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当今世界上响当当的大国,一个“霸气”的国家。如果要追溯俄罗斯的“霸气”发家史,不得不提及历史上的彼得大帝,即彼得一世。是他领导俄国改革,改变了落后的国家面貌;是他带领俄国于1721年打败北欧霸主瑞典,从而使得俄国获得出海口的同时成为欧洲大国;是他建立起“俄罗斯帝国”并且为帝国的第一位沙皇。更重要的是,他开启了俄帝国的扩张与霸权之路。
在其死后数十年,另一位杰出的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继承了彼得一世的国家政策,而且发挥到极致。在她的领导下,俄帝国不但夺取了南方出海口,实现了彼得一世的“黑海出海口梦想”,而且还通过主导瓜分波兰使帝国领土大大增加以及跻身到欧洲大陆的核心地带,为俄国的“霸权”奠定基础。然而,这时还不是俄帝国最辉煌的时期,叶卡捷琳娜二世去世后不久的一场欧洲大战最终把俄罗斯帝国送上欧洲大陆的“王位”。
叶卡捷琳娜大帝
这场战争就是历史上众所周知的拿破仑战争。一般大家谈到这场战争关于俄国的内容第一反应是想到拿破仑远征俄国失败,最终结束了拿破仑帝国的辉煌。但更重要的是在这场战争之际俄帝国获取了巨大的利益,并且在战后成为了欧洲大陆上的王者。
拿破仑战争成就了两个大国的“霸权”,即英国的海外霸权与俄国的欧陆霸权,也就是在这场战争中获益最大的一是英国,第二就是俄国。也正是这两个侧翼大国在战后主导设计了维持其地位的“维也纳体系”。接下来小编就说道说道俄帝国是如何在这场战争中走向巅峰的。
一、拿破仑战争期间俄国趁机扩张领土,为战后欧陆霸主地位的确立奠定基础(一)俄帝国的扩张政策以及拿破仑战争中法俄结盟带来的机遇
自从彼得一世确立俄罗斯帝国“世界性的侵略政策”以来,它的扩张战略方向有三个:一是南下,主要方向是黑海一带,包括高加索地区,这是通往印度洋的战略要地;二是西进,向中欧地区扩张,瓜分波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不过这条路在瓜分波兰后已经走不通了,再向西进那就到德意志了,俄国知道它是不可能占领这些敏感地区的;最后一个就是北上战略了,之前俄国已经在波罗的海获得了出海口,那下一个重要的战略目标就是芬兰(从彼得一世把首都迁到彼得堡就看得出来,芬兰是他梦想着的地方)。
彼得大帝
以上三个扩张方向有的已经完成了部分目标,如南下与北上,还有机会继续前进。有的已经走不通了,自然就放弃了。而拿破仑战争为俄国进一步采取扩张行动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俄国在拿破仑战争中的角色可谓是举足轻重,同时也经历了两次重要的转变。1806-1807年的第四次反法同盟战争是一次关键的转折。在此之前俄国已经参加了三次反法同盟战争,但对于它来说,虽然同盟失败了,不过俄国本身损失并不大。比如第一次,俄国名义上参加了反法同盟,实际上只是派出几艘军舰参与英国对法国的封锁而已。
但第四次就不一样了,1807年6月法俄两军在弗里德兰进行大战,俄国损失惨重,法国逼近了涅曼河边,直接威胁了俄本土安全。为了解除这种威胁,俄国不得已和法国议和。
1807年7月,拿破仑与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在经历近半个月的谈判后,法俄两国君主签订了《提尔西特和约》。在和约中两国还是相互做了让步,也各自换取了利益所需。法国使得俄国加入了“大陆封锁体系”,而俄国主要获得了拿破仑对俄国扩张的默认,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支持。虽然后来的历史证明双方都只不过是权宜之计,但对俄国来说却是难得的机遇,为俄国扩张创造了条件。
