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卷轴 之 东线(三):破防 基辅防御战

二战卷轴 之 东线(三):破防 基辅防御战

首页战争策略前线东线更新时间:2024-07-25

前言:

发生于1941年7月7日-1941年9月26的基辅防御战(基辅大包围),是德国全面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中的第二场大型战役,此役以苏联红军西南方面军全军覆没、近70万红军被俘及基辅的陷落而告终。

卫国战争中的著名照片,红军第220步兵连指导员叶廖缅科。此照片拍摄后不就,他就牺牲了。

朝三暮四的战略决策产物---基辅防御战,表面的辉煌,却埋下了失败的暗果

本来呢,巴巴罗萨计划的目的,就是消灭苏联红军主力,拿下莫斯科,然后挥师南下,占领广阔、富饶的苏联西部土地,为日耳曼民族未来的发展获得充足的空间。

巴巴罗萨计划最初的意图

德军也确实是为此准备的:进攻莫斯科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可谓是将星云集,兵强马壮。而且攻击进展异常顺利,自1941年6月22日发动进攻,截止7月9日,德军中央集团军群顺利占领了包括明斯克在内的几乎白俄罗斯全境,苏联西方方面军基本被打残需要重建:28个师被歼灭,70个师人员或武器损失过半,被俘50万人。第一次明斯克战役德军完胜。

到了7月16日,德军的中央集团军群的前锋、古德里安大将的第2装甲集团军已经顺利攻占了斯摩棱斯克,正式敲开了通往莫斯科的大门。

古德里安麾下的德军第29摩托化师,在7月16日这天肃清了斯摩棱斯克南部,斯摩棱斯克的陷落只是时间问题

此时,中央集团军群只要按照计划,强渡第聂伯河,继续向前进攻,最终一鼓作气的拿下莫斯科,然后掉头南下,配合德军南方集团军群拿下高加索地区,那么巴巴罗萨计划就算是完美收官了。

也许是胜利来得太轻松了,使希特勒的战略思想此时开始跑偏了

随着第一次明斯克战役的结束,就下一步德军的战略方针,希特勒开始与手下的高级将领们产生了巨大分歧。德军的高级将领们意图继续贯彻巴巴罗萨计划,乘胜攻击,一举拿下莫斯科。而此时的希特勒却有了新的想法:分兵中央集团军群以加强南方集团军群的力量,先拿下基辅及高加索地区,然后再集中兵力拿下莫斯科!

此时的德军高级将领们,并不认同希特勒分兵古德里安南下合围基辅的想法

这战争刚开始,希特勒就要大幅度的调整战略方向,让以德军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大将和总司令布劳希奇元帅为首的高级将领们感到莫名其妙。不对呀,之前咱们不是说好的嘛,巴巴罗萨计划的首要目标是什么?不就是彻底消灭苏联的武装力量、占领莫斯科嘛,怎么这么快就变卦了呢?

在德军的这些高级将领们看来,要想征服苏联,就必须先消灭苏联的武装力量,而只有全力进攻莫斯科,才能迫使苏联红军的主力立即与德军进行决战,从而发挥出德军装甲部队闪击战的优势。不过胳膊拧不过大腿,争执的结果还是希特勒赢了。

最终,德国陆军的高级将领们,还是同意了希特勒暂时放弃莫斯科,转而先分兵南下攻击乌克兰的计划

虽然有事后诸葛亮的嫌疑,但小编还是要分析一下希特勒为何要在此时改变战略方针

首先是南方集团军群的对手布琼尼元帅太厉害了

我在上篇文章《二战卷轴 之 东线 突破 第一次明斯克战役》中介绍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是巴巴罗萨计划的主角,南、北2个集团军群相互掩护中央集团军群的侧翼。除了掩护中央集团军群,南方集团军群的另一个重点任务是拿下基辅。

但很不巧,南方集团军群正面的对手,是苏联红军西南方面军司令,红军第一代传奇元帅--布琼尼。不同于事后被斯大林枪毙的红军西方方面军司令巴浦洛夫大将,布琼尼对现代战争中坦克的作用理解的非常到位,同时对于德军先进的装甲集群闪电突击作战的理念也很关注,因此作为防御的一方,布琼尼早早的就将手中的装甲力量,集中起来布置在德军可能的突击方向上严阵以待。正是由于布琼尼元帅一些列正确的判断和布防,在战争初期有效的迟滞了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的进攻速度,使其与进展神速的中央集团军群的结合部出现了空挡,让苏联红军有机会不断的组织兵力对德军的侧翼进行突袭,甚至还打了一些胜仗。

