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关于个人成长的回忆录,但是,自然和谐的个人成长在如今是奢侈的事情了。如今,社会上充斥着有关教育资源分配的焦虑,大家都拼命往大城市挤,给民营教育巨头们递上报名费,给孩子打鸡血,让孩子上牛校,却很少思考教育的本质,坦然接受成长所需要的漫长时间。我有幸,父母都不太跟风,没有信奉“教育就是烧钱”的理论,而是耐心地帮助我积累学养。
我出生在河北的一个小城,家乡的名字叫涿州。涿州是一座安宁平淡的城市,但我喜欢这里,喜欢这里千百年来流传的刘关张结义的故事,也喜欢这里朴实刚健的民风。我知道中华大地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小城,我也知道每一座小城都是独特的,小城里的孩子们想要逃离小城,到大都市去,到远方去,但在某个月明之夜又会思念起小城,因为小城是无可替代的家乡。
在这座小城里,我经由父母的指点缓慢地提升着自己的素质。提升的方法很简单:阅读。
阅读的基础是识字,识字这一关,是父母拉着我闯过的。小时候父母拉着我走在大街小巷,看到各种招牌上的字就考我,我总是小脸憋得通红,最后认输。妈妈总会耐心地告诉我这个字念什么,把意思也讲给我听。我就会努力记下来,父母再考我的时候我就能准确地说出来,我开头所认识的几十个常用字就是这样得来的。等到认识了基本的字,父母就陪我一边看故事一边认字,大多是几十个字的小故事,没有什么深意,但是很有趣,所以我看得津津有味,慢慢也就认下很多字来,把认字数量提升到几百个。父母尽量不让我看电视,加上当年也没有智能手机,所以我接触各种电子产品都比较晚,我认为这也是一件幸运的事。现在看来,电子产品尽管给生活带来了便利,但是给教育和成长带来的更多是危害,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所造成的“信息茧房”,在不知不觉中封锁住了孩子的世界观,影响非常可怕。
到了小学刚入学的时候,我已经认识了三千个汉字,市面上大部分的科普和故事类著作我都能读,每天一放学我就扑进了阅读的海洋,如饥似渴地读着关于魏蜀吴三国争霸、李自成农民起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恐龙如何灭绝、外星人是否存在的趣味讲述。在小学一二年级,我的成绩完全不突出,甚至落入下游,但是父母没有着急,而是耐心帮助我认识更多的字,并且在文史类书籍之外,督促我读一些数学启蒙书籍,同时有规律地背一些英语单词。结果到了三年级,我的成绩就追上来了,一跃成为班级的第一名。
阅读的习惯陪伴了我许多年,小学时候阅读的根底因此而逐渐坚实、壮大。我慢慢开始接触一些相对严肃的著作,像《古罗马帝国史》《万历十五年》等等,科普类的著作我也一直坚持阅读,还订阅了《儿童文学》《科学世界》《博物》《中国国家地理》《小哥白尼》《科幻世界》这些优质的杂志,让自己充实知识素养。
在小学后半期,特别是到了五年级,我渐渐暴露出心态毛躁、读题和运算马虎的缺点。当时正好换了新老师,新老师不欣赏我的知识面广博,却十分厌恶我做事毛躁、注意力不集中的习惯。其实,注意力不集中跟我逐渐步入青春期有很大关系。在性格上我也渐渐有些冲动,有时候会顶撞老师,特别是对擅长使用压迫手段、规矩很多的老师,我反抗得尤为激烈。不管是对当时教语文的王老师,还是对教英语的张老师,我都满不在乎地与她们发生冲突,这里面既有我自己的错,也因为她们抓住小事不依不饶的劲头让我不堪忍受。
父母发现了我的问题,决定让我修炼心态。他们首先想到了阅读,于是找来大部头著作让我读。我为了读懂,只好用笔记本梳理其中的概念和人物关系,稍有差错就会乱掉,慢慢地我就改掉了多动的毛病,学会了静心完成一件事。另外,我当时特别喜欢拼乐高,父母就买高难度的乐高让我拼好再拆、拆完再拼,渐渐地我就养成了细致的习惯,因为我发现,任何细小的差错都有可能会造成全局的失败。
2009年9月,我在懵懂之中进入了涿州实验中学,开启了三年的初中生涯。与如今激烈的小升初竞争不同,我和家人都没有为择校产生任何焦虑,完全服从划片招生的安排。我的运气还是不错的——涿州实验中学是涿州...
我家位于城东南的长空路上。四中和我家一样都在城南,位于城西南的仁和路上,离我家不远,离姥爷家也只有几百米。把长空路与仁和路连接起来的是冠云路,所以冠云路成了我上下学的必经之路。冠云路上有个桥洞,桥上是南北向的京广线车轨,这列铁轨,将小小的涿州城划为东西两半。桥洞平日里是阴凉的,常能看到破衣烂衫的行乞者在里面露宿。每逢暴雨,桥洞就有积水,积水最高时深能没过成年人。每当积水到了这样的深度,涿州市东西两侧的交通就阻绝了,有时一连几天都无法从城东到城西。
与小学不同,我对四中的记忆是很清晰的。小学对我来说更像一个偶尔逗留的地方,我的记忆主要来自家庭,是父亲和母亲带来的。但是初中却不同,我渐渐学会了严肃地对待学习,对人生去往何处有了自己的思考,所以,四中不仅是读书考试的地方,也成为构建我人生观的地方。我很庆幸,能够在这样一所校风朴实的学校里拥有足够的思考时间,慢慢地形成自己对人生的看法。
作为一名95后,我成长的环境与此前的学生有很大差异,反而与00后、05后更加接近,所以,我时常反思自己的经历,试图找出我们这代人在面对崭新环境时遇到的问题,总结出自己应对新环境的经验。
首先,与早于我们的中学生相比,我们成长中的“空闲”更少了。新一代家长们普遍具有焦虑意识,带动着孩子在择校、培训和刷题的道路上狂奔,孩子用于静静阅读书籍的时间变少了,跟伙伴一起玩耍、散步、聊天的时间变少了,游历祖国河山的时间变少了,日常生活主要在教室和辅导班里度过。这些很可能导致性格的发育跟不上智力的发育,对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自己所要奋斗的方向缺乏认识,结果就是过早地接受了既定的评价体系,以“人上人”和“人下人”这种简单的等级观念来衡量复杂的人生。这种观念,到了大学就会体现为“唯绩点论”,只求保研,不问远方,比如最新的一代大学生已经出现了社交上的异化:同级生之间关系淡漠,反而学长学姐与学弟学妹之间关系紧密,因为同级生是竞争关系,而垂直方向上则是帮助与被帮助的关系;有志于保研的学生积极联系或讨好学长学姐,却与同级学生关系淡漠。与之对应,宿舍关系紧张,缺乏同龄人之间的交心,以及学业压力过大,导致患抑郁症的人数年年攀升,多达数百万人,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发严重。进入社会后,他们很多表现为拼命地追逐成功,以金钱、地位衡量人生,拒绝思考人生的更多可能性。
其次,我们这一代人接触互联网的时间远远早于过往,甚至可称为互联网原住民。我1996年出生,最早接触互联网是在十岁左右(当时家里有了第一台电脑),而接触以智能手机为载体的移动互联网是在成年之后,在同代人中算是非常晚的了。其他人,特别是00后、05后、10后,已经先天地接受了互联网作为世界的一部分了。
互联网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在前互联网时代,我们通过阅读书籍获取信息,这是一种“人找信息”的模式:我们希望了解什么,就去阅读相关的书籍。但是互联网时代大大不同,智能化的算法实现了“信息找人”,微博、抖音、小红书和B站这样的社交平台轮番轰炸每一个打开手机的用户,采用精巧的算法推荐你喜欢的内容。所以,对一个刚刚接触互联网的孩子来说,社交平台变成了一个神奇的知己:你相信哪件事情,它就推送相似的内容来让你更加相信这件事情;你喜欢什么事物,它就通过算法来让你更喜欢这件事物;你想要找到有相同想法的人,平台就自动把你划进对应的社群。所以,如果你有了某个偏激的想法,手机不会纠正它,而是无限地强化它,让你以为这一偏激的想法就是普遍的真理。
譬如,曾有一个十三岁的孩子对我说:“我无论怎么努力都是没用的。”
我问他:“为什么?”
