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战国史上极具特色的名将,经略代雁,百姓称颂,物阜民安,兵强马壮。处边疆之远,承武灵之余烈,立不世之功勋;败匈奴,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拓地千里,边患尽去。居庙堂之高,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扫四海,阔环宇,担社稷,拒强邻,虎狼秦师,望尘奔北。实为安邦定国之贤臣,南征北战之良将;亦是赵人希望之所系,秦人忌惮之所在。环顾战国之名将,为亚圣吴起可与之相提并论。他的一生主要一分为二,一是北地安民抗击匈奴,二为南下抗拒强秦。其中经略边疆解决匈奴寇边的意义重大,对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李牧聚歼匈奴骑兵主力图
一、首开中国历史上大兵团联合作战取得全胜的创举
李牧在与匈奴的战争中采取了多兵种联合作战,这是中国战争史上的第一次,此战李牧出动了包括车兵、骑兵、步兵、弓弩手在内的当时所有兵种。
【於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匈奴十馀万骑。】——《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单一兵种的作战方式在战场上有较多的局限性,所以古今作战都非常强调多兵种协同作战。然而在战国时期的各国还没有多兵种协同作战的观念,因为那时候各国之间的兵种都较为单一,但李牧在练兵时注重多兵种的发展可谓难能可贵。受限于骑兵力量紧缺,仅一万五千人,李牧无法组成大规模骑兵部队和匈奴骑兵对阵,所以李牧首创多兵种联合作战方针以来弥补自身骑兵力量不足的劣势。在正式战斗前,李牧予以充分的训练,“悉勒习战”就是多兵种联合作战的基础,这也充分说明李牧是练兵能手。
具体战斗过程史料没有详细记载,只有“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匈奴十馀万骑”寥寥数语。笔者揣测左右两翼应该是弓弩手,车兵以一千三百乘战车环绕为营抵挡骑兵的冲击,配合步兵封锁包围圈,以骑兵作为机动力量。或者车兵环绕为营配合部分弓弩手封锁包围圈,步兵和另一部分弓弩兵于两翼击*匈奴,骑兵机动。但是不论哪种部署,多兵种联合作战的效果得以发挥,就是史料记载的“大破*匈奴十馀万骑”,由于骑兵力量不足匮乏,单于得以逃脱。
大兵团多兵种联合作战极度考验最高指挥官的军事指挥才能,这需要指挥官有统筹全局的能力,熟悉各兵种的优缺点并进行合理的配置,另外进行有效调度确保沟通和协作的顺畅。历史上名将辈出,但是指挥大兵团多兵种联合作战并取得全胜的战例少之又少,但是名将李牧做到了!
李牧首开大兵团多兵种联合作战的先河
二、首开以步制骑获得全胜的创举
众所周知,匈奴军队主要是由骑兵组成的,骑兵在古代的地位经相当于今天的装甲机械化部队,相对于步兵,骑兵呈居高临下之势,战斗力强大,且机动性高,步兵打骑兵总会出现“想打追不上,想逃跑不过”的窘境。此外,步兵的作战阵型极易被骑兵利用超强的冲击性和高速的机动性冲破、化解。步兵、车兵的调动则过于迟缓,对场地的限制要求也大,而赵国农耕文化也决定了纵使赵武灵王实行了“胡服骑射”也不能全面的发展骑兵,故而北方的游牧民族自始至终也一直是赵国的肘腋之患,外加上经过“长平之战”后的赵国国力大衰其已经无法支撑大规模的骑兵的建设了。
