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着视帝胡歌、影帝吴京的演技和颜值去看的《攀登者》,谁曾想却被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突击队和后勤保障队的工作法所吸引。剧情跌宕起伏,不断带领观众领略珠穆朗玛峰的白雪皑皑,也不乏大自然得天独厚的神奇力量,雪崩便是不可回避的一大难题和考验。
当然也不乏紧张刺激的视觉效果,影片一开始便给人一种触目惊心的视觉体验,短小彪悍的把第一次登顶的大体情况交代得明了,也捎带着遗憾中的温情。同时影片中的主角大咖云集,吴京、张译、胡歌、章子怡、陈龙、成龙、井柏然都是顶级实力派演员,可想而知演技方面绝对是有保障。
影片主要讲述了国家登山队两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第一次是1960年,以方五洲担任队长,但因为方五洲为了救曲松林而放弃摄影机,致使登顶的他们得不到世界的认可;第二次是1975年,以李国梁为队长(用命保住了相机),终于在峰顶插上五星红旗,留下了登顶影像资料,获得世界认可。
看完这振奋人心的电影,为登山队员的不屈不挠和艰苦卓绝赞叹不已,也为大自然鬼斧神工下的旖旎风光惊叹不已;更为登山队的团队合作使用的OKR工作法拍手叫绝。在那样艰难的时代,依然饱含热情,竭尽全力完成使命,为国争光实属难能可贵。
接下来本文以《攀登者》中的登山队为例,探讨团队合作中OKR工作法,以及该工作法下的3原则,助力团队攀高峰。
那么,什么是OKR工作法呢?
在克里斯蒂娜沃特克的《OKR工作法》一书中写道:
OKR是一种战略目标任务体系,是一套明确目标并跟踪其完成情况的管理工具和方法,由英特尔公司发明。O是指Objectives,KR是Key Results,OKR就是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即目标与关键结果法。OKR由一个需要极致聚焦的明确目标和量化该目标的数个关键结果这两大主要部分组成。
简单点说,按照英文的字面理解,OKR工作法其实就是先定一个目标,再按照目标找出实现这一目标的几个关键点,分配好各部门的工作,继而让每一个成员都有共同的使命感和凝聚力,一同完成目标。
结合电影的情节,我们不难知道登山队使用的OKR工作法内容大致是:
O目标:挑战世界之巅,登顶珠穆朗玛峰
KR目标与关键结果:成功登顶,用摄影机记录获得世界认可,完成使命,为国争光
但哪怕制定了O,计划好了KR,要实现攀高峰的美好愿景,还需要推动关键任务的基础事项:团队凝聚力、队员身体素质、硬件设备质量、后勤保障情况等等。这些虽然不能被纳入到关键结果中,确实实现关键结果的基础,因此也至关重要。
就拿影片中的剧情来说,方五洲和曲松林们第一次登顶成功后留下的巨大的遗憾和不可调和的矛盾,始于队长方五洲为了救曲松林,在千钧一发时刻放弃了摄影机。致使他们费劲千辛万苦却无法获得国际认可,在曲松林心间留下的是自责和怨恨,在方五洲眼中是兄弟的手足情。
到第二次重新组建团队登顶,曲松林自告奋勇当了登山队大队长,拥有总指挥的权利,而方五洲退居成为突击队队长,一切听从曲松林的指挥。重新组队后的第一次登山失败,第二次登山牺牲了李国梁,曲松林终于打开心结,但也充满了对一意孤行的悔恨,和多年来折磨方五洲的惭愧。
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在一个团队中一旦有两个人彼此之间有不可调和的心结,那么这个团队的发展一般都不尽人意。毕竟终点虽然是同一个,但路途中总是磕磕碰碰,难免伤筋动骨互相伤害。
作为硬汉的曲松林和方五洲虽然从来没有开口谈及过彼此间的隔阂,但曲松林有意无意间透露出的火药味,可以瞬间将团队炸得四分五裂,甚至夷为平地。可想而知,在两位顶级的团队*间常常擦枪走火,队员们又会过得有多好呢?所以,登山队屡屡受挫,其实不难理解。
直到李国梁坚持了曲松林灌输给他的理念:相机比命重要,导致李国梁葬身雪海,曲松林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决定和一意孤行有多么的荒唐,多么的非人道,那可是一个年轻而又充满朝气,前途无量的鲜活生命呀。
从曲松林用残疾的躯体死命咬牙一步步拖着李国梁来到了基地时,那句埋藏了15年的话,终于满眼悔恨的对方五洲说“兄弟,我错了”。
这样的代价太大了,也太令人心痛了,可值得庆幸的是,曲松林低头了,方五洲重新抬头做人,登山队重振旗鼓。为避免再次出现类似的惨烈代价,方五洲听从气象学专家徐缨的建议,等待珠穆朗玛峰的窗口期,重攀世界之巅。
认真总结后他们成功登顶的原因,其实就是遵从了OKR目标下的3个原则:
我们都知道“无规矩,不成方圆”,在一套方法体系中,原则当然也就是至关重要的。
这一点,无论是1960年的登山队,还是1975的登山队,都做到了。其实这也是我们国人每个人心中都流淌着的家国情怀。无论在哪个年代,肩负使命的国人,哪怕明知是重担压得他艰难,他依然也会砥砺前行。
