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戏诸侯,也就是我们爱称为总管的那个作者,总算在16年破天荒地实现了他的第一次完本,就是去年的口碑神作《雪中悍刀行》。
本书是仙侠作品,自从那年仙侠三大奇书《尘缘》《乱世铜炉》《幽冥仙途》之后,多少年没有出过人气这么高的仙侠了。(《将夜》这种,很迷,不知道算不算仙侠。)
这些年都是玄幻作品喧嚣尘上,虽然玄幻修仙和仙侠用的是相似的文化元素,但是我们知道,他们毕竟不是一码事。《雪中》的横空出世,给这个近些年略显颓势的类型树立了一面大旗,足以让我们这些老派的仙侠拥趸心头快慰。
平心而论,《雪中》这本书在娱乐小说中已经有中上水平,维持了烽火的一贯水准。在网文里,本书是少有的能拿得出手的作品,可称是网文的面子、网文的旗帜、网文作为娱乐小说的脊梁。
一、略显臃肿、节奏明快的剧情雪中悍刀行吧友手绘地图by羊力大仙发大宝
有头有尾,成功收束全书有庙堂国战和江湖仙侠两条主脉,第一卷、第二卷分别是游北凉和游北莽,以江湖为主,主要写徐凤年的武道进展,同时交代主角面临的王位之争;收在截*赵楷、驱逐陈芝豹,最终徐凤年世袭北凉王位上。之后庙堂国战这一脉正式开始推进,写两次凉莽大战,辅以离阳三次动荡(王位更替太安政局动荡,西楚南疆两次叛乱),同时武林线引入天人之争,转向反对仙人干涉人间,最终一起收在十八宗师对抗北莽大军这个情节上,打完收工,全书告终。
读完之后反思整本书的剧情,第一印象是散碎缺乏组织,后期甚至有点煎熬。但是再回忆一下,发现还是能拎出一条主线的:徐凤年从一开始的北凉争位,到最后抗击北莽。
然而结尾略有强行之嫌,而且收官收了150多万字也显得尾大不掉,但是好歹算是把两条线都收束成功了,算是完成有头有尾的任务。比起以前的烽火而言已经是进步颇大,没什么可责备的。
这个剧本是怎么写到400万字?全靠各种小故事和无用支线凑字数。用专业一点的话说,就是非必要情节太多,主线推得太慢,小说太水了。
琐碎臃肿,推进缓慢我们都知道,无用情节太多,小说就会变水,变得臃肿不堪。那么如何能明确地在有用和无用之间画一条线呢?答案是不能,也不必要。
对于主线来说,各个情节段落之间,只有必要性高低的差别。除去绝对必要的节点情节之外,相同必要性的情节之间做出取舍是很不容易的。
全部删去支线也是不应当的,毕竟只有骨架的话,故事就太紧了,还是需要一些非必要段落来舒缓情绪,丰富表现力。宕开写一笔闲笔,也是好看的。
如何在支线之间取舍,让情节脉络不蔓不枝的情况下,既充盈又不太水,保持这个度是很可贵的能力。而烽火......显然缺乏这种情节的掌控力。
他不愿意放弃几乎所有的支线和人物小故事,把他们都塞到正文里,缺乏编排和整理,自然中后期显得臃肿无趣。我的朋友说烽火掌控不住多线,写得杂乱无章,这还是有道理的。
不过烽火也说了,自己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在布局安排上基本没有用心,在这种情况下,做到剧情有头有尾的完本了,这已经是读者的大幸,哪里还顾得上苛责总管呢。
而且当前网络连载制度,本身就鼓励水字数的写法,毕竟绝大多数付费读者每天只是需要一定的字数满足需要,对于质量要求不算太高。而能觉出来水的,既然入了贼坑,而且小支线写的也还可以,一般也会接着追更。
当然了,雪中的一大魅力就在于小故事。一个一个单独拿出来,大部分小故事和非必要支线,都能做到有佳句是佳章。至于放到正文里是不是冗余,这种更高的要求也不算刚需。但是我还是觉得,把这些小故事分拣出来当做番外篇,正文估计会干净明朗很多。
(另外,“你是我的禅,秀色可餐”这种有佳句的感情段落,可以整理成《阿弥陀佛么么哒》这类小书,肯定好卖,能和大冰张嘉佳正面竞争一下,抢占狗血爱情畅销书的市场。)
