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4年3月31日,第六次反法同盟联军攻陷巴黎,战争结束。这次战争引发欧洲形成新的秩序——维也纳体系(此处可至1815年6月9日的维也纳)。
国际秩序往往都是在大战后产生的。
类似的还有三十年战争后,欧洲形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此处可至1648年10月24日的明斯特),被视作现代国际关系的开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了并不稳定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也因此有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及之后建立的雅尔塔体系(此处可至1945年2月4日的雅尔塔)。
拿破仑在世界军史中有战神之名,战无不胜,连续瓦解欧洲各国组成的五次反法同盟。但为何这一次失败了呢?
第六次反法同盟由奥地利、普鲁士、俄罗斯、瑞典、大英帝国、莱茵联邦的个别邦国组成。
人们往往更容易观察到战场上的胜败,于是将拿破仑的失败归因于俄国寒冷的天气和决定胜败关键的莱比锡战役的具体战术等。
其实,战场上的胜负,主要取决于各国包括经济、军事、外交等综合实力的较量。
首先谈谈经济层面,法国国家信用*。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战争拼到最后拼的是更是财力。一国打多国的法国,在拿破仑连年征战中逐渐被拖垮。事实上第六次反法同盟战争,最初也起源于一场贸易战。
贸易战的主角双方是宿敌英法(此处可的1558年1月7日的加来)。
当时英国和法国分别称霸海洋与欧陆,拿破仑也曾挑战过英国海洋霸权,但在特拉法加海战中惨败给英国海军上将纳尔逊(此处可至1805年10月21日的特拉法尔加)。拿破仑希望凭借己方的大陆优势,祭出“大陆封锁”策略,禁止欧陆与英国做生意,通过贸易战击溃英国。
大陆封锁政策示意图,红线内为大陆体系范围
但英国的经济底子更好,封锁战术反而使得法国与殖民地的贸易遭受巨大损失。此外,欧陆的俄国虽然在第四次反法战争失败后被迫加入了“大陆封锁”,但俄国的经济早已与英国密切相连,且不说俄国人喜欢的烈酒,就拿糖来说,进口额是烈酒的五倍,俄国极度依赖英国在加勒比海的殖民地。
“大陆封锁”在俄国这里被突破,而这也是拿破仑远征俄国的原因。
贸易受损,就只能通过在统治区内收税来筹钱了。在前几次反法战争中,拿破仑还能通过在新征服的土地弥补战争花销。但领土的扩大也意味着要维系漫长的战线,镇压各地的叛乱,花销必然增加。无奈的拿破仑,开始增加苛捐杂税。
拿破仑最初坚持不增加人民的财政负担,只收取直接税而取消间接税。可几年战争下来,这种政策难以执行,他开始寻找更多的收入。1804,他以统一税的名义恢复了间接税,不久又增加了盐税和海关税。
其实,如果法国国家信用可以的话,或许可能通过金融手段,例如发国债来度过危机。但此前的法国财政大臣约翰·劳曾通过股票金融手段对老百姓进行了一次“诈骗”。后来股价大跌,老百姓成了被割的韭菜,这件事几乎透支了法国的国家信用。
此时法国在经济上已处于崩盘边缘。
其次谈谈军事层面,法军远征俄国大伤元气。
对第六次反法战争一直有个传言,即盟军之所以能战胜拿破仑(此处可至1804年12月2日的巴黎)是因为三个法国人将拿破仑军事上的弱点告诉了反法同盟。
这三个人并非无名之辈:法国莱茵军团司令莫罗、前法国国防部长,瑞典国王贝尔纳多特和拿破仑决策核心关键人物若米尼。而所谓的弱点和计谋,即不要和拿破仑直接对抗,而重点攻打他身边的将领。
贝尔纳多特因战功卓著,1804年被拿破仑晋封为帝国元帅。后来他意外地获知被选为瑞典国王卡尔十三世的义子、继承人,并于1810年被选为新任储君并监国,以大元帅衔统帅瑞典军队。拿破仑本意通过他控制瑞典,却没想到他加入了反法同盟。