正在签发命令的布琼尼元帅

最终,在布琼尼元帅的指挥下,红军西南方面军集中了全部的装甲力量与德军之间上演了一场堪比库尔斯克坦克大决战的坦克会战---乌曼战役。虽然最终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在“乌曼战役”中消灭了红军西南方面军的几乎全部装甲力量,但红军还是得以保留了大量的部队(几乎是整个西南方面军)并集结在基辅周围,在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的战线上,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突出部。

堪比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的乌曼战役,此役使布琼尼元帅的西南方面军损失了几乎所有的装甲力量

当时的情形是,红军西南方面军由于损失了几乎全部的装甲力量,已经对进攻的德军构不成实质性的威胁了。但德军南方集团军群想要快速进攻拿下基辅也没那么容易。红军依托“利沃夫防御线”(注:斯大林东方防线的一部分)的筑垒工事拼死抵抗,成功的减缓了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向基辅方向的攻击速度,生生把德军引以为傲的闪电战拖成了阵地对攻战!

红军依托“利沃夫防御线”的筑垒工事拼死抵抗,成功的减缓了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向基辅方向的攻击速度

其次是战争资源问题

德国毕竟战争资源有限,有限的战争潜力在进攻英国的“海狮计划”中显露无遗,德国在海军及战略空军上的短板,最终还是使海狮计划失败了。

虽然前期德军横扫了西欧和中东欧,但要充分的整合这些资源为己所用也是需要时间的,因此,资源问题一直是希特勒的一块心病。具体到基辅防御战来说就是德军兵力不足。

现代战争,对于资源的需求和消耗速度是普通百姓根本不可想象的!

由于苏联具有广阔的国土面积,使德军3路大军在战争初期分头高歌猛进的时候,突然发现战线越打越宽,兵力已经有些初现捉襟见肘的端倪了。由于3路大军的攻击进度不同,进展稍缓的南北2个集团军群与中央集团军群的结合部都逐渐初现了空挡。

在南方集团军群对基辅突出部的红军西南方面军进行围歼时,其侧翼与中央集团军群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团军的结合部出现了空挡,使古德里安的侧翼受到了威胁。

斯大林特德军中央和南方集团军群的结合部,组建了布良斯克方面军,下辖第13、第50、第3和第21集团军

原来,斯大林在1941年8月16日,为掩护红军中线战场(莫斯科战线),特意在预备队方面军和中央方面军之间,专门针对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团军组建了布良斯克方面军,插在了古德里安和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的结合部。这也是布良斯克方面军的第一次组建,其唯一的使命就是盯死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团军,不管古德里安如何行动,布良斯克方面军都准备随时找机会在他的侧翼实施反突击。

为了对付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团军,斯大林特意专门组建了布良斯克方面军,任务就是负责盯死古德里安

这样一来希特勒就不踏实了,与其不能踏踏实实进攻莫斯科,还不如直接命令古德里安南下与南方集团军群汇合,即解决了古德里安侧翼的安全问题,又可以加强南方集团军群的力量,助其尽快拿下苏联的面包篮和钱袋子---乌克兰(基辅)。

所以,看似在希特勒心中,小钱钱大于政治,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举措,这点我相信德军那些容克贵族出身的高级将领们也心知肚明,所以在与希特勒相持了2个月后,也还是同意了希特勒暂缓进攻莫斯科,先分兵攻击基辅的战略调整的原因吧。

基辅防御战结束后的10月2日,还是有大约1.5万红军战士拼死突围成功

其实,兵力不足的问题,一直困扰德军到战争结束。无论德军的高级将领们再怎么“天才”,德军再怎么精锐,也不能很好地解决侧翼被苏联红军突袭的风险以及对红军实施包围时,包围圈总是出现漏洞的问题,即使如这次基辅大包围也依然如此,10月2日,战役结束1周后,依然有大约1.5万名红军战士从德军铁桶般的包围圈中逃出升天。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吧。

最后是不论是希特勒还是军方高层,都严重低估了苏联这个庞然大物的实力!

