前他们都被称为“大行皇帝”,“大行”就是永远离开的意思。

为了区分刚去世的老皇帝和刚继位的新皇帝,清宫里称刚继位的皇帝为“嗣皇帝”,称刚去世的皇帝为“大行皇帝”。

“大行皇帝”一词最早出现在《后汉书·孝安帝纪》中的记载说:大行皇帝不永天年,朕惟侯孝章帝世嫡皇孙,谦恭慈顺,在孺而勤,宜奉郊庙,承统大业”。

此后这一词就被后世沿用,直到去世的皇帝确定有了庙号、庙谥、谥号之后,就简称其庙号 庙谥,如乾隆帝称“高宗纯皇帝”这样的称呼。

在此期间,任何一个祭礼都要经钦天监选择,经过新皇帝的钦准后,通知相关各部院衙门做准备。

一般从皇宫移出到殡宫叫“启奠礼”,然后先后行“初祭礼”和“大祭礼”。以嘉庆皇帝去世后为例:九月初十日,其梓宫从乾清宫奉移到景山观德殿暂安,嘉庆二十五年九月十一日卯时举行“初祭礼”,九月十六日辰时举行“大祭礼”。

期间,无论是举行启奠礼、初祭礼还是大祭礼,在祭后的第二天都要举行“绎祭礼”。

乾隆帝裕陵地宫棺椁

裕陵地宫棺椁

崇陵地宫棺椁照片

此外,皇帝与皇后的棺椁称为“梓宫”,梓宫的移动过程称为“奉移”(王公、公主等棺椁的移动也称奉移)。

慈禧陵地宫棺椁照片

慈禧陵地宫棺椁照片

梓宫停放于某处地方,被称为“暂安”,有时也称“奉安”。梓宫入葬地宫称“入葬”“安葬”“奉安”“永安”“永远奉安”。这些专用词,突出了封建皇帝与皇后的特殊地位。

金丝楠木的棺椁

此外,帝后梓宫的承造要用云南的金丝楠木,所花运费要以数十万两白银计。棺木做成后,要刷上四十九道漆。皇帝咽气之后,还要选择吉时良辰入殓。入殓之后,还要不断地举行法事和吊唁活动。

众所周知:紫禁城是皇帝的家,乾清宫作为皇帝的正式寝宫,坤宁坤作为皇后的寝宫。乾代表天,坤代表地,中间是交泰殿。所以从建筑的位置、名称上就具有很深的含意。

养心殿

清朝入关以后,顺治帝和康熙帝基本遵循明朝做法,以乾清宫作为皇帝的寝宫。雍正帝改变了这一做法,把养心殿作为了皇帝的寝宫,一直到清末。

在实际上,乾清宫依然是皇帝的正式寝宫。在后妃的宫分、生日、受赏的名单中,先朝的妃嫔前面标以“宁寿宫”等字样,本朝的后妃前面标以“乾清宫”字样用以区分。

养心殿内部照片

入关后的清朝九位皇帝里,只有乾隆帝和同治帝死在了养心殿。但无论他们是死在养心殿,还是西郊的畅春园、圆明园、三海,甚至死在出巡期间的行宫“避暑山庄”里,在死后一定要将遗体或梓宫运回皇宫紫禁城,将梓宫停在乾清宫正中,以示“寿终正寝”之意。

乾清宫

养心殿

如果皇帝就崩逝在养心殿里,或者是园囿,那就在他们晏驾的地方先进行小殓,奉移到乾清宫后再举行大殓。

在《大清会典》和《清实录》等官书中,多用“小敛”或“大敛”,在《起居注》和档案上也有时用“殓”字,只是殓与敛的意思基本是一样的。

皇帝驾崩后,马上就要进行小殓,就是给死者穿衣服,避免尸体僵硬后不好穿戴,在这个过程中,嗣皇帝需要亲临看视。

小殓结束后,用吉祥轿(官书上多称为“黄舆”或者“灵舆”)将皇帝的遗体奉移到乾清宫西暖阁安放。

根据钦天监选择的吉时,在嗣皇帝的亲视下进行大殓,将遗体殓入棺内,同时将随葬品也殓入棺中。大殓完毕,将梓宫从西暖阁奉移到乾清宫明间正中安放。

努尔哈赤画像

乾隆皇帝画像

在皇帝驾崩后的这几天里还要办理以下几件事:

1、确定嗣帝的苫次即倚庐地点,多在停放梓宫的附近,如雍正帝为康熙帝守丧以乾清宫东庑为倚庐。咸丰帝为道光帝守丧以上书房为倚庐。

2、指定办理丧仪王大臣,多由亲郡王、大学士、各部堂官组成。相当于现在的“治丧委员会”。

3、向全国和藩属国颁发“大行皇帝”遗诏。

4、发谕旨命大学士、六部九卿、翰詹科道会议“大行皇帝”的庙号、谥号、庙谥。

5、如果先帝陵已经修建多年,就要进行修缮,并确定先帝陵名。如果帝陵还没完工,要加紧营建。如果还没有修建,那就要派人抓紧选址修建。

6、尊封先帝的皇后和新皇帝生母为皇太后。确定新皇帝的嫡妻为皇后(比如:雍正帝去世后,继位的乾隆皇帝就尊封生母熹贵妃为圣母皇太后、确定福晋富察氏为皇后)。

7、新皇帝晋封一批先帝的皇子爵位,整体晋封先帝的遗孀们为太妃。

8、确定大行皇帝梓宫的暂安地点以及奉移时辰。

帝后妃死后的遗体如何运输?

“吉祥轿”与“回床”的用途是什么

吉祥轿实物照片

抬运皇帝、皇后、妃嫔们遗体的运输工具叫“吉祥轿”。这个吉祥轿的等级也是有严格规定的,抬皇帝、皇后遗体的吉祥轿与抬常在、答应的吉祥轿是不一样的。

如果妃嫔们是在紫禁城里去世的,吉祥轿就要将妃嫔们的遗体抬运到吉安所,如果帝后死在了行宫或者颐和园内,比如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遗体就是用“吉祥轿”从西苑抬回紫禁城的。

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的尸体放在回床上

无论是皇帝、皇太后、皇后,还是妃嫔,只要用吉祥轿将遗体抬运到即将大殓、停放棺椁的地方要先将遗体从吉祥轿中抬出来,放在“回床”上。

慈禧皇太后,光绪皇帝尸体在回床上

“回床”是专门摆放遗体用的一种特殊的床,农村老了人,用秫秸和木棍之类临时做的一张简易床,称“死人拍子”。

人咽气以后,就将遗体抬到死人拍子上,停在屋内,直到入殓。最后将之烧掉,回床就相当于民间的“死人拍子”。

帝后葬礼中举行的第一个礼仪是什么?

遗体入殓后要举行“殷奠礼”

帝后的遗体进行大殓后,将梓宫停放在乾清宫正中,在梓宫前的桌案上摆放各种祭品、爵、筯等。

设帷幄、供床、香案、香几、八字墙、供把莲、五供等,有的文献上称“几筵”。到梓宫前行礼说是到几筵前行礼。

最初每天早、午、晚三次行礼。举行殷奠礼。“殷奠礼”是只有皇帝、皇后的丧礼中才有的礼仪。

“殷奠礼”是在大殓之后举行的,是帝后死后的第一个规模较大的正式祭礼,日期由钦天监选择,在死后几天或十几天举行。

比如:顺治皇帝福临的殷奠礼在他死后第12天举行,康熙皇帝玄烨的殷奠礼在他死后第10天举行,雍正帝的殷奠礼在他死后第12天举行,道光帝的殷奠礼在他死后8天举行。光绪皇帝的殷奠礼在他死后的第5天举行。

有时也会因为情况特殊推迟举行,比如突然死在避暑山庄的嘉庆皇帝,他的梓宫奉移到京城后才举行,所以到他死后第28天才举行了“殷奠礼”。

咸丰皇帝虽然也死在避暑山庄,但他的殷奠礼是在避暑山庄举行的,他是在死后第14天举行了殷奠礼

入关后的九个皇帝中,除咸丰帝的殷奠礼在避暑山庄举行外,其他八帝的殷奠礼都是在乾清宫举行。

清朝皇帝梓宫停灵的位置在哪里?

