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托里德曾经说过:“对于各个突厥部族之间的战争以及游牧国家的兴亡与更代,阿拉伯人没有什么兴趣。如果没有中国的记载(其他如希腊史料较少),则我们或将没有关于这些事件进程的任何材料。正是由于同样的原因,所以在蒙古和新疆境内所发生的事件,比在西部中亚地区所发生的事件,对我们说来,就比较清楚些。”[1]这从前面的叙述也可以看到。
中亚地区同中国西北各族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有些时期在政治的隶属关系上关系上也不可分。历史上民族的迁徙与融合,更是异常频繁。中亚的许多民族都来自中国。所以,如不述及中国西北部的民族史,则中亚史是根本讲不清的。为此,采取由东到西的顺序来叙述各民族各地区的情况,尽量做到东部从简,西部中亚地区从详。
在唐朝于公元630年灭东突厥以后,澳北地区以薛延陀部和回纥部为盛。薛延陀首领真珠可汗夷男,建牙于郁督军山下,独逻水南。其势力东至靺鞨,西至西突厥,南接沙碛,北至俱伦水(呼伦池)。回纥、拔野古、阿跌、同罗、仆固、雹诸部,都归其统治。公元630年,各少数族的首领上书唐太宗,请求尊称他为“天可汗”。此后,薛延陀与回纥二部控制今外蒙达十五年之久(630~645年)。公元645年,真珠可汗卒,其子拔灼自立为多弥可汗。多弥无道,大失民心。唐与回纥合力进攻多弥,多弥败走,被回纥攻*,薛延陀亡。李世勤率领的唐军进至郁督军山。于是回纥、拔野古、同罗、仆骨、多滥葛、思结、阿跌、契苾、跌结、浑、解薛等十一姓,各遣使向唐朝贡。这里的回纥部,以前是高车,以后又是铁勒的一部分,曾处在东突厥汗国的统治之下。其分布地区起初在郁督军山,后迁至色楞格河流域。东突厥汗国强盛时期,回纥部对其缴纳赋税,提供人力、物力和兵员。故史称:“自突厥有国,东西征讨,皆资其用,以制北荒。”东突厥亡后,回纥部的首领为菩萨。公元646年薛延陀灭后,漠北之地尽入唐朝版图。唐在各部族设立州府,以其酋长为都督、刺史。当时回纥部为瀚饰府,其首领俟利发吐迷度被册拜为怀化大将军,兼瀚海都督,统属于燕然都护府。正如唐太宗在诏书中所说的,当时分布于今蒙古地区的各族“远遣使人,委身内属,请同编列,并为州郡”。他们奏称:“臣等既为唐民,往来于至尊所,如诣父母,请于回纥以南、突厥以北开一道,谓参天可汗道,置六十八驿,各有马及酒肉以供过使,岁贡貂皮以充租赋”回纥部既为唐之编户,也就为唐所“资用”了。如在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叛乱时,回纥首领婆闰曾请求唐朝进行讨伐,并出骑兵五万从征,一直到平叛战争的结束。
漠北地区另一个重要的部族是结骨[2](黠戛斯族)。该族古称坚昆,分布于萨彦岭以北的叶尼塞河流城,在回纥之北。黯戛斯人也曾一度隶属于突厥汗国。其地“有金、铁、锡,每雨,俗必得铁,号迦沙。为兵绝犀利,當以输突厥”。[3]而贵族阶级所服用的丝绸锦绫,都是从中国贩运来的。他们通过商业贸易接受到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甚至其官吏也采用中国的宰相、都督、职使(刺史)、长史、将军等称号,东突厥汗国亡后,黠戛斯属薛延陀,接受其所派的额利发一人为监国。公元632年,唐太宗曾派王义宏出使于黠戛斯。