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2024-03-16 12:14·股哥迪图
父子承恩 祖孙专阃 解说词
世阃坊
都说镇海卫的文教冠闽中,故事可以从这个石牌坊的主人徐麒说起。
徐麒,字国瑞,祖籍扬州江都人,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生于镇海卫,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二十三岁的徐麒袭任镇海卫指挥佥事。祖上曾为先朝同平章事。(宰相,由于字迹漫漶,可能为唐徐茂公)。
正德十一年(1516年)八月,兵部尚书王琼(王琼与王阳明父亲王华是好友,王华是状元,两代帝师)举推荐大明一哥王阳明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
王阳明是谁,中国历史上2.5个圣人,他算一个。号称“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圣人,心学创立者,日本侵华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的“一生俯首拜阳明”更是使王阳明之名享誉世界,逃到台湾的蒋介石更是对王阳明推崇有加,把台湾的草山更名为阳明山。当然平闽赣匪患更是王阳明立功的开山之作。
当时盘踞在南赣地区主要六大土匪:江西贛州崇义谢志山与蓝天风、广东和平浰头三塞池仲容、江西南安大廈岭陈曰能、广东詔关乐昌高快马、湖南郴州龚福全,福建漳南大帽山詹师富,他们遥相呼应攻占、剽掠各处府县。
在漳南的土匪詹师富,是离王阳明在赣州的巡抚衙门最远的土匪势力。王阳明就主打一个出其不意,王阳明一到赣州就马上从福建镇海卫调集军士参战,镇海卫官兵主要分兵两路:一路为镇海卫指挥同知高伟带领,驻扎大溪(现为平和县大溪镇);一路为镇海卫指挥佥事徐麒带领,驻扎在河头(现平和县九峰),河头为诸巢之要塞。漳南战役初战并不顺利,发生了漳州衛指挥佥事覃桓、县丞纪镛和十五名军人兵快在约会广东官兵克期夹攻的途中遭大伞寇贼突出被伤身死、同行的大溪哨指挥高伟重伤(被刺两枪)的严重事件,使军威受损,打击了官兵剿贼平乱的士气。王阳明面对危难局势,也十分焦虑,亲自赶到徐麒驻扎的河头坐镇指挥。徐麒身处紧要关头,马上占据有利地形,处变不惊,运筹帷幄,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很快正德十二年(1517年)三月二十一日子时攻“贼”,获得胜利,王阳明也终于平定了闽西南一带匪乱。“正德十三年,南赣抚臣王阳明取“寇平民和”“平定咸和”之意向朝廷申请设立平和县。
正德十二年(1517年)五月,王阳明向朝廷上《闽广捷音疏》,朝廷根据战功封赏,徐麒以功升衛指挥同知(从三品世袭)。
正德十三年(1518年)八月,王琼《為急保贼情事》中根据战功,建议将徐麒官升一级。 正德十四年(1519年),徐麒官至福建都指挥佥事(三品,福建都指挥佥事不可承袭)。
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十四日,宁王朱宸濠在南昌发动叛乱,宁王是谁,明太祖朱元璋五世孙,是朱元璋的第17子朱权的玄孙,由于感到永乐皇帝朱棣对其曾祖朱权的背信弃义,以及认为朱棣靖难之役行,他朱宸濠也行,一切对标朱棣。又因朱厚照无后,又荒唐好玩,也有了取而代之当皇帝的念头。
【如果您对朱宸濠还是不清楚,那电影《唐伯虎点秋香》的华府王爷便是(唐伯虎曾被宁王召为幕僚,后发现宁王有谋反迹象,害怕自己被牵连,装疯裸奔,逃出生天)】。
王阳明原要到福建去平定一个低级军官的叛乱,走到江西丰城县得知宁王突然叛乱的消息。这时侯的王阳明自平定闽赣匪患之后已将调兵之权还于朝廷。已无兵权的王阳明,只能让彼此互相信任将领带兵火速驰援(无兵权而调兵,毕竟违反程序,听从其调遣的将领也要负很大的政治风险;无兵权而调兵这也是后来佞臣诬告王阳明参与谋反的说辞之一)。
徐麒接到召令后不由分说,星夜兼程领兵西进,十多天就到达江西参与征剿宁藩。当时宁王朱宸濠已经带兵攻打到安庆,王阳明采用围魏救赵之法,先攻打宁藩首府南昌城,待朱宸濠回援时再以逸待劳攻打其疲劳之师的策略。当时守南昌城的宁王妃是王阳明的老师娄谅的孙女。那宁王妃也没有燕王妃徐妙云之才,很快城破。王阳明从宁王府搜出来的书信中发现很多朝中大臣勾结宁王,就包括时任吏部尚书原兵部尚书陆完(等会儿谈到陆完)。
那些书信后来由宦官张永上报朝廷,那是后话。说那个朱宸濠也确实志大才疏,不学无术,让不读书给害死了,火烧连船三国时周瑜在赤壁烧曹操一次,他先祖朱元璋在潘阳湖烧陈友谅一次,他朱宸濠在回援南昌途中在鄱阳湖又被王阳明烧了一次。朱宸濠为了这次叛乱,苦心准备了十二年,王阳明平叛却只用四十三天。在王阳明平定宁王叛乱这当中有徐麒带领的镇海卫官兵一份功劳。