帝后葬礼中举行的第二个礼仪“启奠礼”

皇帝的梓宫不能在乾清宫内长期停放。要从皇宫移出,停放在其他地方。入关后的九位皇帝中,只有顺治帝和康熙帝的梓宫停放在寿皇殿。当时寿皇殿不是现在寿皇殿的位置。

雍正皇帝的梓宫停放在雍和宫内的永佑殿。道光皇帝的梓宫停放在圆明园的正大光明殿。其他五位皇帝的梓宫都是停放在观德殿的。

光绪皇帝棺椁照片

把皇帝的梓宫从乾清宫移出皇宫,暂安到停灵处,提前一天或两天就要在梓宫前举行“启奠礼”,这项典礼十分隆重。清早期这个典礼被称为“奉移礼”,直到雍正皇帝的梓宫奉移到雍和宫永佑殿开始才称为“启奠礼”,梓宫移出皇宫的日期由钦天监选择。

“启奠礼”,就是将帝后梓宫迁移出皇宫大内。当然在行完“启奠礼”后,每天早、午、晚仍然按原来那样祭祀行礼。梓宫往外迁时还要行礼,但规格要低于“启奠礼”。

观德殿祭祀

在梓宫迁出紫禁城的那天,法驾卤簿全设。用小升舆将梓宫从乾法门中门抬出,东拐出景运门,将梓宫安放在景运门外的80人大升舆上,出东华门。

嗣皇帝跪迎、跪送,步送,一直到景山观德殿,王公大臣们随后行,后妃等预往观德殿恭候。

抬梓宫的杠夫共分六班,每班80人,每班多备8人。头班和末班用校尉抬。其余四班用民夫,杠夫均穿驾衣。

沿途扬撒路钱。每过门、桥、换班,都要祭酒、行礼、焚烧纸钱。到景山东大门前,新皇帝提前赶到门前跪迎。

在大门外,将梓宫从大升舆移到小升舆上,抬入观德殿,安奉梓宫于殿正中,安设几筵。皇帝在几筵前行礼,众随行礼、举哀,退。

死去的皇帝什么时候不再称“大行皇帝”?

梓宫停灵期间都要举行哪些皇家礼仪

崇陵地宫里光绪与隆裕的棺椁

皇帝的梓宫从乾清宫移出皇宫后,在停灵期间,嗣皇帝要在观德殿附近也设有倚庐即苫次。景山的倚庐设在“永思殿”,每日早、午、晚三祭照常进行,新皇帝要亲诣行礼。

比如:道光皇帝停灵在圆明园正大光明殿期间,正大光明殿东侧的“飞云轩”就是咸丰帝的倚庐。

随着时间的推移,祭祀的次数逐渐减少。初满月礼、二满月礼、三满月礼等依次进行。有时满月礼等并非完全在正日子进行,有时提前,也有时推迟一二天举行。

在停灵期间比较重要的典礼活动有初祭礼、大祭礼、百日礼。这些祭祀日期都要由钦天监选择吉日进行,并且这些祭礼的规格都是很高的。皇帝都要亲诣行礼。每次重要祭祀典礼的第二天都要举行“绎祭”。

帝后葬礼中举行的第三个礼仪“上谥礼”

谥册

在停灵期间的另一个重要典礼活动就是为死去的帝后上谥礼。“上谥礼”有一套完备的程序。

皇帝崩逝后,新皇帝会命令大学士、六部九卿等大臣会议“大行皇帝”的庙号、谥号、庙谥。最快的数日,多数十几天,还有过一个多月后,由职务最高的大臣领衔把众大臣会议的结果上奏给新皇帝。