亚历山大一世
此外,两国还在同一天(7月7日)签订了攻守同盟,进一步保障了法国对俄国扩张的支持。拿破仑为让俄国加入“大陆封锁体系”以及避免两线作战,不得不做出一些亲近俄国的姿态。从这点来看,第四次反法同盟战争,俄国虽然输掉战争,但是赢得了政治和利益。
(二)法俄结盟后,俄国趁机发动战争,兼并芬兰
芬兰一直以来都是俄国的眼中肉,对于俄国来说有重要的战略价值,芬兰本身也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前面提过,当年彼得一世迁都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芬兰。此时的芬兰在瑞典控制之下,而法俄两国的结盟就是兼并芬兰的时机。
1808年2月,拿破仑亲自写信表达了法国对俄国兼并芬兰的有力支持,他对亚历山大说到:
您的需要是把瑞典人送到离开您的首都更远的地方去,在这件事上,我准备尽我所能用的一切办法帮助您。
亚历山大知道,这将是兼并波兰最好的机会,错过了就再也没有了。于是,就在收到信不久后,俄国大张旗鼓的进攻芬兰,兼并战争由此爆发了。当年的北方大战瑞典就不是俄国的对手,更何况是现在。俄军进展十分顺利,到了年底就占领了芬兰全境。第二年,俄军还把战火烧到了瑞典本土上,面对这样的情况,瑞典只能与俄国议和。1809年9月,瑞典根据两国和约,将整个芬兰以及阿兰群岛割让给俄国。至此,芬兰成为俄帝国的一个大公国,沙皇还兼任了大公一职,并派总督管理。
兼并芬兰是法俄结盟后俄国获得的一大成果,再一次激起了俄国的扩张野心,趁此机会,它还加快了南下扩张的步伐。
芬兰地图
(三)趁法俄结盟之际,俄国加快速度夺取了比萨拉比亚
了解俄土两国关系的朋友们都知道,从彼得一世开始,俄国为南下扩张已经和奥斯曼帝国打了很多次仗了,在拿破仑战争之前就爆发过五次俄土战争,俄国夺取了很多利益,但还是没能满足它的南下战略需要。
在法俄结盟以前,为了共同对付拿破仑,俄国不得不暂时放下扩张战略,选择与土耳其结盟。双方于1799年和1805年缔结了同盟。然而这只不过是反法的权宜之计,而法俄结盟后就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了。
早在法俄结盟前的前一年,土耳其趁俄国参与第四次反法同盟并且作战失利的情况下就在法国的支持下主动发起了对俄国的战争。法俄1807年7月结盟后,法国调停了双方的战争,俄国因此退出了之前占领的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两公国,但它不甘心就这样放弃。
第二年,俄国趁法俄同盟还存在以及拿破仑正备战新一轮反法同盟战争之际,法国需要俄国的帮助。在这种情况下亚历山大在埃尔富特与拿破仑会谈中,取得了后者对俄国占领以上两公国的承认。俄国趁机会还在,便进一步向土耳其施压,明确要求土方割让这两个地方。最终双方谈不拢,由此再次爆发战争。
1807年的俄土边界
到了1812年,俄军取得很大的胜利,但是局势已经大变了,法俄同盟好像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于是为了尽快抽身,俄土双方签订了《布加勒斯特和约》。俄国只得到了比萨拉比亚,归还了其余占领的土耳其领土。这是因为法俄同盟很快就会破裂,俄国不得已为之。
(四)没有了法国束缚之后,俄国夺取了伊朗大片土地
从俄帝国总体的战略来看,它最终是要将势力范围扩张到印度洋地区,为此它需要打开通往印度洋的战略通道,由此高加索南部的伊朗就是不得不夺取的目标了。
早在1804年俄国就发动了这场战争,而且还得到了英国的一种默认(英国需要俄国参与反法同盟)。但是随着俄国参加的第四次反法同盟战争的失利,俄国对伊朗的战争进程也艰难了。更重要的是拿破仑还于1807年1月与伊朗签订同盟条约,这种情况下俄国不能轻易动弹了。