节奏明快,简单有力《雪中》本质上是纯粹的武侠,它一直维持了一个简单的节奏,那就是隔一段打一架,通过打戏来释放情绪,通过打戏中间夹杂点有的没的来舒缓情绪。
整本书都是这样简明的打戏-支线节奏。这降低了推进字数的难度,该写打戏了,就随便拉一个人出来打,该放松一下了,就随便写两笔支线,再交代下下一个要打谁。
然而到中后期,为了维持“打戏-支线”的节奏,设计了很多“强行打一波”的情节。刻意给徐凤年找敌人,尤以离阳老太监、下凡仙人赵长陵和儒家张圣人为甚,都是吹出来专门为了打的盒饭角色,贼恶劣。
而且这种结构也不很适合前后一体的大长篇,前后连起来就会缺乏变化,显得拖沓。中期企图玩复杂多线,本来就显得杂乱,再加上打斗也没有前面好看,阅读体验糟糕了很多。还是第一卷第二卷的松散游记体最适合了,走一段打一段,没毛病。
不过烽火有一点好,他小布局,小场景,单线情节还可以,这种简单的街拍可以把他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单独接下来每个小段,都是好看的,配上烽火灵性的人设,小故事大多也不难看。
更好的是,烽火的打戏写得漂亮,尤其是第一卷和第二卷,花样迭出种类丰富,画面感很强。大雪坪剑来、芦苇荡刺*、打拓跋春隼、雨夜刺*陶稚潜,都是质量可圈可点的打戏。第二卷更有野牛阵练习游鱼式、乘地龙卷直上九重天等仙气十足的段落。
虽然后面王仙芝送头之后,打戏设计上便趋于无聊,不过演出效果一直不错。打戏好看,读者情绪能释放出去,这种打戏-支线的节奏就还算是舒服。
合理性……堪忧这是一个笼统的感觉,觉得剧情逻辑和人物逻辑总是模模糊糊的,很难把握到事件发生和人物行为的必然性。
举几个例子好了。
最后十八宗师对抗北莽的情节,发生得就很离奇。虽然前面铺垫了西域捕*摸头和武当山论武的情节,解释了中原高手为什么入北凉,然而这并不必然导向这18个人在城外一字排开迎接北莽大军。北凉军队就在城头吃瓜看戏,等武林人打完了,再出来收个尾,就很迷。这种合理性上的欠缺严重影响了煽情的效率,牺牲太强行,死亡自然无意义。
强行开打戏,这在上一节有说到。中期的打戏从打完韩生宣之后,就跟没了方向一样,只能补充无用人物强行开团。后来总算捋明白了,设定打了个气数的补丁,这才好一点。后期这个问题则是愈演愈烈,盒饭人物送头简直不要太多,看着就很难受、很离奇。
还有一点,一旦你没法和烽火的爱情观共鸣,你就永远不能理解雪中一堆人物的行为动机。一见钟情是没问题的,暗恋成疾也是没问题的,但是用得太频繁太单薄,甚至有点矫情,这是有问题的。这个问题集大成者,就是被我们爱称为“绿帽仙人”的轩辕敬城,这个人物逻辑极为神秘,看过的都懂。
总之,剧情的合理性还是有点问题,烽火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到某段情节有感染力,所以他想写这个情节。但是铺设因果链,细致地说明这情节到底是怎么发生的,这是他有些缺乏的能力。
二 、人设和人塑的二分法人设优秀,记忆点高烽火的人物写得好,尤其是各种配角写得好,这是对于《雪中》的常见赞美。但是后来越读觉得越不对,需要肯定的是,烽火确实在写人上有优势,但是还是要更明确地说,烽火的人设做的很抓眼,记忆点很足。
烽火的人设能力就很强,可以用寥寥几句就写出一个内蕴极大戏剧冲突的人物,而且传奇感十足,特色鲜明。比如呵呵姑娘:三无萝莉,手刀刺客,手举向日葵,旁边蹲着大熊猫,这个人设画面感就很强,很抓人。
而全书的人物之所以给人以“人人有故事”的感觉,就源于烽火优秀的人设。
文臣里面有纵横家典范黄三甲,一人挑动春秋乱局;有权相能臣张巨鹿,为后世寒士大开龙门;有毒士李义山,体弱多病常年居于听潮亭,暗中谋划北凉政事;有女子般傲慢书生纳兰右慈,有一手捧碗抓蛟龙的谢观应。
武将有储禄山,体胖如山、歹毒阴险,却忠心耿耿、文武双全;有陈芝豹白衣胜雪、用兵如神;有董卓野心勃勃、精于练兵......