庙号,一般拟定为六个字,谥号拟定为两条,并讲了所拟的理由,用字的含义等。恭呈御览钦定。新皇帝钦定后,命钦天监选择举行上谥礼的吉日,精确到时辰。钦天钦所选的吉期有时也选两个吉期,由新皇帝钦定。

上谥礼的册文

“上谥礼”的日期确定下来以后,由礼部通知所有相关部院衙门,为举行上谥礼各做准备,如拟写定册文、铸宝、制册、恭镌册文、镌宝。

新皇帝会派相关大臣、准备卤簿仪仗、制做玉、香、绢三套谥宝。在举行上谥礼的前三天,嗣皇帝要开始斋戒。

前一天,皇帝要钦派王公大臣分别去告祭天、地、太庙、奉先殿、社稷坛,非常繁复。

以“告祭”为例:礼部提前上奏折给皇帝,讲上谥礼前一天要遣官到各处行告祭礼。然后讲适合充当告祭大臣的相关官员名单提供给皇帝供钦派。

皇帝钦点大臣确定后,通知相关大臣官员做准备,同时命翰林院拟写告祭文,审阅通过后,正式誉写,提交给所派大臣,还要提前通知去告祭的地方如天地坛、太庙等做相应准备。

在“上谥礼”上所宣读的册文是绢册绢宝上的文字。当日,皇帝亲诣参加上谥礼,在观德殿举行。

举行“上谥礼”后第二天要颁诏天下,把为先帝行上谥礼的日期、内容等情况通告全国。举行完上谥礼后,死去的皇帝就不再称“大行皇帝”,而是称其庙号、谥号、庙谥。

皇帝梓宫在观德殿停放多长时间,并没有明确规定,新皇帝会根据多方面情况综合考虑后,决定奉移山陵的日期。

提前划出一个大致时间范围,比如哪年的几月至几月之间,命钦天监在这个时间段内选择吉期。一般钦天监要选择两个日期,年、月、日、时。皇帝钦定后,通知各部院衙门做各种准备。

在梓宫奉移前的三天,新皇帝要遣官分别告祭天、地、太庙、奉先殿、社稷。梓宫奉移前,要在停灵的殡宫举行“祖奠礼”。

帝后葬礼举行的第四个礼仪“祖奠礼”

什么是“祖奠礼”呢?古人远行前要祭祀路神称其为“祖”。死后帝后的梓宫发引,不管是直接入葬陵寝,还是停灵在陵园附近的某处,只要是离开京城、离开暂安处,移往山陵,在奉移前都要举行“祖奠礼”。祖奠礼的含意就是为逝者饯行。

