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授官都是一授一大堆,哪个最有用?哪些只是荣誉称号?

古代授官都是一授一大堆,哪个最有用?哪些只是荣誉称号?

首页战争策略官居几品正版更新时间:2024-04-30

我们看古书或者查找某些史料,经常会发现古人授官都是一授一大堆,什么上柱国、金紫光禄大夫、散骑常侍、奉议郎、云麾将军等等,那么这些官职都是实职吗?有些什么用?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古代官职的分类。

我国古代官位主要分为四类:职事官、散官,勋官和爵位。

一、职事官

职事官最好理解,就是实际职务,你是市长就是市长,实实在在的国家干部。比如授予某某某州刺史之职,那么你就是这个州的首席行政长官,有时还兼管兵权。

另外,各级职事官还有长官、佐官、属官与胥吏之分。

简单来说,长官就是指一把手,佐官是副手、三把手,属官就是下面的处长、科长,而胥吏最低,就是跑腿的。

比如,一郡的长官是太守,其下佐官有别驾1人,长史1人,司马1人,录事参军1人,录事2人,前三者称为“上佐”,后三者称“下佐”,如果刺史缺员或为亲王兼领时,上佐可以代行州事。

佐官之下是属官,如一郡之司功、司仓、司户、司田、司兵、司法、司士等七曹,他们分别掌管各州府的财政、刑法、农田以及户粮诸事务,对分管的差事有专断之权。

胥吏最低,甚至不能称之为官,比如宋江的押司之职,专管缉捕的“三班衙役”,办理具体事务的“六房书吏”等等。

这是地方上,再比如中央,六部尚书是长官,侍郎、郎中是佐官,秘书郎、著作郎、校书郎则为属官。

职事官有什么用?

县官不如现管,职事官是授实职,意味着实实在在的权利,无论是造福于民,报效国家,还是贪污受贿,为个人谋福利,都是最为便利的。

二、散官

散官就是虚职,看着是官,其实不是官,只是用来定品级,啥事不管,即所谓的“有官名而无职事”。

曹魏以前官员的品级叫一千石,两千石,以后称一品、二品、三品,一直到九品,行话叫“九品中正制”(曹魏吏部尚书陈群所建),现在叫国、部、厅、处、科。

现在所谓的副厅待遇、正处待遇就相当于古代的散官,有福利无权利。比如现在的主任科员,享受正科级待遇,照样得老老实实听科长的话,即便这个科长只是享受副科级待遇。

这就是散官和职事官的最大区别。

那散官有什么用呢?当官用。

在门阀政治时代,散官随人走。比如陈群将被选品的人根据门第划分为九个品秩,朝廷再根据品秩派官职,这叫“据门荫而授阶、据阶而授官”。

所以,如果你很幸运的出生在一个高门望族,那么恭喜你,如果你被察举(也就是推荐),授予的散官很可能就是上上品,这就是所谓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如果你再幸运点,刚好赶上某个高官荣休,那么你可能一踏入仕途,就位列公相,因为你散官的大小已经决定了你实职的高低。

所以,隋唐以后出身寒门的士子都应该感谢杨坚,正是他首创的科举制打破了门阀对官场的统治,使出身底层的读书人有了做官,乃至做高官的机会。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再简单说一下散官的历史。

散官始于汉朝,当时多用于荣休或逝世的老干部,当然只针对那些高级官员,朝廷为示尊崇,经常在他们退休时的本官外另加亚三司、仪同三司等名号。

隋朝时,杨坚首次确定了各级散官的名称,将其从最高的特进、左右光禄大夫到最低的文林郎、羽骑尉,分为21阶。

唐承隋制,但稍有不同,它将科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结合起来,散官仍以门第结品,但职事官需要经过科举随才录用,这样就出现了两种结果,一是职事官带散位,称为本品;二是职事官与散官品级不一致,仅在名称上有所区别,比如散官低而充高级职事者称守某官,反之则称行某官,待遇则按散官品级执行。

举个例子:唐廷授某人光禄大夫行并州刺史。并州刺史就是职事官,光禄大夫是散官,刺史是正四品,光禄大夫是从二品,属于高配低授,所以用“行”,待遇则是从二品的待遇。

宋沿唐制,置文武散官,文散官29阶,如银青光禄大夫、正奉大夫、太中大夫、朝奉大夫、承直郎、儒林郎等等,武散官31阶,如辅国大将军、云麾将军、游击将军、昭武校尉等等。