虽然王阳明在正德十四年(1519年)七月底即已平定叛乱,正德皇帝朱厚照再次动起了南巡的念头,注意,我这边说的是再次,因为正德皇帝朱厚照第一次动起了南巡的念头是正德十四年(1519年)三月让陈九川等一百多个官员给拦下了(等会儿谈到陈九川)。
正德十四年(1519年)八月,正德皇帝朱厚照自称“威武大将军镇国公总兵官朱寿”以平乱之由,领京军南下。许泰等要求王阳明把朱宸濠放了让正德皇帝朱厚照在鄱阳湖生擒朱宸濠,以满足朱厚照的好战喜功玩兴。而王阳明认为朱宸濠既已被擒,正德皇帝朱厚照还要御驾亲征,放了朱宸濠不但可能会有无妄之灾,同时还会导致民力疲敝。便力阻武宗南下,把朱宸濠押送到南京,面见朱厚照。朱厚照身着戎装,命人去了朱宸濠的枷锁,与朱宸濠单挑,朱宸濠哪是朱厚照的对手,被抓之后斩首。朱厚照在南方游玩了8个月后,才恋恋不舍踏上归程。正德十五年(1520年)9月6日朱厚照抵达淮安的清江浦,执意泛舟捕鱼,结果翻船呛水。众侍卫好不容易将他救起,朱厚照就此染疾在身。正德十六年(1521年)3月13日朱厚照驾崩了。皇位便传到其堂弟朱厚熜手中。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由于皇位的变更,镇海卫迎来了当时朝庭的几位谪戍之人。他们有因勾结宁王朱宸濠而被下狱,最终戍死福建镇海卫的陆完;有因在“大礼议”事件中站错队伍的丰熙,绍经邦;有朝中权力斗争的牺牲品,阳明心学江右王门的代表人物,王阳明的学生陈九川;还有后来万历年间王阳明的再传弟子,以修身为本的“止修派”学说创始人李材。他们如璀璨群星降临镇海卫。他们皆以此生最爱是讲学为本。再加上嘉靖二年(1523年),徐麒清楚教育的重要性,深感学子舟车劳顿的辛苦,以两次平叛有功成为当红炸子鸡之资再次提请福建巡抚王以旂复奏吏部在镇海衛建立儒学。三年(1524年),始建儒学。由于儒学的建立及朝庭谪戍之人的到来,使镇海卫文风蔚起。现在我们来一一介绍这些谪戍之人。
陆完
陆完(1458~1526),明朝书画家,字全卿,号水林,长洲(今江苏苏州)人。1487年进士,历任官至兵部尚书、吏部尚书。他曾组织镇压刘六刘七起义,有功于国家。然而,他为人急功名,善交权势,因与宁王朱宸濠有交往而被下狱,最终戍死福建镇海卫。他的著作《列卿记、宾州续稿》流传于世。
陆完起初只是一名普通的诸生。一天一名叫做王敬的宦官来到苏州,面见当地的诸生。其间,王敬因为一点小事就直接当场对其中的一名诸生进行推搡,导致其他诸生十分愤怒,当场群起围击王敬。在这一过程中,同样是诸生的陆完并没有参与。其他诸生因此而怨恨陆完和中伤王敬,王敬这边则因此以为陆完是诸生中带头的一个,便以将陆完当做是头犯,上报朝廷请求治罪。要不是当地巡抚王恕向朝廷极论是王敬是自己有错在先,方才使得陆完免受其罪。
成化二十三年时,陆完成功考中进士,被授予监察御史。到了正德初年的时候,出任为江西按察使,其间受到了宁王朱宸濠的雅重。
正德三年的冬天,陆完被正式提拔为右佥都御史,负责前往宣府巡抚。一年后改为南京右佥都御史,负责前去提督江防军。
到了正德五年,陆完被提拔为兵部右侍郎。不久后刘瑾伏诛*,很多言官上书斥责陆完是刘瑾的同党,正德皇帝对此置之不问。
正德六年,刘六、刘七在距离北京城没多远的霸州发动起义,奉一个叫做杨虎的人做他们的首领。朝廷紧急委派惠安伯张伟、右都御史马中锡出师讨伐,但劳而无功,最终两人都因罪被逮捕进监狱里。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朝廷紧急于同年八月份让陆完过去负责提督军务,统率京营和宣府、延绥两个军镇的部分兵马过去征讨。当陆完的大军来到河北涿州的时候,忽然听到消息,称有贼寇逼近京城,便赶紧下令还军入卫。等到副总兵许泰和游击郤永在霸州一带击败杨虎之后,贼寇被迫南逃,京城的戒严至此方才解除。后,指挥贺勇等人信安一带再度击败贼寇,副总兵冯桢在阜城一带大败敌寇,之后分兵追击。再后来,贼寇向东包围了沧州。当时,恰好碰到了刘六和刘七两位首领双双被流矢所击中。他们不敢再包围下去了,便转而向南奔走,接连攻陷了山东一带二十多座县城。如此,陆完便频频上书朝廷请求派兵增援,最终朝廷增派了辽东、山西等诸多军镇的兵马一起过来讨伐贼寇。贼寇打不过正规的官军只能够继续南下,围困济宁焚毁舟船,劫掠曹州。朝廷下诏以让中官谷大用总督军务,伏羌伯毛锐充总兵官,带领京军五千人,过去帮忙征讨贼寇。当时,刘六刘七等人率领农民起义军在山东的沂州、莒州之间纵横,而杨虎这边也成功攻陷了宿迁,活捉了淮安知府刘祥、灵璧知县陈伯安,后又接连攻陷了陷虹、永城、虞城、夏邑及归德州等地。等到朝廷的主力部队追*过来的时候,这些贼寇又继续南退至小黄河渡口处。