而武人和三教中人也很出彩,李淳罡豪气开天门,王仙芝天下无敌坐镇武帝城,袁青山一气化三清,龙树和尚的金刚不坏等等。
这种颇有记忆点的人物,我还能再列出一堆,足以证明烽火人设能力之强,配角繁多而各有其抓人的特点,在营造传奇色彩上很到位。单看人物设定颇有人人如龙的感觉,令人血脉贲张,对于那种传奇范儿心向往之。
简而言之,就是装bi装得人一愣一愣的。虽然烽火在人设上不是没有不足,比如土气(不土无以成高手),还有感情戏(不狗血无以成风流),但是单论人设力,烽火足以独步当前娱乐文学。
有人设无人塑,利用率奇低所谓人塑,就是利用小说的叙事来塑造人物的外在能力和内在性格。可以理解为,人塑是人设在小说里的具体展现。
人设和人塑是两回事,人设做得好,不代表人塑也能做好。
人设做的好,可以给抽卡游戏设计新英雄,可以去写《搜神榜》这种传奇集锦,但是那可不代表就能硬桥硬马用叙事刻画人物了,这是两码事。
烽火不是没有塑造饱满的人物,李淳罡就是明证。这个人物就是烽火人塑的巅峰了。10分制评分的枪城的有句玩笑话,称雪中能拿250分,其中李淳罡的剑来独得242.8分,足见我们对这个人物的推崇。
想到李淳罡的时候,首先想到他的人设形象,邋遢老头,剑术高强,性格豪爽,热衷提携后辈。但是这个人物没有止步于空泛的人设,而是能够过程性地用一系列事件来塑造,人设在这个过程中被充实了,人物形象才立起来。
这些具体事件现在还能依次回想起来:一剑仙人跪回应质疑,船上教授剑术剑道,大雪坪剑来重回陆地神仙,武帝城一剑开天门,广陵一剑破甲两千六,最后万里借剑邓太阿。
第一卷到第二卷这一系列事件,共同过程性地组成了一个具体可感,立体饱满的剑神形象,这才是站起来的形象,而不像其他大部分的角色一样,空有一个抓人的人设却谈不上什么具体的塑造。
后者的典型就是黄三甲,一张嘴说动春秋大乱,好厉害啊,那他在剧情中有什么具体的情节呢?收了个呵呵姑娘作干女儿,养了个没什么卵用的假裴南苇和李白狮,教了个丝毫不能推动剧情的木剑温华。最重要的出场其实是徐凤年打王仙芝时,给柿子送了个儒圣的外挂。所以,说好的谋士纵横家呢?吹得这么天花乱坠,实际上除了送外挂没有任何作用,别说他押注赵铸当皇帝了,缺乏正面叙述的嘴炮情节,这可算不上什么人塑。
像什么陈芝豹啊,董卓啊,白狐脸啊,就不多说了,这种有皮无肉的形象,简直是比比皆是。
而另一个类似的问题是,酱油人物太多了。除了绿帽儒圣、“你是我的禅”和剑来的三个梗之外,还有一个刀甲齐练华的梗在我们这引为笑谈:春秋十三甲中赫赫有名的书甲刀甲两绝,还是主角徐凤年的姥爷,就问你吊不吊重要不重要,然后……
他,一章出场一章死,两章走完人生路。
只有两章,人物退场。
坑爹啊!!!