然而,几个月后的俄法结盟就把这个问题轻松地解决了。法国需要俄国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就管不了伊朗了。俄国的机会又来了。俄国加紧对伊朗的战争,总算在1813年逼迫伊朗签订了《吉利斯坦和约》。
伊朗将达吉斯坦、格鲁吉亚、阿哈兹、卡拉巴赫、巴库等汗国割让给俄国。
除此之外,俄国还在伊朗商业和贸易的特权等。就这样,俄国抓住最好的时机占领了高加索以南的大片土地。
《吉利斯坦和约》的主要内容
实际上拿破仑战争后的1828年,俄国又在与伊朗的战争后夺取了南高加索的部分土地,由于与本文的主题不大相关就不再阐述。
就这样,趁拿破仑战争之际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俄国不停地发动兼并战争,获得了北方与南方的大片土地,而且作为最终的战胜国,拿破仑战争后,俄国依然控制着这些地方,成为最终的大赢家。这些领土的获得为战后俄国确立欧洲大陆霸权地位打下了基础。
二、战争后期击败拿破仑的大军,俄国影响力大增,打通霸权之路从1807-1812年,这是俄法两国结盟的时期。但是前面就提及过,两国之间的结盟都只是暂时的战略措施,并不是长久之计。俄国是迫于第四次反法同盟战败了,也是基于获得法国支持扩张领土的需要才与其结盟的。而法国也是为了让俄国加入针对英国的封锁才给予俄国这么多让步,实际上两国的性质差异大、矛盾太多了,战争早晚会发生。
首先是,拿破仑帝国是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作为封建势力的代表,俄国怎么可能和法国和平相处。实际上亚历山大在与法国结盟后就遭到国内封建势力的严厉反对。
其次,俄国加入拿破仑的“大陆封锁体系”后使其经济遭遇重大打击,失去了重要的外贸伙伴英国,使得俄国经济受损严重,而法国又不能弥补这种亏损,因而俄国早就偷偷摸摸的暗地里与英国来往,对此拿破仑是很愤怒的。
再者,拿破仑在1807年推动建立起一个所谓的“华沙大公国”,极大地刺激了俄国的神经。大家都知道当年就是俄国主导瓜分了波兰,拿破仑整出这么一出来目的还不够明显吗?就是针对俄国的。虽然在《提尔西特和约》中拿破仑不提“波兰”一词,只说是“华沙大公国”,但俄国担心由此会激起波兰的复国主义思想和行动,因此一直耿耿于怀。
华沙大公国所在的位置
在种种矛盾的作用下,双方早就做好了战争准备。1812年6月拿破仑率领60多万大军轰轰烈烈的进攻俄国(1942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选的日子恐怕也是受此启发)。但结果是大败而归。仅仅过了半年左右,到12月底,拿破仑只剩下2万残兵逃回法国。
这场大战役的失败可以说彻底改变了拿破仑战争的局势。在此之前拿破仑势如破竹,好像是打不败一样,英国联合这么多国家,出钱出力都不能打败法国,而这次俄国可以说凭借一己之力就消灭了拿破仑的主要力量,法军损失了63万余人,可以说元气大伤。
而对于俄国来说,这是它自扩张以来第一次打败欧洲大陆最强大的霸权国,对其在欧洲的影响力来说怎么说都是合适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场战争就是俄国取代法国欧洲大陆霸主的较量。为战后俄国霸权打通了道路,俄国顺理成章的走向欧洲政治舞台的中心。
三、拿破仑战争后,俄帝国成为欧洲大陆秩序的主导者——欧陆王者1814年9月,在把拿破仑赶下台后,欧洲各主要国家齐聚维也纳安排欧洲国际秩序。这次大会的主导有四大国,即英、俄、普、奥,实际上起核心力量的就是英俄这两个欧洲大陆侧翼的强国。通过这场战争,这两个国家都成为了一等一的强国。英国在海上和海外成为霸主,俄国在欧洲大陆取得了“从来没有过的地位”。
维也纳会议