公元643年,颉戛斯向唐朝贡貂裘及貂皮。公元648年,其酋长俟利发失钵屈阿栈朝唐,要求唐太宗给他封官,表示愿臣服于唐。唐授之以左屯卫大将军、坚昆都督的职务,以其地为坚昆都督府,隶属于燕然都护。在唐朝的时候,一般认为黠戛斯人是与汉人的混血种。他们当中长黑头发的人被认为是汉朝李陵的后裔,他们自己也这样认为,故自称是都尉苗裔。公元653年到唐朝来朝贡的黠戛斯使者报告说他们那里汉人很多。这说明,从古以来以至于唐朝,汉族同黠戛斯地区的关系是密切的,交往是频繁的。故迁入该地区的汉人甚多。
再是葛逻禄部。该部原来是隶属于西突厥汗国的一个部族。分布干阿尔泰山以西的喀拉额尔齐斯河流域,在黠戛斯的西南,东与东突厥别部车鼻相接。在薛延陀统治漠北时期,车鼻建牙于金山之北,自称乙注车鼻可汗。葛逻禄部曾受车鼻的统治。薛延陀亡后,车鼻的势力更加强盛。贞观末年(649年),车鼻部叛唐,唐朝派高侃发回纥、仆骨等部兵击之。葛逻禄背车鼻降唐。高侃率精骑追车鼻至金山,将其生擒。车鼻灭,葛逻禄三部谋落、炽俟、踏实力都到长安朝见。唐太宗死后,有一部分葛逻禄部跟随阿史那贺鲁叛乱。公元656年,程知节击败之。次年,以谋落部为阴山都督府,炽俟部为大漠都督府,踏实力部为玄池都督府,用其酋长为都督。后又从炽俟部分出一部分置金附州,都属于北庭都护府统辖。
至于西突厥十姓部落,除前述设立的昆陵、濛池二都护府以外,在各部亦设都督府。如处木昆部为匐延都督府,突骑施索葛莫贺部为嗢鹿都督府,突骑施阿利施部为絜山都督府(地当谢米列契境),胡禄屋阙部为盐泊都督府,摄舍提暾部为双河都督府,鼠尼施部为鹰娑都督府。拏失毕五部的中心地区在楚河、塔拉斯河流域,各该部所设的都督府不详,都统属于昆陵、濛池二都护府。楚河附近之碎叶城被列为安西四镇之一,有保大军吞于其地,是唐朝的驻兵重地。在都护、都督之下,还按部落置有州县,其名亦不详。
关于唐朝对原属西突厥的中亚地区的行政管辖,史料记载: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九月,诏以石、米、史、大安、小安、曹、拔汗那、挹呾、疏勒、朱驹半等国置州县府百二十七”[4]
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年),“六月,癸未,以吐火罗、嚈哒、罽宾、波斯等十六国置都督府八,州七十六,县一百一十,军府一百二十六,并隶安西都护府”。[5]是年,设安西四镇。
这说明中亚地区完全列入了中国唐朝的版图。今据汉文官方史料的记载及外文资料,分地区说明之。塔什干地区,当时称为石国,或译为柘支、柘析、赭时,都是Shash的译音。西突厥十姓部落在其东北,南距俱战提(亦译为忽毡)二百里,西南五百里即撒马儿罕。西南临锡尔河,在汉文史料中称为药*水;入中国谓之真珠河,亦称质河。阿拉伯人则为锡洪河,或色洪河。这里说的真珠河应即纳伦河。当时塔什干地方的国王姓石,其都城为柘析城。据伊斯兰地理家的叙述,塔什于地区的城镇是很多的。伊斯塔赫里说有二十七城,马克狄西说有三十四城。乞尔乞克河(锡尔河支流)岸有一城名为叶护城,这反映了以前西突厥对塔什干地区的统治。唐朝平定阿史那贺鲁以后,于公元658年在瞰羯城设大宛都督府。任命其王瞰土屯摄舍提于屈昭穆为都督。