他说:“因为阶层固化了。无论我怎么努力,都不可能进入更高的阶层了,还不如躺平,静静地老去。”
社交平台告诉他阶层固化了,努力没用了,于是他记住了这个观点;这个观点在社交平台的不断强化之下变得根深蒂固,他知道一百种支持阶层固化言论的论据,却没见过任何一种反驳阶层固化的论据。阶层固化的论调为他的不努力提供了完美的借口——反正怎么努力都是没用的。
在互联网时代,有人相信地球是平的,有人相信5G技术能传播病毒,有人相信世界是由虚拟程序组成的……不管你的想法有多么不符合事实,互联网都不会纠正你,它只负责强化。
但我们又不可能禁止手机的使用,我们能做的,是突破算法的魔咒。我自己做得还算好,基本没有陷入偏激,在这里,我试图把自己的经验总结出来。
我首先思考:人们为什么会相信虚假的信息呢?
互联网并不是虚假信息的源头,反而是某些虚假信息的终结者。自从互联网普及以来,有些谣言已经不攻自破了,比如“心理学就是读心术”“日本的马桶水可以喝”等等,大家一旦接触到正确的知识,就很容易辨别虚假的信息。但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又有许多新的谣言大行其道,比如“南方的冬天比北方冷”或者“清华北大就是哈佛附中”这样的言论,都是新近出现且广为传播的,为什么呢?因为辨别这些信息的真假,需要一定的统计学知识、逻辑学常识和批判性思考能力,而社交平台更多的是在输出情绪。
我每天都刷微博、抖音、知乎,我对这些平台上的信息的辨别能力比较强,是因为优质书籍的阅读和广泛的见闻,给我的认知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底子,让我可以推断出信息的真伪。但是,对于思考方式还没成型的未成年人来说,海量信息的堆砌会导致盲从和迷信,思维武器的缺乏会导致少男少女们只能相信那些在网络上流传更广、获赞更多的言论,并由此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们该怎么办呢?解决的办法有两个。
第一个就是阅读书籍,特别是有助于提升思考能力的书籍。我小学主要阅读《博物》《中国国家地理》《儿童文学》等杂志,在初中的三年时间里,又渐渐地能够阅读篇幅更长的著作,既有《基督山伯爵》《水浒传》这样的大部头小说,也有《乡土中国》《万历十五年》这样的偏学术性的论著。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一直注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著作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不轻信不盲从,锻炼自己质疑和探究的能力。
比如,当时阅读《儒林外史》,我读到对严监生临终的经典描述: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以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节选自《儒林外史》,有删改)
我看到这一段描写不禁思考:严监生真的是嫌两茎灯草太费油吗?还是因为严监生恰好在挑掉一茎灯草的时候死了呢?像严监生这样垂死的人,肢体动作恐怕未必能够表达真实想法。
于是我多方询问,还跟老师请教过,才知道严监生确实是嫌灯草费油。因为读书首先要联系上下文,严监生的吝啬是贯穿始终的,所以临死前的举动也是吝啬的表现;其次,《儒林外史》是小说,小说是虚构写作,严监生这个人以及他所有的举动都是作者吴敬梓设定的,自然,吴敬梓对严监生的心理活动拥有全部的解释权。
不仅如此,我还把《儒林外史》与《欧也妮·葛朗台》对照阅读,因为严监生和老葛朗台都是典型的吝啬鬼形象,对比阅读可以看出东西方作家对吝啬鬼的刻画各有千秋。我就此迷上了巴尔扎克,一口气读了巴尔扎克的许多书籍,连带着延伸到司汤达的《红与黑》和《帕尔马修道院》,这些都成了我常读的好书。
正是在不断地阅读与对照、质疑与求证中,我的思考能力得到了长足的提升,对各种信息的甄别能力不断增强。
第二个解决方法就是多走一些地方,眼见为实。就在今年(2020年),有一位从小在天津长大的同事询问我外省的治安情况,我发现他竟然认为中国大部分地方都是不安全的,甚至因此不敢申请出差。这件事充分说明,仅靠互联网提供的信息是无法真正了解一个庞大的国家的。我小时候就有旅行的习惯,成年后更是经常独自外出,走遍江南塞北,既接触过财富涌动的创投圈,也去过大山村落居住、考察。我发现,有钱人的生活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奢华,拮据家庭的生活也别有一番滋味。互联网上的许多文章不过是耸人听闻,许多由地域和阶层而引起的偏见也在实地考察中消失于无形。因此,多走走多看看,是增强辨别能力、培养完整三观的重要举措。
我之所以在讲述自己中学的学习历程前,谈了许多关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事情,是因为我认为,中学阶段的人生历程其实是双线并进的,明线是学业的进步,暗线是性格的成熟。然而我们东亚的家长往往重视前者,忽视后者,把培养高分考生作为最大的成功。很多强势的家长(被称作“虎妈狼爸”)以把孩子送进清北作为至高无上的荣耀,却忽略了未成年人另一种能力的发展,那就是与世界互动的能力。比如:
遇到不正义的行为应该采取何种态度?
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善意和爱?
如何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愤怒和拒绝?
如何与伙伴相处?
如何礼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理性地讨论分歧?
面对情感纠葛、社会压力和个人挫折,怎样调节内心、自我治愈?
如何思考人生的归宿,获得安宁与幸福的体验?
在我们的教育中,这些问题往往莫名其妙地消失了。成功代替了成长,胜负心代替了是非观,少年不再渴望被世界温柔以待,也不再懂得温柔地对待这个世界。身为少年的我们,花费了太多时间来改变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却很少停下来仔细地触摸世界本身。
刚刚进入中学的时候,我恰好处在青春期叛逆阶段,情绪常常不稳定。我的青春期叛逆是从小学五年级开始的,一直到初二才结束。应对青春期叛逆的过程,就是一个重新定义自己与周遭世界关系的过程,我很庆幸,这个过程中有父母的耐心陪伴,也有朋友们的不离不弃。
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我的叛逆仅仅有一个苗头,我感觉自己总有叛逆的冲动,喜欢说些不合时宜的话,做些不被允许的事,但是大多数时候我都可以控制住自己。进入初一,环境的改变导致我的叛逆迅速地发展了。我进入了一个整体上比较浮躁的班级,班里男生明显多于女生,相当一部分同学是“纨绔子弟”,家境殷实、思维活跃、拉帮结派,老师认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很聪明但不用功”,这也导致我们226班整体上的成绩比219班和221班差了不少。
形成这样的班级结构也是有原因的。我们的班主任白老师,从年轻时起就以雷厉风行、教学严格著称,令调皮捣蛋的学生闻风丧胆。白老师在全城享有盛名,于是家长们都希望把自家的顽皮孩子送到白老师的班级里。学校也考虑到其他老师未必镇得住这群“妖魔鬼怪”,所以这批纨绔子弟就统一划分到了白老师这里。
我的父母看到我被分进这样的班级,不禁担忧我的学业,怕我跟他们学坏。事实也果然如父母所料,我很快就受到了他们的影响。
由于发育较早,我初一时个头就蹿到了一米七以上,因此座位被分到了倒数第二排。不幸的是,倒数两排聚集着大量的“纨绔子弟”。他们毫无组织性与纪律性,自习课聊天、下课喧闹、放学约架、上课打岔是常规操作。有一次物理课上,后两排男生手痒想去打球,竟然无视讲台上讲课的老师径直跑出去打篮球了!白老师当时因病不在学校,学校主抓德育工作的副校长在大喇叭里喊了半天,这十几位同学才慢吞吞地从操场走回教室。
更糟糕的是,他们很快跟我交上了朋友。我虽然家境一般,但是成绩在入学的时候是年级100名左右,在班级里是第五名上下,属于纨绔子弟们眼中的尖子生(他们都是1000名开外),他们看我成绩好又没有学霸的架子,所以很乐意跟我玩。他们打架我当然是不参与的,但是泡网吧、K歌、压马路(就是在街上晃悠)、胡吃海喝这样的事情我经常参与,他们也从不让我花钱,都是豪爽地叫上我。
父母提醒过,让我不要参与,可是我正处于叛逆期,什么也听不进去。父母怕我被管得太严会性格扭曲,就更加不敢干涉。于是,我每天假托上自习,其实一放学就去鬼混,混到晚上九十点才回家,作业草草敷衍,有时候甚至直接拿同学的作业抄抄了事。
奇怪的是,我的成绩没下降。一个学期下来,靠着吃小学的老本,我的成绩依然稳稳保持在年级100多名、班级第五名。放荡不羁的作风加上稳如磐石的成绩,让不少同学暗暗地受了我的影响,觉得努力学习没什么意思。老师们顿时把我看作“眼中钉”,隔三岔五地找我谈话,要求我收敛一些。我却不以为意:我连父母的话都不听,又怎么会听老师的呢?