清朝,在正常情况下,只为逝者举行一次祖奠礼,但也有特殊情况出现。

孝和睿皇后与孝穆成皇后画像

比如:孝穆成皇后在道光七年从王佐村奉移东陵宝华峪时,举行了一次“祖奠礼”。在道光十五年,从东陵迁葬西陵时,在宝华峪又举行了一次“祖奠礼”。

孝和睿皇后画像

孝和睿皇后也举行了两次祖奠礼,在道光三十年三月,其梓宫从绮春园奉移到西陵时,在迎晖殿举行了一次“祖奠礼”。

昌陵隆恩殿照片

昌陵隆恩殿

昌陵

孝和睿皇后的梓宫在昌陵隆恩殿内停灵三年后,在咸丰三年奉移昌西陵时,在昌陵隆恩殿又举行了一次“祖奠礼”。

如果梓宫奉移的日期是双数,“祖奠礼”就会在前一天举行。如果梓宫奉移日期是单数,“祖奠礼”就会提前两天举行。

《大清会典事例》中特地注明“因奉移前一日系双日,故奏改”。这表明“祖奠礼”是在单日举行。

清朝九位皇帝的“祖奠礼”都是在单日举行的,清朝皇后的祖奠礼也遵循这个做法,可这其中也有两个例外。

孝全皇后画像

孝全皇后画像

比如:孝全皇后的梓宫在道光二十年十月二十七日奉移慕陵,其祖奠礼在前一日的十月二十六日举行。

孝静皇后画像

孝静皇后的梓宫在咸丰五年十月二十五日奉移慕东陵,其祖奠礼于十月二十四日在观德殿举行。只有这两次日期都是双数。

“祖奠礼”是皇帝丧礼中的一项重要典礼,一般情况下,嗣皇帝都要亲诣行礼,为先帝饯行。

在雍正以前,包括雍正朝,皇后的原上册宝都在举行“祖奠礼”的时焚化。

孝敬宪皇后画像

比如《大清会典事例》中明确记载雍正皇帝的孝敬宪皇后的原上册宝就在祖奠礼时焚化,所以泰陵地宫里没有孝敬皇后的原上册宝,只有加上册宝。

崇陵地宫册宝座照片

到了乾隆朝这一做法就改了,帝后的原上册宝与加上册宝都会陈列在地宫的册宝座上。

皇帝的梓宫奉移山陵入葬时的场景

帝后葬礼中举行的第五个礼仪“梓宫启行”

慈禧太后出殡照片

我们通常把棺材抬着送往坟地入葬,从家出发叫“出殡”,皇帝的梓宫奉移山陵叫“发引”,有时不叫发引,只说“梓宫启行”皇帝梓宫奉移山陵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在乾隆帝即位以后,他在去东陵和西陵的途中分别修建了四座行宫。东陵途中的行宫分别是燕郊行宫、白涧行宫、桃花寺行宫、隆福寺行宫。

西陵途中的四座行宫是黄新庄行宫、半壁店行宫、秋澜行宫、梁格庄行宫。

此后,皇帝谒陵要驻跸这些行宫,奉移皇帝、皇后(包括皇太后)梓宫时也要利用这些行宫。

崇陵搭建的芦殿

只有皇帝的棺椁不是停在行宫里的正殿或皇帝的寝宫,而是搭建专门用来停放梓宫的芦殿内。

皇帝梓宫在奉移前三天向各处行告祭礼、举行完“祖奠礼”后,按照钦天监选择的吉期准时发引。无论去东陵还是西陵,都在途中住四宿,第五天到达陵寝。

扛夫共分六十班,第一班和最后一班由校尉抬,其余四班都用从京畿附近各州县雇用的民间杠夫。

用128人的大杠,每班多备四名杠夫,这样每班杠夫132人,六十班,共杠夫7920人都穿统一的驾衣、翎帽,提前要在空旷之地进行演杠。

演杠的地点在德胜门,时间是十天,杠夫按正式出殡的规模和要求,先抬着一块和棺木重量相同的独龙木,大约有万斤,上面放一碗水,要练到走时水洒不出来为止。在演杠时,还要日夜施工,抢修去陵墓的御道。

因为城门门洞容不开128大杠,所以从殡宫启行第一班用的是80人大杠。最后一班杠夫也用校尉。

沿途有专人扬撒纸钱,凡过门、桥,都要祭酒三爵,烧纸钱五百。途中大杠行走进退、换班由搭彩头目八人敲击响尺指挥。沿途用骑驾卤簿。到行宫过夜时,不把梓宫从大杠上移下来,而是在大杠上,连杠停放。

到达陵寝的当天,东陵上所有不值班的官员们要到兴隆口外跪迎,梓宫过后随行其后。

西陵,官员们则是到神石坊外跪迎。因大红门门洞窄小,128大杠不能通过,就将大红门或东旁或西旁的风水墙扒开一个豁口,梓宫通过后再砌好如初。

慈禧皇太后葬礼出殡照片

皇帝梓宫进入陵园之前,在大红门外,要举行“红门遥祭”,由新皇帝或护送的王公代替死者向陵园内的列祖列宗行礼。

皇帝和皇后的梓宫进入陵园的时候,其梓宫并不是从大红门经过,而是将大红门旁边的风水墙拆开一个豁口,从豁口进入,事后再砌上。不仅帝后的梓宫这样,就是妃嫔的金棺也是从风水墙的豁口进入。