费尔干纳地区,即以前的拔汗那(钹汗,破洛那),这时称为宁远!费尔干纳是一个盆地,北为科卡尔(Colkal)山脉,南为阿赖山,其地历来建有独立的王朝,除曾经臣属于汉朝以外,无论是阿赫门王朝,亚力山大、安息与萨珊王朝都未统治其地。后来显然受到西突厥的控制。费尔干纳地区有大城六,小城上百。西犍城和奥什城是其与突既人的分界处。奥什在东,西犍在锡尔河之北。汉朝以后,费尔干纳的王统“自魏晋相承不绝”。唐朝贞观年间,其王名契苾,被西突厥瞰莫贺咄所*。王城被阿瑟那鼠匿所夺据。鼠匿死后,其子遏波之拥立契苾兄子阿了参为王,以呼闷城为首府。遏波之则据卡散城。卡散城在西犍城以北50公里。俱战提地方也有一个国王,附属于费尔干纳的国王。公元656年,遏波之曾遣使者到唐朝进贡。公元658年,唐朝在卡散城设休循州都督府,任命阿了参为刺史。费尔干纳地区同唐朝的关系因此更为密切,其国王对唐朝也最忠诚。
撒马儿罕地区,总称为“康”,或译作萨末犍、飒秣建、悉万斤。这个地区跨泽拉夫善河(那密水)两岸,首府在河以南,共有大城三十,小堡三百。巴尔托里德说:“就其幅员与居民的数量而言,撒马儿罕历来是河中的第一城。……此城如此重要,首先可用其地理位置加以解释,它处在来自印度、波斯和突厥的各条主要商路的会合处;此城周围物产异常丰富,也使它有可能在一个地方汇集大量的人口。”库尔齐(Curis)说,此城之外墙周匝有七十斯搭第(约12.8公里)),而玄奘则说,只有二十多里。撒马儿罕的内城有东西南北四门:东门称为中国门,在一个高地上,从此高地有多级台阶下至泽拉夫善河;西门瑙巴哈尔门或铁门;南门称为佉沙门;北门称为布哈拉门或奥斯鲁沙纳门,[6]撒马儿罕地区的国王为昭武族的月氏人。其周围诸小国的国王都与之同族,称为昭武九姓《指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7]1965年,苏联考古家在此地区的额弗拉昔雅卜故城的古屋废墟中,发现属于公元7世纪的壁画。画的是一位公主出嫁。公主身骑白象,上有华盖,自石汗那地区前来撒马儿罕,与其统治者婚配。壁画规模宏伟,仅残存的下部就达两米高,色彩鲜艳,场面豪华,说明当时的文化繁荣。
据汉文史料的记载,康国在隋朝时臣属于突厥汗国。公元627年,康国王遭使到唐朝贡献。东突厥汗国亡后,康国于公元631年向唐朝请求中国的臣属。阿史那贺鲁的叛乱被平定以后,唐朝在撒马儿罕地区设康居都督府,任命其王拂呼缦为都督。
米国,即弥秣贺,或弥末。撒马儿罕地区有十二个乡,六个在泽拉夫善河以南,六个在河以北,米国是河以南的六个乡之一。它在阿拉伯人入侵之前是单独的小国,其境内的古堡特别多。米国国王名昭武开拙,居于钵息德城。公元658年,唐朝以弥秣贺地为南谧州,任命昭武开拙为该州刺史。从此对唐朝朝贡不绝。
何国,即屈霜你迦,或贵霜匿,相当于现在的卡塔·库尔干,在撒马儿罕的西北。贵霜匿被认为是索格底亚那仅次于撒马儿罕的繁荣城镇。伊斯塔赫里说,贵霜匿为索格底的“文化最高之城,索格底诸城之心脏”。在阿拉伯人人侵之前,该地也是一个单独的小国。阿拉伯学者塔巴里称其国王为贵霜沙。康居小王所居之附墨城据说即在贵霜你迦。该城左边有二层的城楼,内有壁画。其北面画的是中国帝王像,东面画突厥、婆罗门像;西面画波斯、拂林(东罗马)的帝王像。何阳国王每日早晨对之膜拜。公元641年,即唐太宗平定高昌后一年,何国遣使者来唐朝贡。阿史那贺鲁叛乱,唐朝出兵讨伐时,何国派人向唐制表示:“闻唐出师西讨,愿输粮于军。”以后,唐朝以何国为贵霜州,任命其国王昭武婆达地为刺史,婆达地遣使者钵底失向唐朝致谢意。