期间,因为遭受了百户夏时的伏击,起义军首领杨虎不幸溺死。其余贼寇奔向河南,并推举出刘惠出来当新首领。在刘惠的带领下,起义军成功打败副总兵白玉军,攻陷沈丘,*死都指挥王保,活捉都指挥潘翀等,依旧声势浩大不可小觑。
当时的起义军主要分为两支,一支以刘惠和赵鐩为主在河南一带纵横;而另一支则以刘六、齐彦名为主在山东一带纵横。不久后,刘六转而向北发展,回到了其起义首发地霸州,当时武宗皇帝正在出郊省牲,听到这一消息后十分恐惧,赶紧下令让陆完回来讨贼。陆完率军成功在文安一带击败贼军,贼寇向南转至汤阴一带,陆完再度率领军队将其击败前后斩*了上千人。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刘六等人虽然号称拥有数万之众,但其中有不少是通过暴力胁迫良民而来的,能够称得上是精锐的,不过上千人而已。这些贼寇如果被官军追得太急,就会主动把这些胁迫而来的人丢下不管,而官军们为了获得更多战功,即便知道这些人是良民,也照*无误。由此,便出现这么一种奇特的现象,一番朝廷频频接到了捷报,但贼寇的势力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明显的衰减。
到了正德七年的正月,刘六等再度回到了霸州一带,导致京师戒严。贼寇转而向西劫掠博野、蠡县、临城一带,并在长垣一带成功正面击败一支官军。于是,朝廷内部经过商议后,决定派遣都御史彭泽同咸宁伯仇钺去处理河南一带的贼寇,让陆完去负责处理畿辅、山东一带的贼寇。陆完成功在宋家庄一带击败刘六,逼迫贼寇向南逃窜到滕县,在这里被副总兵刘晖击败。就这样,贼寇一边跑,一边同官军连战连败,一下子就被斩*了二千六百余人。很快,贼寇就只剩下三百人向北走,他们沿途招聚穷困的民众,很快又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势力,在香河、宝坻、玉田、武清劫掠。击败了游击王杲、巡抚宁杲,让畿辅再度震动。
贼寇南下冠县、平原被官军双双击败。贼寇只能继续向南,渡过黄河来到固始。当时河南一带的贼寇已经被悉数平定,刘六等也势力衰退严重,便一路跑到湖广夏口,*害了都御史马炳然,焚汉口。在这里同一伙官军激战,身为首领的刘六不幸被流矢击中,深感走投无路的他决定带着儿子一起跳水死。刘七和齐彦名则带着五百人舟行,自黄州顺流抵达镇江,使得南京告急,陆完赶紧跑到南京来,而正德皇帝也命令彭泽、仇钺过去配合陆完一起进军征讨。在长江的南北两岸有很多官兵在驻守,但即便如此贼寇一起乘着潮水上涨的时候而四处劫掠。突然飓风大作,成功迫使贼寇丢弃舟船,转而上岸奏保狼山。陆完赶紧派人趁着夜色等登山去追缴,齐彦名在乱战中被火枪打死,刘七也被流矢击中,选择跳水自*。就这样,这场声势浩大的刘六刘七起义被彻底平定了。
陆完回到京城后,因功被提拔为太子少保左都御史,荫子锦衣世百户。
正德八年时,陆完成功顶替何鉴当上了兵部尚书。陆完是一个很有才智的人却去过于急切地追求功名,为此他喜欢同各种权势人员交往,不惜用重金贿赂他们。当时刘晖、许泰、江彬都是其部将,但这些人都得到了正德皇帝的宠幸而担任各大要职,陆完也因此受益不少。当时,宁王朱宸濠已经早就有了谋反的念头,他听说陆完目前正在主管兵部,便特意写了一封书信去向其问题,同时希望其能够帮忙恢复其王府的护卫和屯田。
陆完在回信,让他以祖制来作为借口。于是乎,朱宸濠便派人去贿赂一些朝廷宦官和贵人。同时,陆完也上书帮助朱宸濠提出恢复王府护卫的请求,而内阁通过拟旨用意了这请求。过后,举朝哗然。六科给事中高淓、十三道御史汪赐等力争不可,陆完也跟着假惺惺地请求正德皇帝采纳谏官的建议,对此正德皇帝无法同意。
到了正德十年的时候,陆完被改为了吏部尚书。后来,朱宸濠造反失败后,宦官张永前去南昌,成功搜查出之前陆完和朱宸濠互相往来读完书信。正德皇帝为此大为愤怒,派人逮捕陆完,准备将其除以极刑。当时恰好碰到了武宗皇帝驾崩,嘉靖皇帝继位。法司复奏陆完的各种违法事实,应当处以死刑,但嘉靖皇帝考虑到其之前平定刘六刘七有功,因此得以免除死刑,只是前往福建镇海卫戍守,直至病逝都不得解脱。
在前往福建的镇海卫,陆完曾梦见一座山,山名为“太武”,等他到达戍所时,他突然想起梦中所见,问当地人,原来那座山就是太武山。他叹气说:“我戍守已久,这是注定的,还能逃到哪里去呢?”最终死在戍所。
在嘉靖四年(1525年)七月二日,他在漳州的开元寺的碧玉堂去世。陆自己知道死期将至,告诉了郡里的人。到了那一天,观看的人很多,他起初并没有疾病痛苦,一会儿就端坐着去世了。他有大书刻石的《登太武山歌》,笔墨十分雄伟。白石林魁有《吊陆水村》诗:“深山闻讣泪空流,中立终非为国谋。独有狼山风卷海,可凭青火照千秋。”又云:“谓公负国则不可,谓公忠国又难言。千秋太武山頭月,惟有登临一怆然。"
