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一词的缩写是“SF”,英文是Science Fiction,也就是科幻的意思,第一个使用这个词的是美国科幻作家、《惊奇故事》杂志(Amazing Stories)的主编雨果·根斯巴克,他在1927年提出了SF这个词,美国科幻最高荣誉雨果奖就以他的名字命名。十年后的1937年,《新奇故事》杂志(Astounding Stories)的主编约翰·坎贝尔将杂志更名为《新奇科幻》(Astounding Science Fiction)。
约翰·坎贝尔聚集了美国最顶尖的科幻作家,其中有一位叫艾萨克·阿西莫夫,也就是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的创立者,包括手冢治虫和浦泽直树在内的很多日本漫画家都受到阿西莫夫定律的影响。一般认为,约翰·坎贝尔的《新奇故事》创立了美国科幻的黄金时代。
儒勒小说《八十天环游地球》与按照其小说中冒险路线改编的《JOJO奇妙冒险》第三部星尘斗士
实际上,第一部科幻小说的诞生要比SF这个词的出现早的多,1818年,英国小说家玛丽·雪莱创作了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19世纪末,法国小说家儒勒·凡尔纳创作了《八十天环游地球》和《海底两万里》等作品,这两部小说都成为许多漫画家灵感的源泉,比如荒木飞吕彦的漫画《JOJO奇妙冒险》就参考了《八十天环游地球》的路线,日本动画《蓝宝石之谜》则是根据《海底两万里》改编。
根据法国小说家儒勒《海底两万里》改编、以法国为背景的日本动画《蓝宝石之谜》(1990)
日本SF机器人热潮下诞生的《太空堡垒》这些早期的科幻小说是在产业革命引领科技飞越的背景下诞生的,所以信奉科技力至上,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上创作的,所以不少科幻小说也成为预言书,有一定的预言性。约翰·坎贝尔要求旗下的作家保持科学幻想与科学事实之间的联系,也就是科幻作品的严谨和前瞻性,所以在科幻小说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段话: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
美国科幻杂志《奇幻与科幻小说杂志》( The Magazine of Fantasy and Science Fiction、简称F&SF)1949年创刊,在他的影响下,1959年,日本SF杂志《SFmagazine》也正式创刊,1962年,《SFmagazine》脱离《F&SF》独立,形成了日本风格的科幻。
日本科幻创立的标志:1959年创刊的SF杂志《SFmagazine》
1968年,日本科幻团体在美国科幻电影《2001年太空漫游》的冲击下开始尝试动画,这就是早期スタジオぬえ的雏形,他们先后创作了《宇宙战舰大和号》(1974)、《银河铁道999》(1979)等作品,1979年的另一部科幻作品《机动战士高达》在将机器人动画热潮推入新的高峰,スタジオぬえ开始策划《太空堡垒》系列的第一部《超时空要塞》(1982)。
诞生秘闻——若者文化下的庆应义塾三个大学生兼职大学生河森正治与“骷髅战机”VF-1女武神
《超时空要塞》中的机体设计秉承SF考证和军事考证的严谨性,虽然作品中使用了外星科技,但大部分都以现实的军事武器为基础,比如被称作“骷髅战机”的VF-1女武神,在动画中是一种可变形战斗机,他的外形参考了美国海军的F-14雄猫式战斗机,而名字则来自美国60年代的三倍音速轰炸机“XB-70女武神”。
超时空要塞VF-1女武神“骷髅战机”的原型美国海军F-14雄猫式战斗机(左)与XB-70女武神轰炸机
“骷髅战机”VF-1女武神的设计者是河森正治,当时20岁左右的河森还是庆应义塾大学的学生,在1983年退学前一直以学生的身份到《超时空要塞》的制作公司スタジオぬえ兼职打工,作为日本一流学府庆应义塾工学部的高材生,河森正治为骷髅战机设计了一整套严谨的诞生理论。
虽然《超时空要塞》中的地球统合军通过坠落南太平洋麦克罗斯岛的太空堡垒1号、掌握了源于泰洛星史前文明的机器人技术,但是最初骷髅战机的动力系统还是使用传统的涡轮扇引擎,之后才逐渐被小型热核引擎取代,而骷髅战机变成人形的灵感来自1979年的动画《机动战士高达》,只有骷髅战机变成人形才能对抗10米高的天顶星人。