东曹,本名有四种译法:率都沙那、苏对沙那、劫布呾那与苏都识匿(也称为乌什鲁沙那),相当于现在的乌腊提尤别。大致可以说,撒马儿罕与俱战提之间的地区就是东曹之地。阿拉伯地理家雅库特说,在乌什鲁沙那,设防的堡垒达400个之多。这些可能就是德赫干们居住的地方。巴尔托里德则说,此地后来受阿拉伯文化的影响比其他地区为少,保存古代雅利安贵族制度特点的时间较长。欧阳修等编撰的《新唐书》认为,东曹为“汉贰师城地”。[8]如果相信这一说法,则在汉代时东曹一度属于大宛国的范围。《新唐书·西域传》说:其地“东北距俱战提二百里,北至石,西至康,东北宁远,皆四百里许,南至吐火罗五百里”。这里说的方位,是很精确的。唐朝武德年间(618~626年),东曹与康国一起遣使者入朝。该使者说:“本国以臣为健儿,闻秦王(李世民未即位以前的称号)神武,欲隶麾下。”
西曹,隋朝时称为曹国,以瑟底痕城为首府。瑟底痕与贵霜匿接近(相距仅32公里),都在撒马儿罕的西北。阿拉伯地理家的著作中讲,瑟底痕有一个阿法林卡特镇(今弗林肯特镇),是公元7世纪时撤马儿罕王乌勒伽的兄弟阿法仑所建。瑟底痕东北的越于底城,城内有得悉神祠。祠内有金制的供器,器上刻有款题:“汉时天子所赐”。这说明該地区很早就与中国有关系。武德年间,西曹来唐朝贡。
中曹,在西曹之东,康国之北。其王居于伽底真城。
史国,即佉沙,或羯霜那,相当于现在的沙赫里夏勃兹。雅库特说佉沙曾一度被认为是粟特最重要的城。汉文史料说:其为“康居小王苏薤城故地。西百五十里距那色波,北二百里属米,南四百里吐火罗”。隋大业年间(605~617年)其国强盛,与中国发生了关系。国王逖遮,筑乞史城。公元642年,史国国王沙题毕向唐献方物。西突厥合并于唐后,在其地置佉沙州,任命其国王昭武失阿喝为刺史。其西面的那色波,称为小史,统属于史国。从佉沙到那色波约有三天的路程。
布哈拉地区[9],这时称为布豁,或捕喝(汉文史书称为安国)。在阿姆河以东,首府为阿滥谧城。“大城四十,小堡千余”。它与撒马儿罕是何中的两个最主要的城镇,二者之间有道路可通,称为“沙·拉馨(Shah-rah)”,意为御道。布哈拉的统治者称为“布哈拉·胡达特”。据阿拉伯史料的记载,公元7世纪时有一个布哈拉·胡达特,名叫比顿,[10]是他重建了布哈拉的城堡,并将自己的名字铸于铁券。该铁券挂在城门之上。汉文史料说,布哈拉有骑士阶层,这些骑士是由招募的勇士组成,称为柘羯。布哈拉有一城堡,传说是突厥统的着苏巴什特勤(Subashitegin)所建。武德年间,安国派使者朝于唐。贞观年间,向唐朝献方物。唐太宗对其使者说:“西突厥已降,商旅可行矣!”西域各族都很高兴。可见东西丝绢贸易同唐朝统一西突厥的关系。当时安国国王诃陵伽向唐朝献名马,自称其家族世世袭为安国王已有二十二代。阿史那贺鲁平定以后,唐朝以阿滥为安息州,任命其王昭武*为刺史。
东安国,在安国东北,首府为喝汗城。显庆年间(658年),以其地置木鹿州。任命其王昭武闭息为刺史。
花剌子模地区,译为火寻,或货利习弥。首府为急多飓遮城。唐朝的行政管辖看来没有达到花剌子模地区。
龙朔元年(661年),王名远所置都督府及州县,主要在阿姆河中、上游流域以及该河以南今阿富汗境内。它们是鸟飞州都督府[11],在阿姆河的上游,相当于现在阿富汗的瓦罕地区,原为护蜜国。这肯定是一个雅利安人的山国,因为直到现在当地居民还说着东伊朗语。国王名沙钵罗颉利发,被任命为刺史。首府为塞迦审城。鸟飞州都督府下辖钵和州,在喷赤河上源瓦罕达里亚(瓦罕河)流域的萨尔哈德(Sarhad)。在古代,有一条商路经过瓦罕通往印度河上游地区。从四镇去吐火罗的通路亦经过其地。