我跟老师的关系逐步地恶化了。老师们拿我没办法,毕竟我的成绩是很好的。但是,正因为我的成绩很好,我的行为举止就比后两排那些同学更加败坏班级的风气,形成错误的导向。我的想法是:我又没故意影响谁,只不过图自己开心罢了,其他人跟我学,只能怪他们不自量力,跟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许多年后我才明白,一个人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外界造成影响,特别是能力大的人,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否则,无意之中就会影响身边的人,甚至是远处的人。有的人能够用德行导人向善,有的人则因为褊狭鄙陋而引人堕落。我们都受到周围世界的影响,我们自身也构成一部分的世界,所以,我们有责任注意自己的举止。
成绩暂时没下降是因为老本还没吃完,到了下学期,断崖式的成绩下跌就出现了。在考试时我就发觉不对劲。第一场考地理,我有60%的填空题完全空着,剩下的40%也是勉强胡诌而已,以前仗着自己读书多随便写写就能拿个高分,如今填空题考的都是原文了,不符合原文的答案不能得分。简答题也考到了比较专业的知识,光靠科普书里看来的三脚猫知识实在扛不住。我心里隐隐觉得报应来了,强自镇定,腿却止不住地抖起来。
考英语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实力还在,可是由于上课没听讲,语法错得太多了。考生物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该背却没背、该听却没听的太多了。就这样,七门考试考下来,我心底发凉,冷汗直冒。等着出成绩的时候,我暗自对了对答案,发现500名怕是保不住了,真是欲哭无泪。
等了一天半,总成绩出来了,我排到年级800多名。刺眼的名次让我如同五雷轰顶,呆立当场,久久回不过神来。教室里一如往常喧嚣着,人来人往,笑语欢声,我却对这一切热闹没有感觉了。我只觉得自己坠入了深渊里的冰窟,双腿战栗,头发根根直竖,两排后槽牙止不住地相互磕碰。完了,全完了,我变成后进生了。
我花了两个小时走到家里,路上前后徘徊,不知道怎样面对父母。我不敢说出这个可怕的消息。我仿佛已经看见父母在训斥我,看到老师们在感慨“不出所料”,看见同学们在嘲讽和嬉笑。唉,回家的路要是再长一些就好了!但是我终于站在了家门口。我敲了门,父母对我这么早回家感到奇怪,又看到我脸色不好,以为我生病了,关切地问我。我摆摆手,进了里屋,扑倒在床上。
我哭得很沉重,却没有声响。这时我才发现,我怕的不是父母的责骂、老师的惩罚、同学的轻蔑,而是自己变成一个差生的事实。初一的学生自然不知道社会的残酷,不知道学历与工作的关系,但是“学习改变命运”的信念却是早就确立的,成绩差了前途就糟糕的道理也是十分明白的,如今考试一败涂地,我怎么可能不伤悲!
我后悔了,醒悟了。我终于知道,成绩是一点一滴的苦学换来的,捷径是没有的。我自以为聪明绝顶,可以游戏人生,可以吊儿郎地当考上大学,可以轻轻松松混成个成功者。但世界是公平的,谁努力奋斗谁获得丰收,不劳而获、不学而知、不做而成是不存在的。我吃着老本维持好成绩,沉浸在花花世界里,乐而忘返,不知收敛,换来的是一地鸡毛,前途黯淡。
我走到客厅,菜已凉了,父母在看电视。我跟他们坦白了我的成绩,说着说着,不禁流下了痛悔的泪水。父母安慰我:“没事,其实我们接到老师电话了,情况都了解。只要你把道理想清楚了,认真去学,成绩肯定不会差。”
父母陪我到学校里跟班主任白老师见面,班主任和蔼地开导我,希望我把之前浮躁浪荡的态度收一收,展现出自己真正的实力。白老师平时不苟言笑,这回难得露出了笑脸,大概是因为看到了我悔过的态度吧。
从此,我果然就改变了行径,变得刻苦好学。上课我竖起耳朵听、全力去理解,偶尔有不懂的下课也一定去问。该背该复习的,我抽出下课或者饭后的时间都做了,放学回家路上抓紧时间把单词和课文背了,回到家立刻伏案写作业,作业完成之后再吃饭。由于提前把需要理解的、需要背的都用零碎时间处理了,所以我完成作业的效率奇高,往往四十分钟到一个小时就能完成作业。
吃过晚饭一般是八点半,离睡觉时间还早。这段时间做什么呢?我发了愁。于是我挨个地去找各科老师,向他们询问对策。老师们全都惊掉了下巴:这还是原来的刘嘉森吗?竟然如此好学!老师们纷纷拉开抽屉,给我看他们平时积攒下来的卷子和试题,让我感觉像发现了新大陆。
我读初中是2009—2012年,书店里教辅的种类还不是很多,所以一般挑不到有挑战性的题集。老师们自己会收集一些高质量的题目,包括一些刊载例题的报刊。其实老师一直倡导同学们把作业做完之后再来多要一些题做,但是很多人避之唯恐不及。我这时候主动找题做,老师们自然是非常高兴。教政治的张老师还说:“尽管做,做完找我判,我给你仔仔细细讲清楚。”
如果从旁观者的视角来看,我度过了魔鬼般的一个月,但在我自己看来,这一个月的状态是刻苦而不痛苦的。刻苦而不痛苦的状态是最好的学习状态,是最容易出成果的学习状态。我感觉每一天都过得充实,时间没有浪费,自身的价值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掘。我每天都很忙碌,但不是庸庸碌碌,而是充满活力与希望。我和老师们的关系也变得空前地好,老师们纷纷祝贺我这个“浪子”终于回头,进入脚踏实地的阶段了。我感觉自己的知识量在飞速地提升,对课本的掌握也越发纯熟,有时候我让同学抽问我课本上的知识,他们都惊讶于我竟倒背如流。
纨绔子弟们都不怎么理我了,我们的关系变得疏远。其实,这种疏远主要是我自己造成的,是我沉浸于学习后不再跟他们说话了。但是,在当时的我看来却是他们不理我了。我认为,他们是看到我成绩下降,觉得我没什么利用价值了,所以才不理我,顿生世态炎凉之感,也决心不理他们了。我感到孤独,甚至感到受伤,独自舔舐着心灵的伤口,告诉自己努力努力再努力,活出个精彩的样子给他们看。
一个月之后是大考,我在考试的时候没有太多感觉,只觉得题目既不简单也不难,都比较寻常,有些题目做不出来,但也能写上大体的思路。一场场地考下来,我都很沉静,考试的间隙都在复习知识。我觉得自己基本上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了,所以心里很是安宁。
成绩出来之后,我大吃一惊:成绩单上赫然写着我是班级第一、年级第七!我揉揉眼睛,不敢相信自己竟然达到了原先难以企及的水平,在一千五百余人中取得了第七名的好成绩!这怎么可能?