每当提到这个人物,群里就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赞叹于《雪中》发盒饭的效率。是的,《雪中》的人物利用率太低了,无用人物太多了,烽火舍不得任何一个人物,都要给他们写一段小支线,这也是剧情造成拖沓冗长的一个原因。
另:可怜我青鸟,中期就被忘了。
三、玄学和论武政治玄学和仙侠玄学《雪中》世界的核心设定是“气数说”。在武林,气机是一个武者力量的源泉,而在政治上,气运是一个国家国运的象征。
《雪中》的前期,随着武功逐渐上升到神仙级别,武林和国战之间割裂感明显,“气数说”就是用来结合两者的系统,武人的气机和国家的气运可以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尽管这种关联没有具体阐明,但毕竟能说到一起去了,两条脉络才能一起推进。
这使得结尾能合理地收在十八宗师对抗北莽这个情节上。垂钓人间气运的天界既能影响国运,又能影响武人的境界,还有降临转世等一揽子政策操控下界,让其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北莽合流,一起对抗。这样两条线就能结合起来,而且也能做到合理填坑,因此“气数说”这个设定还是很重要的。
虽然这套理论中后期才形成,也只不过是嘴炮式地把政治争霸强解为天人垂钓气运的结果,但是好歹给了故事收官的可能性。体现这个设定的典型情节是曹官子兵解太安城,把自身宗师气机一分为二,一部分给其他武人,大部分汇入广陵道一地,逼迫离阳王朝善待广陵百姓,算是实现得比较完满的。
虽然这套理论的雏形,在一开始吹黄三甲把春秋国运汇入武林时就有了端倪,但是从具体的全文来看,这套中心设定并没有得到具体清晰地阐明,永远是模模糊糊的,天界意图什么的统统虚笔来写,可以说表达设定上还是出了一点问题的。
更关键的是,从春秋到南诏叛乱的历史,主要吹文臣武将的“有为”、吹他们的传奇能力,对于这段背景历史,气数说没法将其信服地玄学化,只能用国运转世之类的词语打马虎眼。
总得来说,气数说把国家命运和武人境界捏在一起,还能勉强说通,这是本书能成功完本的关键。
一品四境,论武论招前面说了,《雪中》本质上一本重在打戏的仙侠,所以需要专门点评一下其关于武打的设定。
武打作为一种特殊情节,有其独特的写法。在这里主要讨论设定设计和演出效果两个方面,分别归于设定和文笔两个门类下。而怎么把打戏塞到情节里,让其打得合情合理,还能解决剧情矛盾,充当高潮释放情绪,这是打戏之外的剧情编排能力,姑且不提。
打戏写得好看,这就要求背后有一套成体系的设定解释怎么打(政斗和战争亦然)。《雪中》关于武打的设定,是“气机-招式”这个体系,即使用气机来出招。而在这之下,还有一品四境的说法来限制战斗力,保证双方能在一个水平上,能打得起来。
因此,这就必须不断地推出新招,才能保证读者看得有新意。第一卷到第三卷开头的打戏之所以有看头,就在于层出不穷表现各异的武功招式。随便列一下,诸如一剑仙人跪,剑开天门,两袖青蛇,胡笳十八拍,剑气滚龙壁,雷矛等等,都有让人眼前一亮的表现形式。
中期神仙打架开始不好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新招了,不停地用以前的老招充数,了无新意。打个炉石还几个月更新一波呢,你中期就更新乏力了,徐凤年还次次开挂低费出神卡,当然打起来很无聊了。
下面说说一品四境。前期给的设定是逐级向上的金刚、指玄、天象、陆地神仙四个层次,下面是二品小宗师。后来又补充了伪境的设定用来爆种开挂,以及三教中人直入一品的补丁。
在中期后期陆地神仙满天飞的状况下,又补充了天人的设定,算是有意识地压住了浮夸的风气。虽然末期各种酱油天人,但是演出效果还算可以,设定上打了补丁也能勉强说通,即使不好看,也能凑凑合合看下去。