至拔州都督府,在今塔吉克斯坦的达尔瓦兹地区。[12]其地原为俱蜜国。俱蜜即Komedai之译音。阿姆河流过瓦罕走廊,转向北,经鲁珊,再到加尔夫,即至达尔瓦兹南境。前面已经提出,托勒密所描写的古丝绸之路,即经过俱蜜。一般认为俱蜜即玄奘提到过的拘谜陀。这也是一个塞种古国,受突厥统治。其首府为褚瑟城(《旧唐书》作措瑟城)。
天马都督府,相当于今塔吉克斯坦的卡菲尔尼汗河(阿姆河的支流)盆地,或该河上游地区。原为解苏国,首府为数瞒城,即《大唐西游记》中的愉漫国,是一个突厥统治的小国。数瞒城所在地即今杜尚别。《新唐书·地理志》说天马都督府下领洛那、東离二州,而《旧唐书·她理志》则说“分其部置三州”。
悦般州都督府,原来是石汗那国。阿拉伯史料说石汗那(Saghpaniyan)是在苏尔汗河谷地,其地方统治者称为恰千·胡达特,巴尔托里德说石汗那的首府距帖尔美兹四日程,即现在的迭脑(Denau)。近年学术界的意见认为,公元6~7世纪时的石汗那相当于迭脑以南30公里处之达里维尔津·特佩城。而中世纪的石汗那即克兹勒苏河注入苏尔汗河处之别德拉契城,该城在迭脑东南6公里。[13]
高附都督府,原为骨咄,是瓦赫什河与喷赤河之间的一个山区。(新唐书·西域传》说:“循缚刍水北有呾蜜种(帖尔美兹)……又东逾四种。有镬沙(瓦赫什)……东界骨咄,接葱岭十八种。”骨咄大致就是今阿富汗的东北角到塔吉克境内瓦赫什河之地。巴达赫善的法扎巴德也是骨咄的一部分。骨咄王的驻地胡勒布克大约在今库里亚布以南某地。汉文史料说,高附都督府治在沃沙城,下领五翎、休密二州。
王庭州都督府,原为九越得犍国。岑仲勉说即《大唐西域记》之鞠和衍那,地介于卡菲尔尼汗河与瓦赫什河两河之间,当北纬37°21’,东经68°9’,也即塔吉克共和国的西南角。首府为步师城。
姑墨州都督府,原为呾没国,即帖尔美兹,在阿姆河北岸,与苏尔汗河相汇之处。今属乌兹别克共和国。《新唐书·西域传》写作呾蜜,称“呾蜜种,亦自国,东西六百里所”。因其地扼交通要道,在中亚史上最为有名。首府为咀没城,下领栗弋州。
月支都督府,即吐火罗,相当于今阿富汗之北部。其首府为阿缓城(昆都士)。吐火罗“居葱岭西,乌浒河之南,古大夏地。与挹呾杂处。胜兵十万,国土著,多女少男。……其王号叶护。”武德、贞观年间,都向唐朝贡献。公元650年,吐火罗给唐朝“献大鸟,高七尺,色黑,足类橐驼,翅而行,日三百里,能啖铁,俗谓鸵鸟”。西突厥平定后,以其地为月支都督府,任命其王阿史那为都督。并分其小城为二十五州(《西域传》作二十四州):蓝氏州(Bavabid)、大夏州、汉楼州、弗敌州(Gurganj)、沙律州、沩水州、盘越州、忸密州、伽倍州、粟特州(Andarab)、钵罗州(巴格兰)、双泉州(伊什卡米希,在巴格兰东北)、祀惟州(Khulm)、迟散州(Haibak)、富楼州、丁零州、薄知州、桃槐州、大檀州、伏卢州、身毒州、西戎州、蔑颉州、叠仗州、苑汤州(巴达赫善)。
大汗都督府,原为嚈哒人所据之活路城,下领十五个州:附墨州、奄蔡州、依耐州、犁州、榆令州、安屋州、罽陵州、碣石州、波知州、乌丹州、诺色州、迷蜜州、肸顿州、宿利州、贺那州。
