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阿小将有何用意?

曲阿小将有何用意?

首页战争策略曲阿小将更新时间:2024-05-11

稍微回顾一下古代侦察作战的特点,我们就知道:关于“曲阿小将”,是咱们想多了。

神秘的“曲阿小将”

《三国演义》有这么一个桥段。

孙策率程普、黄盖、宋谦等十三骑前往侦察,被刘繇军发现。

太史慈踊跃而出:“此时不捉孙策,更待何时?”披马出营:“有胆气者,都跟我来!”

诸将都不动,只有一小将说:“太史慈真猛将也!吾可助之!”拍马同行。众将皆笑。

随后,触发了“太史慈酣斗孙策”的剧情。

细心的读者在这段故事中,发现了一个“神人”:“曲阿小将”。

孙策与太史慈酣斗良久时,“曲阿小将”是不是一个人力斗黄盖、程普等一众东吴猛将?

果然如此,那曲阿小将就很可能是实力超出吕布、马超的三国第一猛将呀!

其实,后人想多了。

“曲阿小将”,向正史致敬

“曲阿小将”,并非演义编出来的一个人物。

《三国志.太史慈传》记载:当时,太史慈带骑卒一人,正遇孙策率领的十三骑兵,“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

所以,“曲阿小将”,并不是老罗自己编出来的一个人物,而是正史中确实存在的。

如果只是小说演绎,那可能是小说家不小心编出了一个漏洞。

现在,既然是正史记载的严肃事件,那么,就可能是我们后人自己“想多了”。

那么,这位“骑卒”,是不是真的一个人抵挡了黄盖、韩当等一众猛将呢?

想多了···

侦察遭遇战

《三国志.太史慈传》记载:当时,太史慈因为与刘繇同郡有交情,太史慈前去拜访故交时,正好赶上了孙策来攻。

有人劝刘繇以太史慈为大将,刘繇不肯,只让太史慈“侦视轻重”。

太史慈侦视时,正好遇到了孙策率领的十三骑,触发了“剧情”。

这是一场“侦察遭遇战”。

侦视轻重

孙策对刘繇之间的战役,规模在数千上万人,一个“二人组”是不可能完成“侦视轻重”任务的。太史慈所统领的侦察部队绝对不只是这2人组。

但是,火力侦察,不可能军队集于一起,必然是分为若干小组,疏散、隐蔽行动,但又保持相互支援的便利。

太史慈与一骑卒,只是其中一个侦察小组,可以想象的是,周边一定是有其他小组的。

“三先”,太史慈的战术素养和胆识

遭遇战,讲究“三先”:先敌发现,先敌展开,先敌进攻。

双方都是仓促投入作战状态,先动手的一方,往往能打乱对手部署,赢得主动。

太史慈选择是:“慈便前斗,独与策对”。

抢先动手,直扑对方的主将,试图上演“一骑讨”!

如果孙策武力稍微逊一点,太史慈就“擒贼擒王”了。

不过,孙策不是吃素的,二人斗了起来。

孙策刺太史慈的马,并夺得太史慈项上手戟,太史慈也夺得孙策的头盔。

从格斗动作看,双方都不是*死对方,而是力求生擒。这是侦察遭遇时的基本动作。

太史慈与孙策争斗时,其他人在干什么呢?

“小将”在做什么

《武经总要.卷五》提到:侦察部队卷起旗帜来,见敌军时,展开旗帜。以旗的颜色、旗语,汇报敌情。

作战触发地点在刘繇军营地附近,见旗语后,不但附近其他侦察小组可能迅速投入战斗,就连附近驻军也可以迅速抵达。

太史慈扑上去后,“小将”当然要展旗汇报的,不然叫什么侦察呢?

而对于韩当、宋谦等人来说,情况要复杂一些。

孙策与太史慈干上了。

以他们对孙策战斗力的了解,是不必担心孙策单打独斗的。

值得他们担忧的是迅速赶来的其他敌军小组及正在赶来的附近敌军驻军。

而孙策与韩当等人是深入敌境侦察,身后援军抵达速度显然会慢得多。

战场在敌境,刘繇军对周边地形的熟悉胜过孙策军,如果行动慢了,孙策十几骑很可能陷入包围。

因此,比起立刻扑上去救主,韩当等人还有更重要的工作。

他们需要观察形势,抗击敌军赶来的其他战斗小组,甚至通知、召唤后方部队支援(如果有的话)。

意外

战斗的发展令人意外。

曾经单骑突出重围,以勇武自负的太史慈想不到:活捉孙策的难度如此之大。

而孙策、韩当等人也想不到:小霸王孙策,也迟迟无法击败突然冒出来的这位敌将。

随着两家兵骑逐渐抵达,遭遇战越打越大,“于是解散”。

“于是解散”,其实是孙策军退却。

毕竟,孙策等人在敌境耗下去一点好处都没有,随着敌军后续部队抵达,情况将十分危险。

因此,韩当等人解出孙策,退却。

太史慈马匹被刺,也无力发起追击。

战斗结束。

后来,孙策擒住太史慈后,问太史慈:神亭之战时如果你捉住了我会怎么处置?

