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历史上,江表十二虎臣的说法起源于陈寿所著史书《三国志》,将程普、黄盖、甘宁等十二名将领并列在同一传记中,为《吴书第十》,并留有评语:“凡此诸将,皆江表之虎臣,孙氏之所厚待也。”江表十二虎臣的名头由此而来。
原来,太史慈不在十二虎臣中,是因为他有一个更好的位置。
陈寿在《三国志》中,将太史慈与刘繇、士燮三人并传,写入《吴书第四》,仅仅排在《孙破虏讨逆传》、《吴主传》、《三嗣主传》之后,也就是说,在东吴历代主公之后,就是太史慈等三人了。
在陈寿看来,江表十二虎臣都是江东孙氏的臣子。这十二人中既有追随孙坚起兵的程普、黄盖等老臣,也有助孙策讨平江东的董袭、蒋钦等猛将,还有辅佐孙权的甘宁、凌统、潘璋等少壮派,但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孙家的臣属。
太史慈则不一样。在《吴书第四》中,刘繇做过扬州刺史,士燮是割据交州的地方势力,而太史慈本是刘繇的部下,但在刘繇兵败后也曾割据一方,自号丹杨太守。所以对于历史地位而言,太史慈等人是要高过十二虎臣的,相当于“诸侯”。
除了这个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孙策对太史慈的态度。太史慈虽然曾经短暂的割据一方,但是很快就被孙策击败并俘虏了。当士兵押解着太史慈来到孙策面前的时候,孙策亲自为太史慈解开束缚,握住太史慈的手说:“从此以后我们就肝胆相照了!”
孙策对于太史慈,并不是以一种对待臣属的态度,而是平等相交,将太史慈引为“知己”,两人可以称得上是英雄相惜!
《三国志•太史慈传》:“太史子义虽气勇有胆烈,然非纵横之人。其心有士谟,志经道义,贵重然诺,一以意许知己,死亡不相负。”
孙策曾经这样评价太史慈:“太史慈虽然勇猛而有胆气,但是他并无心争夺天下。他的骨子里是个讲义气重承诺的侠义之士,一旦他认定了一个人,就算死也不会辜负!”
孙策的评语可以说是十分到位的,纵观太史慈短暂的一生,可以说是光明磊落,足以称得上是大丈夫!
然而天妒英才,太史慈在孙策死后的第六年,也随知己而去,年仅四十一岁。
《三国志•太史慈传》:慈临亡,叹息曰:"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
太史慈临死之时仰天长叹:大丈夫生于此世,应该提着七尺长剑,登上天子朝堂,匡扶汉室。现在我还没完成我的志向,怎么就要死去了呢?太史慈的逝去带着“壮志未酬”的一丝悲壮,也带着几分对命运不公的无声控诉。
江表十二虎臣为江东的基业立下了赫赫战功,却没人曾经像太史慈那样真正走进自己主公的内心。乱世之中,知己本就难寻,孙策得遇太史,是二人的大幸运!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