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爆发在冬季(一):和战争的风暴赛跑

战争爆发在冬季(一):和战争的风暴赛跑

首页战争策略冬季战争更新时间:2024-06-06

每段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关注历史首先是为了未来。

关注头条@不负人生优雅,为您讲述别开生面的历史军事故事。

我们无法移动列宁格勒,所以我们只能移动边界线

“我们一定要封锁进入芬兰湾的通道。”1939年10月14日,苏联的钢铁领袖,约瑟夫·斯大林用不容置疑的口气说出了这句话。

苏联的外交部长莫洛托夫站在这位身材粗壮的统帅身边,聪明的他没有发表任何言语,因为这里就是斯大林一个人的舞台。

他们的观众是一群表情各异的,来自于芬兰的外交使团。他们10月5日就应苏联人的邀请来到了莫斯科,苏联人告诉他们,双方需要商讨一个苏芬互助条约。

来到莫斯科后,芬兰的使团发现,苏联人不仅仅是想签订条约,还要求芬兰出让或租借芬兰湾的一些岛屿给苏联用于构筑海军防御工事。最重要的是,斯大林想把苏芬边界向西北移动,因为这条边界距离列宁格勒只有20英里(约32公里)——芬兰人的大炮射程正好覆盖了这座重要的城市。

两个月前,苏联和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当阿道夫·希特勒确信苏联红军不会成为他的军队向东推进的阻碍后,纳粹德国的装甲部队在9月1日碾过了波兰边境线。随即,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揭开了序幕。

1939年8月23日,里宾特洛普签订了苏德条约,斯大林和莫洛托夫站在他背后。

不到20天,波兰人的军队就在德国人的立体进攻下分崩离析,与此同时,苏联红军的四路大军穿过波兰空虚的东部防线,轻而易举地占领了约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苏联和德国干净利落地分割了波兰。

“我们现在和德国人的关系很好,但是世界上任何事情都会改变。”斯大林在瓜分波兰后,曾经说过这个冷酷的预言。

当席卷整个西欧的大战迫在眉睫时,斯大林急于让苏联远离这场战争,同时,他也迫切地想要加强苏联在波罗的海方面的侧翼防卫,来对抗希特勒这个临时搭伙的家伙的威胁。

因此,苏联政府将对于波罗的海的缓冲地区的实际控制作为了下一步战略工作的重点。

截止到10月10日, 它已经和爱沙尼亚(Estonia)、拉脱维亚(Latvia)、立陶宛(Lithuania) 三个小国家分别签订了互助条约,和西方媒体描述的不同的是,苏联当时只要求在这几个国家建立军事基地,并承诺不干涉这些国家的内部事务。

斯大林还和立陶宛人用玩笑的口吻说:“如果在立陶宛有共产党造反的话,我们的部队会帮助你们镇压。”——实际上,斯大林并不是完全在开玩笑——至少在1940年夏天吞并它们前,苏联人采取的政策还是比较克制的。

前往莫斯科谈判的分量代表团

现在,轮到芬兰了,苏联外交部阐明了一系列的最高和最低要求。但是所有的要求,都是基于满足三个主要目标的:

第一,用两种方式来保护通往列宁格勒(Leningrad)的海上门户:

(1)能够从两岸用炮兵封锁芬兰湾,以阻止敌人的军舰和运输船只进入海湾;

(2)阻止任何敌人登陆芬兰湾内的,位于列宁格勒出口西面和西北面的那些岛屿。

为此苏联要求芬兰割让霍格兰、谢伊斯卡里、罗维斯托等岛屿,用来构筑海军防御工事,但苏联愿意用其他领土进行交换。

斯大林还要求租借汉科港30年,这样苏联就可以在那里建立海军基地并部署海岸炮兵,和对岸的帕尔迪斯基的海军基地配合起来,就可以封锁芬兰湾的出口。

第二,为了在陆地上对列宁格勒提供更好的掩护,斯大林想要芬兰人将在卡累里阿地峡的国境线向后移动,这块细长的地带在芬兰湾和拉多加湖之间连接了两个国家。

中间的地带就是卡累利阿地峡。

“我们无法移动列宁格勒,所以我们只能移动边界线。”如果苏联人的要求得到满足,列宁格勒和苏芬边境的距离将有近70公里,而不是现在的32公里,这样,就超出了芬兰人的武器射程了。而且,这段国境线的调整,并不会影响芬兰的曼纳海姆防线主要部分的完整。