其实将风水墙拆出个豁口进入的,不仅是帝后妃的棺椁,在营建陵寝或有重大修缮工程时,凡拉运大型的建筑材料的练车也要把大红门旁的风水墙拆个豁口,让练车进入。

在豁口处安上栅栏门,派兵看守。只能允许拉材料的练车通过,其他闲散人员严禁出入。等工程完工后再将豁口砌好。拆墙的时间要由钦天监选择的吉期。

帝后梓宫进入陵园后,在神路上行走。一直到所要入葬的陵寝前,在三路三孔拱桥前停下,换用三十二人小升轝,从隆恩门的中门进入陵寝。

进入隆恩殿后,将梓宫调转方向,梓宫头朝外即朝南停放在隆恩殿正中。在梓宫到达陵寝这一天,遣官分别告祭本陵园内的各陵和入葬陵寝的后土、昌瑞山之神,如果入葬的是西陵,则祭拜永宁山神。

帝后棺椁运往山陵的具体经过?

光绪皇帝出殡时的照片

帝后梓宫奉移山陵,是当时国家的重要典礼活动,繁文缛节,隆重庄严,靡费惊人。
梓宫奉移山陵前三日,遣官分别告祭天、地、太庙后殿、奉先殿、社稷。奉移前一天,嗣皇帝亲自到殡宫行祖奠礼。

奉移当天,先用32人小杠将梓宫抬出殡宫大门外,再用80人大杠抬出京城。出城后才正式用最高标准的128人大杠。杠夫共有60班,每班多备4人。

第一班和最后一班皆用校尉,其余各班杠夫皆从京城附近各州县雇用,仅杠夫就达7920人。从京城到东陵一般用5天至6天,沿途要搭盖停放梓宫用的芦殿和供帝后妃住宿的备用城。

从京城至山陵修两条道,一条供梓宫及送葬队伍通行,另一条供嗣皇帝及其后妃通行。

首先,嗣皇帝及皇后、妃嫔要在殡宫大门外跪送梓宫,启行后步送出京城,然后赶赴第一站恭候梓宫。

按照大清典制,帝后出殡当天,走在最前面的是64位引幡人,高举万民旗伞。接着是皇帝的卤薄仪仗队,有1628人之多,他们举着各种兵器、幡旗和各式各样的纸扎或绸缎制作的“烧活”,浩浩荡荡,十分威风。

梓宫在途中,每过门、桥,都由内大臣轮班祭酒三爵,每祭一叩头,焚烧纸钱。在殡宫和山陵用法驾卤簿,沿途用骑驾卤簿。

抬棺木的扛夫们都要身穿孝服,每班有128人,分三班轮流抬送。在棺木后面是全副武装的八旗兵勇。然后是文武百官,皇亲国戚和宗室觉罗的队伍,车轿连绵不断。

在送葬行列中,还夹有大批的和尚、道士、尼姑、道姑和喇嘛,他们身着法衣,手执法器,不断地吹奏、诵经。

整个送葬队伍长达十几里,从北京到陵地,沿途几百里,第段距离还要搭设芦殿,供停灵和送葬队伍休息。 这种芦殿也是玉阶金瓦,朱碧交映,十分华丽。

梓宫将到芦殿时,嗣皇帝要在芦殿外跪迎。梓宫安奉于芦殿毕,嗣皇帝率群臣、皇后率妃嫔等先后在梓宫前行夕奠礼,祭酒3爵,立举哀,焚纸钱,礼毕各回宿次。
到第二天梓宫启行前,嗣皇帝率群臣在梓宫前行朝奠礼,祭酒3爵,每祭行一拜礼。

皇后率领妃嫔们在芦殿旁间瞻仰梓宫起行,然后,皇帝、皇后、妃嫔及部分王公大臣等赶赴第二站芦殿恭候。

慈禧太后出殡照片

梓宫在途中,由包衣官员扬撒路钱。此后每日皆如此。沿途百里内地方文武官员在道的右旁百步外跪迎梓宫,举哀。这就是整个皇帝梓宫启行的具体过程。

帝后葬礼中举行的第六个礼仪“饗奠礼”