不过这是典型的从结果倒推原因。从战场上看,1813年秋季的几场战斗,盟军的确重点攻击了拿破仑各地的将领,结果是法军惨不忍睹,甚至有拿破仑为救援各处骑死了好几匹马的故事。但真实的历史是直到1813年春季,法国元帅仍不乏独立指挥并取胜的战绩。而究竟是这一战略是盟军先提出的,还是“叛徒们”给盟军的计策,更是在两可之间。
一切都只因大家太过神话拿破仑了,因此才会更相信拿破仑败给了叛变和“诡计”,而非正面败给了战场上的盟军。
拿破仑苦战于俄国的冰天雪地之中,因战死、饿死或冻死而损失了37万人的军队,及20万人被俘虏。
真实原因是,拿破仑远征俄国失败后,他的十几万主力大军仅回来3万人,虽然立刻又组织起一支几十万的军队,但这两支军队的战斗素质和经验可无法相提并论(此处可至1812年9月14日的莫斯科)。
另外就拿决定拿破仑命运的莱比锡决战来说,盟军33万人也远超法军的19万人。客观上的实力差距才是拿破仑失败的真正原因。
最后谈谈外交层面,失去了俄国和奥地利两个盟友。
在第六次反法同盟组成前,法国在欧洲大陆上并非没有盟友。除了德意志地区小邦国外,还主要有两个盟友:俄国和奥地利。
1807年7月第四次反法战争后,战败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被迫与拿破仑签署提尔西特条约,与俄国结盟(此处可至1777年12月23日的莫斯科)。前文提到俄国此后加入大陆封锁对抗英国,法国则承诺帮助俄罗斯对抗奥斯曼土耳其。
第七次俄土战争爆发于1806年-1812年。最终俄国胜利,签订布加勒斯特条约,俄国吞并摩尔达维亚东部领土比萨拉比亚。图为阿索斯之战后的俄国舰队。
然而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和拿破仑一世在欧陆问题上持差不多的观点:只应该存在一个强者。不甘身居拿破仑之下的亚历山大一世,忍辱负重4年,终于在1811年决定反抗,与英国结盟并退出大陆封锁。
奥地利则是在第五次反法战争后选择臣服于拿破仑的。当时奥地利再无神圣罗马帝国的光彩,沦为欧陆二流国家。时任奥地利外交大臣梅特涅认为挽救奥地利,就必须把尊严和原则都扔掉。于是在闻听到拿破仑看上了奥地利国王的路易莎公主后,积极撮合这场婚姻(此处可至1806年8月10日的巴黎)。
据说,梅特涅的妻子在一场舞会上遭遇拿破仑,对方无礼地询问她,自己是否可以求娶奥地利的路易莎公主。图为玛丽·路易莎。
可困难就在于,奥皇弗朗茨二世向来宠爱女儿,不肯委屈她下嫁 “科西嘉岛暴发户”拿破仑。梅特涅则给奥皇分析利弊,称这场婚姻本质上是缓兵之计,否则你的王位恐怕就没了。并且他从来没真的把拿破仑看做奥皇的女婿,还告诉奥皇,奥地利和法国迟早是有一战的。
所以,在拿破仑远征俄国时,梅特涅假意配合拿破仑,实则组织起一支只听命于奥皇的军队。而在拿破仑从俄国败退巴黎后,梅特涅表面劝拿破仑投降,实则是向拿破仑下最后通牒。而在此时,包括俄国、普鲁士、瑞典等国的第六次反法同盟逐渐壮大。法国在欧陆除了附属国外,再无朋友。
奥地利被法国征服后,无法组织自己的军队。而梅特涅巧妙的以配合法军为由,在拿破仑的认可下将奥军*。图为奥军总指挥,第六次反法联军总司令卡尔·菲利普·施瓦岑贝格亲王。
图为1813年6月26日,梅特涅同拿破仑进行了一场9个小时的所谓“外交上的滑铁卢战役”。临走前梅特涅说:“陛下,你是输了……现在我要走了。我认为你是输定了。”
最终法国将赌注压在莱比锡的决战上。而就在双方僵持不下之际,梅特涅以领土为诱惑,促使法军重要友军——巴伐利亚军队反戈,共同截断拿破仑退路,法国战败。此后盟军一路推进,1814年3月31日攻陷巴黎。
回头去看法国大革命以来的多次反法同盟战争,各国实则争夺的是欧洲未来秩序的样子:是大一统还是多极制衡。英国奉行大陆均衡政策,梅特涅喜欢均势外交,于是双方联合欧陆各国制衡强大的法国;后来法国战败,英国和奥地利不愿太过打压法国,于是又选择联合法国制衡强大的沙皇,体现了“弱势结盟”的历史规律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