前面说过,在战争初期,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进展实在是太顺利了,取得的战果是德军三路大军中最辉煌的,阻挡其拿下莫斯科的苏联红军西方方面军已经被消灭殆尽,这就给了希特勒一个错觉:红军不堪一击,莫斯科似乎已经是“囊中之物”了。

占领了斯摩棱斯克后,已经开始向莫斯科方向开进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装甲部队。

这样一来德国就要面临一个很现实的选择:是继续集中兵力拿下貌似“唾手可得”的莫斯科,以便在政治上获取巨大的优势,还是先拿下基辅及高加索地区,以便缓解已经日渐紧张的战争资源问题?

尽管从政治上讲,德军无论是占领列宁格勒亦或是莫斯科,都比占领基辅影响大,因为列宁格勒是苏联十月革命的发生地,莫斯科是苏联的指挥中枢。但乌克兰和高加索地区却是苏联的国力之根本,不论是农业、工业、矿产还是人力资源都是苏联的命脉所在。所以此时如果决策权在您手里,您怎么选?

乌克兰除了小麦,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铁、石油、锰、镍、汞、耐火粘土、铝、矿物化学原料等

可是希特勒没有真正理解什么叫地大物博,也没有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下,苏联可怕的战争动员能力。

貌似经过“大清洗”后的苏联红军在精锐德军的突击面前不堪一击,但实际上,苏联深厚的战争潜力一经激发,其实力绝不是西欧那些城邦古堡出身的小国所能抗衡的,即使是德国、法国、英国这样貌似强大的国家也不行!一个集团军被打掉,马上一个新的集团军就补充了上来;一个方面军被打掉了,马上一个新的方面军就会重新组建起来。新兵没有战斗经验又怎样?战争就是学习战争的最好手段。

在东线战场,苏联红军开赴前线的部队似乎无穷无尽,永远打不完!

对于苏联巨大的战争潜力,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在1941年7月11日的日记中是这样描述的:现在已经越发清楚,我们不仅低估了俄国巨人的经济力量和运输力量,而且最重要的是,低估了他们的军事力量。我们最初计算敌人大约有200个师,而现在查明番号的就有360个师,一有10几个师被消灭,俄国人就又投入10几个新师,而我军的战线分布太广,兵力显得更加单薄。

德军的噩梦:在东线战场的德军,其正面、后面及侧翼,不断有新组建的、庞大的苏联红军部队出现

苏联这种回血速度,是希特勒绝对意想不到的!也许这才是整个欧洲后来都对苏联充满了骨子里的惧意的真正原因吧。

结果。。。

也许是当家才知柴米贵的因素吧,希特勒最终选择了放弃兵临城下的莫斯科,改为将中央集团军群分兵,先拿下乌克兰及高加索地区弄点小钱钱,然后再回师夺取莫斯科的战略。

怎么评价希特勒这一战略决策呢?还真不好说。一个没有任何背景、曾经一文不名的小卒,仅用了不到14年的时间就爬上了德国的元首宝座,并带领德国重新成为一个世界上的主要强国,这确实令人不可思议,谁能说他实力不强?但底层出身的阶层烙印,又将“市侩”的精于算计体现的淋漓至尽。在政治和经济的二选一上,经济选项还是占了上风(毕竟希特勒曾许诺全体德国人民,要让每一张餐桌上都有面包和牛奶)。这个决定与“容克贵族”出身的德国高级军官们的想法截然相反,他们认为,夺取莫斯科才是政治上的胜利,是至高无上的荣誉,而什么基辅、列宁格勒的都统统的不重要!

在容克贵族出身的德军高级将领心中,像拿破仑那样拿下莫斯科,才是作为军人梦寐以求的最高荣誉

双方相持了一段时间后,在希特勒强势的一再坚持下,这些容克贵族出身的高级军官们,终于还是同意了希特勒的决定,毕竟谁也不会跟“钱”过不去不是?毕竟每次攻城略地成功后,这些高级军官们都会得到希特勒给予的大量奖赏,庄园、金钱、艺术品和地位、勋章,只要听话,这些都不是问题!