超时空要塞VF-1女武神“骷髅战机”的三种可变形态
河森正治关于半人形骷髅战机的解释是:在一次VF-1女武神的飞行试验中,战机由于故障没能完全变形而维持着半人形的状态飞回基地,这种半人形的状态被证明很实用,于是半人形的高翼地效应步行机形态就正式出现了,之后林明美被解救就是骷髅战机以半人形状态完成的,半人形在低速飞行下更加稳定。
大学生大野木宽的两点创新和《传说巨神伊迪安》
除了河森正治,他的两位庆应义塾大学工学部的同学也成为《超时空要塞》的团队主创,一位是角色设计、漫画家美树本晴彦,另一位是脚本家大野木宽,三位20岁出头的年轻人支撑起这部日后被谈论的科幻巨作,他们将日本SF引发的流行时尚-“若者文化”(爱情与歌声)代入到这部动画中,构成了“麦克罗斯三驾马车”(超时空要塞中太空堡垒坠落的岛屿)。
日语中的若者就是年轻人的意思,若者文化就是年轻时尚的代名词,大野木宽在设计剧情时,参考了1980年播出的日本动画《传说巨神伊迪安》(伝説巨神イデオン),这部动画的梗概是:地球人发现了外星人的遗迹,以及外星人的机器人伊迪安,使用外星机器人与随后而来的外星人发生战斗,为了寻找安全的星球,主角一行驾驶机器人踏上宇宙之旅。
以1980年日本动画《传说巨神伊迪安》参考创作的《太空堡垒》第一部《超时空要塞》、伊迪安与太空堡垒1号
大野木宽在剧情上进行了两点创新,一是将外星人首先开火的传统模式变成地球人先进攻(太空堡垒主炮自动发射击毁追踪到月面的天顶星舰队、拉开第一次宇宙大战序幕),二是从地球出发前往宇宙变为从遥远的冥王星回归地球(空间跳跃失败被误传到冥王星)。大野木宽的剧情设计还有很多点睛之笔,作为战争动画的《太空堡垒》,战斗场面的剧情却并不多,让大家记住的却是林明美的歌声、一条辉(国内译作瑞克)和明美、早濑未沙(国内译作:丽莎)之间的三角恋爱。
大学生美树本晴彦画的人物眼睛
美树本晴彦的人设也非常有特点,单从眼睛这个细节就映射出人物的性格,一条辉(又译作瑞克)的单纯、犹豫,林明美的阳光、果敢,格罗佛舰长的深沉、担当,全部都刻画的绘声绘色,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1982年美树本晴彦担任角色设计的《太空堡垒》第一部《超时空要塞》角色一览
《太空堡垒-超时空要塞》配音轶事《神探亨特》对一条辉译名的影响
1982年,《太空堡垒》第一部《超时空要塞》在日本电视台播出,收视率急升、引起了很高人气,原本《超时空要塞》只制作了23话,预定播放6个月,于是又紧急制作了13话,延长播放了3个月。科幻动画《超时空要塞》的反响传到美国,引起美国动画公司的关注。
作为科幻作品发源地的美国将这部动画引进国内,《太空堡垒》被制作成更符合美国本土的译名“Robotech”,在日本放映时的主角一条辉被译为瑞克·亨特(Rick Hunter),由上海电视台译制、引进的是美版《太空堡垒》,有趣的是,因为90年代同期另一部美国电视剧正在热播,为了与其区别,瑞克·亨特变成了瑞克·卡特。
《太空堡垒-超时空要塞》、《神探亨特》中上海电视台译制的两个瑞克·亨特
当时那部热播的美国警匪片电视剧叫《神探亨特》,女主角叫迪迪·麦考尔,男主角叫瑞克·亨特,与《太空堡垒》的主角瑞克同名,为了避免撞车,《太空堡垒》的译制导演战车决定将瑞克·亨特的名字改为瑞克·卡特,不过在之后的译制工作进行中,由于动画集数过多,也有一些工作人员没有被通知到,还是将瑞克的名字译成了亨特。
从《神探亨特》配音导演到《太空堡垒》林明美配音
造成与《太空堡垒》男主角“译名撞车”的美国警匪片《神探亨特》,也是由上海电视台译制的,配音导演叫金琳,《太空堡垒》的配音阵容中也有这位金琳的名字,她担任的是整部《太空堡垒》配音工作的重中之重——“歌姬”林明美的中文配音,为什么林明美的配音工作这么重要呢?这要从林明美这个角色在动画中担任的作用说起。
林明美的中文配音金琳与日语版声优饭岛真理
天顶星人作为机器人统治者创造的战斗生物,在与地球统合军战斗时,第一次听到了林明美的歌声,于是精神受到影响,不少天顶星人开始反思自己的存在价值,《太空堡垒-超时空要塞》与天顶星人的最终决战中,就是在林明美歌声的帮助下,太空堡垒1号最终战胜了天顶星人的主力舰队。
林明美在太空堡垒1号发起反击、摧毁天顶星人主力舰队的时候,所唱的歌名叫《可曾记得爱》,这时曾经热恋一条辉(瑞克)的林明美,知道爱情已经不可能,瑞克已经和丽莎走到一起,歌声中充满了对旧日恋人和美好瞬间的思念,歌词中充满了回忆爱情的细节,令闻者感动。演唱这首歌的林明美日版配音、声优饭岛真理因为这首歌一举成名,这首歌曾经打入当年日本公信榜前十。