争霸背景,略有厚度《雪中》的故事背景,突出一个“博采众长”,从春秋那里拿来国战,从魏晋拿来门阀制,从明末拿来党争,从清朝拿来民族政策。历史里看着有意思的东西,烽火就直接拿过来塞到《雪中》里,做一个类似于《印象·古代中国》的集锦,这大概就是烽火的拿来主义了吧。
而这些碎片的东西,组织性其实是不足的,因为历史现象背后一定有成体系的历史背景作为支撑,强行把不相干甚至相排斥的历史现象堆在一起违和感还是很重的。
比如,刚刚吞并六国的离阳王朝,本该朝气进取,怎么会面临那么多王朝末期陈暮窘迫的问题……显然作者是没有认真考虑过,看着有趣就直接改个名字抄上去了。
不过,反正雪中的重点也不在这个。政治历史背景什么的,对于仙侠小说的意义,和戏台的背景没什么区别,只要够漂亮就行。
更何况,雪中的历史背景也并非毫无实感,从春秋国战到赵铸叛乱这一段,糅合了战国和三国,效果还是不错的。而且这段历史对于主线剧情影响巨大,也能被核心的气数说解释(然而只是勉强),从而能够成为实实在在的前史。这种历史厚重感和争霸的感觉,《雪中》还是实现出来了的。
但是大秦大奉这种,只是为了给主角开挂准备的历史背景,就很苍白无力,没什么实感,看着怪尴尬的。
四、文笔的大处和小处烽火的文笔一直是广为大家所称赞的,关于这个有个小故事讲,是我一个读中文系的朋友跟我说的。
就说他们专业开了一门网络文学鉴赏课,讲各种还算是有点审美价值的网络小说。讲到文笔的时候,老师就是用的烽火举的例子,也是用的《雪中悍刀行》这本书,足见本书文笔之优秀,世所共见。
但是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大家都在谈论文笔,可是文笔这个概念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文笔就是对文字的运用能力”这句话虽然没有错,但仍然过于空泛了。我的朋友大少甚至激进地认为应当要避免使用这个含混的词语,转而去用“细节”这个词……
不过我倒觉得这个词在使用过程中,已经有了一些大家公认,只是没有得到阐明的实指。虽然关于文笔有各种细碎的标准,但是大体可以归纳为大处和小处两个方面。
行文激情,清丽有古意首先是大处,我认为能够统摄文笔的词语是“风格化”,一旦一个写作者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一般用文笔好来形容他大抵是不会错的。
而烽火在《雪中》当中,就有这样一套个人的写作风格,概括起来,就是“行文激情,清丽有古意”,这也是其可以称为文青的重要原因。
他的语言抒情性很强,在完成基本叙事的前提下,还具有强烈的煽情效果,这可要比冰临神下那种克制得有些枯燥的文字要吃香太多了。
而在风格化上,烽火的风格意识体现得很强,在《雪中》当中,有意识地向有古风靠拢。遣词造句上有古意,这对于仙侠题材来说,是很重要的事。开头有这种文字风格,即使剧情上不是那么吸引人,也会对老饕有特殊的吸引力。
这种大处的语言风格主要靠有意识地阅读和模仿形成的。据说狄更斯在每次写作之前,都会读一段罗马法来保持语感,此理亦然。不过这种阅读必然要是有意识的,你要写那个题材的小说,就要去读哪个题材的相关资料,一方面是积累某些专属于这个题材的词语短语,另一方面则是训练其专属的说话方式。
这恐怕就是遣词造句这个词的真正含义了,相比起来,我们所经常谈论的氛围塑造感,环境代入感都不过是衍生词罢了。
打戏效果,仙气纵横从大处着眼是关注题材和风格之间的关系,相应的,小处则是关注某类情节中,情节和演出效果之间的关系。
“演出效果”借用了日漫的概念,意指某一段表现效果的好坏,比如某段打戏炫不炫之类。如果说视听艺术是在用画面来表现的话,小说就是在用文字来表现,“镜头语言”这个词就很能说明两种艺术类别间,这种结构上的相似性。
打戏是叙述战斗的情节段落,在仙侠和武侠乃至几乎所有通俗小说门类中,都是常见的,有些时候还会作为小说的主体。如果打戏好看,故事生硬一点其实都没有问题,毕竟阅读这类小说很大程度上就是来看打架的......
