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第四国”的故事:割据五十年后一年被灭

三国“第四国”的故事:割据五十年后一年被灭

首页战争策略凯旋之门之战国野望手游更新时间:2024-05-01

  提及历史,再说到辽东,我们很容易在脑海中勾勒出其棒打狍子瓢舀鱼的肥美景象,但实际上,辽东的历史并没有多么的祥和。其不仅在近代遭受过巨大的磨难,在历代王朝之中,也曾因为军事政治上的独特意义,而多次成为旋涡的中心,尤其是在三国时期,司马懿征伐辽东的大战,更是给中原大陆,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入侵东北

  这是公元238年的一天,在处于辽东西部的襄平城(今辽阳)外,驻扎了大量的曹魏部队。在司马懿的指挥下,这支部队已经对襄平进行了长期的围困。此时,城内的物资已经断绝,甚至出现了人人相食的惨剧,而随着一颗小陨石划过天际,星落王陨的谣言也传播开来,并最终击溃了辽东王心中最后的防线。

  同样的城池,在与辽东王只有城墙之隔的司马懿心中,却是另一幅光景。此时他虽身在辽东,心却早已飞回中原大地,并如狼隼一般,盯着蜀吴两国,谋划着曹魏的统一大计。因为辽东的胜利,意味着魏国扫清了自己后方最大的隐患,作为三国之中最为强盛的一国,曹魏终于能够集结全部精力,展开对蜀吴的歼灭作战。但司马懿没想到的是,这场远征,不仅给曹魏提供了称霸天下的机会,也给外族祸乱,埋下了苗头。

《三国志14》的司马懿

曾经的法外之地

  作为这场战役的主舞台,辽东自周朝开始,就一直被中原势力所占领,但占领和统治,却有着实质上的区别。一般而言,前者更为强调军事作用,后者则强调对社会方方面面的控制力度。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和辽东独特的地理情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三国志14》中的涂色机制,其实变相展现出了统治和占领的区别

  自古以来,入辽的陆路主要有两条,其一是从中原向北翻过太行山脉,然后再向东翻越燕山;其二,则是从山海关出发,沿潮湿泥泞海岸线一路前行。至于海路,在宋朝将指南针用于航海之前,海运还远不够成熟,对各种暗流暗礁的把握也不够清晰,风险极高,所以其并非进入辽东的主要路径。

  回到陆路上来,无论是走哪一条,人们在长途跋涉之后,若想真正踏入辽东,还必须迎接来自“辽泽”的挑战。

  这是一片位于当今沈阳西部,绵延数百里的湿地,其中沼泽和水道交错,异常难行。虽由于近代的开荒,其逐渐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之中,但在古代,其却是天堑般的存在。

  史*载,隋朝时期,为消除辽东以东高句丽国的危害,隋炀帝曾派遣部队直入辽泽,但因为地形过于诡秘,导致后勤难以维继,加上层出不穷的沼泽陷阱,使号称百万的隋朝大军在此损失惨重。

  之后,李世民出于同样的目的,再次征伐高句丽。为出其不意,其同样选择了直入辽泽。在入泽之前,他虽听闻过隋炀帝当年的惨况,但心中仍有怀疑,直到其目睹许多身着隋军盔甲的骸骨后,才明白这是一条何等的险路。

  所幸的是,相比隋炀帝,李世民有着能人相助。在其部队被沼泽所困之后,其麾下的工匠“阎立德”以木材作为骨架,交叉铺于沼泽之上,然后用湿土填充空隙,等泥土干燥之后,简易的浮桥就制成了,唐朝部队,也得以成功脱险。这点在游戏中也有体现,像在《三国志11》中,玩家若想要通过辽泽区域,就会大幅度降速,除非解锁“难所行军”科技,才可无伤前进。

钢筋混凝土结构

  但游戏总归是游戏,现实若想要顺畅进入辽东,人们往往需向南北绕道,迂回前进,平添距离负担。正是出于此种原因,中原王朝和辽东的统治,一直都维持在极低的水平,而信息的阻隔,也令统治难以实践。

  不过,由于辽东北接鲜卑、东有高句丽,地理上还有辽泽作为屏障,其获得了独特的地缘价值。对外族而言,这里无疑能够成为入侵中原的跳板,而对中原王朝来说,其也是和外族之间缓冲的最佳地带。因此,中原势力才会派遣官员和部队,保持对辽东的占领。

  这般有名无实的统治,逐渐使辽东成为避难者的天堂、一块法外之地。许多在中原惹下祸端的人都逃到了这里,并改头换面开始了新的生活,这些人,大抵算是第一批“东北人”。而就在公元150年左右,一位名叫公孙延的男人,也因避捕来到了这里。他的到来,为辽东送来了一个公孙家族,以及三任辽东王,相伴的,还有一场腥风血雨。