所以李牧抗击匈奴之战必定要以步兵为主对抗匈奴的骑兵,李牧出动总兵力大概十六七万,骑兵不过一万三千人,车兵四五千,纯步兵五万,弓弩手十万,步兵看似并非主力,实际上弓弩手脱胎于步兵。匈奴骑兵则是上了战马的步兵和弓弩兵的合体,相比较赵军的纯步兵和弓弩兵而言仍是骑兵对步兵的屠*。后世作战,除李陵之外,鲜有以步制骑取胜的战例。蒙恬北击匈奴领兵三十万,依靠强大的骑兵和举世无双的秦弩“却匈奴七百余里”,卫青和霍去病则是利用文景之治七十多年的休养生息积累的巨大财富,组建了和匈奴同样强大的骑兵和匈奴决战。但不论是蒙恬,卫霍还是岳飞,也都没有做到以步兵全歼骑兵。最辉煌的霍去病漠北之战不过斩首匈奴七万,相比李牧斩首十几万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李牧首开以步制骑全歼对方骑兵军团的先例
三、首创“屯田制”
长平之战后赵国国力大损,不论是兵员和赋税钱粮都是捉襟见肘,所以李牧经略代雁赵国中央很难给予兵员和物资的支持,中央也无暇详细过问与管控边境事宜,因此李牧得以拥有军事、行政、财政大权。于是李牧因地制宜,设置政府机构管理经济,并设立“莫府”(幕府)提高办事效率,“幕府”这个词首次出现在李牧这里,这说明李牧最早拥有类似今天的智囊团、参谋部等办事机构,边境事务可以遵循李牧的治理模式来高效地处理。李牧在战略要地建立城邑,高城深堑,作为一个支点,像钉子钉在边境,同时建设烽火通讯和间谍信息情报系统,匈奴犯边时总是第一时间被发现,完善的预警系统使赵军第一时间了解敌情,有充分时间做出应对,所以匈奴每每进犯,都是一无所获。
李牧注重兵员素质的发展,勤于训练兵士,同时寓兵于农,广泛发展农业与畜牧业,在边境建立了充足的保障基地,实现了边城军民自给自足,一时间赵国边军粮多兵精,为抗击匈奴的胜利奠定了雄厚的基础。这是中国军事史伟大创举之一 ——屯田制,李牧治理边境是强边屯田的典型,为中国历代沿用。
【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屯田的优势在于军队没有供给的后顾之忧,减轻国家财政负担。由于重兵屯边,军队无需大规模调动,也就没有漫长的补给线。敌人寇边时军队可以反应迅速,不会贻误战机。如果长平之战的赵军能实现类似李牧的屯田制,赵国也不会此战一败涂地。
李牧屯田戍边被后世广泛效仿
四、李牧抗击匈奴是一次长远的战略级谋划,毕其功于一役
李牧抗击匈奴从一开始做的就是全局的谋划,他的目标并不是简单地确保赵国边境不受匈奴*扰,而是要彻底打垮匈奴,让其再没有能力威胁赵国边境安全。他的战略分为三步,第一步就是示弱,麻痹对手,让其自大放松警惕,在敌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给予其雷霆万钧之击。很显然李牧做到了,他不仅麻痹匈奴,同时麻痹了赵国君臣,所有人认为他是个软柿子,缩头乌龟。由此可见李牧个性极为坚韧,忍术了得,不为外界影响所动,城府高深。第二步就是“蓄势”,暗地里厉兵秣马,抓紧训练,提高军士待遇,士卒“食君之禄”,却未“忠君之事”,于情于理过意不去,长此以往憋足了一股劲,这股劲就是为李牧赴汤蹈火,忠君报国的士气。可见李牧能洞悉人的心理情感并加以利用。第三步就是诱敌深入,围而聚歼。这就是“大破*匈奴十馀万骑……其後十馀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了。