可是在芬兰人看来,斯大林的理由无疑是荒诞而蛮不讲理的——什么时候,芬兰居然可以威胁到苏联的国家安全了?

第三,苏联要求调整北方皮特萨默 (Petsamo)地区的国界,因为那段国境线是人工划定的一条直线,它通过雷巴契半岛的狭窄地岬,并截断了半岛的西端。显然,苏联人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摩尔曼斯克的出口,同时还可以得到皮特萨默地区的镍矿。

作为领土调整的交换条件,苏联人愿意把位于卡累利阿东边的雷波拉和波拉约尔皮割让给芬兰,光从领土面积来说,芬兰人自己也承认,此举可以让芬兰增加约5530平方公里的国土,而他们割让的面积只有2760平方公里。

如果站在纯粹的第三方角度来看待的话,苏联人提出的交换要求并不过分,他们首先要阻止纳粹德国利用芬兰作为跳板进攻苏联。而且苏联割让的土地还能够让芬兰脆弱的腰部变得“粗壮”不少。

但是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争端不是简单的加减法,面对苏联*温和的语言,芬兰的外交官们知道,自己面临着一场艰难的谈判。

事实上,当得知苏联的具体要求后,芬兰人就对他们的军队进行了动员,因为预料到战争无法避免,他们提前逮捕了不少芬兰共产党人。

我们想保持和平,并远离所有的事端

和其他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国家一样,芬兰部分领土位于北极圈内,气候恶劣还到处是荒原、森林和沼泽地,冬季十分漫长,夏季短暂还经常被突如其来的冷空气打断。

可惜的是,芬兰乃至整个半岛在希特勒和斯大林的眼里都极具战略地位,对于斯大林而言,芬兰是个很好的战争缓冲区,而希特勒更多的是从实用性考虑——芬兰的领土里埋藏着丰富的镍、铜、钴和钼矿——这些资源都是德国战争机器不可或缺的。

芬兰代表团的团长叫做巴希基维,20年前,他就和新生的布尔什维克俄国就归还芬兰领土进行过谈判,现在,他又来到了苏俄,这次他的对手是斯大林。

尽管苏联人提出的条件堪称优厚,但是民族的感情却让芬兰人难以接受这些条件,巴希基维解释道,芬兰人对于放弃汉科半岛和卡累利阿地峡感到非常为难。

“这样的交易,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真的。”斯大林在第二次谈判中如此说到,为了强调自己势在必得的决心,他举了个让芬兰人毛骨悚然的例子:“看看希特勒吧,当他发现波兰国境线距离柏林太近了后,他直接占领了那里。”

我们想保持和平,并远离所有的事端。”巴希基维回答道,这个独立不久的小国家,虽然希望保持中立,但是却越来越难以置身事外了。

芬兰代表团无法从斯大林那里获得任何希望和保证,接连几个星期,芬兰的外交官们在莫斯科和赫尔辛基之间来回穿梭,不断讨价还价。

芬兰即使准备让步,也只准备做出极小的让步——他们表示除了霍格兰以外,其他的岛屿都可以割让。但陆地上的汉科港却无法放弃——理由是和芬兰的严格中立政策相冲突。

苏联人马上表示愿意购买这一片土地,并指出这样并不违反芬兰的中立义务。但是芬兰还是断然拒绝了——两国的争论日益激烈,谈判也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苏联的报纸也开始发出了威胁性的言论。

