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败非洲后隆美尔为何不能去苏联?1942年11月4日阿拉曼战役惨败

兵败非洲后隆美尔为何不能去苏联?1942年11月4日阿拉曼战役惨败

首页战争策略隆美尔1942北非战线更新时间:2024-04-26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隆美尔兵败非洲后,为什么不能去苏联战场?1942年11月4日:第二次阿拉曼战役惨败后,非洲军军长隆美尔无视元首命令,下令全军撤退。

隆美尔已经没有涉足苏联战场的机会了。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一件事,任何一个将军是人而不是神。

尤其是国家层面的战争,绝非某个将军可以改变一切的。

就拿北非战役为例,隆美尔是个出色的将领,比他的英美同行要厉害得多。

隆美尔依靠自己的出色表现,才让德军在兵员和装备绝对劣势下,连续击溃英军。

但是,隆美尔无力改变很多东西。

随着意大利海军在地中海的溃败,德国到北非的海上补给线路被切断。

而北非战场的英美军队,实力上本来就占有绝对的优势。他们只要换一个专业的将领,按部就班地利用总体战力优势,进行碾压作战即可,隆美尔也是招架不住的。

就算没有补给线被切断的问题,希特勒本来就不重视北非战场,没有给隆美尔提供足够的军队和补给。隆美尔即便打赢了一个个战役,却只能悲哀地看到北非德军越来越弱。相反英军则通过大量补给增援,变得越来越强。

在第二次阿拉曼战役时,英国蒙哥马利拥有22万军队和1100辆坦克,相反隆美尔则只有几万人和200辆坦克,以及不靠谱的意大利友军。

精锐的德国坦克兵仍然保持着1:4的交换率,也就是他们被击毁1辆坦克,就会击毁英军4辆坦克。即便如此,由于德国坦克数量太少,最终惨败的也是德国人。

当然,希特勒对北非战役失败的原因很清楚,也并没有迁怒于隆美尔。

在1943年3月,隆美尔奉命回到柏林。而德国北非军团,则在5月份彻底崩溃!

据说,这是希特勒唯恐名气很大的隆美尔被英军俘虏,才让他提前回国。

隆美尔回到柏林时,东线战场已经陷入可怕的颓势。

1943年2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惨败。

隆美尔认为斯大林格勒这种消耗战,恰恰是以德军的短处对碰苏军的长处,失败是必然的。

此战最严重的问题是,有大量轴心国军队被成建制合围歼灭。

会战中轴心国阵亡24万人,受伤50万人,被俘11万人,总数高达85万。

虽然苏军伤亡高达112万人,其中死亡48万人,还有75万平民伤亡,但双方承受力是不同的。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前,德军一直牢牢掌握着战场主动权,苏军只是被动的防御。

现在德军一下子成建制损失近百万军队,短时间内是难以补充的,苏军却正好相反。

由此,德军开始丢失了战场主动权,苏军也转为进行战略上的反攻。

当然,德军还是有战斗力的,还有很多精英将领。

仅仅1个月后的1943年3月,曼施坦因得到国内5个装甲师增援后,发动哈尔科夫反击战,暂时将苏军击退。参战的21万苏军伤亡接近10万人,其中死亡4万多人,有52个苏军师被德军重创,12万德军伤亡只有1万多人,还夺回了哈尔科夫地区,稳住了斯大林格勒战役溃败以后的阵脚。

此时苏军仍然掌握着战略优势,随时准备再次进攻。

此时的德军高层几乎达成共识,苏德战争基本不可能胜利了。在珍珠港事变以后,英美苏已经结盟。这个联盟的实力太强,远超过德意日联盟。

希特勒也明白,盟军会在1943年或者1944年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面对英美苏三国强大军力的夹击,德国根本就是顶不住的。