这一战,孙策确实很险!

演义逻辑

那么,演义中,“曲阿小将”和韩当等人又在干什么呢?

在一边看。

按照演义的逻辑,一旦开始斗将,别说旁边站着十几个人了,就是站着千军万马,也只能老老实实在一边观看。

果然,演义中,孙策与太史慈“两马相交,战五十合,不分胜负”,而一旁的“程普等暗暗称奇”。

直到刘繇接应军千余人来,程普等12骑才“亦至”,与刘繇军千余骑混战。

最后,周瑜军抵达,刘繇自引大军又*下来激战。

直到风雨暴至,两军才退却。

总的来说,演义描写的故事中,刘繇在战术上是绝对的胜利者。

先是千余人围攻程普12骑,后周瑜军又遭刘繇军“*下岭来”(地形优势)。

可以说,在演义中,由于太史慈诱孙策激战,“曲阿小将”即使通报,使刘繇军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险些取胜。

只不过,主角光环救了孙策等人。

尤其是:韩当等12骑与千余敌军混战许久,居然无一伤亡,可谓各个都是兰博!

曲阿小将,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正史中,这位骑卒与太史慈组成二人小组。太史慈主动出击,掩护骑卒以旗帜等信号联络友军,粉碎了孙策此次侦察行动。

演义中,曲阿小将依然成功汇报了敌情,完成了任务,使刘繇军赢得了以多打少,险些捉拿孙策的机会。

而演义赋予小将一句“太史慈真猛将也,吾可助之”的台词,一来是反衬刘繇军众将“有胆气”者少,二来也是为此战发展在逻辑上交代清楚。

至于说“曲阿小将”一个人抵抗、吸引12猛人大半天,那是咱们后人“想多了”。

别的不谈,就说这名小将应该也有名字吧?用笔严谨的罗贯中为什么没提此小将姓名呢?是不知道还是有意为之。

罗贯中看见这场打斗了吗?必定没有,那么这部《三国演义》故事书却是他编著的,把书编好是他的主要目的。那么把人物塑造得有声有色是他把书编好的重要手段。

太史慈,勇人也!当时在刘繇的军中威信、地位并不高,如何突出这一现象呢?罗贯中的手法来了:太史慈驱马要捉孙策时,喊到:“有胆量的跟我来”若大的一个军中却只有一位小将跟随。

小将的出现把太史慈在刘繇军中的地位展现的淋漓尽致。为啥是小将呢:小将也是将,也骑马,能够跟的上太史慈,兵就不行。

小将的出现也把当代人带入了坑中,让人想入非非:此小将能够挡住孙策的12武臣,定是超过吕布的高人。我说:12武将随从都是马上大将,就是两个吕布来必定也是挡不住这12个人的。

也有的说是张角之后,后来在书中消失的原因是隐居了。还能说啥?只能是隐居了事,不然你如何还能再编下去。还有更多的猜侧、乱疑,这里就不再多加赘述了。

小将其实是书中虚构的人物。是罗贯中用笔的高妙之处,是把当时场景描述到极致的一种用笔方法:人在寒冷中裹单衣更能突出寒冷。看是有单衣加身御寒,却更能让人产生同情、怜悯之心,更显寒冷。

没有小将跟随不是也能说明太史慈的军中处境吗?这就是罗贯中写书的高妙所在,大军和一人的对比,反衬法,有对照才能把问题突出的更明显,没有这一人的跟随达不到这种效果。有上有下才能展现出中间的距离。

小将在后书中消失的原因: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章回小说,看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书,其实每个章节都有它独立的故事情节,就像它每个章节的题目一样。

小将的出现,只是对这一章节的述事负责,所以他连名字也没有,有名字了他就会破坏其它章节的故事走向。这不他没名字,还让这么多人去寻根呢?

小将只是根据文旨情境,用一种特别的语句来表现故事的一种方式,也叫做修辞吧。换个衣服就不认识了,就别曲阿了。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