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平入洛,一场匆忙而荒唐的北伐,南宋就此输光了国运

端平入洛,一场匆忙而荒唐的北伐,南宋就此输光了国运

首页战争策略龙门之战更新时间:2024-05-07

端平入洛,是指南宋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在联合蒙古灭金国后,南宋出兵收复位于河南的原北宋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和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三京的军事行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端平入洛在总体上属于战略正确、战术错误的典型代表,南宋认识到蒙古的真实面目,是一次在政治需求和国家防卫的角度开展的赌博式军事行动,但这次堵的是南宋的国运。

一、战争背景

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年)的正月初十,宋蒙联军攻破蔡州,金哀宗自*,金国灭亡。宋将孟珙将金哀宗的遗骨运回临安,送到太庙告慰那些被金兵欺侮过的先祖。

宋蒙金局势图

按照事先约定,宋军和蒙古军在灭金后各自撤退。宋蒙之间对河南的归属并未做出明确的规定,河南地区无人占领,成为南宋和蒙古之间的缓冲区域;蒙古大汗窝阔台考虑到粮草不足、天气转热,将大军北撤黄河以北,在黄河南边的只有大将速不台和塔察儿两支机动部队,其余的守备部队为原金朝投降的汉军:刘福为河南道总管,都元帅张柔屯徐州。

灭金之后,宋蒙形势图

南宋的实际控制区域在荆襄推进到了信阳军(今河南信阳)、唐州、邓州一线,主政人是京湖制置使史嵩之。另外两大地区:川蜀是四川制置使赵彦呐,两淮一线赵葵为淮东制置使、全子才为淮西制置使、赵范为沿江制置副使。

二、南宋的谋划

1、皇帝的考虑

1233年,年轻的宋理宗终于迎来了亲政。他意图有所作为,主导了一场“端平更化”,荡除弊政,提拔了大批新人,组建自己的班底。宋理宗血气方刚,急欲行恢复之计,夺回河南地区,尤其是原来在西京河南府的原北宋皇帝的陵墓,于是在灭金后的四个月内,宋理宗就三次派出使者到河南拜谒祖陵,同时暗中进行军事侦察,还下诏支持“踞关守河”的建议。

宋理宗

2、朝臣的斗争

端平更化中,宋理宗虽维护史弥远,但却大幅罢黜史党,提拔许多自己的心腹,特别以赵范、赵葵兄弟为代表。灭金之战中,以史嵩之为首功,为取得在朝廷之中面对史党的战功优势,新的一批掌权者急需新的功绩,于是恢复三京就成了首选。

考虑到收复中原能带来巨大的声望和荣誉,他们极力主张趁蒙古北撤之机,出兵北伐,“抚定中原、坚守黄河、占据潼关、收复三京”。其军事依据为,金国就是靠着潼关—黄河防线与蒙古作战了20多年,迫使蒙古人不得不借道南宋以转攻金后方;现金朝已灭,下一步面对蒙古必须做好战略防御部署。

但仍然有许多朝臣提出反对意见,参知政事乔行简当时带病在家,听说此事后立即抱病上书道:“今边面辽阔,出师非止一途,陛下之将,足当一面者几人?勇而斗者几人?智而善谋者几人?”“陛下之兵,能战者几万?分道而趣京、洛者几万?留屯而守淮、襄者几万?” 知官告院张煜认为:“蒙古非金仇可比,当选将、练兵、储财、积粟,自固吾圉”。刚返朝的名士真德秀则说:“移江、淮甲兵以守无用之空城,运江、淮金谷以治不耕之废壤,富庶之效未期,根本之弊立见。”

在外的战区将帅也几乎全都反对出兵。主持灭金之战的史嵩之认为京湖连年饥谨,无力承担这样的进攻,而河南连年兵祸,要在当地获得补给也不现实,宁可抗旨也不发兵。淮西总领吴潜认为:“河南取之虽易,守之则难,兵戎之资,所费何巨!民穷不堪,激而为变,今日之事,岂可轻议!”