镇海卫南太武陆完书
丰熙
丰熙 (1468~1537) 字原学,号五溪、白庵,明鄞县城西隅马园(今海曙区)人。弱冠师事姚镆,研习《毛诗》、《郑诗》,1487年(成化二十三年)中举人。1499年(弘治十二年)举殿试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升侍讲,参与修《孝宗实录》,迁右谕德。时刘瑾专权,不附炎,因出掌南京翰林院事。世宗嘉靖帝即位,任翰林院学士。在朝廷“大礼仪”争议时,他反对立嘉靖帝生父兴献王为太上皇,下诏狱,受廷杖,遣戍福建镇海卫。在戍所13年,杜门著述。潜心六经,尤精《礼》,兼擅金石。卒于戍所,隆庆初赠官赐恤。著有《白庵集》、《一斋集》等。
丰熙幼有异禀。曾在家中墙壁上大书:“立志当以圣人为的,逊第一等事于人,非夫也。”16岁时母亲去世,丰熙一连数日滴水不进,守孝三年。弘治八年(1495)丰熙乡试中举。弘治十二年(1499)顺利通过会试,殿试又夺得第二名。据说孝宗阅完丰熙的策对文章后,称奇不已,本欲取为一甲第一名状元,但听说丰熙走路有些跛,遂改为第二名,榜眼。特赠状元袍带,用以嘉赏,授官翰林编修。
正德三年(1508)正月,丰熙以九年秩满,升为侍讲。正德十四年(1519)八月,以右春坊右谕德之职,出任顺天府乡试考官。因不依附于宦官刘瑾,出掌南京翰林院事。父亲去世,丰熙守孝三年后官复原职。
世宗即位,升翰林学士,兴献王“大礼”议起,丰熙偕礼部-多次力争。世宗召张璁、桂萼为学士,方献夫为侍读学士。丰熙言道:“此冷褒、段犹流也,吾辈可与并列耶?”为此,抗疏请辞,皇上不允。世宗不顾朝中大臣的反对,执意要定自己的生父为皇考。丰熙等一帮文臣俱伏左顺门哭谏,皇帝大怒,将丰熙等8人下诏狱掠治,又杖之阙廷,还不解气,终将丰熙遣至福建镇海卫。
张璁得志柄权后,为宠络人心,请皇上免除被遣诸臣之罪。每次议到丰熙,嘉靖帝都不批准。最后一次机会是谨身殿遭灾,那年丰熙已年近七十,给事中田濡等再次请皇上宽赦丰熙之罪,皇上依然不听,至使丰熙贬官镇海卫达十三年之久,最后死在戍所。直到二十八年之后,嘉靖皇上去世,穆宗登极,才为丰熙赠官赐恤,恢复名誉。
丰熙初到镇海卫,绝口不提时事,每天以讲学为事业。有时候感慨时事,往往发在吟咏诗歌上,特别喜欢写作。他的学问以程朱为宗。和龙溪的处士蔡烈一起游历,寓居在云洞,悠然自得。他曾经因为蔡烈等人的请求,建造了文信公祠,写了文章来记录这件事。又因为陈真晟、周瑛两位先生生长在镇海,倡导并使道学发扬光大,他带领镇海卫的诸生,将申请呈送给督学和兵使者,请求建立镇海卫乡贤祠。徐麒修建二贤(陈真晟、周瑛)祠时,他又捐出资金资助建祠。人们以丰熙有功于镇海,呈举配享陈、周二公之乡贤祠,以示纪念。
丰熙题“得朋”二字
丰熙题“风动”
陈九川
陈九川(1494-1562),字惟濬,号竹亭,又号明水,江西临川人。明中期理学家、诗人,阳明心学江右王门的代表人物。正德九年(1514年)登甲戌科进士,为同进士出身,曾是王守仁的学生。
正德八年(1513),陈九川便在乡试中考中举人。正德九年(1514年)登甲戌科进士,为同进士出身,到礼部见习。见习期一结束,便上疏请假,他前后上了三疏请求才得到允许。当天他就去拜阳明先生为师,得闻良知之学。感叹道:“良知之学非空言也,六经注脚岂欺我哉?”把他之前辛辛苦苦撰著的《<春秋>本旨》《<周易>正义》《<诗>说》《<礼>解》等书付之一炬。后北上进京,授太常博士。
正德十四年三月,生性贪玩的明武宗朱厚照。在边将出身的亲信江彬多次怂恿下,明武宗觉得北方已经游玩遍了,想到山青水秀的江南去,于是下发诏书,准备南巡。朱厚照南巡的诏令发出后,朝廷群臣纷纷出面反对。翰林院一大帮编修联合上书,兵部、吏部等六部官员也纷纷联合上书阻止,甚至连太医院也上书反对。朱厚照满怀兴致南巡,不料反对声却这么大,惹得明武宗大怒,处罚了一百多名官员,受杖刑而死的多达十几人。但群臣并不屈服,反对更加激烈,使得明武宗南巡计划暂时搁置。陈九川也与赣籍官员修撰舒芬(状元)、考功员外郎夏良胜、礼部主事万潮等上疏反对,被罚跪午门五昼夜,几死廷杖。最后落下个削官为民的结局。此四人史称“江西四谏”。
削职后,陈九川与聂豹、邹守益、欧阳德等吉安籍学者到赣州师事阳明先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砺,陈九川对于阳明心学造诣是更加精深。阳明称其"进德有一日千里之势”。阳明先生曾赠以诗曰:况己妙龄先卓立,直从心地究宗元。尝谓"人心本自完全,但能决去壅遏,则本体自然流行”
嘉靖即位后,陈九川官复原职,不久改迁礼部制议司郎中。
