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东周时期的王城、王陵我们知道,如果27中大墓是周平王的王陵,那么东周早期的王陵应该在平王陵的附近。由于周平王太子早死,孙子桓王继位,而桓王可能葬在渑池、新安一带。所以,周平王、桓王、庄王、厘王等几位早期的王陵与王城广场的“天子驾六”无关!

天子驾六博物馆
另外,春秋中晚期的周灵王、周景王、周悼王、周敬王,战国时期的周王都不可能是“天子驾六”的主人。接下来就剩下春秋中期的:周惠王、周废王、周襄王、周顷王、周匡王、周定王、周简王这几位天子。“天子驾六”的主人很大可能是这几位天子中的一位。
然而,在东周春秋王城的考古过程中,解放路以西,纱厂路一带发现了四座高等级的王侯墓。直接影响到对“天子驾六”主人的判别。可以说这是节外生枝,需要加以辨析!
一、春秋王城中发现四座王侯大墓
2004年11月 至2005年12月,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在涧河东泉舜房地产公司盛世唐庄第三期工程中,发现了东周时期大面积的夯土建筑基址。发掘区位于瞿家屯村东南、东周王城南城墙外西南部洛河北岸约500米处洛河与涧河交汇处,发掘面积约7000平方米。主要遗迹现象位于发掘区的北半部分,有夯土墙、夯土台基及与之相关的散水、排水管、水渠、水池、仓窖。
此处夯土台基共有5组建筑组成,其东已超出发掘区,从考古现场的实际看,应不到整个建筑布局的一半。 关于这处建筑的性质在各报导中也有所论及:“关于这组建筑遗存的性质,从早期建筑遗存的规模及建筑布局来看,绝非一般民居,而应是在建造时有所规划的宫室建筑。”
关于这处宫室建筑的时代,“从地层及遗迹内的包含物结合遗迹之间的叠压打破关系来看,这处大型的夯土建筑基址时间上限可至战国早中期,而其下限则在战国晚期汉屯路(纱厂路至解放路段)一带,经钻探和发掘或延续至西汉早期”。 这处宫殿建筑发现有“甲” 字形大墓四座。那么,这处战国遗址和四座大墓的性质是什么呢?
洛阳文物队在《洛阳瞿家屯发掘报告》中有这样的论述:从考古发掘的实际及宫殿基址的修建、使用年代等来看。根据数年来的发掘资料可知空空导弹研究院至金谷园路一带多为春秋大墓,而从汉屯路位置等几个方面看,纱厂路至解放路段一带多为战国大墓,其都应为周考王所封其弟揭。 由此,牵出战国时期的西周国、东周国。

春秋战国王城与王陵大致位置
二、西周、东周与西周国、东周国
中国古代历史上,周朝是一个历史最长但又非常复杂的朝代,文献记载少,时间跨度长,纪年也不清楚,特别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分封诸侯国又特别多。周王室叫宗周或成周,有些分封的诸侯国也叫“周”,以至于史学家们为了区分它们,用了不同的称呼来进行分别,比如西周国、东周国。但还是很容易引起混淆。需要把这个问题理清楚。
下面就来说说西周国和东周国。公元前440年,周考王姬嵬封其弟姬揭于王畿(王城),是为西周桓公,这就形成了一个西周小国,即西周国。这次分封是周王室的最后一次分封,自这次分封以后,周天子的土地全部分封完毕,自己仅剩下洛邑这片土地。
东周国要晚些,公元前367年,西周威公姬灶卒,其子西周惠公姬朝即位,其小儿子姬根(班)在赵成侯与韩共侯的支持下,在巩邑(今巩义)独立,建立东周国,姬根是为东周惠公。
此时,天下呈现出三周并立的局面,天子所在政权称为:“宗周”或“成周”,都城成周(今汉魏故城);西周国,都王城(今王城公园一带的春秋王城);东周国,都城巩(今巩义)。
三周世系的命运都一样。公元前315年,周赧王在成周城待不下去了,徙都西周国。公元前256年,秦攻西周国,西周文公姬咎投降,西周国灭亡。同年,周赧王去世,东周王朝结束(但是战国时代还没有结束)。周赧王死后没有葬在洛邑,所以他不可能是“天子驾六”的主人。
二、西周国君与宫室建筑
战国时期的西周国,都王城,那么“天子驾六”的主人是否与西周国君有关呢?
史*载,周考王封其弟揭于河南,是为西周桓公。但是,关于东周时期的西周四代国君的陵墓在哪里,历史没有记载,更少有人提及。考古工作工作者通过考古并对考古材料的梳理认为:东周时期的四代西周国君:桓公、威公、惠公、武公葬于洛阳东周春秋王城内,其陵墓自成一区,即西周国君陵墓区。
《史记﹒周本纪》 中有这样的记载:“考王十五年,崩,子威烈王午立。 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为桓公,以续周公之官职。桓公卒,子威公代立。威公卒,子惠公代立,乃封其少子于巩以奉王,号东周惠公。” 《正义》引《帝王世纪》:“考哲王封弟于河南……是为西周桓公。”这就是东周王朝历史背景下的东周和西周国。
西周国从桓公开始,经威公、惠公、武公,共历四代。史书中对大东周时期的西周历史有明确的记载。虽经多年的考古发掘,人们对西周国历史的认识依旧是很苍白!那么,西周国君所居的宫殿在哪里?西周国君王陵墓又在哪里?这是考古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也是考古工作者必须要努力解决的问题。
三、西周国君的墓地
对于西周国君的墓地,考古工作队目光集中在对考古材料的梳理,以期找出其陵墓区的所在位置(纱厂路至解放路段)的1-4号战国墓地。
对这一区域的墓葬情况,1957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站在这一带钻探出四座“甲” 字形东周墓,即洛阳西郊(今纱厂路至解放路段)M1、M2、M3、M4,并发掘了M1。“墓坑为土圹竖穴,略近正方形,口大底小,四壁倾斜。墓口南北长10米,东西宽9.1米。墓底长7.9米, 宽7.2米,墓口至底深12.5米。斜坡墓道,在南壁正中,方向为0度, 全长近40米,两壁略微倾斜,上口宽5.9米,底宽4.8米。” 墓中出土了一件有墨书“天子” 二字的石圭。李学勤先生认为,此墨书石圭“当为周王的赙赠,墓主应与周王有较密切的关系”。该墓的年代被定为战国时期。
1974年,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发掘了M4 ,“墓呈甲字形, 南北长8.8米,墓上距现地表深0.95米, 墓底深距现地表14米。 墓室位于墓之北端,口大底小。口部南北长10.80米,东西宽9.05米; 底部南北长9.05米, 东西宽7.43米; 四壁光滑,墓底平坦。M1、M4均遭到多次盗掘,M1仅有少量残留遗物出土;而M4则仍出土了铜礼器、 铜兵器、铜工具以及车马器和装饰器等各类遗物达1600余件。 这两座高规格、 高等级的墓葬都为“甲” 字形积石积炭墓, 其埋葬的特点和金村大墓比较一致。