香港工商晚报1984年1月4日刊载的《超时空要塞》即将推出的消息
《超时空要塞》林明美之歌《可曾记得爱》原型——二战德国民谣《莉莉玛莲》就在“庆应义塾三驾马车”构思如何将若者文化在《太空堡垒-超时空要塞》中展开的时候,一部德国电影引起了主创人员的关注,这就是1981年1月上映、由法斯宾德导演、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莉莉玛莲》,超时空要塞主创人员从这首歌找到灵感,最终确定了瓦解天顶星人斗志并最终摧毁天顶星主力舰队的最终武器——林明美之歌《可曾记得爱》。
1939年酒吧歌手拉莉·安德森演唱《莉莉玛莲》时的影像资料
“莉莉玛莲”最早由德国女歌手拉莉·安德森演唱,1939年灌制了唱片,但销量并不好,德军1941年攻占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第一次广播了这首歌,很多德军前线士兵要求反复播放,“莉莉玛莲”开始流传起来。
1942年,这首歌打动了英法美苏盟军,开始在同盟国的“敌军”中流行,英国版《我灯光下的莉莉》、法国版《D-Day Dodgers》、苏联和美国版《莉莉玛莲》分别于1942到1944年出现,都受到各国士兵的热捧。
1944年,英国导演詹宁斯(Humphrey Jennings)创作了记录电影-《莉莉玛莲的真实故事》(The True Story Of Lili Marlene),讲述这首歌曲创作幕后的故事。
1944年詹宁斯记录电影:《莉莉玛莲的真实故事》
创作这首歌的汉斯·莱普是一战的一名德军士兵,他抱着对女友的思念写下了一首诗《路灯下的女孩》,并于1937年出版,作曲家舒尔策为这首诗谱曲,起初歌名叫《一个年轻的士兵值班之歌》,但是后来因为歌词中多次提及“莉莉玛莲”,最后这首歌就改名为《莉莉玛莲》,莉莉就是莱普女友的名字。
《莉莉玛莲》中有几句歌词:在兵营雄威的大门前,那里有一座路灯。如果它依然矗立,我们就在灯下再次相会。就像从前啊,莉莉玛莲,我们的身影交织如一体,让每个人见证我们爱的永恒。所有的人都将看见,我们相会在那路灯下。就像从前啊,莉莉玛莲。
1944年詹宁斯记录电影中凝视哨兵的哨兵女友
受到1981年这部电影的启发,用歌声粉碎天顶星人意志的歌姬林明美和她的那首《可曾记得爱》就诞生了,“可曾记得爱”中也是对恋人充满了思念。
其中有几句歌词与《莉莉玛莲》遥相呼应:现在,仿佛看到你的身影,向著紧闭双眼等候的我,昨天还因泪水暗淡发愁,我的心现在,还记得吗?目光和目光相碰撞的那一刻,还记得吗?手和手相接触的那一刻,那是第一次爱情的开始。
《莉莉玛莲》在二战中最先在德国前线流行,但是德军最高统帅部担心这首歌中的思念与爱恋之情会瓦解德军斗志,下令禁止播放,但随后这首歌在盟军之间广泛流传,也成为二战时期最著名的反战歌曲之一,苏德前线的德军士兵有时也会聚精会神、通过不远的苏军广播站播放的《莉莉玛莲》,因为这首《莉莉玛莲》,放下武器的德军士兵不在少数。
在与天顶星人的战斗中、瑞克驾驶骷髅战机救出了被俘的林明美
林明美搭乘太空堡垒1号突入天顶星主力舰队时,听到《可曾记得爱》这美妙歌声的天顶星士兵被这动人旋律所打动、暂时放下了武器,太空堡垒才得以使用主炮摧毁了强大的天顶星主力舰队。
演唱《可曾记得爱》的林明美怀念曾经与自己共度美好时光的瑞克,怀念那再也回不去的日子,《莉莉玛莲》中也是如此,前线的士兵们心念故乡的恋人或女友,但大部分士兵都无法再回到那美好的日子了,战争改变了人,只剩回忆可追寻,《超时空要塞》的主创对《莉莉玛莲》的重新演绎和拿捏无比到位。
我们的童年也一去不返,闭上眼睛,再听一遍《可曾记得爱》,耳畔是否还存有儿时玩伴的笑声呢?
瑞克与林明美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日子、一转眼已经是35年前的事了
参考资料1、詹宁斯(Humphrey Jennings)《莉莉玛莲的真实故事》(1944)
2、舒尔策《一个年轻的士兵值班之歌》(1937)
3、《太空堡垒》(1991、上海电视台译制版)
4、《传说巨神伊迪安》(伝説巨神イデオン、1980)
5、《机动战士高达》(1979)
6、《新奇故事》(Astounding Stories、1937)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