明清则按实职定品,官居几品即授几品阶官,无散官之名(其实阶官就是散官)。

三、勋官

勋官也不是官,它是为了奖励打仗勇猛的将军和士兵,给的荣誉称号,有点类似于现在的一等功、二等功。勋官通常按*敌数定“转”,转越多,级别越高。

比如《木兰辞》中就有“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之语,就是说,花木兰立了最大的军功,有十二转之多,而北魏勋官分为上柱国、柱国、上护军、护军、上轻车都尉,轻车都尉,上骑都尉,骑都尉等十二级。最低一阶的武骑尉为从七品,只需一转,正二品的上柱国需要经“十二转”才能达到。也就是说按照花木兰的军功可以授上柱国的勋官。

为了了解一下花木兰到底有多厉害,我们再说一下怎样才能获得“转”的战功。

根据《魏书》中的记载,“转”数要按照战前的条件和战争的结果而定,比如“上阵上获”为五转;“上阵中获”、“中阵上获”为四转;“上阵下获”、“下阵上获”为三转,“中阵中获”为二转,“下阵下获”为一转。

而所谓的“上阵”就是以少击多,“中阵”是数量相当,“下阵”是以多击少;“上获”则为斩敌百分之四十,“中获”为百分之二十,“下获”为百分之十。

有点绕口,不好理解,我们可以换算成最低一级来看,就是说花木兰经历了十二次以多击少、斩敌百分之十的胜仗。

如果还是不好理解,那就记住一点,勋官不讲门第,只要作战立功,就能按级给勋官。

那么勋官有什么用呢?

虚一点就是受人尊敬,实际一点就是有特权。

高级勋官自然不必说,低级勋官也给实惠,可以为吏,还可享受免徭役、抵罪、娶妾等一些普通百姓没有的特权。当然最实惠的还是给地,给的多少得看功劳多大。

可能有人会说,娶妾也算特权?对,没错,勋官的特权之一就是娶妾。

顺便纠正一下影视作品的误导:古代普通老百姓(指白丁)是不能娶妾的。只有到了一定岁数还没孩子(一般是40岁,有时是50),经过申请,才能娶一房妾。不到条件,偷偷纳妾算犯罪,要受罚的。

那些羡慕古代三妻四妾,妄图穿越的男人们,可以醒醒了。

四、爵位

爵位就是大家熟悉的“公侯伯子男”,它产生的时间很早,西周时就已经有,后来一直沿用至清亡。中间只是略有差别,比如西周的爵位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等,隋朝分为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九等,但是汉以后就不再主动封异姓王,所以大多数时候,大多数人只要没有皇室血脉,最高爵位就是国公。

因为大家比较熟悉,不再赘述,只说一下它的作用。

这四个官职里面,最厉害其实就是爵位。

职事官只是你现在当的官,调任了、被撸了或者退休了,就没了,唐以前,中下级官员连个退休金都捞不着;散官是给你发工资的标准,只有待遇没有权利;勋官给你地,给你特权,有时还可以抵罪,但优惠条件也有限。

爵位就不一样了。爵位更实在,搞好了可以整个“世袭罔替”,只要王朝不灭,世世代代都可以继承,整一个长期饭票。

为便于理解,最后再举一个例子:

立有大功的水军元帅杨素在平陈之后,被授予荆州总管、上柱国、开府仪同三司、越国公、邑三千户,真食长寿县千户。

其中,荆州总管就是职事官,管着荆州的所有军政,正儿八经的封疆大吏;

上柱国是勋官,最高级别;

开府仪同三司是散官,品阶从一品,也是最高级别;

越国公是爵位,“邑三千户,真食长寿县千户”是爵位待遇,“三千户”是虚封,用来说明爵位的等级和荣耀程度,只有“真食长寿县千户”,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意思就是:这个长寿县一千户人家以后税收啥的,全归你杨素了。

五、其他

除了上述四种,还有试官、加官与赠官。

所谓试官,就是职事官试用,散官、勋官都没有试用之说。比如汉代职官制度规定,职事官初任都要试用一年,当然也有些朝代没有此项规定。

加官则是在本官之外加特定官号和新的职务,相当于兼职,权力大,责任也大。另外加特定称号的也在此列,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奉命征讨的军政长官,经常加“假黄钺”、“使持节”、“持节”、“假节”这类称号,权任更重。再比如加“驸马都尉”,驸马都尉原是侍从官的一种,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加此称号,简称驸马。

而赠官相当于隋朝之前的散官,只是用于功臣或功臣的先人死后追赠,比如朱熹死后,赐谥号“文”,赠太师,赠宝谟阁直学士,而且赠官一般比生前官大,《礼部·尚书赠官》中就言:“故事,赠官加故衔一级,如侍郎之赠尚书及左右都御史是也。”

赠官充分体现了死者为大的理念。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