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正义”,就是秩序与和谐,就是每个人都在社会中,履行自己所属阶级应尽的义务。
现如今,与三国相关的各种观点,层出不穷。比如,有人认为刘备虚伪,有人认为孙权一无是处。这些观点多样且有趣,往往能引发三国粉们的不少思考,有时候,一些不同的观点往往还能开阔网友的视野,让大家能够看到一个和心目中不一样的三国。
像是知乎里面有一个“剿黄巾算不算刘备的黑点”的问题——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在我们经常接触到的作品中,黄巾军的定位往往都是“新手村的经验包”。而在《三国演义》里,尽管黄巾军声势浩大,也只不过是流民组成的非正规军,战斗力弱,迷信邪术且不堪一击,在乱世发挥不出关键性的作用,经常会被东汉的群雄们以少胜多,各个击破。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后,首次率兵出征迎战黄巾军,便用五百人击退了程远志的五万大军,大胜而归。因此,在常见的思维中,“围剿黄巾”其实是一件非常理所应当且轻松的事情,并不会有什么问题。
但如果我们把视角放到黄巾军身上时,就能够看到,黄巾起义算是农民起义,而我国历史上多次农民起义,其实都带着一定的“迫不得己”。不论是遥远到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还是近代清朝的太平天国运动,都或多或少带有天然的正义性,在历史上也往往能够获得正面评价。那么,凭什么同样是农民起义出身的“黄巾军”,要沦为东汉末年各大军阀官僚的“经验包”呢?
也就是说,镇压黄巾军的群雄等人,事实上反而更像是传统观念上的“反派”。当然,随着时代进步,众人能够看到黄巾军的正义性,自然也不会再囿于“非黑即白”的两极化思路。比如,在这个问题下,就有网友指出,黄巾起义作为农民起义的正义性,不可否认,但凡事都有一体两面,群雄忠于朝廷,刘备更是出身汉室,协助东汉剿灭乱贼的行为,本身也并不能够说是有错。
而且,如果单纯将群雄们的行为定性成“镇压农民起义,维护中央集权”,导致历史不能前进发展,始终困于封建主义,显然也是过于理想化和夸张化了。国内史学界、文学界曾经就掀起过一场“为曹操翻案”的运动,因为在常见的文学作品中,或许是受《三国演义》等相关作品的影响,曹操展现出来的往往都是“粉脸的奸臣”这样一个艺术形象,戏曲脸谱里往往也是凶诈的“白脸”。1959年,郭沫若发表了一篇文章——《替曹操翻案》,里面不仅细数了曹操的各类功过,还给世人展现了一个更加立体多元化的曹操形象,希望能够借此改变人们以往的刻板印象。在这篇文章里面便有提及,曹操镇压黄巾起义确实算是一个不足之处。只是,一方面黄巾军没有足够改变乱世的能力,另一方面曹操等群雄并非愚忠,同样在另一个角度,寻找不一样的“救世之道”。
因此,这些问题往往都需要不停地转换立场,用尽可能客观的目光,去看待三国历史上发生的各类事情。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便指出真正的“正义”,就是秩序与和谐,就是每个人都在社会中,履行自己所属阶级应尽的义务。站在农民的立场,生活苦不堪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如果不掀起反对统治者的起义,最终面临的或许只有死亡——既然横竖都是死,倒不如大喊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揭竿而起。而站在朝廷的立场,农民起义一方面会动摇中央集权统治的根基,另一方面不利于国家发展,显然是一个“需要被解决的问题”。
如果你将目光放在更加复杂的东汉末年环境里,还会发现它比起朝廷和起义军,还要多出了“群雄”这么一个要素。这些人听命于朝廷,却也会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做事情的思路,也有符合自己想法的“救国之道”。镇压黄巾起义,既能够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又能够为改变社会现状累积足够的资本,完全符合自己当下的利益与“正义”。