我从未体验过如此巨大的成就感,也从没有像这时一样,感到自己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大学霸。我感到欣喜,因为这个名次是自己长时间努力换来的,同时感觉些微愧疚,因为相比起辉煌的名次,一个月的努力未免太短了点——我本想用半年或者一年的时间来进入年级前列的。
当然,这样的名次从客观来说完全合理,因为我不仅付出了超出常人的努力,同时也在无意中采用了非常先进的学习方法,那就是把所有非连贯性的脑力活动都在零碎时间完成。做题是不能抽零碎时间做的,因为做题的思路一旦被打断就要从头再来,但是背书、背单词、复习课堂知识、理解重要概念这些事情却完全可以利用零碎时间完成,腾出来的大块时间用来大量刷题、精准整理错题就最好不过了。
正所谓福祸相依,成绩的优胜令我的自尊心极大地膨胀,非但没有缓解我青春期的叛逆,反而使心理进一步异化,引发了不好的结果。首先是与同学关系的恶化。之前由于成绩下降,我与纨绔子弟们疏远了来往,这本是因为我自己忙于学习,却被我误认为是他们看不起我的表示,如今考到年级前十,扬眉吐气,我顿时有种出了口恶气的感觉,经常说一些令人尴尬的话,于是这些富家子弟们觉得我太不会做人,纷纷与我交恶,还发生了几次肢体冲突。
我变得越发敏感,认为自己人际关系紧张是因为成绩还不够好,还没有达到年级第一,没让他们心服口服。我觉得只要考到年级第一,大家都会佩服我,都会崇拜我,都会对我友好。
我把年级第一作为自己的目标,朝着目标发起了疯狂地冲击。我学起来没日没夜,性格愈发暴躁,经常跟父母叫嚷。为了节省学习的时间,我在值日的时候潦草应付,害得同学们要帮我重新打扫,纷纷对我有怨言。重要的集体活动我完全不参与,变着法子逃避,以此挤出时间学习。在大家眼中,我变成了一个孤僻自私的怪胎。
其次是跟老师们的关系也变差了。因为我眼里只有成绩,老师交代的任务三天两头出岔子,而且见到老师也不打招呼,莽莽撞撞地就过去了。老师们感觉我变得冷漠、麻木、阴郁,对我的看法纷纷变了。不仅如此,我还经常逃避早操,躲在厕所里背东西被抓了好几次,扣了班级的量化分数,让白老师也忍不住训斥我。
我对此却浑然不觉,只是一心想考第一,以为考了第一就万事大吉,只要拿到年级第一就能解决一切问题。每次感受到外部世界的压力或者人际关系的紧张,我都会暗自念叨“还不够好,还不够好,还不够好……”,给自己施加更大的压力。外界的变化我置若罔闻,他人的反感我视而不见。
事与愿违,我越给自己加压,状态反而越跑偏,成绩在一二十名徘徊,距离第一名仍有差距。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想考第一的愿望太迫切了,以致“灵光闪现”,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出在哪了:我的英语成绩遇到瓶颈,被锁住了。英语的瓶颈是由于课内学得太浅,我需要报辅导班。
我托父母竭力搜寻,最后果然找到了一位厉害的老师。这位老师名叫李宝胜,年轻时是高三冲刺期的英语教练员,教学成绩斐然,如今光荣退休了却闲不住,自己开班授徒,给小学和初中的学生讲授英文。李老师所收的学费低得令人惊讶,而且每年总要带学生们踏青两次,游玩的费用自己承担,等于是把微薄的学费又还给了学生。这不禁让我想起孔子的“束脩之礼”,孔子收徒只要几条腊肉,李老师收徒也一样不求获利,而是尽可能地多传授一些知识。
李老师自己选定教材,有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他注重词义辨析、语感培养,讲究硬功夫。别的不说,每周一、三、五都有“电话回课”,学生要在电话里把李老师布置的英文篇目一词不差地背诵给他听,李老师听完之后会仔细纠正发音。我后来听过很多英、美、澳、加留学生的发音,才知道李老师的口音是极为标准的英式英语,清浊音、元辅音的对比度和分离度都很高,简直像是BBC的主播。
我本就一心向学,又遇到这样的良师,可谓如鱼得水。李老师布置的篇目我都用心背诵,掌握纯熟,流利得往往一分半钟就能背完整篇。李老师也倾囊相授,有时候课程结束了还要留我下来多讲一个小时比较深的内容。从那时起,我有了英语课外阅读的习惯,从《英语角》到《新概念英语》,从《书虫》到《经济学人》,我把英语阅读的习惯保持了下来。今天,我已经能够流畅地阅读《了不起的盖茨比》《太阳照常升起》这类英文原著了。
用功如此,成绩不可能不提升,我的英语分数从100出头达到了117分(满分120分)。
在英语成绩提升的同时,我还养成了午休的习惯。学校离家远,很难回家午休,所以我之前中午都是在桌子上随便趴一会儿勉强恢复精神,下午学习状态不够好。我很快想到了一个妙招:中午回姥爷家吃饭,顺便午休。从姥爷家步行到学校不过五分钟,而且姥爷退休闲居,也完全有时间做饭。于是我渐渐养成了习惯,中午吃完饭就躺上床打个二十分钟的盹,所以下午总是很有精神,学习起来劲头十足。
在初二中期的一次大型考试中,我被安排在第一考场。第一考场就是年级的第一名到第45名,第二考场是第46名到第90名,以此类推。首场考试是政治,政治这一科比较看重课本基础,我早就掌握纯熟,答起题来势如破竹。距离考试结束还有四十分钟的时候,我已经把所有的题目答完了。我没想到这么快,前后左右望了望,发现大家都在奋笔疾书,我有点慌:莫非是卷子少发给我了?连忙举手询问老师,老师看了看卷子说:“就这一张,你既然答完了,认真检查就好。”可还有什么好检查的呢?课本每一页的知识我都倒背如流,说一句就能背出一整篇。考试考到的基本是原文,我又岂能出错!
其他科目我也是得心应手。值得一提的是,我对物理的掌握也很出色,这成为我提分的一个重要支撑。初中物理概念不难,但是计算题略有难度,我每天都在作业之外向物理老师要来很多的计算题做,意在熟能生巧。这次考试中我的物理水准也爆发出来,还没交卷我就已经把所有答案验算三遍了,获得满分十拿九稳。
英语更不用说,除了作文拿不准外,其他都无问题,感觉分数能够在115到119之间。
八场考试结束,尘埃落定。我回到教室,低头默默整理卷子,等待分数出来。老师们都去判卷了,没人来讲课,学校于是安排了三节艺体连排,三节课分别是音乐、美术、体育,都是学生们喜欢的课。音乐老师来上课的时候也喜气洋洋,觉得自己一个月来在办公室嗑瓜子喝茶聊天的闲日子终于过去了,所以精心准备了讲义,还自己编排了一段舞蹈准备表演给同学们看。同学们都兴奋异常,以震天的欢呼迎接音乐老师的到来。可是讲着讲着,音乐老师发现了一个不和谐音:刘嘉森同学竟然在埋头做题。
音乐老师高昂的情绪戛然而止,脸色阴沉得像暴雨前的黑云。同学们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被吓得不知所措,顺着音乐老师的目光找过来,才发现我竟堂而皇之地在桌子上摆着练习册,旁若无人地刷着题。
教室里寂静了,气氛像冰块一样凝结着。音乐老师恶狠狠地盯着我,同学们用看疯子的眼神看着我,我却没有发觉这些变化,沉浸在一道难解的题目里冥思苦想。
同桌轻轻地咳嗽一声,还捅了捅我,想要提醒我。我疑惑地看了他一眼,依然没察觉到形势的险恶。音乐老师的怒气终于爆发了:“刘嘉森!你为什么在做题?!”
我为什么在做题?我本没有必要在这一月一度的音乐课上做题,我本可以不必败坏音乐老师和全班同学的兴致,我本可以在这难得愉悦的时候跟着大家一起拍手歌唱,放松身心。努力不急于这一时,提升成绩不急于这一个下午,我没有必要在不该做题的时候做题,可是我在做题——我为什么在做题?
我想不明白,嗫嚅着,没能吐出一个清晰的字眼。音乐老师没耐心等下去了,大踏步走到我跟前,拿起我的卷子和笔塞到我手里对我说:“滚出去。”
我木讷地站了起来,拿着卷子和笔缓缓走出,听到教室里又响起了欢声笑语。热闹是他们的,与我无关。我徘徊两圈,最后走进了物理老师的办公室。物理老师是老师当中为数不多对我没有恶感的,他看到我一脸惊惶地进来,对我说:“又闯祸啦?在这待着吧。”我就坐下来继续做题。
很快,我再次陷入了魔怔一般的状态,对着题目思考得入神,对外界的讯息完全不管不顾。不知不觉中,音乐课下课了,美术课上课了,我却没有回去。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没回去,我其实听到了铃声,感觉到了人声杂沓,知道自己应该回去上美术课了。但我鬼使神差地选择了旷课,继续做题、做题、做题。我似乎陷入了西西弗斯的困境——不辞辛劳地推着石头上山,石头旋即从山顶上滚落,于是又推着石头上山,周而复始,大汗淋漓,但自己也不知道这样做是为了什么。
美术课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办公室的门被推开,我的同桌焦急地对我说:“嘉森,回去吧,白老师在找你!”