两大统帅不谋而合

也许是冥冥中的天意,面对德国的突然袭击,斯大林的决策居然与希特勒不谋而合。也是判断德军下一步的进攻重点将是乌克兰和高加索地区。斯大林认为只要德国入侵苏联,那么乌克兰必将是希特勒的首要目标。因为乌克兰的粮食、顿巴斯的煤炭和高加索地区的石油,是德国目前最迫切想要得到的东西。而苏联高级将领们的意见则是德军一旦入侵苏联,将会沿着明斯克—斯摩棱斯克—莫斯科这条线进攻,莫斯科才是德军的首要目标!与德国的争论一样,在苏联,同样强势且固执己见的斯大林获胜,为此,斯大林还直接把反对最激烈的朱可夫的总参谋长职务给撤了,把他派去做了无关紧要的预备队方面军司令。

在德军进攻方向的判断上,苏联红军的高级将领们同样与斯大林争论不休,为此,朱可夫被解除了总参谋长的职务

同时,为了加强基辅方向的防御,在原有的西南方面军的基础上,斯大林还特意设置了南方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进行补充。

基辅防御战(基辅大包围)的一些历史细节回顾

关于基辅防御战的过程介绍,网络上已经很多了,这里就不再详细介绍了。主要聊聊在这次战役中的一些历史细节,供朋友们了解评说。

团灭的红军西南方面军司令部

1941年9月20日,德军向在洛赫维察西南的舒梅伊科沃森林地区突围中的,红军西南方面军司令部所在的第5集团军一部发起了进攻,战斗中,西南方面军司令员、苏联英雄称号获得者基尔波诺斯上将被炮弹炸死,和他一起战死的还有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委员布尔米斯坚科、方面军参谋长图皮科夫将军、第5集团军参谋长皮萨列夫斯基将军,第5集团军司令员波塔波夫少将重伤被俘,而这些情况苏联大本营却毫不知情。就在第二天,斯大林还要求沙波什尼科夫元帅向已经不存在的西南方面军司令部继续发报:“更沉着坚定些,胜利有把握。你们面对的是小股敌人,将炮兵集中在突破地段上……我全部航空兵都在支援你们,我军正向罗姆内进攻…… 我再重复一遍:更沉着更坚定,努力作战,多向大本营报告情况。”

洛赫维察,既是德军基辅包围圈的最后合围点,也是红军西南方面军“司令部”团灭的地点

德军合围完成后,斯大林派飞机接出了自己的后继者,也是否定者赫鲁晓夫

1941年9月14日晚上18时20分,南下的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团军所属的、由莫德尔中将指挥的第3装甲师先头部队涂着“G”符号的坦克,与东进的南方集团军群的第1装甲集团军所属的、由胡贝中将指挥的第16装甲师涂着“K”符号的装甲侦察营战车,在基辅以东200公里的罗赫维察汇合,这两支部队的汇合,意味着基辅包围圈的彻底完成。德军面前的这个包围圈,面积大约13.5万平方公里,苏联红军西南方面军5个集团军约70万人,全部都在这个包围圈中。

莫德尔的第3装甲师与东进的第16装甲师,在基辅以东200公里的罗赫维察汇合,意味着基辅包围圈的彻底完成。

这个包围圈的最终合围,也许真的是天意。原本莫德尔第3装甲师南下基辅,必须通过乌克兰的杰斯纳河大桥,而桥上早就被苏联红军布置好了炸药,在河对岸还部署了1个步兵团和2个152毫米重榴弹炮连,只要德军装甲部队一靠近,守军要做的事就四个字:开炮,炸桥!而正面防御阵地的左翼,苏联红军还集结了大量的坦克来防御第1装甲集团军的进攻,也就是说,苏联西南方面军对德军东西两个方向合围基辅的计划以有察觉,早已严阵以待了。

古德里安南下必经的杰斯纳河大桥,苏联红军早已严阵以待,却被德军轻易突破

结果呢?在杰斯纳河大桥争夺战中,莫德尔麾下的一个坦克加工兵突击分队,居然在一名中尉和一名少尉的率领下成功夺桥,并且拆除了红军预设的炸药,保证了全师顺利过河,过河之后也不顾守军的纠缠,在守军不可思议的目光中,一路向会师点狂奔。同样,胡贝的装甲师也通过突袭夺取了苏拉河上的桥梁,然后师主力越过惊慌失措的苏军守备部队,长驱直入基辅后方,这样的打法是1941年的苏军完全不能理解的。

