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六分仪1883
1916年9月15日 索姆河 弗莱尔—库尔来特
随着炮击结束,十数个缓慢移动的“铁盒子”突破烟雾,向德军阵地驶来。德军对于突然出现的特殊武器非常吃惊,自己慌乱了阵脚,阵地就这么被轻易突破。
这就是人类史上第一次坦克战斗。49辆英军精心准备的MKⅠ型坦克伴随着阵地的机枪弹幕发动了攻击。在49辆坦克中,只有9辆处于他们应该在的地方,带领英军步兵前进,压制敌人,尽管数量很少,但他们的作战非常成功。从而开启了属于“陆战之王”坦克的时代。
而另一方,德国军队的心情是难以形容的,被英军的新型武器打了个措手不及,丢失重要阵地不说,而且这种新式武器的威慑力已经印在了士兵的脑海中,对士气是个不小的打击。
一辆英国Mark I坦克,车顶形状结构是网状的覆盖框架,防止手榴弹从上面滚下
但是!一向重视情报工作的德军对于英国的秘密武器是一无所知么?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在索姆河战役开始前,德国的情报部门在就已经得知英军可能会使用新武器,据说可能是一种新型的装甲汽车,并且给部队配发了一定的SmK型7.92毫米穿甲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K”型子弹。如果说Mark Ⅰ是装甲汽车的话,那也得是“装甲汽车 Plus”。
在坦克被真正的作为单独作战单元之前(譬如英国的巡洋坦克概念就是将坦克定义为单纯的支援武器),相对保守的坦克战术使得反坦克战术也同样保守,那时很多设计思想就是利用动能弹去破坏装甲从而*伤成员,而“K”型子弹恰好是一种内含“碳化钨芯”的特殊子弹,这种子弹比普通子弹稍重一些,所以具有更加远的射程并且初速更快。但是历史是有趣的,一直在使用“K”型子弹的德军直到1917年在阿拉斯战役后,缴获了两辆英军坦克之后才正式发现了“K”型子弹可以击穿MKⅠ坦克的正面装甲。
毛瑟步枪使用的SmK型7.92毫米穿甲弹弹头
一战中德军使用的Gew.98式步枪(不是后来的Gew.98K)
但由于“K”型子弹成本高,因此德军只给机枪与狙击步枪配发了K型弹。而大部分德国士兵却仍旧只能使用普通的子弹。为了短时间内增强破甲反坦克能力,德国步兵甚至想到了一个脑洞大开的“土办法”:即“倒装弹”,简单说就是把弹头从子弹上取出,并倒装,这样做可以加强其穿甲能力,防止一定程度的跳弹。将弹头反装的子弹击中装甲时,被甲会产生型变反而使弹芯不易跳弹,而加装药量给了弹芯足够的动能使其对装甲产生类似平头弹的冲塞效应。
现代射击中自制的反装弹头弹
但实际情况中,即使使用的反装弹头其实还是无法有效击穿。主要靠撞击装甲后使装甲背面轻微破碎产生的脱落碎片*伤车内人员。其实用效果可想而知。聊胜于无。
当然,这也伴随着极大的风险,首先,严重影响精度和射程,倒装的弹头在发射出去不远就会失稳定进而失准。再者,这种不正常的发射方式,严重损坏枪管寿命,甚至炸膛。最后,要是后勤官看见你这么玩枪.......“那位士兵,把头伸过来,我给个锤子!”这种方法源自攻击坦克前身的装甲汽车,但是对于坦克来说,这种办法还是缺乏威胁性,而且在德军大量配发“K”型子弹与穿甲弹之后,就没有多少这样做的了,毕竟炸膛可不是闹着玩的。
电脑模拟的正常子弹飞行状态
电脑模拟的“倒装弹”飞行状态
随着战争的推进,德国人发现这些看似坚不可摧的坦克也并非刀枪不入,那些能坚持战斗的德国军人还是成功摧毁了这些钢铁猛兽的。*炮,火焰喷射器,集束手雷甚至集中轻火力攻击坦克的侧面和背后都可以使坦克趴窝以致失去战斗力,极个别情况下,子弹会从正面观测孔射入坦克,并在战斗室跳弹,使坦克成员伤亡。
一辆被*炮击毁的Mark坦克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清楚了,德国拥有了自己的坦克,参战双方都开始研制更专业更有效的反坦克武器,反坦克手雷,反坦克枪,反坦克炮,反坦克地雷等等......
而“倒装弹头反坦克”的故事也就渐渐的被遗忘在战争史的小角落,见证着坦克与反坦克这一对矛盾的你来我往,见证着人类战争的发展。
最后再说一件有趣的事,英军在1917年对生产的坦克进行修正,这型被生产的坦克为MK Ⅳ,其最大的特点是比前身的3型坦克拥有更好的防护性,这使得MK Ⅳ不会被上文提到的步枪穿甲弹击穿,而德国人直到战争结束都没有发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