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地处中国南北地理、文化交汇地带, 省会城市西南、巢湖之畔,素有“淮军故里、花木之乡、工业新都、巢湖明珠”的美誉。当年金戈铁马已然远去,历史风云也已冲淡,就说仅仅二十多年前,肥西还是个贫困农业县,人均GDP水平在整个安徽省属于倒数。
这样一个“乡村少年”不甘命运,凭借一股敢为天下先的闯劲,开山劈路的狠劲,水滴石穿的韧劲,实力跃升“千亿县”,迈入“中部十强县”,勇夺安徽第一县,这背后究竟上演了怎样脱胎换骨的戏码?
1.从肥西老母鸡说起
很多人知道肥西这个地方,可能是从一道“肥西老母鸡”开始的……当地还有方言: “从肥东到肥西,买了一只老母鸡。”那么这道名菜背后的故事是什么呢?我想你应该有兴趣。
相传,汉高祖刘邦未称帝时,穷困潦倒,经常带着一帮穷朋友到哥嫂家混饭吃。刘邦的嫂子比较贤惠,尽管家里也不富裕,还是想方设法,弄一桌饭菜,招待小叔子的朋友。有一年春天,刘邦又带人来了,春荒季节蔬菜难寻,嫂子无奈,只好把家里唯一的一只下蛋的老母鸡*了。俗话说,春鸡大似牛,见嫂子*了独种老母鸡,刘邦当时就感动的掉了眼泪。
刘邦当了皇帝后,大封刘姓子弟,但不知何因,对其大哥的儿子刘信却迟迟未封。刘邦的嫂子是个急性子人,见别人的儿子都封王封侯了,自己的儿子还一直未封,心里很不平衡。有年秋天,她听说刘邦到合肥县一带视察,便特地赶到合肥西乡,选了一只肥美的老母鸡,亲自炖了一罐老母鸡汤送给刘邦品尝,刘邦喝着这鸡汤,连声赞叹: “好汤!好汤!从肥东到肥西,好吃还是老母鸡。”
这时候,他想起了大嫂当年*独种老母鸡招待他的恩情,也明白了嫂子送鸡汤的用意,便当场封大嫂的儿子刘信为羹颉侯,并把这道老母鸡汤的产地合肥西乡一带封给了刘信。这句“从肥东到肥西”的口头禅也就传了下来。
但这样一道家喻户晓、名扬全省的“土菜”,曾经的肥西人也只有过年才能吃到。
说到底,还是因为肥西穷。
2.肥西穷的地理、历史原因
肥西位于合肥西边,江淮分水岭自西向东北横穿而过,呈现出山区、岗区、圩区相间分布的地貌形态。
“岗”就是小土坡,因此肥西虽然雨量充沛,但存不住水,于是便“南入江,北入淮,留下十年九旱”,农业条件并不理想。
用当地人话来说,就是“晴天一块铜,雨天一泡脓”。
这样的地理地貌造就了肥西人的“敢打敢拼”的彪悍性格,同时也种下的“求变、创新”的基因。
晚清时期,合肥是江淮战略要地,肥西更是扼守南北的要冲,太平军和清军在此厮*多年。
合肥人李鸿章回乡组建淮军时,麾下就有大批应征入伍的肥西百姓,随处走出35名提督,81名参将等将领。
其中以威震海疆的台湾省首任巡抚刘铭传,扼守津门、屏障京畿的湖南提督周盛波、周盛传兄弟,坐镇岭南的两广总督张树声,以及抗日保台的福建陆路提督唐定奎最为著名。
可即便是如此显赫的“淮军故里”,肥西依然经济贫困,不少人甚至不得不出去逃荒,这种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前,肥西县的GDP尚不足亿元,城区仅有三条砂石路面的公路,其余还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土路。
家家户户吃的几乎顿顿都是清汤寡水的稀粥,偶尔吃点“杂米饭”(米糠和小米混合物)已经算改善伙食,荤腥更是只有过年才能尝到一星半点。
3.于是,改革开放前快要活不下去的肥西人开始自救
穷则思变!肥西人“敢为天下先”的基因在1978年的秋天被激活了!