两座红军重兵防御的大桥,都被德军的装甲部队轻易突破,使基辅包围圈得以最终的合拢

最终,只有大约1.5万红军部队从包围圈里突围,这其中就包括被斯大林用飞机接出来的布琼尼元帅、铁木辛哥元帅及政治委员赫鲁晓夫,就是这个被斯大林救出来的赫鲁晓夫,于1953年9月接了斯大林的班,却在1956年2月,在苏共二十大上作否定斯大林的秘密报告,批判个人崇拜,此后实施去斯大林化的政策。

1941年9月14日晚上18时20分,第2装甲集团军与第1装甲集团军,在罗赫维察汇合,基辅包围圈正式合拢

跟斯大林赌气的朱可夫

作为一名杰出的军事家,时任苏军总参谋长的朱可夫站在纯粹作战的角度,早在德军意图合围基辅之前,就极力建议斯大林,要求他同意西南方面军司令布琼尼元帅的请求,放弃基辅,将西南方面军撤到第聂伯河对岸,这样既可以避免被德军围歼,也能重新组织防御,全力保卫莫斯科。

但斯大林对此并不认同,他措辞严厉地对朱可夫说道:“真是胡说八道,基辅怎么能放弃给敌人!”

就德军下一步主攻方向的判断,斯大林和朱可夫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朱可夫也是个倔脾气,忍不住当场反驳道:“如果你认为我这个总参谋长只会胡说八道,这里也就用不着我了,我请求解除我的职务,把我派到前线吧。”

结果,斯大林举着烟斗盯着朱可夫没说话,但事后很快就真的解除了朱可夫总参谋长的职务,将其安排到预备队方面军任司令员。

对于怀疑自己判断的朱可夫,斯大林很生气,解除了他总参谋长的职务,发配到预备方面军去了

苏联及时调整了过去僵化的军事指挥体系

这点上不得不佩服苏联的应变能力。战场上巨大的损失,使斯大林迅速意识到苏军在指挥体系上的缺陷,仅用了半个月就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新的指挥体系。

苏联红军战前执行的是僵硬严格的等级条令制度,造成军队根本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现代真实战场环境,一旦通信系统受损,各级部队、各级部门就基本处于群龙无首的处境,谁也管不了谁,谁也不听谁的。比如敌人来了,部队想打开仓库分发弹药?那可不行,没有国防委员会的命令,谁也不能打开仓库!部队想征调地方政府力量做后勤支援?那也不行,没有上级的命令,您就是一个人、一根大列巴也不能带走!

战争初期,由于通讯线路被德军破坏,苏军指挥系统瘫痪,红军战士极度缺乏装备和指挥,只能端着步枪各自为战

还一个是指挥效率问题。这个问题在和平时期还不是那么明显,可到了战时,各种问题都一起堆到了最高统帅部面前。又要制定战略方案、又要指挥几百万的部队,又要调整国家经济的运转,再加上指导各级地方政府的工作,斯大林就是不吃、不喝、不睡的24小时连轴转也忙不过来。

战争开始的几天,繁重的工作让斯大林很是疲惫

因此在基辅防御战期间的1941年7月10日,苏联立即建立了一个特殊的指挥体制,既国防委员会和最高统帅部双重领导制度,斯大林任这两个机构的主席。至此,苏军有了一个新的、完全统一的指挥体制。这体现在苏联(俄罗斯)拍摄的二战题材电影里,就是一支作战的部队,除了军政主官外,还一定会有一名国防委员会委员和一名统帅部代表站在旁边观敌料阵。

调整后的苏联红军部队,各级指挥部都一定会有4名各负其职的军官

这个体制建立的好处是,国防委员会委员主要负责作战地区军民协调和国防动员;而最高统帅部代表主要是协调上下级联系和传达作战指令以及监督前线战事。

但建立并顺利运行这一体制的代价,是战争初期,2百多万苏联红军的战死或被俘。

德军对基辅城中的犹太人及红军的高级指挥官、政委的屠*,长达半个月之久

德军占领了基辅后,便开始对城内的犹太人进行了残酷的屠*。德军先是以实施“迁移计划”为理由,将犹太人进行集中,然后将他们驱赶到巴比亚尔峡谷,在将包括衣服在内的所有财物掠夺一空后分批用机枪集体屠*。仅仅两天时间,就有超过3.3万余名犹太人惨遭*戮!