《雪中》的打戏是好看的,在设定篇的第二节中,我们已经了解了打戏背后的结构性要素——设定。而在这里,我们将会在文笔这个框架下讨论具体的实现。一种重要的路径就是画面感,要求把动作场景用描写和叙述明白地投影在读者的大脑中,不仅是让读者看得明白,更要进一步让读者看得开心。
以《雪中》第一卷芦苇荡迎战靖安王刺*为例。这是一段团战,分别有王明寅对白马义从,五行符甲对三位扈从死士,还有李淳罡对吴六鼎,从类型上来看是很丰富的,而在叙述上也是有条不紊切换推进。
描写上则是各有特色。王明寅那边的一个武林高手对一群军人,突出一个悲壮,即使冲上去就是送死也要一批一批往上冲,只是为了拖延王明寅的脚步。五行符甲那边是突出奇招,三位扈从和魏爷爷各自的招式表现各有不同。而吴六鼎和李淳罡则是打法相似的对碰,主要写其威力和破坏力,重在大场面。
三场的画面感和动作设计都可圈可点,在全书中达到了中上游的水平。更加漂亮的是第二卷北莽的大部分打戏,暴雨刺*陶稚潜的场景气氛,打薛宋官的招式设计和演出效果,都帅到惊人。
作为打戏频繁的仙侠小说,雪中的打戏演出效果都不错,虽然中后期设计上偷懒严重,导致趋于乏味无聊,但是单论演出描写也有出彩之处。总之烽火在打戏上的运笔很见功力,在这个小点上文笔还是突出的。
五、仙气缥缈的思想仙气还是土气,传奇风抑或是人情味按照烽火自己的看法,他是想写出“神魔皆有人情味,精魅亦通世故”,不过我只能说他实现了一半,实现的是仙气那一半,而且实现效果挺惊人的。
《雪中》总让我想起唐传奇,那些在人世间一闪而过,只留下些许传说的仙人;和高来高去,贯彻着一股清气的侠客。烽火的人设就很传奇向,文臣、武将、侠客各有各的传奇,颇有人人如龙的感觉。
《雪中》传奇的群像人设,虽然在人物设定一节已列出,但信手仍能举例。太平令画灰向北莽女帝建言献策,直登帝师之位。那里把“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文臣梦表现得淋漓尽致,看得真是血脉贲张。
武将和侠客(三教中人)也是这样,把古代属于这几类人的传奇一网打尽,读这种传奇当真酣畅爽快。属于谋臣和武将的传奇一起构成了一个春秋国战史,如同塑造了一个理想中的时代一样,就很帅。
那……人情味呢?这里就要说到烽火谜一般的时髦观了。他通过反差的形式来展示他所谓的人情味。但遗憾的是,他把土气当做一种异质的景观来欣赏和塑造,因而他写他以为的人情总给人一种刻意矫饰的感觉,远远没有写传奇那么自然。用一个词来表述,那就是刻奇。
土气被以一种戏剧化的方式表现出来,成为一种异质于传奇的景观,一种矫揉造作的表演,一种对自己恶趣味的讨好和谄媚。朋友绯萌萌说,在总管的时髦观里,越接地气就越酷炫,烽火写了这么多年书,就是那种土得一批的人,最吊。
我就不能明白了,每次都要写李剑神挠裤裆,还要强调闻一闻,这怕不是烽火理解的高手风范。还有姜泥的人塑,大概总管觉得,这样土逼的女人,长得又漂亮,才是真·绝代佳人。绯萌萌说的真对,你不理解烽火这个时髦观,你就理解不了他的作品。
在仙气传奇风上,烽火能吊打几乎所有的网文选手,除了罪城后期之前的烟男,我还真没见到过比他写得还*气的作者了,但是在人情味上……不行,太矫情了。
反宿命论和王爷守国门这个主题是从主线中提炼出来的,仙侠那边是反对天界干涉人间,国战那边是抵抗少数民族南下,在最后两个情节合二为一,一起处理。虽然思想有点俗套,不过总的来说实现得不错,主线剧情-核心设定-中心思想这个三角结构还是稳的。
思想嘛,哪有没写过的,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主要还是看怎么表现。总得来看主题思想表达效率不错,也有大处小处统一在一起的意识,对于长篇来说,这是已经能作为一个优势来吹了,算是个加分项吧。
六、有的没的又到了聊点有的没的。聊聊烽火的文青和文青病吧,《雪中》的感情戏还有战争就不黑了,宽容一点,对吧,宽容一点。
用典还是装bi?用学还是炫学?