当然,之所以会出现“剿黄巾算不算刘备的黑点”这样的问题,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随着大众视野的开阔,思想境界的提高,人们开始能够更加辩证化地去看待各类事情,这样的问题也是对过去刻板印象的一种“反弹”。就像曾经的曹操在文学作品中,都是“粉脸的奸臣”形象,在现代的各种作品里,黄巾军都是“不足为虑的经验包”,许多作品都对其一带而过,并没有过于深入地去挖掘其中的背景关系。因此,“替黄巾翻案”的运动会在这种时候出现,也并非完全没有可能。
不过,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率先做出改变,为刻画黄巾军形象做出更多努力的,是一款以三国为背景的策略游戏——《率土之滨》。《率土之滨》在新赛季“甲子狼烟”中,将背景设定到了大多数人都选择一笔带过的“三国的开端”,也就是东汉末年朝廷、黄巾和群雄三方博弈的历史下。
当然,这并非是指《率土之滨》直接安排了体现“黄巾军正义”的相关剧情,它采用的是一种更加巧妙的办法——融合游戏玩法,让玩家设身处地扮演黄巾军,感同身受地理解当年他们所处的环境,并在这种情况下不停地抉择,以至于真正实现“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理想。不仅如此,《率土之滨》同样提供了朝廷和群雄两方的视角,供玩家选择,让玩家能够在游玩的过程中,更加立体地感受到这种随着立场变换,思考方式和决策路线都在不断变化的阵营关系。《率土之滨》的优势在于,它让玩家能够从“第一视角”的方向出发,更加真切地体会到当时环境下人们的所思所想,而不再是以当代的上帝视角,去评判这段一千八百年前的历史。
而且,凡事自然要做到尽善尽美。《率土之滨》在提供相应视角的情况下,还尽可能地在游戏的玩法上,做出改变,让不同阵营的玩法能够与阵营特色背景相对应,以便玩家能够获得更加沉浸式的扮演体验。比如,如果你开局选择了黄巾阵营,你就必须面对他们曾经的困境——资源紧缺,抵抗东汉的围剿,从困境中找寻一个破局之道;如果你选择了东汉阵营的开局,那么如何完成朝廷的使命,并平定起义捣乱的黄巾军,便是你现有的使命,你的优势在于有更加富裕的资源,和更加平稳的发展环境,只是,相比于齐心协力的黄巾军,或许你还要考虑自家盟友心怀鬼胎,被背刺的可能性。除了这两个对立的双方外,东汉末年还有特色的群雄阵营。他们既不忠于朝廷,也不会帮助黄巾军,而是扮演第三方独立势力的角色,不断地推动历史前进,并在其中找到自属于自己的“救世之道”。刘备、曹操都是这样的人。
有趣的是,一个人的三观是可能会随着阅历见解和感受不断变化的,所以玩家的立场和想法也不一定会始终如一。在你扮演东汉大臣的时候,如果你认可了黄巾军身为农民起义的正义性,不忍心站在朝廷的角度继续打压他们,或许你能够选择叛出朝廷,加入黄巾军,或者是用自己的方式在乱世中存活下来——这其实就是群雄阵营的由来。
当然,有趣的是,对维度更广、更为立体的战争来说,个人所处的阵营往往会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比如《三国演义》中徐庶曾经身处魏国,却心系蜀汉,留下了“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典故。因此,虽然《率土之滨》尊重玩家的个人主观想法,但也试着加入一些被动的元素,让玩家能在更多角度理解东汉末年的三方博弈。不论你是东汉大臣还是群雄,当你面对黄巾军铺天盖地的攻势,力有不逮的时候,你往往只能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被黄巾军的激情感染,加入他们;另一个则是始终心系大汉,负隅顽抗。
这个设计,让玩家能在东汉末年这样鱼龙混杂的时代,真正地去扮演着某一个独立的角色。而伴随着阵营变化,玩家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更加清晰直观地感受到阵营之间的异同,并更好地理解黄巾、东汉和群雄三方势力。
如果你试着去了解《率土之滨》所试图展现出来的,东汉末年三方的差异与立场,各大阵营的优劣之处,你或许就能够理解,为什么说黄巾起义没有错,刘备镇压黄巾起义也没有错。这些其实都是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三观和立场的选择。如果它是一段历史,那么我们自然是选择理解与尊重,而如果我们是其中的一份子,我们是否又能够在里面探寻到和过去不一样的“救世之道”?
不妨试着亲自在《率土之滨》里找找答案。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