(礼部制议司郎中其职责是“分掌诸蕃朝贡接待给赐之事。......凡贡必省阅之,然后登 内府,有附载物货,则给直。......凡审言语,译文字,送迎馆伴,考稽四夷馆译字生、通事之能否,而禁饬其交通漏泄。凡朝廷赐赉之典,各省土物之贡,咸掌之。”)正因为是职责所在,所以陈九川上任后“正贡献名物,节贡使犒赏费数万。”嘉靖四年,天方国(阿拉伯)使臣火者马黑木等入贡,“陈九川拣退其玉石,所求讨蟒衣金器皿等奏俱不与题覆,又怒骂本馆通事胡士绅等,提督会同馆主事陈邦偁约束过严,禁其货易,以致回夷商人各怀怨恨,胡士绅等因诈为夷人怨词,讦奏陈九川、陈邦偁等。上怒,下锦衣卫逮讯。”陈九川被通事胡士绅挟天方国贡使给告到了世宗那里,世宗遂命锦衣卫来审理。原来这里的背景很复杂:“胡士绅奏称陈九川、陈邦偁刚恶浮躁,乞先赐罢黜,以顺夷情,以弭边患。 其实是:是时张璁以言礼合上意,骤进向用,欲因事倾内阁费宏。故夷使之讦奏, 实凭借于士绅等,而士绅等之横肆,亦因主之有人也。及九川等下狱,又攀费宏受玉,而其展转谋陷之情见矣。”陈九川本传称:“是时张璁、桂萼欲倾费宏夺其位,乃属士绅再讦九川盗贡玉馈宏制带,词连兵部郎中张羽惠、锦衣指挥张潮等。”)
张璁、桂萼与费宏(内阁首辅)因权力之争而产生矛盾,便称陈九川用贡玉贿赂费宏,并派通事胡士绅前去告发。于是费宏被迫辞职,陈九川被捕下狱,棒杖加身,几乎濒死。童仆围着他哭,陈九川说:“吾死国事,无憾也。汝等南还,善事吾亲而已,何以泣为?”。
嘉靖丙戌1526,陈九川被谪戍镇海卫,同僚们都愤愤不平,而陈九川怡然就道如平时,他以恩师作比说:“吾师(指王阳明)贬龙场而气愈定,天其玉我于成乎?”时老乡好友聂豹任福建巡按御史,陈九川自忘是贬谪之人,聂豹也忘记了他以前是迁谪之人。他们互相往来商讨探究学问,互相帮助互相促进。这一时期同时在镇海卫的大儒就有三位,丰熙,邵经邦,陈九川,(还有1526年刚逝去的陆完)。他们都来自顶层,时而相聚探讨学问,时而讲学,为镇海卫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才使镇海卫有了“文教冠闽中”之称。
嘉靖八年(1529),遇朝廷大敕,陈九川官复原职退休,回到故乡临川,退居明水山。嘉靖十一年春,陈九川遭遇了父母兄弟四人先后去世的沉重打击。陈九川哀毁骨立,甘块茹蔬,几不自存。家事料理完毕后,陈九川又到浙江拜谒恩师王阳明先生之墓,并帮着经理其家政。不久返回抚州,继续在明水山中接待来访学者,四方来学者先后千百人。当然他也经常要出山去拜访学者。由于明水山进出交通很不方便,于是陈九川便把家搬到城中的拟岘台。晚年的明水先生到处游山访友,聚众讲学,直至终老。他与阳明心学江西籍门徒们往来频繁,与聂豹、邹守益游华盖山,又赴吉安青原之会,游戏于天台、雁荡、匡庐、五老之间。陈九川一生两次罹难,始终不曾放弃对阳明心学的追求,“可谓信道之笃而九死不悔”。陈九川对于推动阳明心学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聂豹评价说:“东南士人类知阳明先师之学,先生大有力焉。”陈九川是江右王门的代表人物。著有《明水陈先生集》14卷(为其门人董君和辑),存目于《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别集类,其中8卷为讲稿与散文,6卷为诗。晚年著有《传习续录》等书。事见《(同治)临川县志》、《明吏》、《四库全书》、《江西通志》、(清)黄宗羲《郎中陈明水先生九川》、《江西诗征》。
陈九川死后,先入祀府学,后抚州人在临川县南三里建五贤祠,他与陆九渊、吴澄、吴与弼、吴悌同入五贤祠。后报功祠、崇儒书院等处也供奉祭祀他。
陈九川死后奕配祀镇海卫朱文公祠,朱文公祠,即东瀛书院,位于衛城东北处,朱文公祠中祀朱熹,左边配祀镇海衛学者陈真晟、周瑛,右边配祀被谪贬到镇海衛的学者丰熙、邵经邦、陈九川等。
王阳明曾对陈九川说:“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言之谆谆,令人动情。
邵经邦
邵经邦,字仲德,是仁和人。生于明弘治四年(1491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正德十六年(1521年)考中进士。
被授予工部主事,管理荆州税收,刚刚三个月,税收额就满了,于是打开关口让商人船只往来。晋升为员外郎。会日食,上疏论劾张孚敬、桂萼,谪戍镇海卫,后卒于戍所。
据《明史》载:
嘉靖八年(1529)冬十月,日有食之。经邦时官刑部,上疏曰:“兹者正阳之月,有日食之异。质诸《小雅十月》之篇,变象悬符。说《诗》者谓阴壮之甚,由不用善人,而其咎专归皇父。然则今之调和变理者,得无有皇父其人乎?迩陛下纳陆粲言,命张璁、桂萼致仕。寻以璁议礼有功,复召辅政。人言籍籍,陛下莫之恤也。乃天变若此,安可勿畏?