那一年,安徽旱情严重。全省有6000多万亩农田受灾,有400多万人口的地区人畜饮水发生困难。入秋,旱情加重,秋种任务无法完成。9月4,省委召开紧急会议,研究抗旱救灾对策。会议作出“借地度荒”决定,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也同时引发了后来肥西山南的“包产到户”。
9月23日,山南公社馆西大队的小井庄生产队(今山南镇小井庄村)把全队158亩田地全部分到农户,连塘口、耕牛、大型农具、种子也随田分到户。议定只要完成上缴任务,多余收成全归自己。分田后,小井庄队在一周内播种小麦70亩,油菜32亩,次年粮食总产量由原来的3万公斤增加到4.5万公斤。
虽然成效显著,可在当时,由于长期受到“左”的思想影响,“农业学大寨”还在继续,肥西包产到户在社会上引起很大争论。一时间,反对者议论纷纷。更有甚者,肥西邻县在交界之处张贴大标语,架设高音喇叭:“坚决抵制肥西单干风!”
好在,肥西的做法得到了时任安徽省委*万里的支持。1979年初,他让省农委派工作组去考察,并专门开常委会讨论,决定作为试点,不制止、不宣传、不登报。后来,万里又两次亲自去山南公社考察,表示支持。
在围绕包产到户“姓资姓社”争论得不可开交关键时刻,*发表了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谈话,充分肯定肥西农民的改革探索。包产到户等责任制形式在安徽全面推广。中共中央1980年“一号文件”明确,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经济责任制形式。
至此,包产到户名正言顺,走向全国。
4.蹒跚起步阶段:创立工业园
如果说,首倡“包产到户”的小井庄象征着肥西人的勇气与魄力,“桃花工业园”(现已更名为肥西经开区)则象征了肥西人的进取和远见。
上世纪80年代末,肥西县还是一个纯粹的农业县,规上工业几乎为零,一年的财政收入不过几千万元。为了打破这样的困难格局,县委、县政府在制定“八五”计划时,结合实际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秉持“无农不稳、无工不富”的共识,瞅准了区位优势和未来发展潜力,安徽省首个县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桃花工业园,于1991年在紧邻合肥的桃花镇创办起来。
建园伊始,百业待兴,面对缺人员、缺资金、缺经验的艰难局面,园区踏上了艰苦的破冰之旅。工业园基础设施非常差,道路不平,没有自来水,公司用水甚至要靠消防车去拉,停电更是常事,建设资金的匮乏问题也亟待解决。针对这种局面,肥西县倾全部财力进行了水、路、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完善后,再吸引投资者前来进行项目开发,走出了一条工业园“画框”,投资商“填图”,开发一片、建设一片、再开发一片的新路子。
1992年4月18日,桃花工业园第一个入区项目开工建设。之后,一批项目陆续入区,至1992年8月,入区项目总投资已突破3亿元。由此,桃花工业园正式进入高速发展时期,肥西县也由此拉开了工业立县的序幕。
工业园的成功,彻底激活了肥西人的创新密码!进入新世纪,肥西又开创了县区合作办园的先河,先后与合肥高新区、经开区合作建设了柏堰科技园、新港工业园,开始了大规模的招商引资和产业布局。
5.崭露头角阶段:喊出“全国争百强”口号
尝到了甜头的肥西坚定了走工业立县的路子。2004年,肥西县在全国百强县评比中仅位列604位,但却已形成较明显的产业优势:园区经济快速崛起,新一轮工业“井喷”现象呼之欲出。特色产业涌现出苗木花卉、畜禽、蚕桑等一批全省乃至全国的亮点。旅游开发强势推进,乡村旅游拉开帷幕……肥西县域经济已呈厚积薄发之势。
也就在那一年的年底,肥西正式喊出了“全省创一流,全国争百强”的响亮口号。
随后的几年间,肥西确立了“工业强县、特色富民”的战略,把工业发展作为跨越的主要支撑力量。在加快工业发展中,突出“园区优先”地位,坚持把园区经济作为县域突破的首要任务。通过自主开发、合作开发、托管等模式,逐步形成以桃花工业园为龙头,9个乡镇工业聚集区为支撑的县域工业发展平台。并通过全方位招商引资来支撑工业项目建设,加大对工业的投入。同时,着力发展民营经济,壮大工业经济总量。
这些实实在在的抓手,推动肥西由量变到质变的跨越。2005年,肥西在中部百强县中跃升到第39位;在全省排名中位列第一方阵之中,处于十强县之前列。在2008年底安徽省对安徽所有县区科学发展考核中,肥西县荣膺科学发展先进县一类县的第一名,同时在中部县域经济发展中进入了第20位,在全国第152位。
中郡研究所同样客观地记录了肥西的成长轨迹,在全国县域的坐标中划出了一条向上的直线:从2005年到2009年,肥西的排名分别为513,222,185,152,94。
“百强”之梦,五年得圆,还比预定时间提早一年!