烽火素有文青之名,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虽然文青是什么还需要进一步讨论,但是多用某方面知识(多为文史知识)进行点缀,这大概是公认的文青症状。
从这个角度说,烽火还是当之无愧的文青,在本书的各个方面都充斥着用典,尤其在人设和背景上体现得最为明确。
有不少人设是直接对历史人物进行的拼贴,张巨鹿,都懂吧,张居正和李鸿章;储禄山,都懂吧,邓艾、安禄山和温庭筠。背景设定则是之前调侃过的“印象·古代中国”,各种拿来主义,还有绿蚁酒这种植入的小彩蛋。
这些碎片式用典确实证明烽火积累很厚,很能唬住小白。我一个朋友就跟我反映,说一开始看到横渠四句把他镇住了,觉得烽火厉害的,能写出这么霸气磅礴、气度不凡的宣言。小王子也说,他觉得眼界还没有完全开阔,但是已经遥遥瞥见美景的人会喜欢他。
但是,以上这些也反映出烽火文青病的一面,那就是用典比较生硬,沦为装bi。
他的用典很少达到化用的水平,都是剪贴板,有点赤裸裸甩在你脸上,跟你显摆他知道这个的意思。还有绿蚁酒本来是指浮渣都没撇的浊酒,度数肯定很低,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这酒烈得不行,辣嗓子,我看是辣眼睛吧,这种瞎用让人非常尴尬。
我承认,某种意义上说,《雪中》的正确打开方式就是找里面的文史彩蛋,找到一个,心领神会,有一种“啊,这个我也知道”的感觉,进而对烽火也有好感。这种阅读方式是正确的,而且烽火确实在这面下了功夫,还是显得很博学的。但是我们也要同时看到烽火炫学不够自然的一面,宽容不代表要忽视。
希望每一个喜欢烽火的人,能把他作为引路人,去探索中国古典文化中更多更深的美景,然后把这些带到娱乐文学中吧。给娱乐文学带来一点严肃的力量。
另外,《观瀑生气歌》这种抄诗——啊,不,是化用——就用的很不错,找个不出名的清代诗人抄一抄,这可比某些直接抄课本名篇的作者高明太多啦!!!
打榜短评《雪中》的缺点突出,但是优点更突出。
剧情拖沓,合理性欠佳;人物塑造缺乏深度,利用率奇低无比;背景设定散碎凌乱,整合比较勉强。
然而文笔强到吓人,演出效果爆炸好评;在仙气风格的指导下,人设和短线小故事多有闪光点;春秋国战的历史厚度出来了,效果很赞;剧情-设定-思想的大局结构出来了,完本万岁。
值得单独拿出来夸一下的是第一卷第二卷,游记体还是适合烽火发挥的,还有李淳罡这种仙气逼人的角色。尤其是第二卷的打戏,值得摘录下来认真分析写法。
总体上来说,烽火是那种务虚不务实的作者。读他的作品,总有空中楼阁的感觉,漂亮归漂亮,但是有点根基不稳,摇摇欲坠。不过,帅就好了!
参考得分:7.2
打分者:玄玖爷
复核者:辰昕之尘(我的幼崽),小天后,绯萌萌,小王子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