古“东北人”家族的发展史

  三国间辽东五十年的主人公,并非是公孙延一人,而是因其扎根在这里的公孙家族。作为一切的开始,公孙延并非什么造化之子,他背景平凡、经历也平凡,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其干练的办事能力。

  而凭借汉人的身份,以及出色的能力,其迅速在辽东得到了太守的赏识,并得以通过举荐担任汉朝辽东官员,从完成了从逃犯到公务人员的戏剧性转变。巧合的是,这位太守也姓公孙,或许在五百年前,两人有着相同的祖先,可现在却是各自独立的血脉。姓氏的相同,虽没有改变公孙延的生命轨迹,却令他的儿子公孙度,得到了登上史书的资格。

《三国志14》的公孙度

  相比父亲,公孙度无疑要更为幸运,他小名公孙豹,恰好与太守的早逝的儿子相同。因此,太守对儿子的追忆得以转移,权利也出现了转接。公孙度,也得以获得了成为了辽东王的机会。

  按照史书的记载,公孙度可谓一个极为矛盾的人。一方面,他行事果断,在中原因黄巾和董卓陷入混乱之时,利用兵权镇压*戮了大批辽东豪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辽东之王;但另一方面,他又骄横异常,出行帝王仪仗,还有着与自己实力不匹配的中原野望。

  至于其军事素养,曾有这么一个轶事。据说当时高句丽国王看到公孙度崛起之后,心中升起了招募的意愿,于是他派遣使臣,向公孙度宣布,只要他臣服自己,就将其奉为“大加”,一种高句丽的官职。公孙度听后,十分恼怒,心想向汉朝天子服软就算了,一个小小的高句丽,竟然也敢让我称臣?于是他调兵遣将,展开了对高句丽的进攻。

关于高句丽的壁画

  有趣的是,当时的高句丽其实并不强大,其国王属于夜郎自大的典型。敌人的弱小,自然就成为了公孙度的机会,借此契机,他率领部队逼到夜郎的城下,使其不得不道歉赔礼。而在这事之后,公孙度似乎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趁着北方群雄混战的功夫,他北抚夫余,西征乌丸,将辽东周围的外族挨个打服,空前强化了华夏在东北的影响力。

  等到北方袁曹的混战分出结果后,公孙度也完成了敲打外族的事业。面对庞大的曹操势力,他很快定下了“利用地理优势偏安一隅,然后恭维中央政权”的主要政策,并向曹操低头称臣。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放下了自己的野心。

  当曹操的使者来到辽东,宣布封公孙度为候,并赐予其将军之职后,他转脸就在部下面前贬低曹操,说我已是实实在在辽东王,可曹操竟然吝啬的只赐予候的爵位,同时,他还把曹操送来的印绶,皆都当做杂物一般,堆放在武库之中。

  曹操也并非傻子,作为奸雄,其卧榻之侧,又岂能容忍他人酣睡?但由于被中原纷争所牵制,又因为辽东难以征伐,其才一直没有出手。就在这样的局面下,公孙度和曹操之间,互相忌惮,同时又互相示好,维持了数年。可人的命运毕竟是难以预料的,在曹魏露出破绽之前,公孙度就先一步于公元204年逝世,其子公孙康接位。

公孙康

  作为守成者,公孙康的生涯少了几分传奇色彩,其基本延续了父亲定下的方针,经营着辽东的一切。待其死后,由于孩子公孙渊尚且年幼,他的弟弟公孙恭又被推为辽东太守,但到了公元228年,随着公孙渊的长大,辽东又出现了一次变革。

夜郎自大新编

  从公孙康继位,再到其弟弟继位和退位,历时二十四年,辽东都在中原战乱的同时,维持了乱世里少见的安定,但随着公孙渊的长大,他对权力的渴望也日益增加,最终,*衍变成了一场政变,公孙渊正式成为了辽东的统治者。不过,这位官二代的智商,和其权力的高度,属实有些不太搭配。

公孙渊

  如果你玩过《三国志》系列游戏的话,一定会记得无论在任何时代剧本中,地图的东北角上,都会有个孤悬的公孙势力。其在217年和227年两个剧本中,都代表着游戏的最高难度。毕竟此时的中原,已呈现三足鼎立的态势,若想从辽东破局,就要直面庞大的曹魏,而其难度,无疑于以卵击石。