德军占领了基辅后,将城中的犹太人驱赶到巴比亚尔峡谷屠*

德军在疯狂屠*当地的犹太人的同时,还将被俘红军中的高级军官、各级政委、犹太籍的士兵一一甄别出来全部屠*。这还不算,为了减少后勤负担,红军战俘中的伤员以及病人也都被一并处决。这一远远超出战争行为本身的残忍行为,也都为日后苏联红军对德国军人的疯狂报复埋下了伏笔。

德军将被俘红军中的高级军官,尤其是政委甄别出来枪*

豪横的古德里安

眼见古德里安掉头南下直扑基辅,负责盯死古德里安的布良斯克方面军迅速出击进行拦截,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战前曾向斯大林夸下海口,一定能挡住古德里安南下的方面军司令叶廖缅科却是只弱鸡,他的部队刚出发就被古德里安给打趴下了,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古德里安向着基辅方向绝尘而去,顺利的加入了合围红军西南方面军的战斗。

指挥部队快速向基辅推进的古德里安,没有时间接受苏联士兵的投降

在后续的战斗中,由于古德里安的突击速度实在是太快了,以至于根本没有时间打扫战场。面对一眼望不到边准备投降的苏联士兵,古德里安站在坦克上喊出了那句著名的话:我没有时间俘虏你们!你们要放下武器,离开道路,免得挡道!

此时德军部队的战斗编成,已经具备了现代化合成部队的雏形

随着军事装备的进步及军事理论的探索,当今的军事强国中、美、俄都在积极探索合成部队的概念,如中美两国的合成作战旅、俄罗斯的合成作战营。这些合成部队短小精干,在战斗中编组灵活,决策迅速,可以遂行各种复杂的战斗任务,其意义已经远超曾经时髦的多兵种联合作战的模式。这种先进的战斗单位模式,其实早在基辅战役中,就已经在德军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战初期,德军装甲部队的编成,已经有了当代大国军队合成战术群的雏形,可见其军事思想的先进

举个具体的例子吧:

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所属的第1装甲师,其人员和装备在战斗中会被编组成3个战斗分队,每个分队根据战场的实际需要,又会被分别组成若干个战斗大队

一个标准的战斗大队组成为:

一个装甲排,其后是一个半履带式步枪排,然后是一个88炮连,一个指挥组。

德军半履带式步枪排装备的半履带装甲车

这个战斗大队的后面是战斗分队指挥组,配属有一个半履带式20毫米加农炮排,一个轻型高射炮排,一个88炮战斗组,一个工兵排、两个侧翼掩护排以及若干牵引式大口径火炮组,可以根据情况,随时为前方的战斗大队提供各种支援。

二战中,德军一个标准的88炮战斗组

不用说,这种灵活的战斗装备的布置,意味着几乎任何突发事件都可以得到灵活而快速的解决。比如在面对苏联红军难缠的KV重型坦克和T-34中型坦克时,该师装备的Ⅲ、Ⅳ号坦克根本不是对手,结果这个难题却被88炮解决了,这也造就了日后隆美尔在北非战场上,用88炮将英军的坦克打得人仰马翻的神话,使88神炮从此一战成名。

二战中,德军一台20mm半履带式加农炮乘组,高平两用,作用不比88神炮小

您说,就这种德军在80年前玩的战斗群编组,即使是放到当今世界,又有几个国家的军队可以做到?

姗姗来迟的德军第2集团军

我们知道,一支军队要打胜仗,令行禁止是必须的,否则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一支不能按时到达指定位置的部队,往往会成为拖累整个战略顺利达成的导火索。

本来在巴巴罗萨计划中,德军颇具实力的第2集团军是配属给中央集团军群的,位置是中央集团军群的南部侧翼,与南方集团军群形成结合部,其主要任务是掩护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团军的侧翼,可结果呢?德军统帅部在5月份就向第2集团军下达了随中央集团军群东进苏联的命令,可直到7月10日,第2集团军才赶到战场,致使古德里安的侧翼受到了苏联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的直接威胁,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最终使希特勒改变了巴巴罗萨计划的初衷,放着唾手可得的莫斯科不打,反而命令古德里安南下加入南方集团军群,参与对基辅的合围。

第2集团军的前身,是一战后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组建的国防军第2司令部

在这里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当时第2集团军能按时到达指定位置,完成对古德里安南部侧翼掩护的任务,希特勒还会让古德里安南下作战吗?我觉得肯定不会呀,因为在战术上没有理由呀!

