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国的封地被称为国,而是大夫的封地被称为家。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种等级制度,每个人的社会地位不同,那么他们获得的土地里的规模和数量也会不同,因此诸侯国的封地就更加的多,就像一个国家那么大,而士大夫的土地就相对于就少了一些。
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封地称为“国” ,士大夫的封地称为“家” 。
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是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异姓功臣贵族、同姓王室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远氏族部落首领)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被封诸侯的义务是:要服从国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分封的作用是: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拓展了疆域。春秋时期,分封制崩溃。崩溃的原因是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葵丘会盟,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标志着分封制崩溃。秦朝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分封制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