我惊慌失措,问他:“发生什么事?”
他说:“还不清楚,美术老师讲着讲着,白老师突然走进来要求暂停,询问你去哪了,我们都不知道,白老师就让我来找!看他表情很严肃。”
我长叹一声:“这回栽了,估计至少是要请家长。”
回到教室一看,班主任白老师肃穆地站立着,美术老师困惑地立在一旁,全班同学鸦雀无声。我回到座位上刚刚坐下,就听到白老师威严的声音:“刘嘉森,到讲台上来。”
我心凉了。白老师做事缜密,学生有过错一般不当众批评,因为当众作出的惩罚决定是无法更改的。但凡当众宣布“罪状”,必定是极为严重的错误,惩罚往往是开除。我不禁怀疑:旷课而已,有这么严重吗?之前被当众开除的同学是因为勾结社会人员打架斗殴,我的错误应该比他们轻很多才对。
我惊疑地走到讲台上,面向白老师,白老师也面对着我,脸上看不出情绪。我就这样度过了初中三年里最漫长的五秒钟,世界极度静寂,我几乎听到了时间沙漏里的沙子簌簌落下的声音。然后,我看到了魔幻的一幕——
白老师向我鞠了一躬。
我瞪大了眼睛,以为自己看错了。然而确确实实是白老师向我鞠躬了,一个标标准准的鞠躬礼,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同学们也在这一刹那屏住了呼吸,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白老师直起身,握住了我的手说:“嘉森同学,感谢你为226班作出的巨大贡献……”我似乎理解了白老师的意思,焦急地问:“多少名?”白老师一字一顿地说:“年级第一!”
班级沸腾了,大家疯狂地鼓掌,庆祝自己班里首次考出了年级第一。之前226班连年级前五名都没有出现过,一直被219班压着打,如今有了年级第一,当然算得上是扬眉吐气了。我更是兴奋得发晕,感觉自己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本以为是要被开除了,结果却是天降惊喜,梦寐以求的第一名就这样被自己拿到了手。多少个日夜孜孜不倦的苦熬,为我带来了这顶桂冠。
我晃晃悠悠地回到座位上坐下,浑身带着舒畅的感觉。美术课继续进行,美术老师讲解着素描的基本知识,我没能听进去。我盼望着快点下课,好迎接同学们山呼海啸般的喝彩,接受大家的祝贺。
终于下课了,我等待着,可是没有,什么都没有。同学们在下课的一瞬间哄然而散,谈笑着,打闹着,奔跑着,没有人到我身边来。广播大喇叭响起紧急集合的号令:“体育课取消,全体同学立即到操场集合,参加消防演习!”同学们一阵*动,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消防演习来。我悲哀地发现,自己获得年级第一的消息仅仅在同学们脑海中停留了一小会儿。他们的脑海很快又被形形色色的其他事情给占据了。
同学们纷纷走到操场上,先看着消防官兵们演示防火服的穿脱,然后实际操作灭火器扑灭火焰。这些新奇的体验令大家啧啧称奇,有些女生羞红脸蛋争论着消防队里哪一位最帅。我木然地来回走着,机械地拿起灭火器喷着,一边熟习灭火器的操作,一边心不在焉地听着同学们说话和叫嚷。我发现,年级第一的荣光没有改变什么,没有人因此而喜欢我,没有人因此而对我友善,我依然如此孤独。地球照样在转,轰然滚动的世界之轮没有因为我拿年级第一而发生任何偏斜。
我失魂落魄地回到家,父母对我考第一感到由衷高兴,我却开心不起来。我回到房间里做题,却感觉怎么也提不起劲头来。之前特别想做题,谁都拦不住我,这会儿怎么做不下去了呢?
我忽然明白,之前的学习动力都是来自一种莫名其妙的幻想,都是来自对世界的偏激认知。我以为学习好就能获得一切,就能缓解紧张的人际关系,就能拥有幸福的生活,所以我为了学习而忽略了其他所有,换来的却只有一份孤独的荣耀。如今梦醒了,只有一地鸡毛。
我开始变得颓靡。我想要维持住自己的好成绩,但是动力渐渐地不足了。我不甘心成绩下降,于是点灯熬油,夜以继日,每天晚上都熬夜学习。熬夜学习的效率是很低的,会导致精神萎靡,上课犯困。我经常在早读时睡着,上课也变成了“磕头虫”,有时候流着哈喇子打盹,让老师气到跺脚。
给李老师的电话回课,我的质量也变低了。有时候一篇英文磕磕绊绊五六分钟还没背完,李老师就关切地问:“嘉森病了?”我不知道怎么回答。我逼自己早些睡觉,可是呆呆地望着作业就是没劲去写,等到该睡觉的时候又不甘心就学了这么点东西,只好熬下去,一开始只熬到十二点,后来渐渐熬到凌晨一点。缺乏睡眠导致我情绪暴躁,食欲不振,精神不集中,眼球布满了血丝。我的成绩下降了,但总体还是比较好的,排在年级30名左右。我痛苦地维持着这个成绩,感觉今天与昨天一样,明天与今天一样,镜子里的自己脸色蜡黄,浑然不觉镜子里的人是自己。
无法停止熬夜,是因为无法停止怀疑。我怀疑世界在跟我作对,故意作弄我,将我所有的成就抹*了。我明明努力了,明明考得很好了,可生活中还是处处不如意。如果成绩不是一切,那我努力的意义在哪里?
我就这样熬了小半年,变得消瘦、羸弱、神经质,充满了愤世嫉俗的情绪。姥爷发现了我的变化,但是没有问我什么,只是默默地观察着。后来我跟姥爷说出了我的苦恼,姥爷没有正面给出建议,而是闪动着他沧桑的眼眸,给我说起他一生中精彩的故事,说起他怎样在十几岁的年纪便经过训练成为优秀的士兵,怎样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出生入死,怎样拒绝了升职的调任而回家务农,后来又怎样自学了医学知识在兽医站任职的平淡却幸福的生活。七十多岁高龄时,姥爷患了肿瘤,但是疾病没能征服姥爷的意志,姥爷挺过了手术和化疗,恢复得很好。我问他当初没继续当军官后不后悔,如果当时继续干下去现在很可能是将军了,姥爷淡淡地说:“活着就不能太满,满了就溢出去了。所以别想太多,该干啥干啥,钻牛角尖了反而啥都得不到。”
我的心里亮起了一束光。是啊,追求得太急切了,心态就满,满了就会目空一切,觉得只有成绩重要,觉得集体活动不重要,觉得别人的感受不重要,觉得天底下只有自己的事情不顺利,觉得周遭世界在有意地针对自己。
我恍然大悟,就此走出了青春期的迷茫与叛逆。孩子在叛逆期的症状大多都跟父母有关,我父母性格都比较急切,好胜心强,焦虑意识很重,而且都高度重视文化知识,忽视待人接物,所以我在青春期表现出了玩命学习、不问世事的弊病。虽然父母试图纠正我,但是由于青春期的叛逆,我根本听不进去父母的劝解。最后还是在姥爷的帮助下,我才终于走出了这段危险的时期,恢复了平和的心态。
在初二升初三的暑假里,我买来了很多关于心灵和成长的书籍,沉静下来仔细阅读。读着读着,我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平时伟人传记读多了,心里实在是太急躁,总想着自己要干一番大事,成就千秋的功名,甚至死后都被别人记住。但是此时我的心境改变了,我买来了很多失败者和小人物的传记,特别是陈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别传》,看看陈先生是怎么给一个在时代之中辗转流离又零落成尘的小人物作传的,我才知道平凡的一生也有值得珍视的价值。哪怕路边的随便一个人,哪怕野地里的随便一棵草,也有从生到死的过程,也有独特的遭际。我们有权利追求伟大,但是没权利鄙视平凡,我们眼中不能只有王侯将相、名流巨贾、才子佳人,而是要踏踏实实地活好自己这一段精彩绚烂或者平实质朴的人生。
所以从初三开学之后我的态度就改变了,我对人变得友善,我对学习之外的事情变得十分耐心,我对自己应该履行的义务都是竭力去履行,尽可能考虑到周围人的感受。于是我发现自己跟身边人的摩擦少了,心灵上的不安也减少了,学习起来不仅有干劲,而且更专注,所以花的时间虽然少了,但学进去的知识反而更多了。我的世界里终于春暖花开。