夫议礼与临政不同。议礼贵当,临政贵公。正皇考之徽称,以明父子之伦,礼之当也。虽排众论,任独见,而不以为偏。若夫用人行政,则当辨别忠邪,审量才力,与天下之人共用之,乃为公耳。今陛下以璁议礼有功,不察其人,不揆其才,而加之大任,似私议礼之臣也。私议礼之臣,是不以所议者为公礼也。夫礼唯至公,乃可万世不易。设近于私,则固可守也,亦可变也。陛下果以尊亲之典为至当,而欲子孙世世守之乎?则莫若于诸臣之进退,一付诸至公,优其赉予,全其终始,以答其议礼之功,而博求海内硕德重望之贤,以弼成正大光明之业,则人心定,天道顺,俾万年之后,庙号世宗,子孙百世不迁,顾不伟欤?如徒加以非分之任,使之履盈蹈满,犯天人之怒,亦非璁等福也。”
嘉靖很愤怒,换做是我,我也很愤怒,你邵经邦真他妈能扯就因为日食,上疏说:因为张璁议礼有功,又召回朝廷辅佐政事,人们议论纷纷,陛下没有去制止。于是天象如此变化,怎么可以不引起警戒呢?通篇虽说是弹劾张璁、桂萼但主要是针对我攻击我嘉靖帝朱厚聪,“大礼仪”事件都八年了,你们还阴魂不散你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于是:帝大怒,立下镇抚司拷讯。狱上,请送法司拟罪。帝曰:“此非常犯,不必下法司。”遂谪戍福建镇海卫。
嘉靖十六年,皇子生,大赦。惟邵经邦与丰熙等八人不在赦例。(可见嘉靖帝对这八人是深恶痛绝)
邵经邦到谪戍地镇海卫后,闭户读书。这一时期同时在镇海卫的大儒就有三位,丰熙,邵经邦,陈九川,(还有1526年刚逝去的陆完)。他们都来自顶层,时而相聚探讨学问,时而讲学,为镇海卫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才使镇海卫有了“文教冠闽中”之称。
邵经邦居镇海卫三十七年逝世。人们因感念他对镇海卫做出的贡献,奕配祀镇海卫朱文公祠,(朱文公祠即东瀛书院,位于衛城东北处)朱文公祠中祀朱熹,左边配祀镇海衛学者陈真晟、周瑛,右边配祀被谪贬到镇海衛的学者丰熙、邵经邦、陈九川等。
邵经邦自谪戍镇海衛后,苦心向道,竭力启蒙。著有《三弘集》,曰弘道、弘艺、弘简,而《弘道录》尤深于理,共57卷。其说以率性之道,浑然在中,随感而应,莫不会通于五伦之间。其分亲义,序别信者,各举所重而言耳。非谓父子止限于仁,君臣止限于义而已。故总揭五常之要于其首,而分属五伦于其中,历引经史所载,及本朝故事,以发明之。
隆庆初(1567年),经其子邵康生奏请,官复原职。
李材
(李材王阳明再传弟子,将王阳明“良知说”变成“性觉之说”,提出以“性”为体,修身为本的“止修派”学说。重新建构了“我”是世界本体的理论体系。原拜邹守益为师,学习“致良知”说,后变更其说,选“止修”二字,为其学说的精髓,创止修学派。)
李材:字孟诚,号见罗,人称见罗先生。生于明嘉靖八年(1529年),卒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江西丰城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壬戌科申时行榜第二甲第十二名,授刑部主事。他曾经跟随邹守益学习,并认为自己的学业还未完成,所以请求休假回家。期间,他拜访了王阳明弟子唐枢、王畿、钱德洪等人,并与其进行学术交流。李材为兵部尚书李遂的次子。
隆庆年间回到朝廷后,李材从兵部郎中逐渐升迁为广东佥事。明万历元年(1573年),李材出任岭西道副使,其虽然身在军中,但酷爱讲学。其时两广总督府驻扎肇庆,李材上任后便在署衙左侧创办“端溪书院”用以讲学。当时罗旁盗匪猖獗。李材出任岭西道副使的第二年,便率兵大破其据点周高山,盗匪五千余人逃往电白。李材在海口设伏,有内奸向盗匪泄露消息,引导盗匪从黄山小道溃逃。李材返回迎击,将盗匪全歼,并解救妇女儿童近三千人。清空了该地区,并招募人们在那里耕种。后来,李材还追击雷州的倭寇到了英利,他们都逃走了,李材在阳江降服了贼匪头目许恩。因为这些战功,李材晋升为副使。但在李材率军凯旋时,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两广提督殷正茂却以李材不务正业,强行关闭了“端溪书院”。李材因此负气又因万历初年,张居正掌权,对李材不满,于是李材便借口生病辞官了。
李材辞官后在故里建“莲槎书院”授徒讲学。两广提督殷正茂在李材离开后,怕因此得罪兵部尚书李遂,便令“端溪书院”重新开放。
张居正去世后,闲赋于家近十年的李材再次任职,并被调往山东任职,很快又被调到辽东开原。不久,他又晋升为云南洱海参政,随后又升任按察使,负责金腾地区的军务。金腾地区与缅甸接壤,其中的孟养和蛮莫两个土司经常发生叛乱,朝庭命李材剿灭孟养和蛮莫两个土司。缅甸首领大曩长、散夺,得知金腾土司已无大明护佑,借机率兵占据了金腾。李材得报,停止攻打逃亡中的孟养、蛮莫,并收留其二人居于军中,并趁机讨伐了反抗命令的夷阿坡。李材联合孟养、蛮莫两个土司的军队令其收拢所部攻打缅甸首领大曩长、散夺。孟养、蛮莫在李材的鼓动支持下,一举夺回了失地,并*死了缅甸首领大曩长,散夺出逃。缅甸的将领莽应里增加了兵力攻打孟养,但又被李材击败,击沉了他们的船只,斩*了他们的将领。
