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氏集团历经“江东猛虎”孙坚和“江东小霸王”孙策两代经营,雄踞江东。孙策遇刺伤重,弥留之际做了如下安排。
随召张昭等诸人,及弟孙权,至卧榻前,嘱付曰:“天下方乱,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大可有为。子布等幸善相吾弟。”乃取印绶与孙权曰:“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创业之艰难,善自图之!
策曰:“弟才胜儿十倍,足当大任。倘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恨周瑜不在此,不得面嘱之也!”
又唤妻乔夫人谓曰:“吾与汝不幸中途相分,汝须孝养尊姑。早晚汝妹入见,可嘱其转致周郎,尽心辅佐吾弟,休负我平日相知之雅。”
孙策的临终安排主要分为如下几点:
其一,深入分析孙权的长处短处。嘱咐孙权“力保江东基业”,对内积极整合资源增强统治,对外采取务实防御策略不轻启战端。这句指导思想,贯穿了孙权的整个政治生涯。
其二,任命张昭、周瑜为顾命大臣。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这就为孙权创建了“平衡性矩阵”的执政班底。
在现代项目管理理论中,有三种组织形态。
张昭,性格弘毅,敢于直谏;出身吴地世家,代表了本土氏族的利益;官居文官之首,文官集团的代言人。
周瑜,俊逸潇洒,忠心耿耿;与孙策出生入死,代表了创业集团的利益;官拜大都督,武将集团的话事人。
此二人,各有专长,互相补充,互相制衡。
孙权上台后的一系列为政举措,皆紧扣“力保江东”的主题;孙权凡做决策,均权衡利弊,三思而行,从未偏离平衡\制衡这一主题。
赤壁之战初期,张昭主降,维护本土世家大族的既得利益;周瑜主战,代表淮泗将领保全革命果实。面对曹操“与将军会猎于江夏”的巨大不确定性,孙权几番思量利弊,均未得出清晰的结论。直到孔明舌战群儒,周瑜痛陈利弊,孙权感觉“稳赢”,方下定决心。
操今此来,多犯兵家之忌:北土未平,马腾、韩遂为其后患,而操久于南征,一忌也;
北军不熟水战,操舍鞍马,仗舟楫,与东吴争衡,二忌也;
又时值隆冬盛寒,马无藁草,三忌也;
驱中国士卒,远涉江湖,不服水土,多生疾病,四忌也。
孙权决策的模型,我们大概可以概括为“SWOT”分析法。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基于“SWOT”分析法,通常能做出客观全面,平衡中肯的决策。
权矍然起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所惧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誓不两立!权拔佩剑砍面前奏案一角曰:“诸官将有再言降操者,与此案同!”
曹操大破张鲁,夺得汉中,剑指西川。刘备集团入蜀不久,根基尚浅,遂立遣使者,说吴进兵合肥,以求围魏救赵。
“昨承诸葛子瑜取长沙等三郡,为军师不在,有失交割,今传书送还。所有荆州南郡、零陵,本欲送还;被曹操袭取东川,使关将军无容身之地。今合淝空虚,望君侯起兵攻之,使曹操撤兵回南。吾主若取了东川,即还荆州全土。”
孙权心中谋划,坐收三郡之后又有可能全取荆州;曹操在汉中,合肥仅有张辽数万兵马。助“弱刘”,抗“强曹”,维护三家平衡\制衡的态势。遂下定决心,发动“合肥战役”。
正如孙策临终遗言,“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合肥战役”陷入颓势,幸得凌统和周泰死战,才逃出生天。
纵观孙权一生,作为“风险的厌恶者”始终贯彻“自保”和“制衡”的方针。一方面,为吴地换来了相对平和的发展环境,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生产力发展;另一方面,长期恪守的“自保”和“制衡”,也使统治集团逐渐软化,丧失了逐鹿天下的雄心,为最终归晋埋下了伏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