我每天的生活规律到极致,晚上十一点睡觉,早晨六点半起床,中午到姥爷家吃午餐,下午会带一小瓶糖果到学校,在大课间吃两粒,以免因为先天的轻度低血糖而发晕。晚上做完所有的题目之后,我会听着成龙的《壮志在我胸》或者林子祥的《男儿当自强》给自己鼓劲,缓解一天的疲惫,然后带着满足感进入梦乡。
在初三的上半学期,我创造了一个小奇迹,四次考试分别考了年级第四、第二、第三和第一,达成了前所未有的连续高排名,令人刮目相看。与此同时,由于我在各方面与人为善,主动为集体着想,我还获得大家一致好评,荣获了学校的“感动实验中学十大学子”称号。
我自豪地感到自己确实克服了青春期的性格缺陷,不仅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而且成为一个各方面都更好的人。我认为一个人如果存在性格缺陷,那么这个人越优秀反而越不容于社会,甚至可能会引发灾难,也累及自身。春秋时期有这样一个故事:
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
这个故事里,智果不同意将智瑶立为继承人,就是因为智瑶有五种优秀过人的天赋才能,但是并不宽容仁厚,如果智瑶以五种优秀才能凌驾于众人之上,却又性格偏激狭隘,大家就会心怀怨恨,最终整个智氏宗族都会覆灭。智宣子没有听从智果的告诫,最后的结局真如智果所料,智氏宗族很快就因为三家分晋而被灭族了。
这个故事很有教育意义,告诉我们性格的重要性。能力的优秀是不足以填补性格之缺陷的,反而会让缺陷更加突出,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如果存在性格的缺陷,就要直面这些缺陷,学会自我调整、自我改变。
2012年春节过后传来了消息:衡水中学要来招生了。虽然不是确切消息,但我们全家依然为此兴奋。父母鼓励我:“一定要稳住心态再接再厉,争取进入衡中,大家都说进入衡中就等于一只脚迈进清华北大了。”
我幻想的羽翼扑腾了两下,在蓝天里振翅翱翔了。衡水中学是什么样子的?衡水中学真的很厉害吗?衡水中学真的很可怕吗?他们都说衡水中学是高考工厂,难道衡水中学真的像电视里的工厂车间,大家穿着蓝色的工服在紧张地劳作?我不知道自己会不会进入衡水中学,也不知道自己进入衡水中学能不能适应。他们都说衡水中学很难适应,每年都有去了衡水中学读书却退学回来的优等生。
有时候我又想:不就是一所高中吗?高中跟初中一样都是学校,既然都是学校,又能有什么差别呢!无非是老师们在教学楼里给学生们讲课罢了,是课间的谈笑、课上的传纸条罢了。有欢笑,有打闹,有青春的懵懂,有情愫的萌动,这就是中学时光呀。
可是谁都知道,衡中是河北省成绩最好的高中,没有其他任何一所高中可以与衡中相比。大家都相信,进了衡中,差学生也会变成好学生,好学生会变成更好的学生。这些美妙的传言飘过了华北平原上齐整的农田和笔直的田垄,顺着京广铁路线一直飘到了两百公里外我家乡的小城,让学生们心生向往,让家长们争先恐后。每年在衡中坚持不下来而退回原籍上学的学生更是为衡中增添了无穷的神秘感,因为大家不知道究竟是这些没能坚持下来的学生心理太脆弱,还是衡中的管理模式的确令人发指?
不管怎么说,家长们终于行动起来了,四处打探着消息。气氛变得紧张起来,除了衡中,许多其他学校也变成了争夺的对象。优等生们心中的圣地当然是衡中,其次是衡水二中或者石家庄二中,再次是衡水十三中、定州中学、定兴中学,连这些也去不了的,当然就要去附近的保定、徐水。为什么不留在本地上学?因为在很多人心目中,本地中学实在是太差了,以至于成绩很差的学生也拼命想着出去上学。
这可能是涿州与其他地方最不同的现象了,其他地方的孩子如果不能选拔到省级的好中学,就留在本地上学,然而涿州孩子却是无论如何必须走出去的,这大概与涿州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有关,但其实本地中学也没有这么差。比如我的发小刘子豪就坚定地留在涿州一中上学,经过三年的踏实学习达到了600分以上,考入了位列211名录的河北工业大学,后来还到北京理工大学读研。他在涿州一中不仅学到了知识,也锻炼出了学生工作的能力,到了大学在学生会里工作得非常出色。所以,个人发展主要看家庭的教育和自身的奋斗,不能全靠外在的环境。
但是对全市排名前列的同学来说,进入衡中就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了,因为衡中不仅有严格的管理,还有了不起的教学研究能力,对于优等生综合能力的拔高大有裨益。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拼进衡中。我拼进衡中的方式就是努力学习:还有什么比努力学习更能提高进入衡中的概率呢?
我的父母却多留了个心眼,四处留心着消息。他们经历过社会的险恶,也知道有些机会稍纵即逝。到了初三下半学期的某一天,我刚回到家就发现父母在紧张地收拾行装。一见到我,父母就焦急地说:“快收拾一下,咱们要去见衡中的招生组老师,有话路上说!”
我们在夜色中一路疾驰。路上我才得知,衡中招生组的老师在昨天晚上就已经来到了涿州,但是消息被年级里最好的班级——219班——给心照不宣地封锁了。由于年级里大部分尖子生出自219班,唯有我是例外,所以衡中的孙广文老师一直联系不到我,我自然也不知道孙老师一行已经到涿州了。白天孙老师已经连着面试了219班十多位同学,但是询问我的消息时却总被告知联系不上。
如果我的父母敏感性不够,可能直到孙老师离开我们都不知道他来过。但是幸亏父母听闻高速公路口附近的阳光大酒店有一辆衡水牌照的轿车载着一行人下榻,神经立刻高度紧张,照着线索摸过去,可谓在千钧一发之际得到了确切的消息,与衡中招生组老师取得了联系。
开了十五分钟,到达了阳光大酒店门口,我看到夜色中一个高大的身影,这就是衡中负责招生的孙广文老师。孙老师身体健壮,面容严肃,讲话时声线很硬:“终于找到你了,嘉森,我正准备走,房间已经退掉了,咱们就在车上面试吧。”
来了,就这样来了,决定命运的时刻。我曾以为我会通过一场准备充足的考试得到好成绩,然后安然等待衡中的录取通知书发来我的家里,就像是人们无数次描述过的那样。我曾以为衡中这样的学校一定会把成绩看得比天还大,比山还重,一定是通过中考成绩决出雌雄,但是我猜错了。
我需要通过一场面试来决定自己能否进入衡中,而我为这次面试所做的准备,不过是在车上花十五分钟了解了基本情况而已,我没来得及换上正式的服装,没有查过资料,没有卸掉白天学习的疲累,而是匆匆忙忙地赶到这里接受衡中招生组老师的面试——我能成功吗?
无暇多想了,我跟孙老师握了握手,坐进了轿车的副驾驶席。我察觉到一丝异样,觉得这辆车的内饰与普通车辆有些不同,而且孙老师还特意动了动车内的几个部位。我后来才知道,车内装有音频和视频设备,所有资料都会上传到衡中本部,由校级领导亲自审阅,而我的视频资料正是由时任衡中校长的张文茂先生审阅的。
孙老师首先开口问:“初三上半年学期考试成绩,你非常稳定,可是临近结尾你落到了年级第八名,是不是状态有下滑?”
我对答如流:“初三下半学期除了大考,还有月考,我们的月考与大考采用同等级别的考卷,同样能够反映学习水准,如果把月考成绩计算在内,我的名次会更加稳定,在年级第八名之后我再次考到了年级第四名。”
孙老师赞许地点点头,对我的心理素质表示肯定,然后又问:“中考之中你认为谁会取胜?”