四座西周国国君墓位置
一些学者考证金村大墓应为周敬王避王子朝之乱后的周王陵墓,那么这四座大墓规模大、级别高,理所当然也应该为王侯级的墓葬。除了这四座高级别的墓葬之外,在这一区域范围内还有其他几座较高级别的墓葬,如1988年,在解放路东侧西南距洛阳西郊1号墓约200米处,发掘了1座战国早期墓,出土了包括有“越王者旨于赐矛” 在内的一批兵器;1991年,在东周王城东北部、 汉河南县城东北城角外,发掘了一座战国早期墓,出土了吴王夫差剑等重要文物。
20世纪九十年代,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曾在针织厂一带发掘了出土有“事君子”铭文玉印的东周墓以及有兽首流提梁铜盂、莲瓣提链人形足铜盘和玉器的大型东周墓葬。鉴于这一带的墓葬规格之高, 程永建先生认为:“洛阳东周王城东北部墓葬区应为东周王陵区或贵族墓葬区。” 原洛阳市针织厂C1M5269的发掘给我们提供了更为重要的资料:C1M5269 “为南北向长方形土坑竖穴墓,曾被盗扰; 墓口长7米、 宽6 米,墓底长5.8米、宽4.9米,深12.8米。葬具为一椁二棺,全部腐朽”,共随葬器物83件(组),铜鼎、壶、盂等集中放置在椁室内东部及南部,兵器散放于外棺内西侧,随葬铜鼎5件,玉鼎1件。其中1件铜鼎口沿及盖内刻有铭文“公赐鼎”3字。其年代为战国中期偏晚。
1982年,洛阳解放路发现了1座战国陪葬坑,编号为C1M395,位于解放路与汉屯路交汇处,西距西郊1号墓约305米。C1M395“距地表深约0.8 米,长6.8米,宽2.6米。填土为五花土,经夯打较为坚硬。坑底长5.8米,宽1.1米,距地表深10.5米。陪葬坑中共出土器物196件,以青铜器为主。有铜鼎12件、铜簋18件、铜篮4件、豆2件、盒4件、罐1件、碗1件、舟2件、巷1件、盘7件、杯1件、匕4件、甑2件、釜2件、灶1件、箕1件、爪2件、夹2件、火钎2件、 矩形器1件、人俑2件、 编钟22件、 镩钟4件、 纽钟18 件。这五座等级较高的战国墓葬和战国时期的陪葬坑都应和前面所提到的四座王侯级的墓葬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关于C1M395的性质,“应为战国时期王陵区或贵族墓葬区的陪葬坑或者为祭祀坑, 其从属可能与西南部相距仅30米出土有墨书‘天子’石圭的1号大墓的关系更为密切”。这些充分说明了汉屯路(纱厂路至解放路段)应为王侯级别的墓葬区。这些墓葬都属战国时期。
综合王城广场等考古发现, 考古工作者认为: 东周王城的王陵区应分为周王陵区和西周君陵区。解放路以东应为周王陵区,为周敬王迁成周(今金村王陵)之前的天子王陵区;汉屯路(纱厂路至解放路段)的1-4号战国墓理应为西周国君陵墓,应以这四座“甲” 字形大墓为核心来标明西周君陵区的所在。
西周国君陵区,应葬有桓公、威公、惠公、武公。很显然西周国君与“天子驾六”的主人无关!
从而,经过一系列分析可以知,周王城广场天子驾六的主人只能是以下天子中的一位,他们是:周惠王、周废王、周襄王、周顷王、周匡王、周定王、周简王。
接下来,“天子驾六”的主人究竟是谁很快就要浮出水面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