这次大会的核心不在于惩处法国,而在于确立新的和平欧洲秩序。这种新秩序主要是确立了两个重要原则。一个是“均势原则”。这是英国参与维也纳会议的核心目标。它要重建一个有利于维持自己海外霸权的欧洲大陆均势体系,避免再出现像拿破仑帝国这般威胁了。因此在最后的《议定书》中,它夺取了法国的大部分殖民地,并且在会议结束后组建了“四国同盟”,以“欧洲协调”模式来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
二是“恢复欧洲旧秩序”。对于俄国,此时的欧洲大陆没有一个国家能与之相比,不论是军事力量还是政治影响力,俄国都是一等一的,其余的差的太远。因而亚历山大一世沙皇亲自出马,他的目标是保证俄国此时获得的优势地位以及霸权。在俄国的主导下以及法国杰出外交家塔列朗的“正统原则”影响下,欧洲大陆普遍恢复了旧有的封建王朝。
此时的俄国已经成为维护欧洲大陆封建秩序的核心力量,在俄国的影响下整个欧洲大陆基本上又恢复到原来的秩序中了,这也是俄罗斯帝国称霸欧洲的基石。此外为了团结一致共同维护欧洲封建秩序,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亲自组建了俄普奥“神圣同盟”,后来大部分欧洲封建国家加入。这样俄国成为了欧洲大陆上的王者,最强大的“封建君主国”。
神圣同盟.
此时的德意志处于俄罗斯帝国的影响之下、欧洲大陆的封建正统秩序主要依靠俄国来维护,这一点后来的历史充分证明了(后来的欧洲大陆上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而多次爆发革命,就是俄国为首镇压的)俄国因此达到了其帝国时代的权力巅峰,坐上了欧洲大陆上的“王者之位”,主宰者欧洲大陆上的“一切事务”。
维也纳会议制定了欧洲战后安排,它们很大程度上是在近百万俄国陆军的威影笼罩之下做出的,依据的基本原则之一是亚历山大一世为其头号旗手的正统主义,而他倡导组建的神圣同盟成了20余年里欧陆政治的首要主宰。
这句话简明扼要的就说出了拿破仑战争后俄国的欧洲大陆之“王者之气”,它清楚的说明了俄国在战争后成为了欧洲大陆的领导者。
当然,这种情况只持续了二十来年就被摧毁了。到1853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帝国走下坡路了。历史又开始了新的大国崛起模式(德、美、日的崛起)。
四、概述总结
通过以上内容介绍,我们可知拿破仑战争在俄国崛起的过程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在此之前的俄帝国虽然在彼得一世和叶卡捷琳娜而是的“奋斗”下成为了不可忽视的欧洲大国,取得“骄人的成就”。但依然正在欧洲大陆侧翼影响欧洲,更谈不上主宰欧洲事务了。
然而,突如其来的拿破仑战争给这个侧翼大国带来了新的生机。俄罗斯帝国不但没有在于拿破仑战争的失败中受损,反而借助法俄结盟的机会扩张了大量领土,俄罗斯帝国疆域达到巅峰状态。这种庞大的领土以及其带来的地缘影响,奠定了战后俄罗斯称霸的基础。
拿破仑战争后俄国的欧洲边界
在拿破仑战争后期又击溃了拿破仑数十万大军的进攻,彻底消耗量拿破仑的元气,使俄国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影响力极大的提高,为其战后称霸欧洲打通了道路。最后在战后俄国主导设计了维也纳体系,并且成为欧洲大陆封建势力的“总代表”,俄罗斯帝国走到了其一生中最辉煌的时代,成为欧洲大陆的“王者”。
参考文献:《国际关系史(近代卷)》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 、《大国外交(从拿破仑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