我估计很多人会把这个问题理解为“有没有必胜的信心”这样的问题,然后表达一通自己的决心,说自己一定夺取胜利等等,但是孙老师此时想要的是一个确切的答案,也就是说,考察学生能否客观地看待成绩,能否认知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并且正视差距。为什么要正视差距?因为衡中强手如云,小县城学霸所熟悉的那种稳坐头把交椅的感觉是不存在的,大家都是争先恐后,即使是顶级学霸也会在不经意间跌入谷底,所以能正视差距其实是性格中有一种韧性,愿意承认自己水平不够,然后加倍努力赶超。219班有好几位成绩很好的同学都被这个问题给刷掉了,他们表现出一种“我就要考第一,不当第一我宁可不活了”的偏执,衡中怎么敢给出录取名额呢?能够挺过地狱般的高中三年的人,一定像橡皮筋一样充满弹性,而不是像玻璃杯一样一敲就碎。
我敏锐地看出了问题的深意,谨慎地考虑着应该如何回答。孙老师也很有耐心,似乎不准备要我马上作答,悠闲地跷起了腿。我终于开口了:“我认为最有可能拿第一的是王瑀璠。”
孙老师挑了挑眉毛:“哦?为什么?”
在我们之前的历次考试之中,考第一次数最多的就是王瑀璠,进入初三之后王瑀璠莫名坠入低谷期,成绩连续下滑至20名开外。这时候,不看好她的居多。但是我说:“中考不是只考初三的知识,而是三年一盘棋,基础扎实绝对是优势。王瑀璠算是老牌学霸,拼了两年多,有些状态波动实属正常,不代表她就比不上后来者。距离中考还有半年,我觉得最有可能获胜的依然是她,而且温静怡、李卓凡这样的老牌学霸也都会位列前五。”
孙广文老师愣了一下,发出爽朗的笑声:“有趣有趣,我本来都把他们几个掉出前二十的给划掉了,听你这么一说,我觉得有必要重新考虑。不过——你不想考第一吗?”
又是个陷阱,我想。我深吸一口气,说道:“确实想要考第一的,但是第一人人想当,名额只有一个,所以我全力以赴即可,失败了也不会后悔,毕竟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一虽然好,也不能把命搭进去呀。”
孙老师哈哈大笑,笑声回荡在小小的车内空间。看样子我是过关了,成功地让孙老师知道我是个心态平稳、后劲充足的好选手,而不是埋头死学、心理脆弱的伪学霸。
就在这时,车窗玻璃被猛敲了几下,我吓了一跳,孙老师则瞬间暴怒,打开车门训斥了那人一通。我一看,外面竟是我的一位同班同学,刚才敲车窗的男子应该就是他的父亲了。我不禁皱了皱眉:别人的面试还没结束,却敲车窗直接打断,太不礼貌。成绩暂且不论,光是印象分都要被扣没了。而且这位同学的成绩只有年级100名左右,跟衡中的要求差得远,这样强求有何意义呢?孙老师刚刚回到车里坐下,那人又立刻从车窗的缝隙里传进声音来,要求孙老师给个面试的机会。这下不光是孙老师,我也生气了——为自己争取机会无可非议,但为什么要干扰别人的面试?我似乎又想通了:衡中在涿州的总录取名额是十人,少一个就能补一个,他们打的好算盘啊!
孙老师深呼吸两下控制住了自己,对我说:“他们这个行为很不好,明显有干扰的意图,今天咱们的面试只好到此为止。我们有规定必须接待年级前100名的面试请求,所以他们既然要求了,我还是要给他们面试的,不过你放心,咱们录取只看实力,旁门左道没有用的。”
我打开车门,跟父母一同离开,看到车内已经开始了那位同学的面试。突然传来一声呵斥,原来是他的父母坐进了车的后座,违反了面试规定,孙老师让他们赶紧出去。那位同学则是从头到尾一副不知所措、不情愿的样子。我突然觉得可怜天下父母心,在严酷的竞争面前大家都丧失了体面,只有赤裸裸的算计。竞争随着时间的前进变得越来越惨烈,每一代人的升学竞争都面临更多的规则,占用更多的精力。教育正在变成漫无尽头的赛道。
我在一种茫茫然的期待与忐忑中度过了一个月的时光,在撕裂感中生活着。在内心深处,我不喜欢激烈的竞争,不愿意与朝夕相处的同学去竞争有限的名额,不想被焦虑感主宰人生的日日夜夜。但是我又害怕失去机会,害怕自己因为错失机会而在漫长岁月之后蹉跎懊悔,所以纵然不愿蝇营狗苟,但是真正面对机会时,我依然是个卑微的追逐者。我不希望自己变成一个削尖脑袋挤进衡水中学然后又削尖脑袋考进清华北大的人,但是我无法承担没进入衡水中学的损失。有时候我觉得如果衡中不存在就好了,因为如果衡中不存在,全省各个中学都会比较平均,我可以悠然地留在本地上学。可是因为有衡中的存在,如果我不去衡中,我不仅得不到衡中的培养,而且衡中还会培养我的竞争对手,我要承担的就是双倍的压力。我感觉到,纵然自己的本性与环境格格不入,也不得不随波逐流,我们都被时代的焦虑感裹挟了。
最终,我收到了衡中的录取通知书,录取通知书上列明了需要提前预习的内容,各科都有。衡中通过这份录取通知书向我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高中的知识与初中不同,属于完全不同的体系,需要提前预习,尽早适应。
我初中最感兴趣、下功夫也最多的科目是物理,所以我从物理开始预习。一上手,我就发现高中物理确实不同,研究的都是比日常经验更高一层的理论。初中物理虽说也有难度,但是大体上都能借鉴生活的经验,不管是光学还是电学,从生活中的水、镜子、电路里就能理解得七七八八,多做一些题目就能达到熟练。
但是高中的物理不是同一个路子了,比如上手就要理解加速度这个概念。加速度距离生活已经比较远了,日常生活中对速度的体会多一些,但对于加速度的体会很少,如果想理解“加速度是形容速度的变化”这个概念,就需要脱离日常经验的束缚,用纯粹的理性去理解。
一开始,我依然努力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加速度,比如坐车的时候一提速就感觉到身体在往座椅上靠,仿佛座椅在推动自己的后背,减速的时候就反过来,感觉身体向前俯,这就是加速度带来的感受。而当车子顺畅地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时候,尽管速度高达每小时一百三四十公里,但身体十分稳定,这就是因为我和车子的相对速度保持一致。通过这样的思考,我对加速度有了直观的认识。
但是这样的方法依然是初中式的,无法用来理解电磁这样的抽象知识。并且随着我把目光投向化学,我发现高中化学更加远离生活现象,尽管这些知识最终能够与日常生活构成联系,但是在做题的时候,溶液的颜色才是最重要的。知识记忆和逻辑推断决定了分数的高低,想学得好就必须放弃与日常经验的联系,在脑海中构建纯粹抽象的知识体系,然后通过大量刷题来巩固这个知识体系。
数学也变化很大,但不是风格的变化,而是难度的变化。集合与不等式、算法、概率都很简单,作为初中生也可以轻松学会,但是三角函数、圆锥曲线、导数就不是随随便便能学懂的知识,而是比初中整整高了一个层级,如果想学会必须要经过思维的飞跃。
与初中保持风格一致、难度近似的科目是生物和政治。我初中就觉得生物得心应手,以背诵为主、逻辑推断为辅,学得很扎实。高中的生物课本让我感觉到非常亲切,关于知识点的叙述明白如话,仿佛一幅缓缓展开的画卷,里面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当然,这很可能是由我对生物学科的浓厚兴趣所致,同学们未必对生物有深厚感情。我对生物的喜爱和我对化学的厌恶可以说是同等强烈,这也极大地影响到了我文理分科的选择。
高中的化学知识脱离了初中化学考简单方程式和化学现象的藩篱,开始增加大量的逻辑推断题和计算题,说不上为什么,我对高中的化学知识一直都提不起兴趣,简直是“八字不合”。我的父亲也非常讨厌化学,所以很有可能是他影响了我。总之一直到文理分科为止,我都没能喜欢上化学,反倒是进入大学之后我读到了《从一到无穷大》这本书,才知道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也因此对化学产生了学习的兴趣,不过此时的兴趣也仅限于阅读一些科普书籍了。人的命运是一个很玄妙的东西,假如我初中就读到了《从一到无穷大》,可能就不会排斥化学,也可能选择理科并从事科学研究,走上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政治这一科我没有预习,因为大略看过高考题之后我就知道高中政治的答题套路跟初中非常类似,都是读材料联系课本原文,灵活运用课本理论来答题,没有太多的新意。不过高中政治课本的结构我还是稍微留意了一下,发现在高中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学生活》四大板块中,《经济生活》是最难的,既有很多计算的题型,又有特别需要精深理解的部分。后来的学习过程如我所料,《经济生活》我们讲了三遍,其他三个板块只讲一遍,而且即便如此,《经济生活》依然是高考中失分率最高的部分。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会对初三的自己说:“看看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吧,以后学起政治来会轻松很多。”人生没有如果,所幸我费力学习之后把政治学得很不错,成了自己的优势学科,后来也读了许多经济学方面的书籍,弥补了自己知识结构的不足。
