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古镇:罕见的城堡式大村镇

和平古镇:罕见的城堡式大村镇

首页战争策略和平城堡中文版更新时间:2024-04-11

【世界遗产·文化】

福建日报社 福建省文物局 合办

第31期

古街

文物名片

和平古镇

地处闽北的邵武和平古镇建置始于唐朝,是闽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兵家要地和商贸集镇,也是我省历史最悠久的古镇之一,拥有近300栋明清民居建筑,被誉为国内“罕见的城堡式大村镇”,现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和平,古亦作“禾坪”,取地势平坦和盛产稻谷之意。早在五代后唐天成元年(926年),和平就已形成街市,五天一圩,商贾云集,附近府县和江西等地都有大量客商前来进行纸业、笋干、茶叶、粮食等商品贸易,故宋以后又被称为“旧市街”。历史上入闽三道之一的古隘道“愁思岭”就位于和平镇境内,是晋、唐、宋发生的几次中原汉人大量入闽的重要通道,成为中原文化入闽的重要过化地。

和平,古亦作“禾坪”,取地势平坦和盛产稻谷之意。早在五代后唐天成元年(926年),和平就已形成街市。历史上入闽三道之一的古隘道“愁思岭”就位于和平镇境内,是晋、唐、宋发生的几次中原汉人大量入闽的重要通道,成为中原文化入闽的重要过化地。

东门谯楼

前世传奇

中原文化入闽过化地

讲述人 戴健(邵武文史学者)

和平古镇历史悠久,是一处全国罕见的城堡式大村镇、客家入闽的重要周转地,农耕文化、海洋文化、朱子理学、民间信仰在这里碰撞。文化的包容和交融,为和平的文化增添了活力。

据文物发掘可知,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古越先民在和平拓土开荒,点燃文明星火。唐时和平称“昼锦”,宋为“昼锦乡和平里”,元承宋制,明为“三十三都”。

明万历年间,和平开始修宝塔、建城堡。万历二十年(1592年),一些大户人家时常遭土匪掠夺,故在黄氏族裔黄显岐、黄若岐首倡下,修建和平城堡。城堡周长360丈,占地面积0.43平方公里。修建城堡就地取材,全部用河卵石砌成。辟有四大门、四小门,东西南北四个主城门,并在门上建谯楼用于瞭望。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设和平分县,置“分县署”和“把总署”,驻兵防守,隶属邵武府治。县丞署俗称分县衙门,位于古镇区东南隅的谢傅巷,坐西朝东,现有面积500余平方米。

这里古迹星罗棋布,仅建筑技艺精湛、雕饰精美的“大夫第”就有5座,是我国保留最好、最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群之一。坐落于古镇东门100米处的李氏大夫第,为奉政大夫、知州李春江,奉直大夫、直隶州州同李奇川的宅第,清晚期出了“一门九大夫”。其门楼为砖石构六柱五间一门牌坊式八字门楼。八字面的墙上有“斩颜良”“华容道”“长坂坡”“博望坡”4幅砖雕,采用浮雕和镂空透雕的技法。还有一幅“宋太祖千里送京娘”的砖雕,人物战马形状生动。门楼雕刻这些历史人物故事,折射出房主人崇尚“忠”“勇”“义”“孝”的思想。

位于古镇区东南1.5公里的狮形山上,矗立着一座20米高的宝塔。宝塔为砖木石混构,在明朝所建塔中较为罕见。塔名“聚奎塔”,由袁崇焕题写,也是他在邵武任县令时留下的唯一笔墨。

从唐代到科举废除时,和平出了137名进士,被誉为“进士之乡”。和平文化炽盛,和平书院和北胜书院承载了教化的使命。北胜书院位于今和平镇坎下村,现已无存;和平书院位于和平古镇的深巷间,一脉书香依旧氤氲在乡民的衣袖间。

和平书院是后唐工部侍郎黄峭归隐故里创办的。黄峭心怀复唐的志向,面对不可逆转的局势,没有苟且于朝堂,毅然地选择了归隐,在和平根植了培育才俊的梧桐。

和平书院初创时是一座黄氏宗族自办学堂,专供族中子弟就学,开创了和平宗族办学的先河。邵武南部各姓氏宗族竞相效仿,宗族办学自此相沿成习。发达的书院教育,在和平人家形成注重读书的氛围,人才辈出。宋代大理丞黄通、司农卿黄伸、榜眼龙阁侍制上官均,元代国史编修、文学家黄清老等,都是身着青衫从和平书院、北胜书院走出,跨入峨冠博带的人臣之列的。