旅獒都督府,原为乌拉喝国。沙畹说乌拉喝国即《隋书》之乌拉曷国,“都乌浒水西,……北去安国四百里,西北去穆国二百余里”。如果相信此说,则旅獒州都督府应是在土库曼共和国东南角与阿富汗西北之安德胡伊地区。
奇沙州都督府,原为护时犍国。即《大唐西城记》之胡实键,在今阿富汗西北部的希巴甘一带,首府为遏蜜城。伊斯塔赫里说,胡实健的首府为安巴尔城。奇沙州都督府下领沛隶、大秦二州。
卧墟州都督府,原为多勤建国,即前述波斯东部边境之塔里寒(非昆都士东之塔里寒),在今土库曼共和国东南部木尔加布河流域。其首府为低宝那城。
修鲜都督府,原为罽宾国。首府为修鲜城,在今阿富汗首都额布尔以东。其国人传说国王之始祖名叫馨孽,传到当时的曷撷支已有十二代,公元619年,罽宾国曾遣使向唐朝进贡宝带、金锁、水晶盏、颇黎,贞观年间,又来献名马。公元642年,又献褥特鼠。西突厥平定后,唐朝于公元658年以其地为修鲜都督府。龙朔元年((661年),王名远奉命册拜其王为修鲜都督,其下领州十:毗舍州、阴米州、波路州、龙池州、乌弋州、罗罗州、檀特州、乌利州、漠州、悬度州。
写凤都督府,原为帆延国,即巴米扬地区,在喀布尔西北,胡实健之东南。首府为罗烂城。贞观初年(627年)遣使者朝于唐。公元658年,唐朝以罗烂城为写凤都督府,任命其王匐为写凤州都督,管内五州诸军事。除罗烂城外,下领四州:解谷州、冷沧州、悉万州、钳敦州。
条支都督府,原为诃达罗支国,即希腊史料中的阿拉霍西亚,相当于阿富汗的南部。阿拉伯人称为扎布里斯坦(Zabulistan),汉文史料译为谢䫻。《新唐书·西域传》说:“谢䫻,居吐火罗西南,本曰漕矩吒,或曰漕矩。显庆时谓诃达罗支,武后改今号。东距罽宾,东北帆廷,皆四百里。南婆罗门,西波斯,北护时犍。其王居鹤悉那城,……国中有突厥、罽宾、吐火罗种人杂居。”条支都督府下领九个州:细柳州、虞泉州、犁蕲州、崦嵫州、巨雀州、遗州、西海州、镇西州、乾陀州。
波斯都督府,设于疾陵城。波斯萨珊王朝末王伊嗣俟被阿拉伯人驱逐,于公元651年在谋夫被*。伊嗣俟之子“卑路斯入吐火罗以免。遣使者告难,高宗以远不可师,谢遣”。公元661年,王名远奉使往中亚设置州县,便拜卑路斯为波斯都督,府治设于疾陵城。当时伊朗本土已被阿拉伯人占据,卑路斯不可能再返回故地。所以这个都督府不在伊朗。疾陵城乃波斯东境锡斯坦的首府(Zaranj)次年(662年)春,唐朝又立卑路斯为被斯王,当然只是名义上的。
以上就是唐朝在中亚设置行政管辖机构的情况,其中包括锡尔河以北的西突厥十姓游牧地区,锡尔河流城的塔什干与费尔干纳地区,泽拉夫善河流域的撒马儿罕与布哈拉地区,阿姆河中上游及其以南今阿富汗直到波斯东境。唐朝对这些地区的统辖主要是通过本地统治者来实现的(如任命其王为都督、刺史等),并不直接参与当地的行政。但各地的统治者或国王都向唐朝称臣纳贡,有的还送质子,以表示其对唐物的服属关系。
中亚地区,处在中西交通和丝绸之路的枢纽地带,经常来往的商人很多。唐朝即用向各国商贾征收的贡赋来供安西四镇的行政和军响开支。《新唐书·西域传》讲:“唐兴,(西域各国)以次修贡,盖百余。皆冒万里而至,亦已勤矣!然中国有报赠、册吊、程粮、传驿之费,东至高丽,南至真腊,西至波斯、吐蕃、坚昆,北至突厥、契丹、靺鞨,谓之‘八蕃’,其外谓之‘绝域’,视地远近而给费。开元盛时,税西域商胡以供四镇,出北道者纳赋轮台。地广则费倍,此盛王之鉴也”。