斯大林似乎早就认定,与芬兰的战争可能无法避免。10月29日,列宁格勒军区向国防人民委员克里门特·伏罗希洛夫提交了“摧毁芬兰军队的陆上和海上力量的行动计划”。

11月初,莫洛托夫中断了谈判,他的话在芬兰代表团耳朵里,和最后通牒没什么两样了——“既然我们的谈判无法让事件有更进一步的发展,那么,接下来应该让军队发言了。”

11月中旬,斯大林对军事委员会说,“我们将不得不和芬兰开战”。

同一时间,伏罗希洛夫命令列宁格勒地区的苏联军队要在12月20日前完成集结,当地的指挥员要准备在12月21日采取行动。

一个芬兰人总是抵得过十个俄国人

斯大林和他的将军们觉得,芬兰将是一个容易征服的对象,遇到军事威胁后,芬兰人将会做出退让,如果双方真正交战,这个国家将很快投降——这将是一场轻而易举获胜的战争——全世界都这么认为,除了芬兰人自己。

的确,面对号称当时世界上最庞大军队的苏联红军,芬兰人的装备和兵力少得可怜:

300来架飞机,储存的燃料还不够它们用一个月;少得可怜的几十辆坦克,这种稀罕的装备许多芬兰士兵都没有见到过;军队装备的大部分机枪、迫击炮、火炮都是上次大战的存货,有些火炮的出厂日期居然是1877年。虽然曼纳海姆元帅多次出访英国、法国和德国,也了解这些军事强国的先进武器,但是芬兰并没有足够的资金来购买。

芬兰军队几乎没有反坦克或者防空武器,也没有什么军用无线电台。芬兰人的武器库里,可能只有一种装备领先于自己的对手——索米KP/31冲锋枪,这种口径9mm的自动武器射速高达750-900发/分钟,近距离交战中非常致命。而且,它特别适合在芬兰茂密的森林中作战。

电影《无名战士》剧照,主角手持的就是索米KP/31式冲锋枪。

这个北欧的坚韧小国,面对来自东方的长期威胁,组建了一支30万人规模的国防部队,除此之外,10余万人的民兵部队是他们强有力的补充。

严酷的气候环境让芬兰的男男女女都身体健壮,精力充沛。滑雪是他们必备的生活技能,打猎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从1932年开始,这个国家所有年满20岁的男性都被要求进行总共350天的军事训练(总天数达标即可)。

和俄国人相比,芬兰人也是不折不扣的“战斗民族”——从18世纪开始,他们就开始和彼得大帝干仗了,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他们就认为——“一个芬兰人总是抵得过十个俄国人”。

更加幸运的是,芬兰人拥有一位德高望重,卓越的战争统帅——陆军元帅古斯塔夫·曼纳海姆,经历丰富的曼纳海姆在芬兰国内享有极高的声望,是芬兰人众望所归的领导者。

在曼纳海姆的指挥下,芬兰人从10月份就开始动员起来:

9支独立营被派往东部的漫长防线,两个师奉命驻守拉多加湖北部,目的是防范苏联坦克师的长驱直入;而芬兰军队的主力,一共7个师,约10万人的部队,进驻了卡累利阿地峡。

这个地区是苏联红军最有可能进攻的地带,这也是斯大林最想得到的战略要地;地峡最宽的地方也只有110公里,除了少数的湖泊和沼泽地,其余的地形都平坦而开阔,非常适合坦克部队的进攻。

芬兰人当然知道这里极易受到进攻,早在20年代,他们就开始在地峡修筑了防御工事体系。1932年,芬兰军队在原有老式防线基础上扩建了二期防线。

而从1939年开始,超过10万的芬兰国民,利用假期,自愿来到这里加固并扩大原有的防御工事。这就是“曼纳海姆防线”,或者说,这里也是芬兰人抵御外敌入侵的底气所在。

曼纳海姆防线并非想象中那么坚不可摧,它只不过是一条沿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防御理念的老式防线。66个坚固的要塞据点分布在长达140余公里的防线上,每个据点的核心工事是由两个或更多的混凝土碉堡或者地堡组成,这些堡垒的位置经过精心布置,确保能够封锁住每一条道路和每一片开阔地。地雷和巨石被布置在坦克可能经过的路线上。