这种战略级的规划实现是非常困难的,后世有汉武帝意欲师法李牧,一劳永逸的解除匈奴寇边问题,倚赖汉军之强,大汉国力之盛,众将之谋,就策划了马驿之围,埋伏三十万精锐以求聚歼十万匈奴骑兵,最后在匈奴进入伏击圈前为单于所疑,随后便俘虏一校尉,得知汉军惊天之谋,旋即撤回草原。汉武帝君臣精心谋划的马邑之围草草收场,功败垂成。再对比李牧的天衣无缝,两者高下立分。
李牧为什么不在一开始与敌展开决战呢?主要原因赵国的胡服骑射虽然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兵,但是规模相对于匈奴骑兵仍是小巫见大巫,而且长平之战后赵国精壮悉数殁于长平,兵力匮乏,没有实力跟匈奴正面抗衡。此外,如不示弱于对手,反而引起对手的重视,想要击败匈奴就难得多了,毕竟赵国的国力经不起长时间的消耗,中原的局势也不可能让李牧长期跟匈奴相持。
李牧经营赵国北地形势图
五、践行“上兵伐谋”,丰富了孙子兵法中的“不战屈人之兵”的内涵
李牧的抗击匈奴策略是典型的“上兵伐谋”,避免与匈奴的长期拉锯战,使长平之战后的赵国免于再次的过度消耗。凭借自己的军事指挥能力,李牧是有能力与匈奴抗衡的,与匈奴的作战也会取得类似后期抗秦战争中的大胜,但是很难一战聚歼匈奴主力,使其伤筋动骨。“人怕出名猪怕壮”一旦李牧对匈奴作战取得一次大捷而无法歼灭其主力,匈奴肯定会重视并研究李牧,李牧再想打垮匈奴就必须要向卫霍那般深入大漠,寻歼匈奴主力,这是赵国国情所不允许的。
《孙子兵法·谋攻》曰:“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孙子认为战争能够取胜的最佳方法是谋略,其次是外交,再其次是战争,最后才是攻城。
抵御匈奴的目的是保护赵国财产国土不受匈奴掠夺和侵占,而战争实际是政治斗争的延续,李牧的“示弱”和“蓄势”通过“不战”就达到这一政治目的,匈奴每次无功而返,实际就是李牧在战争上的胜利,这一胜利是“不战而屈敌之兵”,是小成本而且人道的胜利。靠的完全是谋略,即没有借助外交斡旋,也没有开战。从这个意义上,李牧战略是符合孙子兵法的定义,只是李牧的“示弱”和“蓄势”是“谋守”而非“谋攻”但是孙武的“谋攻”和李牧的“谋守”都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精髓。
六、给后世人抗击游牧民族入侵提供绝佳范本
“敕边兵,谨守备,蓄锐以待敌,待其自至,然后击之”,成为了魏尚、狄仁杰等后世名臣抗击北方胡人的常法惯技。
汉武帝效仿李牧抗击匈奴策略的马邑之围最终失败
(一)屯田制一直为后世所效仿
汉武帝时期卫青、李息出云中以西至陇西,收复河南地,汉庭设朔方郡和五原郡。打通河西走廊后设置河西四郡,并下令募民屯田,建立了反击匈奴的前沿基地。为以后的出击匈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屯田强边为汉朝抗击匈奴、经营边境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和李牧经营雁门是一脉相承,是李牧给后世的政权提供蓝本。
其中典型就是将屯田制推向高峰的曹操,曹魏屯田的规模和作用之大却是举世无双。
【公曰:“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是岁,乃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例置田官。】——《魏书》