3、政治角力的结果

根据原先主战派制定的作战计划,挥师入洛会给蒙古侵宋制造借口,所以必须对后续防御进行考量:“自潼关至清河三千余里,须用十五万兵,又须百战坚韧如金人,乃可持久岁月。”在收复潼关和黄河以南后,宋军缺少骑兵,机动力有限,无法防御漫长的黄河防线,至少要用十五万百战精锐之师来专职防御,才能守住黄河防线。

在宋蒙战争不可避免这样一个重大背景之下,应该说端平入洛在战略上是可取的。趁着敌人在两次战争之间短暂的间歇,增加自己的领土,加大防御纵深有什么不好呢?

最终在宋理宗的坚持之下,位居首相的右丞相兼枢密使郑清之一改先前的主和姿态,非常赞成出兵中原。但朝野上下并未取得意见一致,各地对于出兵仍存在自己的考虑,最终在各站区将领的掣肘之下,宋军只以六万步卒挺进河南,较主战派估算的十五万军队相差甚远。

三、蒙古的战略选择

灭金之后,蒙古大汗窝阔台考虑到粮草不足、天气转热,将大军北撤黄河以北,在黄河南边的只有大将速不台和塔察儿两支机动部队,守备部队部署为刘福为河南道总管,都元帅张柔屯徐州。

窝阔台

但蒙古并非没有下一步侵略宋朝的战略,对于南宋,蒙古早已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将除之而后快。

在金国灭亡后,蒙古谋臣耶律楚材立即向窝阔台呈报《平南之策》;谋士李实“劝其先谋犯蜀、顺流而下窥江南”。在宋军发起端平入洛的同月,蒙古汗国召开了规模巨大的诸王大会,会上窝阔台说“今中原,西夏,高丽,回鹘诸国尽以臣附,惟东南一隅,尚阻声教。朕欲躬行天讨,卿等以为何如?”大将塔察儿回答道“臣虽驽钝,愿仗天威,扫清浙淮,何劳大驾亲临不测之地哉!”可见,侵宋的计划早已是蒙古人的庙算之中。

四、战争进程

1、宋朝部署

端平元年(1234年)五月,宋理宗授赵葵为收复“三京”的主帅,率宋军主力五万人,从泗州(今江苏盱眙西北)渡过淮河北上;授赵范为两淮制置使、节制军马兼沿江制置副使,由他率军屯驻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一带,“以张声势”;由全子才率淮西兵万余人先期北上,直取开封;以杨恢知襄阳府、京西安抚副使,代替史嵩之行京湖制置司公事,负责运送军粮;以张嗣古权知建康府兼江东安抚使,“巩固天堑,应接汴洛”。同时命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兴元府赵彦呐临边秦、巩,以牵制关内蒙军。

宋朝步兵

2、蒙古部署

蒙古将领塔察儿早就闻报宋军北进,便率所部蒙古兵退到黄河以北,故意向宋军示弱,以引诱宋军深入。撤退之前,蒙古人事先掘开黄河南岸的金朝河堤,造成两淮一带出现大片黄泛区。(当时黄河夺淮,由苏北入海。)从寿春到汴京一带,有些道路的水甚至能漫到颈部,宋军进军过程非常艰辛。宋军的后勤补给线被严重破坏,运粮队得绕过两淮黄泛区才能抵达河南境内。

蒙古骑兵装备

3、收复汴京

六月十二日,全子才从庐州(今安徽合肥)正式出发,十八日在寿州(今安徽寿县)渡过淮河进入敌境,二十一日至蒙城县(今属安徽),二十二日到城父(今安徽亳州谯城区附近),二十四日,全子才军到达毫州,驻城的六百余名降蒙金兵转而降宋,并在他们的引导下,宋军经魏真(今河南鹿邑县东)、城邑(今河南洛邑县西)、太康(今属河南)三县,于七月初二抵达汴京郊外二十里扎营,为蒙古防守开封城的原金朝降将李伯渊*死主帅崔立,以城来献。