  游戏都这样,何况现实呢?对于公孙渊而言,能在这期间安分守己,向曹魏继续称臣,或许才是最好的结局,但这位公子哥却是思路清奇,产生了和他爷爷公孙度一样的非分之想。

  自228年继位开始,公孙渊就进行了一系列令人窒息的操作。他先是偷偷向吴国称臣,以期用夹击的方式对抗魏国,但曹家的耳目也不是吃素的,得知这个消息后,他们迅速对辽东进行了警告。

曹睿

  此时孙权的使臣已经不远万里的抵达了辽东,以探讨联合事宜。可受到魏国威胁的公孙渊却发了慌,他斩*了吴国使者,并将头颅送到魏国,以向曹睿谢罪。

  可谢罪这种事,终归是要你情我愿的,但公孙渊犯下昏招的档口,恰好是诸葛亮病亡,魏国在南方大胜,因此,其恰好有余力支撑起征伐辽东的战役。于是,公孙渊没有等来曹魏的原谅,而是迎来了司马懿的大军。

  面对魏国的磨刀霍霍,公孙渊彻底失了章法。他先是自立为王,建立燕国,然后又派遣使者,再次向吴国称臣。虽有之前的过节在身,但孙权仍保持了清晰的大局观,派遣部队进攻了合肥。不过,由于蜀国的衰弱,单孙吴一家,还是难以向魏国施加压力,因此,在抵抗吴国进攻的同时,魏国还是游刃有余的开始了自己的辽东事业。

在刀尖上跳舞的司马懿

  对魏国而言,征伐辽东其实一件充满风险的事情。首先,按照司马懿的规划,这场战斗去一百天、返程一百天、休息和征战六十天,总计要用上一年。至于兵力,辽东带甲三万,而魏国能腾出手来的部队,最多也就四万,就算双方正面交战,胜负都不能成为定数。何况辽东还有辽泽作为天然屏障,魏国的胜算,还要降上几分。

  于战役本身之外,供应四万人一年的军需物资,再加上长途输送的消耗,也是一笔巨大的开销,同时,机动部队的倾巢而出,也意味着魏国在南方失去了重要的战力。所以,远征一旦失败,魏国就会被拖慢脚步,蜀吴也会获得宝贵的恢复时间,历史的走向,也可能发生变动,

  客观来看,这无疑是在刀尖上跳舞,可实际过程本身,却是令人出乎意料。

  在长途跋涉,抵达辽泽之后,司马懿先是派遣少数部队,从辽泽南部绕过,然后又亲自带队,率主力向北行进。辽东方面则选择了以逸待劳的战略,他们依托城池辽遂,驻扎在曹魏的必经之路上,准备等魏军长途跋涉之后,打个措手不及。

  不过,司马懿率先派出的少数部队,却通过疑兵的方式,在南部干扰了辽东部队的判断,使其将主力在南方集结。同时,他自己却在沿东北方向绕过辽泽后,迅速转向东南,直奔敌人大本营襄平,因此,才有了文章开头的结局。

  单这么看,我们可能会觉得辽东简直就是憨憨,但细究起来,魏国部队其实不乏风险,其成功完全是建立在虚晃一招的前提之下,如果辽东将领识破了虚招,然后大军拦截司马懿长途奔袭的部队,结局就会改变。就算没有,当襄平被围,若公孙渊能够多坚持些时日,那颗让城中谣言四起的陨石没有出现,曹睿就会病死,这又是一个变数。

  但历史没有如果,作为胜者的司马懿,在高歌凯旋的同时,还将辽东近三十万人口裹胁回了中原,毕竟三国时期,人口最有价值,同时,他还对襄平进行了屠城,连辽东军队在内,数万青壮年被一举*戮,辽东也从此一蹶不振。

司马懿也曾在辽东搭“京观”

  此事最为直接的影响,就是外族势力的崛起。在失去辽东的扼制后,高句丽等国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等到隋唐时期,其更是借辽东的地理优势,多次*扰中原,成为了祸患。为解决此事,前后经隋炀帝和李世民四次讨伐,才将其彻底平定。

  巧合的是,在司马懿征辽东的部下之中,恰好有位名叫“莫护跋”的鲜卑族人,由于其喜欢步摇,他的手下都称其为“慕容焉。通过伐辽的功绩,他在魏国被拜封为王,这也成为了西晋末年慕容氏崛起的契机,而未来慕容氏的燕国,也恰好是在辽东地区。

  可以说,司马懿当初一个决定,成全了魏国,却也导致了外族的兴起,并为晋朝的败亡,添上了一把柴。这或许是他无论如何也料不到的事情。

后记

  随着《三国志14》的发布,公孙家族也和魏蜀吴一起,重新回到了我们的视野之中。我很好奇,到底会有多少玩家,会选择这个辽东势力,并完成不可能的事业呢?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