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的“颜色革命”:《三国演义》背离《三国志》的“五宗罪”

名著的“颜色革命”:《三国演义》背离《三国志》的“五宗罪”

首页战争策略三国志革命更新时间:2024-05-09
《三国志》

西晋陈寿的《三国志》是中国史学界著名的“前四史”之一,内容编次以魏、蜀、吴为序,部分内容与《后汉书》重复。《魏书》排在全书最前,曹操是本书第一人。

演义第一宗罪:笑谈古今其实就是想唱反调

《三国演义》开篇一首词,给全书定了一个写作基调:笑谈古今。和如今很多影视作品“戏说乾隆”是一类的。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国家不幸诗家幸,罗贯中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诗词文化和语言艺术结合起来,复原了三国时代的各路英雄。这部书的历史观是循环史观和英雄史观。第一回开篇一首词,“滚滚长江东逝水……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表明了作者的诗酒人生和戏说历史的创作态度。

这就决定了《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不在一个调上。

演义第二宗罪:为“扬刘抑曹”的政治正确服务,不惜篡改史实

在政治上,《三国演义》的扬刘抑曹的立场,把刘备的人就说是英雄,蜀国的敌人就说是贼。如刘备说赵云:子龙真英雄也。说曹操: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

《三国演义》中,刘备阵营的“五虎上将”之一马超,不仅英雄善战还是孝子。在《三国志》中,他背叛了身在曹营的父亲马腾,加入刘备阵营,导致父亲被曹操“诛三族”。

正史中,汉献帝寿终正寝,活了54岁。

演义中,曹丕*害汉献帝刘协,诸葛亮等人劝刘备称帝,他曾拒绝劝谏,不称帝。后来,诸葛亮装病不出,他才被迫答应。

演义第三宗罪:贬抑正统儒学,破坏宗教和谐

在思想上,《三国演义》扬刘抑道的立场,把官方儒学人物孔融和王朗全没有写成“一线明星”,真正的一线明星刘备和诸葛亮仅仅是民间儒学的代表。

我为什么说《三国演义》是“扬刘抑道”,而不说“扬儒抑道”?因为罗贯中褒扬的刘备,他是民间儒学的代表人物,并不能代表正统的官方儒学。

好在刘备没有像张角之流创立“皇叔教”,他是起于草莽的名教中人,创立蜀国,虽二世而斩,却也算是英雄豪杰。

演义第四宗罪:“法先王”的三代史观错了吗?

正统儒家的历史观是向后看的“三代史观”,政治上注重“法先王”,言必称尧﹑舜﹑文﹑武。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一律学周公,就是想回到古圣先贤的时代,那才是公认的理想社会。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创建周朝,不仅国名复古,在礼制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复古的事。

孟子曰:“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贼其民者也。”

在历史观上,《三国演义》是循环史观,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从不提先王、文武之道。

演义第五宗罪:和曹魏有仇,这才是真的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三国演义》的“一线明星”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全是曹操的手下;黄忠甚至*了曹操的“连襟”、大将夏侯渊。

罗贯中的封建大一统观念很强,最后一回,写到“三家归晋”的大一统故事结局,并没有写出悲剧感。相比《水浒传》《红楼梦》结尾的悲剧意识,《三国演义》的结尾,实在是“圆满”。其实,就德行和能力而言,西晋的开国之君晋武帝司马炎比曹操还不如。

照抄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三国演义》却没有骂司马炎是贼人。

结语:“天意”让《三国演义》万变不离其宗

儒教“敬天法祖”,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有三畏:畏天命、畏圣人、畏大人之言。这一条,正史不能违背,《三国演义》也没有违犯。

《三国演义》多处提及“天意”,尤其是刘备很相信“天意”。

《三国演义》第35回,刘备躲避蔡瑁追*的时候,坐骑的卢马跃檀溪而到西岸,刘备认为是老天爷帮助他。

却说玄德跃马过溪,似醉如痴,想:“此阔涧一跃而过,岂非天意!”

刘备为了给二弟关羽报仇,不顾诸葛亮劝阻,挥师东进。

《三国演义》第63回:诸葛亮痛哭庞统 张翼德义释严颜。刘备的第二军师庞统,随蜀国大军攻打孙吴,在落凤坡陷入埋伏,被乱箭射死,刘备痛哭道:这是天意啊。

还有,《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屡屡秀出他的占星术技能,这也是古人相信“天意”的表现。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