6.展翅腾飞阶段:追“光”逐“能”,“健”步如飞
如今已跻身全国五十强的肥西,在领跑安徽县域经济十几年后,2021年成功跻身“千亿县”行列,成为安徽首个“千亿县”,而他们早已不再满足于在全省当“老大”,而是把目光瞄向了长三角千亿俱乐部的新一轮角逐。
敢相信吗?一年再造一个“新肥西”!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已让踏实苦*肥西人从城建、产业等多个层面“照进了现实”。
九十年代之前,肥西一直没有通铁路。直到1994年,合九铁路通车,肥西才结束了不通铁路的历史。后来相继开通后的宁西铁路、合武铁路都在肥西设立了站点。
2019年12月,底站设在“幸福坝”的合肥轨道交通3号线通车,肥西县成为安徽省第一个通达地铁的县。
之前说到,合肥没有长江水运之便,如今这个问题随着引江济淮的实施也迎刃而解。引江济淮工程被称为安徽版“南水北调”“京杭大运河”,这条沟通南北的水上大通道连通长江、淮河、巢湖,又被称作“江淮大运河”。这一巨型水利工程自南向北分为引江济巢、江淮沟通、江水北送三段线路,总长723公里,覆盖了安徽、河南两省14市55县(市、区),建成后,江淮运河可通航2000吨级船舶。
而肥西正处于江淮运河的咽喉位置,是唯一一个引江济淮工程从主城区穿城而过的县。江淮运河自肥西境内自巢湖西北部派河口起,沿派河经上派镇在大柏店附近穿越江淮分水岭,再经过高店后进入寿县东淝河。2023年8月16日,引江济淮工程航道江淮沟通段正式向社会船只开放,一艘艘南来北往的货轮行驶于运河之上,肥西终于实现通江达海的千年目标。
解决了交通问题,肥西向城市发展要实力。2022年启动了紫云湖片区、群英湖片区、中派片区、江淮运河经济带、集贤路乡村振兴示范带“三区两带”建设,高品质新城区跃然纸上。
打造“主战场”,肥西“火力全开”。总投资超150亿元的57个基建项目全面启动,25条主干路网建成通车;县档案馆、科技馆、工人文化宫主体完工;紫云湖、群英湖等市政公园启动建设……
产业、居住、教育、医疗、商圈、地铁…… 随着三大片区一个个大项目的快速实施,肥西的产城融合达到新的高度。历经一年的建设,实现产城高度融合的高品质新城已具雏形,“安徽首县”的宏伟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如果说三大片区正成为“安徽第一县”城市品质提升的“主战场”,那么三大战新产业则开启了肥西后千亿时代产业转型升级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合肥最经典的故事,莫过于先后“赌”对京东方、合肥长鑫、蔚来汽车,实现产业链跃升。
肥西跟着合肥,在各个县区的“内卷”中也不逞多让,为合肥万亿征程助力加码!