七月初五,全子才率宋军进入汴京城,七月二十日,赵葵率宋军主力淮东兵五万赶到汴京与全子才会师。

端平入洛局势图

4、宋军断粮

宋军到达开封后,由于沿途市井残毁,白骨蔽野,加上后勤补给线被洪泛所破坏,两淮的运粮队陷入黄河泥潭,简直寸步难移。粮食供给面临着巨大困难。因而多数士兵只得在原地等待粮食,而以偏师攻郑州、陈州(今河南淮阳)、蔡州(今河南汝阳)等地。

赵葵抵达汴京后,斥责全子才没有继续西进攻取洛阳。求功心切的赵葵一面派人去催军粮,一面把汴京的军粮先集中给宋军1万3千人,由徐敏子作为前锋,使这部分兵力分到5天的粮食,而后让其先直扑洛阳。而其他留在汴京的部队,等军粮运到汴京后,再出发前往洛阳,由此宋军形成了分批进军的情况。

5、宋军入洛

七月二十六日晚,徐敏子派宋军前锋和州宁淮军正将张迪率200宋军抵达洛阳,七月二十八日,宋军第一梯队1万3千人全部进入洛阳城,赵葵迅速将收复三京的捷报传到临安。

七月二十九日,宋军粮尽,而洛阳残破无法补给,只得采野草和面作饼而食。宋军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6、蒙古军队进击

蒙古人虽然放弃洛阳渡过黄河到达黄河以北,但是在洛阳、孟津、潼关等大片地方却留下不少的蒙古骑兵哨骑侦察宋军动向,在宋军前锋离开汴京前往洛阳之后,塔察儿命令部将再次渡过黄河,到洛阳东边的龙门地区埋伏,并准备在故意放过宋军第一梯队进入洛阳城后,才突袭宋军第二梯队,把洛阳和汴京的宋军切断,然后再各个击破。

蒙古骑兵

七月二十九日,宋将杨义率领的第二梯队1.5万人,经过五六天的长途行军后,抵达洛阳城郊的龙门镇。杨义命令全军就地休憩。宋军官兵刚散坐进食,附近的山顶上却顷刻立起了两把红、黄大伞。蒙古骑兵顿时从四处疾驰而来,在其主将刘亨安的带领下,击*宋军。宋兵以弓弩手为主,在这猝不及防的攻击中根本来不及列阵,刘亨安又横槊冲突于宋军中,致使宋军全军大溃。大部分人被拥入洛水溺死,只有主将杨义和少部分斥候逃入到洛阳城中。

7、宋军败退

龙门之战后,蒙古趁机逼近,前锋到洛阳城下扎寨。宋军无援无粮,而洛阳城大人少,无力守城;监军徐敏子决定趁着蒙军主力未到,突围回师。洛阳的宋军一面袭击蒙军前锋掩护宋军主力的行动,一面于八月初一渡过洛河,背水列阵。

八月初一,蒙古军率先发起攻势,多次冲击宋军阵营。宋军作战顽强,屡次击退蒙古军。双方胜负相当。

八月初二,蒙古军以步兵执盾牌前进,把宋军的阵势切断成三部分,再以骑兵冲击。宋军则以步兵大阵为依托,战至中午,*敌400余,夺得盾牌300多面,再次击退蒙军的攻势。激战四日之后,徐敏子认为东面蒙军是主力,于是率宋军向南方突围。蒙军知道宋军突围后,以骑射手在后面追*。宋军的绝大多数是步兵,纷纷被*死在逃跑的路上,一批战将几乎全部战死。

八月十一日,徐敏子带同300残部,狼狈逃回了南宋光州境内。

8、入洛失败

赵葵、全子才得到入洛失败的消息后,虽各拥兵数万,但仍旧以粮草未集为由,遂决定放弃应援洛阳宋军,立即自开封退兵。由于在撤退之前,他们没跟士兵们交代清楚,所以士兵们都以为是去增援洛阳,结果出城之后才发现是率军撤退,顿时人心大乱。宋军在撤军途中极无纪律,致使后军溃散,全部辎重遗弃在了中原。