希特勒却不愿意坐以待毙,决定在库尔斯克进行军事冒险,发动一次大规模攻势扭转东线被动的局面。

可是,库尔斯克地区苏军可以集中约200万兵力,至少5000辆坦克。而德军只有约80万,3000辆坦克,实力占下风。

这种情况下,德军的高层都认为库尔斯克会战不可能成功。

退一步说,就算会战获得成功,也没有太大意义,苏军仍然可以承受战役的损失。德军即便暂时夺回战场主动权,等到盟军在欧洲登陆以后也会彻底崩溃。

此时东线德军指挥系统非常成熟,有埃里希·冯·曼施坦因、京特·冯·克鲁格、赫尔曼·霍特、瓦尔特·莫德尔等众多名将,不需要隆美尔跑来去插一脚。

况且德军战局不利,临阵换将也是兵家大忌。

而且德军防线也千疮百孔,还有很多地方需要隆美尔。

隆美尔回到柏林时还患病,准备在德国家里休养一段时间。

仅仅1个多月后的5月,希特勒就召集隆美尔开会,告知意大利很多实权派试图消灭墨索尼里政权向盟军投降,协助盟军占领意大利全境。

意大利同当时的德国接壤(吞并了奥地利的德国),一旦盟军占领该国全境,直接可以抄近路攻入德国境内,后果不堪设想,战争甚至会在1944年结束。

希特勒命令隆美尔,尽快去担任意大利战区总司令。

果然,1943年7月盟军进攻西西里岛。

同年8月,隆美尔转任为B集团军群司令,负责防御意大利北部地区。希特勒给他的命令是,一旦墨索尼里政权出现问题,隆美尔就必须南下占领意大利全境,解除意大利军队武装。

9月6日,意大利实权派果然囚禁墨索尼里,随后宣布向盟国投降。隆美尔迅速地将作战境内的意大利军部队全数包围并解除武装,在19日即俘虏了82名意军将领、1万3000名军官和43万名士兵。

不过,隆美尔的工作同凯塞林元帅有重叠。早在7月盟军攻打西西里岛时,凯塞林元帅就负责岛上的防御工作。

凯塞林表现得很出色,以弱小兵力拖住了登陆的盟军重兵,长达1个多月时间,并且将德军主力顺利撤出。随后凯塞林一直指挥他的C集团军群,同隆美尔的B集团军群一起在意大利驻扎。

希特勒认为凯塞林对意大利更为了解。尤其重要的是,凯塞林同意大利军政高层都很熟悉,更适合这里的工作。

同时一山不容二虎,希特勒避免两个将领出现矛盾,将意大利的工作完全交给凯塞林,将隆美尔的部队调回法国,负责阻挡盟军登陆的大西洋铁壁建设。

然而,隆美尔上任后才发现,戈培尔吹嘘坚不可破的大西洋铁壁,竟然是一些破破烂烂的岸边工事,绝大部分还没有完成。

比如盟军登陆的诺曼底,虽然经过隆美尔的抢工修建,工事完成率也只有30%。更让隆美尔震惊的是驻防的德军部队,素质普遍低下,而且严重缺员。号称拥有95万大军的西线德军,仅有1500辆坦克!

隆美尔认为大西洋铁壁,根本就不能阻挡盟军登陆。德军唯一的胜利机会,是在盟军刚登陆第1天就在滩头击退他们。所以,隆美尔主张将兵力尤其是装甲兵分散部署在,几个盟军最有可能的登陆点。

然而,这个主张遭到了龙德施泰特元帅等人的坚决反对。他们主张在滩头部署少量兵力,将机动兵团部署在二线准备对滩头进行支援。隆美尔多次提出在北非战役后期,即便掌握局部制空权的德军,尚且无法有效调动装甲兵。由此推断,龙德施泰特的主张无异于自我毁灭。然而,隆美尔的说法被众多将领斥责为荒谬。

事实证明,隆美尔是正确的。盟军诺曼底登陆后,德军二线兵团立即遭到可怕的轰炸,绝大部分部队寸步难行,几乎没有部队能够赶到滩头支援。面对迅速登陆的145万盟军,区区38万德军自身也难保,哪里谈得上反攻了。

同隆美尔预计的一样,德军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盟军登陆了200万军队,随后又眼睁睁的看着他们向柏林推进。

一个将领最大的悲哀,就是尽了自己的全力,仍然不能挽回败局。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