目前经历了新教材改革之后,政治的课本分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四个部分,尽管划分不同,但是在知识的理解以及题目的作答方面变动不大,理论联系材料依然是答题的既定规律。
在数理化生四科的预习中,我比较准确地把握住了初高中知识的差别,意识到高中知识的立体性,所以比较有侧重。数学我重点关注函数知识和方程知识,物理和化学我主要关注基本公式,生物预习比较少。预习数学的时候我还重点关注查找科普资料,比如三角函数部分,我上网找到了很多篇相关的科普文章,其中最有趣的一篇讲到了三角函数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讲述了一位叫作伊能忠敬的科学家在没有现代科学辅助的条件下用三角函数测绘出具有极高精确度的日本地图的故事,令我印象深刻,而在阅读这篇资料的过程中,我也对三角函数有了更深的理解,为我高中学习三角函数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就是通过广泛查阅资料并且借助科普文章而理解了高中需要学习的大部分知识,我认为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这是一种最佳的预习方式。
学习数学的时候我发现了一本好书,就是民国大师刘薰宇所著的《数学的园地》,这本书通过对“无限小”的解释,把高中数学最难的知识——导数(诱导函数)给讲清楚了,还引申到了微积分的知识。刘薰宇不愧是教育家,写起东西来没有学究气,反而不断地举出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理解。比如他讲函数,就举了一个经典笑话做例子:
做丈夫的升了官,觉得妻子应该高看自己一眼,结果妻子还是老样子,做丈夫的就问为什么,妻子说:“你当了大官,我也变成大官夫人了呀!”
这个笑话里,做丈夫的没有意识到妻子的地位是随着自己的地位而变化的,所以才想不通。刘薰宇十分幽默地把丈夫比作自变量X,妻子比作因变量Y,大官妻子的地位是随着当官的丈夫而变的,所以Y就是X的函数。所以函数就是“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多么简单明了!比教科书上的定义有趣多了。
高中的英语不需要特别预习,因为在李宝胜老师的严格教导下,我的英语稳定在117分以上,已经达到了高中的水准。英语的提升完全是线性的,从小学到大学,英语学习就是一个记单词——背课文——读文章——再记单词的循环过程,只有词汇量的增加,没有学习范式的变更,所以我不会在假期里单独抽出时间来预习英语,我只需要按照我既定的节奏继续阅读英文、记忆单词就可以了。
我认为在英语学习中长期坚持比短期冲刺重要,积累比顿悟重要。学英语就像是跟一个慢热的人交朋友,需要坚持付出,需要小心翼翼、年年岁岁地投入,被冷漠以对也不灰心沮丧,最后就慢慢觉得英语这个朋友交得真值,因为你曾经的每一份付出都在这里得到了回报。你不用刻意去摸透这个名叫英语的朋友到底是什么脾气,也不用花尽心思玩弄机巧去讨好,你只需要默默陪伴,它就会记得你在漫长岁月里悄然付出的点点滴滴。
如果英语是一个慢热的朋友,语文就像是一位沧桑的长者,任何一个学习语文的人都很难感觉自己与语文是平辈论交的。语文的世界太广博了,以至于语文课本只能容纳语文世界里很小的一部分,而且不是最重要的那一部分。语文的世界是开放的,有故纸堆,也有现实社会,还有环球视野。所以学习语文的人既要阅读名著,又要关注时事,还要背诵古诗文,还应爱好历史,最好还热衷于动笔表达思想观点。
在升入高中之前的九个月里,我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籍,有时候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我很清楚,进入高中之后能够用来阅读的时间肯定会大大减少,所以格外珍惜自己阅读的时间,努力多读多思考。
我对新闻也格外关注,特别是国际事件、经济发展、政治举措等等,很多人认为关注新闻是为了学好政治这一科,但其实语文与新闻的联系要更加紧密和微妙。除了常见的报刊之外,我还积极运用互联网来拓展自己的知识,特别是南方周末和观察者网这样的重要媒体,我会逐一阅读他们对于时事的分析,努力搞懂正在发生的大事件。如今的语文高考试卷上已经增加了“实用类文本”这个新题型,这个题型的创新就在于把新闻直接引入了语文高考试卷,如果对经济形势、社会现实没有敏感度,做题恐怕也会两眼黑。2020年高考全国一卷的语文文学类文本还考了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众所周知,海明威是采用冰山理论创作小说的,他的短篇小说一篇比一篇难懂,而高考所考的正是其中很有难度的一篇《越野滑雪》,这篇小说的主旨至今仍有争论,就连众多考题专家也只能挠头,高考选中这篇小说,正是体现了对阅读的重视:以往那种不懂阅读只懂答题模板的同学不能随便拿分了,高考的小说也不再只考主旨大意和人物特点了,只有经过大量阅读的人,才能了解小说本身的美,并把题目做出来。将来的语文不再是以题为中心,而是以阅读为中心。
语文的水准还直接影响到历史的水平,这就涉及高中历史与初中历史的差异。在初中阶段,历史讲的是重要事实,考试考的是固定知识,只需要背得足够熟、理解得比较深刻就可以拿到高分。所以初中的历史成绩是独立的,与其他科目没什么关系。高中历史的风格产生很大的变化,理解知识的难度以几何程度提升,画表格来对照历史事件、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成了高中生的基本功。但是仅仅理解了史实、背诵了条目还不够,因为历史高考题的方向正在扭转。
虽然当时仍是初三的学生,我却搜集了历年的高考历史题来研究。我发现,大部分的历史材料题都不能从课本里找到答案,甚至是跟课本没什么关系了。有些材料还算跟课本相关,有些则无关,还有些甚至与课本相反。高考为什么这么考呢?我阅读有关的政策材料,才知道高考目前偏重于学科素养的提升,历史的核心素养不是背诵史实,而是读懂史料,因此,学生经过高中三年的训练,应该读得懂史学典籍,能够自己辨别史料、史论的优劣真伪。如果学生背完了高中课本,就把课本知识当成了普世性的绝对真理,从此再也不看历史书籍了,这岂不是高中教育之失败了吗?
发现历史高考趋势之后,我又观察历史高考题所选的材料,发现历史材料大多选自中国古代典籍或者外国史学著作,要求对古文和译文有很高的阅读能力,而这种能力恰恰是语文学科大力培养的,所以,语文水平大大影响历史水平,增强课外阅读是重中之重。
高中地理也与初中大大不同。如果说初中地理是平面的,那么高中地理就是立体的。立体,首先是高中要学地球运动,涉及众多的计算;第二,高中地理学到季风和洋流,特别是三圈环流,所以要把传统的地图和季风洋流图结合在一起;最后,高中地理划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部分,人文地理不再仅仅学习风土人情,而且增加了城市规划、区位因素这样的复杂内容。所以高中地理从学科特点来说既不属于文科,也不属于理科,而是一种独特的图形学科。对于地理来说,一切知识都以图的形式呈现,不管是地图还是区位图,或者是等高线图,都是把知识蕴藏于图中,把逻辑蕴藏于图中,没有图就不会有地理。
从衡中发出录取通知书开始算起,我的预习长达九个月,其间我参加了中考并且稳定地考出了655分的成绩,但此时中考只是一个过场了。2012年9月5日,距离我2015年9月5日进入北大整整三年之前,我进入了河北省最负盛名的中学——衡水中学。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