皇帝的梓宫奉移到山陵,暂安于隆恩殿正中,在第二天就要举行“饗奠礼”。这个典礼在康熙帝入葬、雍正帝入葬时都被称为“奉安享殿礼”。从乾隆帝入葬裕陵时才改称“饗奠礼”,以后遂成定制。

顺治帝入葬时,因孝陵隆恩殿还没有建,所以就将宝宫直接葬入地宫,所以也就没有举行“饗奠礼”。

帝后梓宫在隆恩殿内停放多长时间,没有规定,完全根据钦天监所选择的吉期。所以停放的时间有长有短。

最长的是康熙帝的梓宫,雍正元年四月初二日停放隆恩殿内直到雍正元年八月二十九日移出隆恩殿,在殿内停放了5个月。最短的是咸丰、同治二帝,只在隆恩殿停放了一天。

景陵隆恩殿

正是因为康熙帝的梓宫在隆恩殿内停放的时间长,所以在此期间死去的孝恭仁皇后(雍正帝生母)才能有幸葬入景陵地宫与康熙帝合葬。

事情是这样的:康熙帝的梓宫于雍正元年三月二十七日从寿皇殿奉移山陵,四月初二日到景陵,停放在隆恩殿内,根据钦天监所选的吉期,到九月初一日才入葬地宫。

没想到在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三日,刚刚成为皇太后的仁寿太后乌雅氏崩逝了,死后上谥号为“孝恭仁皇后”,梓宫停放在寿皇殿。

孝恭仁皇后乌雅氏画像

雍正元年八月十八日,孝恭仁皇后梓宫奉移山陵,八月二十四日到达景陵。

九月初一日巳时,孝恭仁皇后与康熙皇帝一起葬入了景陵地宫。如果康熙帝的梓宫在隆恩殿只停放几天或十几天,孝恭仁皇后就不能入葬景陵了。

在皇帝丧仪还有一项僧道喇嘛念经的活动。以咸丰皇帝的“璷妃那拉氏”丧仪中的喇嘛僧道念经为例来说明一下这个仪式的具体过程。

光绪二十一年四月二十一日酉时,璷妃那拉氏溘逝,享年55岁。她就“四春娘娘”之一的武林春。

二十二日,用吉祥轿将璷妃遗体送到吉安所盛殓入棺。二十六日,在璷妃金棺前进焰口一坛。命令禅僧11名在吉安所宫门内璷妃金棺前转咒毕,戌初二刻在经台放焰口至子初一刻放焰口毕退出。

二十七日,在璷妃金棺前进禅经一坛,禅僧13众至璷妃金棺前转咒毕,至宫门内经棚念经。

金棺奉移田村暂安后,从五月十三日起至十九日止,喇嘛六十名念经七日。五月二十八日至闰五月初四日,喇嘛六十名念经七日。闰五月二十三日起至于十九日止,喇嘛六十名念经七日。

五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七日,禅僧四十八众念经七日。闰五月初六日至十二日,禅僧四十八众念经七日。

这就是璷妃死后的丧事中喇嘛、禅僧的念经活动情况。一个妃子尚且如此,皇帝、皇后的丧事活动中的喇嘛、禅僧的念经活动只会更加盛大隆重。

帝后葬礼中举行的第七个礼仪“迁奠礼”

帝后棺椁在入葬地宫时都有哪些程序?