有一个叫做猛密的地方,位于缅甸境内,多次遭到缅甸的侵略和掠夺,整个族群被迫内迁,居住在户碗。在这个时候,缅甸的实力稍微减弱,李材资助他们返回故土。然而,缅甸人带着大象阵列大规模报复,两个土司向李材求援。李材派遣游击刘天俸带领把总寇崇德等人前往威缅,渡过金沙江,与孟养的军队在遮浪会合,迎击敌人。他们成功打败了缅甸人,活捉了三个贼将。
巡抚刘世曾和总兵官沐昌祚报告了这次大捷,万历十四年(1501),李材因功擢右佥都御史提督军务抚治郧阳。
李材被朝廷派到郧阳府,笃行讲学,以为抚事,对于军务则有所忽视,且“自喜优青衿而厌武弁”,竟导致错误。
万历十五年(1502) ,应郧阳府县生员胡东昭等人之请,李材将参将衙门改建为学宫又派士卒供学生差遣。新任参将米万春刚抵郧阳,尚未就任就闻此事,十分不满李材之举。郧阳卫士卒亦多有怨声。米万春唆使士卒梅林、王所、熊伯万、何继等持传牌令旗与杜鹤等大肆鼓噪,结队驰入城区,纵放囚徒,捣毁诸生宿舍,又直趋巡抚衙门,软禁李材不得出衙门,要挟取库银四千两为赏,又强迫李材应允厚加月饷之请。过了两天,米万春强迫李材改变军队中不利于他的十二件事,并让他上书将责任推给副使丁惟宁、知府沈鈇等人。李材还是选择了隐忍服从。新任道臣丁惟宁见于米万春为非作歹,以言呵眦竟遭殴打,并剃其美髯,困之于署衙。守备王鸣鹤营救,丁惟宁始得脱身,李材亦趁隙遁于襄阳。
同时米万春又密报云南巡抚刘世曾、总兵沐昌祚称:“李材未尊圣旨剿灭匪首,私留孟养、蛮莫于大明军营”。云南巡抚刘世曾、总兵沐昌祚心中明白这是米万春公报私仇。但得此报的云南巡抚刘世曾、总兵沐昌祚又不敢隐瞒,便将此呈奏给了万历皇帝朱翊钧。皇帝下诏将沈鈇等人交给官府审讯,并将丁惟宁降职三级。李材被遣返回乡等待审查。
万历十五年十一月,御史杨绍程调查认定米万春是首犯,应该受到惩罚。但大学士申时行庇护米万春,没有对其进行追究,反而将他调到了首善之地天津。
起初,万历皇帝朱翊钧下令调查征缅的功劳。巡按御史苏赞阝表示,斩首不到一千人,攻城拓地都没有证据,猛密地仍然被缅甸占据。李材、刘天俸等人夸大了自己的功绩,副使陈严之也附和了他们,都应该受到惩罚。皇帝对此感到愤怒,剥夺了云南巡抚刘世曾的职位,罚没总兵沐昌祚一年的俸禄。李材、陈严之、刘天俸都被逮捕并送入诏狱。刑部尚书李世达、左都御史吴时来、大理少卿李栋等人认为李材、刘天俸应该被判劳役,陈严之应该降低职位。但皇帝并不满意,取消了为李材说情官员的俸禄,包括免去诏狱主管李登云等人的官职。
皇帝特别引用红牌说谎的例子,判决李材、刘天俸死刑,陈严之除名。大学士申时行等人多次为他们辩护,应天府丞许孚远上疏救之,竟被贬谪为佥事。给事中唐尧钦等人也表示:“李材以夷攻夷的功劳不可磨灭。如果只是偶尔的虚假报告就要判死刑,那么如果所有的报告都是虚假的呢?如果是不幸失去了城池或全军覆没,又该如何定罪?”但皇帝并未采纳这些意见。李材被关押了五年,有五十多人为他求情。后来,刘天俸因为擅长使用火器而被释放,并要求他戴罪立功。申时行等人再次为李材辩护,但皇帝并未理会。
不久之后,孟养使者前来进贡,并详细讲述了李材驻金腾合蛮莫、孟养土司之兵击败缅军之事。听说军队负责人在狱中,大家都流泪了。楚雄的士民阎世祥等人也纷纷来到皇宫为李材申诉冤情。皇帝才知李材在云南有功,态度才有所缓和,下令再次审查此案。审查结果显示,李材的罪行并不能掩盖他的功绩。大学士王锡爵等人再次上书为他辩护,但皇帝故意拖延时间,直到万历二十一年四月才下令将李材仍以郧阳巡抚之职赴福建镇海卫戌边。
李材在狱中的时候,来请教学问的人就常常络绎不绝。到了福建后,正好赶上敬慕李材学识的许孚远任福建巡抚,竟然用宾客的礼节对待他,选择最宽敞的官署给他居住,一切都按照巡抚的规格,而且许孚远常常过来看望他,并探讨学问,一时之间,文武官员蜂拥而至,从大明各地追随而来的弟子众多。因此有了“一省两巡抚”的谣言。《镇海卫志》载:其学自辟门户,揭修身為本,以统括圣经。其言广大浩博,开示若悬河,闻者于言下多所悟入。至漳,自都邑大夫,下逮子衿,咸执弟子礼焉。改道原堂為正学堂以讲学。黄宗羲为《止修学案》撰写案序称:“见罗从学于邹东廓(王阳明弟子邹守益),固亦王门以下一人也,而别立宗旨,不得不别为一案。今讲止修之学者兴起未艾,其以救良知之弊,则亦王门之孝子也”。从此李材被敬称为了“见罗先生”。
镇海卫南太武山 李材 书 “修身为本”
明万历二十四年。敬慕李材学识的福建巡抚许孚远上呈,奏请御准李材还乡。万历皇帝朱翊钧准奏。江西督学使徐即登在江西赣州建“五夷山房”,邀李材讲授“止修派”学说。
明万历三十五年李材逝于家乡,享年七十八岁。其门生弟子在江西南昌百花洲建“李见罗祠”奉祀。《明史》有李材传。
《四库全书总目》有李材著《观我堂摘稿》十二卷及《李见罗书》、《将将纪》等刊行于世。
由于儒学的建立及丰熙、邵经邦的讲学,王阳明亲传弟子陈九川;王阳明再传弟子李材的加入,使阳明心学在镇海卫广泛传播发展。先后涌现出了衛及所属军籍士子中登进士达36人,举人85位,贡生72位,清期也共出进士10位,登进士中不乏杰出者,如:黄曰谨、黄道周、吴仕典、涂一榛、何楷等。