王夫之评价屯田制说“曹孟德始屯田许昌,而北制袁绍,南折刘表;邓艾再屯田陈、项、寿春,而终以吞吴;此魏、晋平定天下之本图也。”
屯田强边不但用于中原王朝与游牧政权的战争中,中国内部军阀混战、群雄逐鹿时,也能灵活运用该战略,比如汉末三国,曹操和孙权都在边界地区大规模移民屯田养兵,蜀汉也曾模仿,只不过规模较小。直到今天,新疆地区仍驻扎着庞大的生产建设兵团。
(二)抗击匈奴的战术被后世广泛应用
李牧抗击匈奴采取大兵团多兵种联合作战和“以步制骑” 首先其利用了车兵的厚重以及弩兵部队的远程*伤力,将车兵置于前沿让骑兵无法突破车兵的正面防线,利用弩兵的远程*伤力对匈奴进行远程打击,然后联合两翼对匈奴采取包围之势,骑兵随时机动作战。此战术被后世的抗匈奴名将多次重复使用,后世秦将蒙恬统领三十万的超大兵团,使用天下无双的秦弩,击退匈奴收复河套,蒙恬使用的弓弩无论其质量和数量较之李牧有过之而无不及,秦弩是秦军对匈奴作战胜利的关键。西汉李陵遭遇匈奴时将军队驻扎在两山之间,同样以战车作为营垒,也是大量使用弓弩,以五千之兵抵抗数倍于己的匈奴骑兵多次进攻。卫青在大漠遭遇匈奴骑兵时,师法李牧使用步兵战车环营筑垒抵抗骑兵冲击,同时配以骑兵和步兵和匈奴炸开决战,也都体现了多兵种协同作战的精神。
秦朝抗击匈奴大量使用弓弩
(三)谋划全局的战略思维为后世所借鉴
北方游牧民族能大规模袭扰中原政权边境,大多是中原地区时局不稳,兵疲民穷。此时上策便是避而不战、休养生息。待双方实力发生扭转时,做出周密的部署与准备,建立强大的骑兵保证对抗不落下风;确保补给畅通,准备大量的钱粮与军马;做全局的谋划,寻机歼灭敌人主力。采取类似做法的主要有两汉休养生息后反击匈奴之战,李唐王朝和突厥的渭水之盟,唐朝初显“贞观之治”时便遣李靖、李勣直捣突厥巢穴。这说明李牧抗击匈奴的策略,也一直为后世所沿袭和采用。
只是李牧的高明之处在于防守得当,匈奴一无所获,西汉则是和亲,李唐则是订立盟约,后两者都带有屈辱色彩,匈奴和突厥仍常常劫掠边关。西汉、李唐与李牧的戍边成果也是高下立判。后世朝代在对抗北方游牧民族少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案例,往往是与之陷入长期的拉锯战中,结果就是极大地消耗国力。西汉武帝曾想通过马邑之围一劳永逸解决匈奴扰边问题,但是却宣告失败。
七、守卫华夏免遭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
匈奴对中原的袭扰问题由来已久,匈奴一直是秦、赵、燕三国北部的强敌。秦国和燕国只修建长城抵御,秦灭义渠后,义渠故土之一的河套地区一直为匈奴窃取,秦国忙于战国争霸,加之赵国的云中郡也是秦国本土的天然屏障,秦国一直对匈奴采取绥靖政策。匈奴南下劫掠取道云中、雁门两郡最为便捷,雁门郡则屏障赵国本土,赵国就首当其冲了。所以李牧抗击匈奴名为保卫赵国社稷,实则是保卫华夏免遭游牧民族的侵袭,如果没有李牧在北方抗击匈奴,后果对中原诸侯国而言都是不堪设想的。
李牧战胜匈奴前赵国、秦国北方直接暴露在游牧民族的锋芒下
第一,战国七雄秦国最强,但是相对于游牧民族,中原各国普遍出于弱势,不论是春秋初期灭西周的犬戎,袭扰燕国的孤竹国还是秦国西北边陲的义渠,都是中原诸侯挥之不去的梦魇。秦灭义渠前后历经四百年,变法后的秦国国力大增,期间名将有樗里疾,司马错,白起,但军事上一直没有彻底剿灭义渠,最终还是宣太后剿抚并用,改变正面征讨义渠戎国的策略,采用怀柔、拉拢、腐蚀的政策,以堕戎王之志,义渠这才在秦国的糖衣炮弹下亡国。强秦对付义渠小国尚且如此艰辛,更何况面对的是日益强大且实力远超义渠的匈奴?