岁月悠悠,和平古镇在漫长的时光中积淀下内容丰富的民俗。据出土的石碑记载,有舞蹈活化石之称的“傩舞”于宋代传入和平。“没有皇帝没有官,百姓越看越喜欢”的三角戏,于清代传入和平。还有具有和平地方特色的浴佛节传经、朝华会等民俗,都浸润在古镇乡民的心田,印刻在他们生活的日历上。

今生故事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重回古镇

东南网6月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郭斌 通讯员 何兴明 毛圣南 刘建飞)从邵武市区出发,沿浦武高速一路向南约半小时,我们到达和平古镇,悠悠古韵扑面而来——一条长达600米的青石板古街贯穿南北,史称“福建第一街”;近百条鹅卵石巷道,随形就势而成“九曲十三弯”……

“和平镇现存明清古民居271栋,我们目前已优先对其中30多栋具有文物及旅游开发价值的古民居予以修缮保护。”和平镇原党委*吴跃辉说,2011年以来,当地累计投入近4亿元推进古镇保护开发,使得古民居原貌得到有效恢复。

当年的和平县令官居正五品,这在全国极为罕见,也从侧面展现了和平古镇极高的历史地位。“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邵武市武阳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黄思权介绍说,我们通过挖掘古镇的历史文化,让历史文化活起来、动起来,提高游客的互动性、体验感,提升景区的品位,展示古镇当年的辉煌。

古时灾荒之年赈济灾民、平时救助孤寡贫病的旧市义仓,通过挖掘改造、装修复原,在今年春节作为新景点开放,向游客述说旧时士大夫“达则兼济天下”的情怀。

为了丰富古镇业态,寻常日子在和平戏院每天都有4场以上的古装表演。节假日每天更有二三十场次穿越表演,威风锣鼓、传统变脸、县官判案、状元返乡……轮番上演的表演为古镇带来浓浓的生机,也让来此旅游的八方游客大呼过瘾。

漫步古镇,宗族祠堂、古宅随处可见,整饬一新的黄氏大夫第等古民居气势恢宏,风采不逊当年。和平村村民黄贤文说,为了保护好古民居,一些村民纷纷自发捐款进行维护、修缮,“和平古镇不仅仅是我们的家,更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产。守护好这里的一砖一瓦,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古镇经营游浆豆腐坊的“80后”青年黄东华,在继承父亲黄孝廉老手艺的同时,将传统制作技艺从后堂搬到前台,增加游客的旅游体验。他说,现在“销量比以前翻了好几番,月收入1万多元不成问题”。放眼望去,旧市街上的店主大多是年轻人,他们热爱着这片哺育了自己的土地。随意走进一家铺子坐上一会,老板都会说起古镇的历史故事。

旅游业内人士称“科教、历史文化等景点,七分靠讲解、三分靠资源”。说起和平古镇的故事,就不得不提到“金牌导游”黄学义,他生在和平,少时便留心古镇里的一砖一瓦,毕业后在镇上的竹制品厂上班,因为镇里需要导游,他毅然放弃车间主任的工作,到老人家里收集历史故事,不断钻研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自2002年以来,已接待了数不清的游客,游客们对他的服务纷纷点赞。

“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和平古镇。他们通过自己辛勤的工作,述说着对家乡的热爱。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到和平古镇旅游的游客数量呈逐年递增态势。”吴跃辉笑着说,2019年,通过自驾游、团队游等方式来和平古镇旅游的游客数量超过30万人次,给古镇带来了600多万元的门票收入。

专家点评

南平市政协原副主席林文志:

和平古镇是福建古村落的典范,规模庞大,总面积达1.8平方公里;内容丰富,包括古县衙、古书院、古民居、古祠堂、古商号、古戏台、城墙等,是古代县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综合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大儒朱子题写的“和平书院”四个大字,雄浑遒劲,为和平古镇增添了浓墨重彩。

南平市朱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荣丽:

和平古镇起于唐宋,兴于明清,至今保存完好,意韵悠长。近年来,和平人民用实际行动唱响了优秀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赞歌。这是时代之需、发展之要、百姓之福。当前,人们期待一个既有悠久历史、厚重内涵,又有完备设施、优美环境的和平古镇更好地展现在大众面前。

来源:福建日报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