父子承恩,祖孙专阃
父子承恩,祖孙专阃
父子承恩,祖孙专阃
此牌坊名叫世阃坊,世阃也就是世世代代带兵打仗的意思。从徐兴到徐麒虽说世袭军官,但徐麒的儿子徐廉也曾任汀漳守备。汀漳守备这个官职可个个都是猛人,俞大猷,戚继光都曾任那个时代的汀漳守备。
一、父子承恩,祖孙专阃牌坊属“圣旨牌坊”
礼制类牌坊的等级分为四等:
第一:御赐牌坊,由皇帝下旨国库出钱建造;
第二:恩荣牌坊,由皇帝下旨地方出钱建造;
第三:圣旨牌坊,由皇帝下旨,官员或乡绅自己出钱建造;
第四:赐赠牌坊,皇帝口谕,官员或乡绅自己出钱建造。
额枋南面题刻“加赠昭勇将军都指挥佥事父徐文、诰赠昭勇将军都指挥佥事子徐忠”;
二、加赠:说明是死后追封,古代的封赠制
封赠制度,就是参照臣属的官品高低和功绩大小,将官爵(虚衔)授予臣属的父母、祖父母或曾祖父母。父祖在接受封赠时若还在世上,叫做“封”,故去的叫做“赠”。其基本方式有两种:一是考满封赠,即根据官员的政绩而推封其父祖,这是明代文官封赠的常规形式;另一种是特例封赠,包括旌忠、旌劳和赶上多种国家大典的封赠,这叫“覃恩封赠”。
考满封赠是从一品到九品的官员只要考绩合格,其父祖都能得到封赠。它以三年为期,考核官员的为官政绩。经三年考满,上表向朝廷申请封赠,获得批准后,其父母得到国家赐予的诰敕与冠服,自己也实现了“光宗耀祖、显亲扬名”的人生理想。
徐文曾为镇海卫指挥佥事后犯事被降职为前千户所百户,因为所犯问题不是太大,其世袭指挥佥事仍由其子徐忠承袭。后来因徐麒立功,其也被赠为昭勇将军正三品,他妻子也被赠为淑人。应属“覃恩封赠”。
明朝时期,一品文武官员封赠三代,二、三品封赠二代,四至七品封赠一代,八、九品只封本人。
三.“正堂都司”说明是管事的,在正堂里坐着。徐麒曾任福建都指挥佥事,福建都指挥佥书。(都指挥司事与都指挥佥书是都指挥使司的实权人物,其他的都指挥使、都指挥同知、都指挥佥事均需听从司事或佥书的调遣)。(明朝武职通常为世袭制度,公、侯、伯多数可以世袭,卫指挥使以下的武官都可以世袭,只有五军都督府的都督、都指挥使,需要军功升任。如果都督、都指挥使退休或死后,世袭者最高为卫指挥使。也就是说即便父亲做到都督府的都督,长子也只能世袭到卫指挥使之类的职务,其他的儿子只能称指挥舍人,无衔无禄。当然有个别的人因为功劳非常大,次子、三子也可以世袭一个千户、百户之类的官职。都督、都指挥使也有人世袭,但那是对于少数民族头目的特殊规定)。
武官世袭的爵位其实不能算官职,只是个拿俸禄的标准而已如想接任官职,必须年满16岁,通过每5年进行一次“军政选贤能”的考核,合格者方能掌印执事。(不合格就只有领工资,没有实权,叫带俸指挥,而没有后代就绝袭、未成年就优给、还有借职。)
明朝的军事机构依次是:五军都督府(中央)、都指挥使司(省级)、卫(府级)、千户所(州)、百户所(县)。都督府的官员是: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从一品)、都督佥事(正二品);都指挥使司官员是:都指挥使(正二品)、都指挥同知(从二品)、都指挥佥事(正三品);卫的官员是:指挥使(正三品)、指挥同知(从三品)、指挥佥事(正四品)、千户(正五品)、百户(正六品)。相比之下,与他们共事的文官:兵部尚书(相当于国防部长)正二品;省布政使从二品;省按察使正三品;知府正四品;知州从五品;知县正七品。
都指挥使司为明朝地方(省)最高军事管理机构,按照编制长官有都指挥使1人(正二品)、都指挥同知2人(从二品)、都指挥佥事4人(正三品)。行都指挥使司,设官与都指挥使司相同。实际上长官的数量往往是超编的,于是确定一人全权负责掌印,称都指挥使司事,俗称“一把手”。确定两人为都指挥使佥书。作为副手协助司事处理军务(一般分管练兵与屯田)。也就是说,司事与佥书是都指挥使司的实权人物,其他的都指挥使、都指挥同知、都指挥佥事均需听从司事或佥书的调遣。
明朝于都指挥使司之下设卫指挥使司,长官有指挥使1人(正三品)、指挥同知(从三品)2人、指挥佥事(正四品)4人。同样,也根据实际情况设有掌管实权的司事与佥书。没有实权不担任具体事务的叫做带俸指挥,也就是只拿俸禄不管事。洪武时期全国曾设置卫547个。每个都(行都)指挥使司统领的卫指挥使司数量不等。
北面额题刻“福建行都使司正堂都司祖徐兴、福建都使司正堂都司孙徐麒”
四,福建行都司正堂都司,福建都司正堂都司
祖孙专阃是指曾祖徐兴及孙徐麒都是专门带兵打仗的将领。徐兴是福建行都司正堂都司,徐麒是福建都司正堂都司(都指挥佥书),徐兴少了个“行”字。(明朝在全国共设置了16个都指挥使司、5个行都指挥使司。21个都司、行都司分别是:浙江都司、辽东都司、山东都司、陕西都司,陕西行都司、四川都司、四川行都司、广西都司、云南都司、贵州都司、河南都司、湖广都司、湖广行都司、福建都司、福建行都司、江西都司、广东都司、大宁都司、万全都司、山西都司、山西行都司)。
镇海卫属前军都督府,福建都指挥使司管辖。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