登山队的一贯目标是“我们自己的山,我们自己登”,所以,在外界下定论说珠穆朗玛峰是无人能够登顶的山峰时,他们在一片质疑和哗然声间,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国人的高峰,中国人自己登顶了。
影片中,曲松林在训练基地里跟年轻人演讲过一次,方五洲在队员觉得教练要求的体能训练标准根本没人达得到时,用自身实力证明这个标准可行。
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用打鸡血般的热情定好目标后,往往只能坚持三分钟的热度,比如减肥、练习书法、运动健身、学习新技能……目标往往明确具体,但常常不了了之,其实最关键的是在最想放弃的时候没有鼓舞自己在坚持一天、再坚持两天。
很多事情,往往都是在每一次想放弃的时候,再硬撑一两次,不知不觉间便成为了一种习惯。
不知道发现了没有,我们总是会在最后期限来临前最具爆发力。最明显的莫过于考试的时候,平时一两道题做上三五个小时似乎习以为常,但在两个半小时的考试时间里,把二三十个题做好,根本不在话下。
就像影片中的登峰一样,为什么那么多人会那么紧张必须要在二三天内快速前行,迈向第一台阶(8500米),第二台阶(8680米),因为每一年登珠穆朗玛峰的最佳时间就那么短暂,错过了,要么再等一年,要么再等好多年,直到下一个窗口期的来临。
窗口期是最佳的登峰时间,否则其余时间会有雪崩、大强风暴、急剧低温等等恶劣天气。我们生活中也是这样,很多事情一旦错过了,就很难再重新回来,哪怕可以重来,早已物是人非。
世间最公平莫过于时间,无论金钱地位、身份高低、年龄大小,给每一个人的不多不少,一律平等。而拉开人与人之间距离的也是时间,有人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目标实现到最大化,有人拖拖拉拉,在以为无限的时间里将目标丢到九霄云外,直到最后期限来临时才手忙脚乱,幸运时勉强达标,不幸时沦为垫底。
可不论如何,任何事情最有助于实现目标的方式是制定时间限制,有限制,才有压力,也更有动力和张力。有紧迫感,实现目标的效率也才会大大提升。
影片中,对这部分的诠释可以说是细致入微。登山队彼此分工明确,突击队在前登山,气象专家紧跟其后,测量气温,预测未来天气;后勤队时刻做好应急准备,刻不容缓;大本营随时随地关注前方队员的情况,转接气象信息,安抚情绪……
影片中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恪尽职守,可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的是越俎代庖的例子。工作遇到麻烦,找别人帮忙,自己当甩手掌柜,出问题了立刻推卸责任;妈妈恨不得为你做好所有事情,小到挤牙膏,系鞋带,大到选专业,找对象;项目负责人分配下去的工作,恨不得帮员工做好一切,从头管到脚,最好累死累活却显著甚微,甚至惹得员工不满……
影片中有一个最大看点,方五洲在曲松林命悬一线的时刻,扔掉了曲松林的相机,导致他们第一次登顶得不到国际认可,方五洲被曲松林记恨了起码15年。这个设定很巧妙,方五洲是站在“以人为本”,生命高于一切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曲松林是站在使命胜过所有的角度记恨方五洲。
可能我们现在体会不到曲松林的那种刻骨的遗憾,因为他的命,让团队的心血白白浪费,让世界看不见中国的付出和成就,这种痛,这种自责,旁人无法感同身受,方五洲也不能。
但透过事情的表面看事物的本质,这件事情,方五洲站在仁义上越俎代庖,替曲松林拿主意了,其实真正的选择权掌握在曲松林自己手中。方五洲作为施救者,他根本体会不了被救者曲松林的悲痛,对于一个使命感强的人,使命胜过所有,包括生命,而当时的曲松林根本来不及选择。
所以,认真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多少是因为“好心办坏事”造成了“狗咬吕洞宾”的局面,起码有百分之八十,甚至更多。
这些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别人的人生,由ta自己掌控,无论关系多铁,多亲近,越俎代庖只会害人害己。
结语:电影《攀登者》是一部有着文艺气息又不失商业气质的国产好片,不同于吴京前期的《战狼》系列,虽然也有动作情节和硬汉形象,但这部重在描述团队合作和英雄使命感。
透过影片我们可以学习到登山队的艰苦卓绝,也可以领略到珠穆朗玛峰的壮观秀美,但也不要忘记学习登上对的OKR工作法:目标、目标与结果关键法,只要用这3个原则:鼓舞人心的明确目标、合理的时间限制、分工明确,恪尽职守,相信不论是企业的高峰,还是人生的高峰,都可以攀登。
愿你我可以将OKR融会贯通到各个领域,提升自己,遇见更美好的未来。
——END——
您的点赞,我的动力,欢迎关注。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