置身全球能源转型与国家“双碳”时代大背景,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赛道,已是“群雄逐鹿”。
如今在肥西,打造新能源汽车全链条、高端智能制造、产学研一体化大健康“三大战新产业集群”也正加速形成。通过“专业招商队伍 招商顾问 基金丛林 政府跟投 黄金100条 局长服务员 落地即开工 节点工作法”这一套组合打法,紧盯三大产业链条、锁定行业头部资源,2022年度全年实现三大产业招商签约项目近1800亿元,与肥西现状存量产业体量相当。被称为一年再造了一个产业层面的“新肥西”。
继产值突破千亿、GDP跨越千亿之后,肥西正在打造千亿基金丛林、培育千亿产业集群,产业转型升级之“箭”已经瞄准高质量靶心飞速发出。
一方面,肥西以产促城,紧扣战新产业布局,实施龙头企业招引,中车IGBT、长信光伏、华晟新能源、阳光电源、金力隔膜、亿帆医药……一批超百亿高端产业项目落子新城,推动城市能力加速提升。
另一面,肥西以城兴产,按照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理念,围绕世界级新能源汽车和光伏新能源产业集群制造基地,高起点规划打造高端城市社区组团。地铁TOD、派园、安师大附属外国语学校、安医大一附院南区、安医大新校区、省胸科医院、中康养示范老年公寓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正在新城区加速云集。
7.蹄疾步稳阶段:人才
县域经济的发展走得快靠的是产业,但要走得稳、走得远最终是要靠人才。
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肥西全县常住人口98.8万人,居合肥五县市第一,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8.57%。
肥西也是安徽唯一人口实现人口净流入的县域城市。
作为“安徽第一县”,肥西人口吸附力有多强?
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肥西常住人口96.75万人,两年净增超2万人,平均每天新增约28个人。
常住人口增长的背后,并不是简单的数字增加,人口增速往往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当一座城市不断变“大”,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用双脚为肥西的发展活力投下一票。
在聚贤方面,肥西最新出台了《肥西县2023年人才工作要点》,围绕“人才招引和服务保障大提升”,提出了12项工作举措、36项具体任务,其中创新开展工作15项。最近,50名名校博士一起为肥西点赞的新闻引起了不小关注,这也更让人好奇肥西在招才引智方面的实招。
每年,肥西县都会向人才抛出诚意橄榄枝。
日前,肥西第八届“创智汇”双创精英挑战赛公告发布。相比往届,本届大赛最大看点是,创新和创业均额外设置特等奖。对于解决“卡脖子”技术、实现国产替代等创新项目可给予最高100万元的资金支持;创业类项目,经综合研判,高价值创业项目在肥西成功落户的可给予最高200万元的资金支持。
招引人才,肥西不惜“真金白银”,也换来了“真材实料”。数据显示,前七届“创智汇”,肥西累计引进培育人才创业项目60个,其中42个已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产生专利1862项,去年主营业务收入合计超31亿元。
在赋能方面,节点工作法和一线干事档案绝对是两记“大招”。
从2022年以来,肥西探索建立领导干部一线干事档案,通过“线上抓取 线下考核”的工作模式,将一线考核与定期考核、专项考核、任期考核有效结合,真正做到让“躺平式”干部“躺不住”。
工作干得怎么样?晒一晒节点成绩单、看一看节点“红黄牌”。
打开肥西县干部一线干事档案,全县县管干部日常工作完成情况、突出表现、先进事迹和群众评价等方面的数据一目了然;科学建立评测方法,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最终形成对干部干事成绩、干事能力和品行操守方面的综合评价,客观、全面、精准描述全县干部“画像”……依托该系统,肥西县对表现突出的干部提拔重用、对不合格干部作出处理,这套系统已成为肥西县提升干部工作质效的一剂良方。
要迎着晨光实干,不要面对晚霞幻想。在时代的浪潮中如何披荆斩棘,相信肥西的崛起已经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