根据惯例,要在帝后梓宫入葬地宫的前一天,将梓宫移出隆恩殿。而在移出的前一天要在隆恩殿举行“迁奠礼”,嗣皇帝要亲诣参加典礼。

梓宫从隆恩殿移出后,停放在方城前的芦殿内。从隆恩殿移出时从隆恩殿左(东)旁绕过,登戗桥至方城前平台,停放在芦殿内的龙輴上。

裕陵地宫

入葬的前三天,遣官分别告祭天、地、太庙、社稷。入葬当天,按照选择的吉时,龙輴载着梓宫缓缓平稳进入地宫,侍卫或太监执灯前引,将梓宫安放在棺床上。

崇陵地宫

科普一下:清朝帝后入葬,向例是由八名侍卫执灯前导。从乾隆帝入葬开始,改为由八名太监执灯前导,以后均沿此制,成为定例。梓宫安放在地宫的棺床上后,掩闭石门,填平隧道,大葬礼成。帝后也就被永远奉安在山陵之中了。

值得一提的是,雍正皇帝在丧葬礼仪方面也有创新。他首创了嗣皇帝亲送皇帝梓宫奉移山陵并护送点过主的神牌从陵寝沿途护送回京的制度。

雍正帝在谕旨中说:“明代帝王皆不亲送梓宫”,这就说明了明朝皇帝不亲自送梓宫,他们只送到午门就结束了。

在帝后入葬地宫以后,奉安大典上要告祭本陵园的各陵,告祭本陵的后土之神、昌瑞山神(西陵是永宁山神)。

至此,皇帝的丧事活动到此也就基本结束了,这也就是皇帝从驾崩到入葬的一个具体流程经过。

经过葬礼流程的帝后遗体会不会腐烂?

以上各项典礼活动都要在地宫葬礼仪式上一一举行,所以从皇帝驾崩后,要举行完这些典礼后才能入葬地宫奉安,期间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后才能入葬。

那么在此期间,他们的遗体会不会腐烂?清宫里保存帝后尸体的方法是什么?

慈禧太后内棺场景

慈禧太后内棺场景

科普一下:清代帝后的棺椁是涂有不同层数大漆的高级木材制作的,涂漆的层数也体现了身份等级的差别。

大殓之后盖棺时会用漆进行粘合,在外观上成为一个没有缝的多面体,所以在漫长的停灵中尸体的臭气一般不会散出来。

清代皇陵大多被盗过,盗墓贼有时候找不到棺盖的缝,无从下手之际就会选择把棺材凿坏,也可见其密封方式的严密性。

慈禧太后的遗体

由于清朝没有对遗体进行防腐处理,当死去的皇帝入葬地宫奉安的时候,他们的遗体早已开始腐烂了。只是由于有内棺外椁两层,又漆饰49遍漆,尸体腐烂的气味才散发不出来。



此后,还要依次举行点主礼、虞祭礼、升祔太庙礼、升祔奉先殿礼、配天、配地、配祈谷坛、圣容升祔寿皇殿礼、行释服礼。

其中,三周年的“致祭礼”非常隆重,与一般典礼不同,每一项典礼活动都有一套固定的繁文缛节。皇后(包括皇太后)的丧事大致也是这个程序,有变化也不大。

景陵宝顶

慕陵宝顶

雍正皇帝还首创了,皇帝在清明节亲自行敷土礼的制度。雍正帝第一次为康熙帝行敷土礼都是跪着上下宝顶的。可能因难度太大吧,后来改为走到宝顶顶上,跪着敷土,不再跪行(膝行)了。

清朝帝后驾崩到入葬要建立“白档”记录

清朝皇帝与皇后驾崩,朝廷都建有一套档案,或叫“某某升遐档”或叫“某某大事档”,有时简称“白档”。

一部完整的白档,是从皇帝驾崩的那天记起,一直到入葬地宫后,按天记录,其中包括皇帝的有关谕旨,死者的穿戴、棺内的随葬品,有数十函,甚至是一百几十册之多。

在整个丧事活动中,可分为停灵乾清宫、停灵观德殿、到达陵寝、入葬地宫四个阶段。不仅帝后的丧事建有档案,从皇贵妃到妃,嫔,贵人,常在、答应都建有相应的丧事档案,可谓是体系完备。

纵观清史,读史明志,今天的知识点,您学会了吗?感谢各位读者的阅读,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本文是原创首发,创作不易,请勿搬运,侵权必究!欢迎大家收看下期,定期更新,敬请期待!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