总之,从公元658年起,中亚地区无论在名义上还是实际上都已经列入了中国唐朝的版图。因此,西域各国同中国内地的经济文化关系就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更加密切,中国文化对中亚的影响也比以前更大。甚至在唐亡以后,中亚各族的心目中仍然只知有唐,把中国称为唐,把自己称为唐家子。突厥的统治者以自称“唐家子汗”为荣。
[1] 《巴尔托里德文集》第5卷,莫斯科东方文献出版社1965年版,第50页。
[2] 此时称为结骨。黠戛斯之译名始于贾眦(岑仲魁:《突厥集史》下册,第729页。中华疏局1958年版;《新唐书·點戛斯传》注)
[3] 《新唐书·黠戛斯传》;《新唐书》,中华书局标点本,第6147页。
[4] 按:是年十一月左右,贺鲁部将都曼反,攻于阗,似欲“南结吐蕃”,唐朝派苏定方讨平之。
[5] 《资治通鉴》,中华书局标点本,第6317、6324~6325页。又《新唐书·地理志】:“龙朔元年,以陇州南由令王名远为吐火罗道置州县使,自于阔以西,波斯以东,凡十六国,以其至都为都督府,以其属部为州县。凡州八十八,县百一十,府百二十六。”又《旧唐书·地理志》:“龙朔元年,西城诸国,遣使来内属,乃分置十六都督府,州八十,县一百一十,军府一百二十六,皆隶安西都护府,乃于吐火罗国立碑以纪之。”
[6]《巴尔托里德文集》第1卷,莫斯科东方文献出版社1965年俄文版,第134~136页。
[7] 参看苏联学者斯米尔诺娃著的《粟特史纲要》(1970年),《品治肯特钱币目录》,《梁特钱币综合目录》。《粟特经济文书》第3卷
[8]王治来以为,汉贰师城地,相当于今之奥什。
[9] 据认为,布哈拉一名,系源于梵文的Vihara(毗诃罗),意为僧房、精舍、精庐、僧游履处,这说明它是佛教影响下出现的名称(见舒勒《突厥斯坦》第2卷,第89页,往1,纽约1876年英文版)。在较早的时期,如在《魏书》中作“忸密(Numiken)”,《隋书》《新唐书》作安国。以后《西城记》的捕喝、元代文料中的蒲华、卜哈儿、不合儿、不花制等,才是不哈刺一名的译音。
[10] 比顿(Bidun)或写作Bandun,Baydun,Naydun,Bendun,传说此人在位在年代为作历纪元初年。
[11] 《新唐书·西城传》说,乌飞州置于显庆时。
[12] 沙畹说至拔州在今喀尔提锦,兹采用日本人藤田说。
[13] 《已尔托里德文集》,第3卷,第558页,莫斯科东方文献出版社1965年俄文版。岑仲钥勉说,置为悦般州都督府之石汗那与阿拉伯史料中的石汗那不是一回事。因《新唐书·面城传》说:“石汗那,或日斫汗那。自缚底野南入雪山,行四百里得帆延,南临乌浒河。”冯承钧说:“其国应在帆延北四百里,乌浒河左岸,古双靡翎侯治地。即《宋云行记》之赊弥,《西域记》之商弥,今之契特腊耳。镇兰或曰俱罗弩,又曰屈浪拿,即Kuran古地之对音。州治应在其地。”(见冯承钧《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七编》,第66页)以上巴尔托里德的说法可能较确,即石汗那应在乌兹别克共和国东南部的迭脑附近。因为《新唐书·西域传》关于石汗那的那段话讲得不着边际,怎样从石汗那,又“自缚底野南入雪山”呢?这很难说明石汗那的位置。
****** ****** ******
仅供参考
仅供参阅
仅供参阅
仅供参阅
仅供参阅
仅供参阅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