在四川方面,虽然郑清之一再催促赵彦呐出兵,但赵彦呐却坚持不发兵救洛。端平入洛就此以失败告终。

9、宋朝处置

端平元年九月,宋理宗首先处理了主战官员与将领:赵葵、全子才官阶各削一秩;徐敏子削三秩、放罢;杨义等停职;将史嵩之改职为刑部尚书。

其次,宋理宗下达罪己诏。称自己“朕以寡德”,承认“兵民之死战斗,户口之困流离,室庐靡村,胳胔相望,是皆明不能烛,德有未孚,上无以格天心,下无以定民志”。“托予小子不替上帝名,欲图绍复之功,岂期轻动于师干,反以激成于边祸,至延强敌,荐食神州。”“斩桑伐枣破屋流离之状,朕既不得见;慈父幼子寡妇哭泣之声,朕亦不得闻。”表示要“下诏以陈轮台之悔,益申儆于边防。”

五、战争后果

1、宋蒙矛盾激化

1234年年底,蒙古使者王檝来到临安,谴责宋廷“败盟”。

1235年春,窝阔台遣皇子阔端和曲出出师攻宋,宋蒙战争全面爆发。 端平入洛行动为蒙古大举进攻南宋提供了口实,给南宋提早带来了边患。宋、蒙联合灭金使双方关系暂时得到缓和,但蒙军的北撤不过是待机而动,“端平入洛”正中其计。

2、宋军防线衰弱

端平入洛之中,宋军伤亡惨重,大量器甲、舟车、粮食,悉委敌境,而且兵力损失严重,造成江淮空虚,兵力匮乏,无人守御。

3、宋朝内政混乱

宋理宗的对外态度发生了大转变。端平入洛的失败给了他很沉重的打击,先前一度高涨的热情灰飞烟灭,取而代之的是消极保守,并且贯穿在他之后的朝政中。

而且端平入洛失败后,反对出师河南的官员不是总结经验教训,精诚团结,一致对敌,而是再一次互相攻击;主战者固然消极灰心,主守者也提不出任何良策,造成朝政的更大混乱;余玠之死、刘整之叛等等南宋灭亡的种子就是在宋理宗的后期埋下的。

六、评价

端平入洛之役,宋朝对于蒙古的判断是正确的,参考金朝对阵蒙古的经验,采取“抚定中原、坚守黄河、占据潼关、收复三京”的战略是可取的;面对强势的蒙古,采取军事动作,夺取战略缓冲区,采取积极防御的措施, 不失为一场可取的军事赌博。

但是尽管端平入洛在战略上是可取的,但在战略执行上却错误频出,宋理宗急功近利,在这一方面的考虑有所缺乏;南宋的高层像靖康之变时的北宋君臣一样,在战、守、和上举棋不定,每个方法都尝试,却又不肯花大力气,最后自吞苦果;“端平入洛”在没有协调好自己内部矛盾,特别是后勤补给与诸军配合方面,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入场博弈,取得失败的结果也是一种客观的必然。

经此一役,南宋大伤元气,防线空虚,极大地消耗了自己的战争潜力;在宋蒙战争的一开局便落入了下风,不得不说,南宋的“端平入洛”这一场赌局无疑是将自己的国运消耗殆尽,也改变了后期的历史走向。

如果宋军能够协调好内部矛盾,贯彻“端平入洛”的原始战略,两淮、京湖共同进军,保证供给,拿下三京,并建设成宋军的主要前沿防线,从而加大战略纵深,迟滞蒙军的进攻;或者全力以赴防守,巩固四川、襄樊、两淮三大防区,营建起弹性或纵深防御体系,从而挡住蒙古铁骑南下的脚步。后期的历史走向或许会有很多的不同。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