第二,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已经几百年了,各国士人的家国情怀不是那么强烈,经常出现本国人出仕他国,后又引兵攻打母邦的情况,比如吴起、范睢、孟尝君等等,当时中原尚未一统,世人缺乏华夏的归属感,加之七国混战早无道义而言,敌和友的转变也是瞬间的事情,当中原遭遇蛮夷入侵时,诸侯各国绝无可能同仇敌忾的可能。如此一来中原各国很容易被各个击破,战国时期的局势就会更加复杂,统一进程将会更加漫长,社会的发展将遭遇更大的外来阻力,华夏文明戛然而止也不无可能,这对于中原文明来说是个毁灭性的灾难。
李牧击败匈奴后拓地千里,屏障秦赵北方免受匈奴*扰
八、稳定赵国北方边境,及时腾出力量南下抗秦
赵国的主要敌人是秦国和匈奴,两股势力在北方和西方极大地牵制了赵国的有生力量,赵国也是疲于应对,长期两线作战加剧了赵国军事斗争的严峻形势,而且其他诸侯对赵国也是虎视眈眈。长平之战后赵国国内精锐损失殆尽,朝堂嫉贤妒能,排挤走廉颇等贤良,此时赵国有识之士仅李牧一人而已。秦国的兼并战争也拉开序幕,韩赵首当其中,所以尽早解决匈奴边患是赵国得以腾出力量参与中原角逐的关键,如果同匈奴的战争进入拉锯战,赵国再无有生力量抵抗秦国的频频进攻,赵国的命运,必将危如累卵,九死一生。
抗击匈奴胜利是李牧南下抗秦的前提和基础
好在天纵英才的李牧一战定乾坤,不仅一劳永逸的弥除边患,还为虚弱不堪的赵国训练出一支精锐的边防大军,为赵国逐鹿中原提供了资本。赵悼襄王元年赵国派李牧攻打燕国,取武遂和方城。七年后在宜安之战大破秦军,秦将桓齮仅以身走。李牧因功得封“武安君”,秦军大败后战争机器被迫停了三年,后李牧在番吾之战中再次击败秦军,两次力挽狂澜,救赵国社稷于将亡。
倘若李牧没有及时击败匈奴,赵国灭亡日期将大为提前,和秦朝、明朝一般亡于内忧外患。秦朝因匈奴袭扰不断,不仅大修长城而且被迫屯三十万精锐于边关十几年,终其一朝没有解决边患。秦末农民起义如火如荼,数十万精锐被匈奴牵制的动弹不得,间接导致秦王朝覆灭。明朝精兵强将则被迫驻扎在山海关一线防备满清,粮饷消耗极为庞大,极剧加重了农民的负担,饥民四起,义军横行。明朝从此陷入两线作战的死循环,李自成攻入北京时,明朝最具战斗力的关宁铁骑被满清死死牵制于山海关不能回救京师。赵国作为一个偏居一隅的诸侯国,决不能与大一统的秦朝、明朝相提并论,如果陷入和游牧民族的相持中,结局惨于前者是一定的。
李牧抗击匈奴历时不过十年,毕其功于一役,歼灭匈奴铁骑十几万,匈奴十几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李牧乘胜降服襜褴、东胡、林胡等少数民族,拓地千里。反观秦蒙恬,两汉卫霍、窦宪倚仗国力之强,兵力之盛,时间之久最多不过歼灭匈奴七万余人,且未能彻底解决匈奴寇边问题,不得大修长城或者糜费钱粮兵马深入大漠寻歼匈奴主力,造成国内空虚,矛盾四起,间接导致王朝的灭亡。众所周知,西汉国力远强秦朝,统一的秦朝国力强于秦国,秦国国力远强于赵国。虽然西汉时期匈奴实力非战国时期的匈奴可比,但是两者的力量差距也是远小于西汉和赵国的实力对比。如上我们可以看出李牧以最弱小的实力,取得最令人骄傲的战果,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实乃抗击匈奴第一名将。
综合说来,李牧是个全才,军事上有别于白起的善攻坚,廉颇的善守,常遇春的善于突袭。李牧与匈奴对峙,可固守,能主动出击,一举歼灭,与秦军作战,可长途奔袭。守必固,攻必取,真正做到了“疾如风,徐如林,不动如山”,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是练兵奇才,安邦定国的贤臣,经略代雁,北地长治久安,物阜民安,极受国民爱戴。跟部下同甘共苦,生死与共,将士皆为期马首是瞻。
李牧不单是将才,还是治国安邦的贤臣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