亦或说如果一开始德军就将第2集团军配属给南方集团军群,并能按时部署到位的话,那南方集团军群对基辅的攻击也不会被布琼尼的西南方面军所迟滞,攻击进度就可以与中央集团军群保持一致,同样也可以起到保护古德里安侧翼安全的效果,那同样在战术层面上,希特勒也没有让古德里安南下的理由了。

集团军司令魏克斯,是这支部队的灵魂

那第2集团军为何没能及时赶到指定位置呢?原因就是萨拉热窝,在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那支被瓦尔特折腾得晕头转向的德军部队,就是这个第2集团军。可笑吧,只因为游击队长瓦尔特,破坏了德军秘密的“劳费尔行动计划”,把那列德军运送油料的火车炸了,德军第2集团军的装甲部队没油了,所以就没能及时赶到指定位置。

本该在东线掩护古德里安侧翼的第2集团军,愣是晚了2个月才赶到东线,开始掩护已南下基辅方向的古德里安

有网友也许会对此嗤之以鼻,一个第2集团军有这么重要吗?那我们来看看他的实力:第2集团军下辖有3个步兵军和1个装甲军,总共有2个坦克师、1个摩托化师以及6个步兵师和1个山地师。在南斯拉夫,第2集团军的装甲部队,仅用5天时间就占领了萨拉热窝,并迫使南斯拉夫军队在4月17日就放下了武器无条件投降。这实力不弱了吧?可第2集团军硬是在5月份接到命令后,7月中旬才磨磨唧唧的到达东线战场,第一次明斯克战役就根本没赶上!

想起了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经典的台词:这座城市就是瓦尔特!

我个人觉得,这个第2集团军像极了日本当年的大阪师团,纵观整个二战,这个第2集团军都像打酱油般的存在。

基辅防御战虽然使苏联红军损失惨重,但德军赢的也没那么轻松!

尽管德军的进攻异常犀利,但苏联西南方面军的抵抗也同样顽强。随着战斗的进行,德军的损失开始飙升,截止 8月31日,德军南方集团军群每个参加战斗的陆军师都出现了上千人的伤亡。

除了人员损失,第1装甲集团军还损失了坦克174 辆,各型汽车2405 辆,装甲车54辆。即使这样,德军此时还是没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合围,红军西南方面军依然在节节抵抗,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的结合部(双方的侧翼),依然时刻处于苏联红军的威胁之下!这种威胁直到9月15日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团军赶到,对红军西南方面军的合围正式完成才算解除。

战斗中,被苏联红军击毁的德军四号坦克

9月24日基辅防御战结束,苏联红军给主攻的德军第1、第2装甲集团军造成了4万6千多人的伤亡,而整个德军的伤亡则高达近14万人,其中阵亡近2.8万。

基辅防御战(基辅大包围)的历史意义

虽然得到中央集团军群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团军、魏克斯的第2集团军的加强,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在基辅会战中取得了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胜利,但后遗症也很快的就显露了出来。

表面上看,苏军在基辅包围战中损失了80万兵力,整个西南方面军几乎全军覆没,但从另一个角度讲,苏联的这些损失为后来的莫斯科保卫战及最终赢得卫国战争的胜利,争取到了充足的准备时间,使苏联有机会得以重新调整和分配战争资源,为打赢持久战和消耗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基辅防御战结束后,漫山遍野的苏联红军战俘

希特勒看似精明的“经济账”最后也被证明落空了。由于斯大林的判断与希特勒的计划如出一辙,因此在战争刚一开始,苏联国防委员会就迅速成立了一个疏散委员会,专门负责把北起列宁格勒州南到乌克兰地区的工厂企业向苏联东部的内地转移,多达1532家重要的工业企业及数以百万计的产业工人得到内迁转移。而这些工业企业中,有1360家是军工企业。更为夸张的是,这些工厂居然还能边转移边生产。这些被转移到中亚和乌拉尔地区的工厂被迅速重建,在原有一同被转移的百万工人的基础上,还大量的吸收妇女加入工厂,使产量暴增,很快就超过了在乌克兰的原产量,为苏联红军源源不断的提供战争中消耗掉的、天量的武器弹药。

基辅防御战还在继续的时候,基辅已经就是一片废墟了

除此以外,苏联红军还坚决的执行了斯大林坚壁清野的命令,搬不走的全部拆除和炸毁,包括公路、铁路、桥梁、水坝、矿山、火车、汽车、发电及供水系统和各种工事、筑垒据点甚至电线杆子等,此外还有600万头牲畜、30万台拖拉机,总之,除了一片废墟,毛都没留给德军一根!