堡垒充分利用了地形的掩护,它们完美地隐藏在森林或者岩石堆里,机枪连、步枪连驻守在里面,他们可以得到后方的炮兵部队掩护,各个据点之间用战壕连接。防线的纵深达到了数十公里。

战争爆发前,苏联情报部门的调查报告称,曼纳海姆防线总共拥有296座永备工事和897座*工事,铺设了有全长达330公里的铁丝网。

当芬兰人加快战争动员的时候,苏联人并没有袖手旁观——11月26日,莫洛托夫给芬兰驻苏联大使发去照会,指责芬兰人对苏联一侧离边境数公里的麦尼拉附近的苏联军队,进行了“挑衅性”的炮击。导致4名苏联军人死亡,9人受伤。

莫洛托夫紧接着提出了建议:芬兰部署在卡累利阿地峡的军队后撤20-30公里,“以避免此类事件的再度发生”。事实上,曼纳海姆早已于10月间下令,避免采取能使苏联作为干涉藉口的任何军事行动,特别是移走所有射程能够超过边境的大炮。

次日下午1点,芬兰政府作了答复,声称炮击来自苏联领土,并建议:

双方同时从地峡的国境线上撤军;双方成立联合小组对炮击事件进行调查。

仅仅4个小时后,莫洛托夫宣布,由于芬兰政府“拒绝”撤退军队,他指责芬兰政府对苏联抱有“很深的敌意”,并宣布废除1932年的《苏芬互不侵犯条约》,

11月28日,莫洛托夫宣布两国的边境协议失效。

芬兰人只好提议,他们同意单方面撤退卡累利阿地峡的大部分军队,并愿意按照斯大林原来的要求进行新一轮谈判。

芬兰人被无视了,因为斯大林和他的将军们已经决定开战了。“当时,我们以为我们需要做的只是把嗓门抬高点就可以了,”赫鲁晓夫事后回忆道,“如果还不奏效的话,只要我们一开枪,芬兰人就会乖乖地把手举起来了。”

11月29日,苏联报纸报道了工厂集会,抗议芬兰政府和“一帮由资本家武装起来的贪得无厌的芬兰富农的无礼挑衅”。当天晚上,芬兰大使接到了莫洛托夫的一份简单照会,宣布与芬兰断绝外交关系,理由是芬兰正在边境各个地点继续发动进攻。

同一天的一次广播里,莫洛托夫宣称,从这时候起,苏联红军将防患于未然,制止芬兰的进一步挑衅,同时,他的政府已作出重要的决定以捍卫苏联的安全。

苏联政府无意损害芬兰的独立或侵犯芬兰的领土。但是,苏联的安全决不能听凭心怀叵测的芬兰政府任意摆布,这个政府实际上已经陷入了“对帝国主义者承担反苏义务”的境地。

11月30日拂晓,莫洛托夫的讲话才播出几个小时,苏联军队就越过了芬兰边界,苏联飞机轰炸了赫尔辛基、维普里和芬兰的其他城市——入侵开始了。

让苏联人感到万分惊讶的是,芬兰人竟然选择了战斗。他们调集了一切资源,几乎所有的男人、女人拿着落后的武器走上了战场。

这个人口只有350万的小国家,将要用自己的战斗方式,在极度的严寒和漫天飞雪中,和强大的苏联红军进行一场力量悬殊的战争。

这场战争,被世人称为“冬季战争”。

各位读者朋友们,创作不易,喜欢这个故事的话,能否转发再点个赞呢?

#文章首发挑战赛##二战##军事##我要上头条##头条创作挑战赛##历史冷知识##历史#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