转移中的各类物资

迁移中的工厂设备

这还不算,激战后的基辅,城中还密布各种诡雷和大量的爆炸装置,使德军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不允许士兵在城内随意活动。当然,这样做的副作用就是对乌克兰当地的百姓伤害太大,这也是为何德军占领乌克兰后,居然会有大批的乌克兰民众夹道欢迎的原因之一。

英雄的苏联工人,在工厂的迁移中仍然坚持生产!

等到终于占领了基辅以后德军却发现:除了乌克兰秋收在即的小麦还可以指望以外,他们啥也没捞着。这还不算,为了安置近70万的苏军战俘,自己还得倒贴大量的粮食和运输工具(基辅战役结束后,德国不得不从本土调集2500台机车和20万节车皮来缓解东线运输压力),相比起整个西欧、东欧的占领区工业被德国完整接收,作为苏联最大工业区的乌克兰被德国占领后,却没有让德国获得太多的工业能力加分,怎么算都不是那么的合算呀。

大量的波波沙,就是被这些美丽的姑娘们生产出来的

同时,由于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团军和负责伴随掩护的第2集团军被抽调给了南方集团军群,致使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向莫斯科的进攻速度受到很大的影响,可以说,苏联红军的西南方面军,用两个月的顽强防御和几乎全军覆没的代价,换来了苏联红军整个东线战场的一线生机。

题外话:

对于这次基辅防御战的历史意义,每个人包括朱可夫这些亲历者都有自己的回忆和评述,也是很多军事理论家、历史学家的研究课题。作为一个纯军事问题,就希特勒当时到底应该先打莫斯科还是先打基辅(乌克兰)至今争论不休没有定论,因为这就像下围棋,各种变数太多,很难说棋手最终是输在哪一颗落子上。

基辅红军的顽强抵抗,为莫斯科的备战提供了充足的时间

但我要说的是,其实不论德军当时怎么决策,最终的结果都一样是失败。因为双方都是军事大国、工业强国,先手只能是占有一时之势,打到最后拼的还是综合国力和谁的决策失误少,往往还是地广人多的一方会笑到最后,毕竟身大力不亏嘛。

其实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远的有咱们的抗日战争,近的有两伊战争,结果都是如此。

两伊战争,虽然伊拉克得到了欧美的大力支持,但由于伊朗相对的体量更大,所以也是打了个寂寞

德国最终还是输在了人口数量和国土资源上。看似基辅防御战结束后,苏联西方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大约150万兵力团灭,苏联南方方面军被德军围困在敖德萨,但这些兵力也就是当时苏联红军边境守军的一半,总兵力的四分之一。而不知大家发现没有,德军看似气势汹汹的三路大军攻击势如破竹,但却从来没有提及德军对于战略预备力量的安排,很可能因为德军根本就没有为巴巴罗萨计划安排任何战略预备力量,这就造成了一个尴尬的现实:战争刚开始,德军就要拆东墙补西墙,一个古德里安在莫斯科和基辅之间来回奔命。

二战后期,兵源枯竭的德国,只能组建“童子军”部队

因此说到底,巴巴罗萨计划其实就是个赌博性质的一锤子买卖,一开始就集中德国几乎所有的机械化部队在几乎所有的重要方向投入,赌德军的闪电战能快速将苏联击倒,结果却痛苦的发现,苏联的体量太大了,德国闪电战的那点电量对于西欧和东欧的小国来说确实是电力十足,但对于苏联来说这点电量根本不够看的!

苏联的情况却是正相反,始终保持着充足的兵源

如果,我是说如果,哪怕当时德军咬咬牙,能再凑出1个装甲集团军,1个陆军集团军布置在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后方作为战略预备队,那巴巴罗萨计划的目的兴许就真的能实现了呢。

至此,基辅防御战就聊到这了,下一篇文章,我将跟大家聊聊“巴巴罗萨计划”中的第3场重大战役---第一次斯摩棱斯克战役,敬请期待,谢谢!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