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一,司马懿太了解诸葛亮了,如果没有万全之策,诸葛亮不会大开城门。因为诸葛亮一生运兵非常谨慎,不会做这种冒险之事。如果追来的不是司马懿,这个计也失效了。
其二,毕竟诸葛亮棋高一筹,把实则虚文,虚则实之运用淋漓尽致。
也有可能司马懿已经看出了虚张声势,只是自已羽翼尚嫩,才放了诸葛亮。
一是诸葛亮命令士兵扮演成百姓站在城头。由于司马懿久经沙场,对于士兵身上带有的戾气一目了然,所以他很清楚站在城头的不是普通百姓而是士兵,这样就会使他开始戒备,让他开始思考诸葛亮此行的真正用意。
再有就是诸葛亮以及他的两个书童,诸葛亮在城头悠闲的弹琴,而两位书童则在旁边为他扇风,一片安静祥和的气氛,一点也没有兵临城下的危机感,仿佛在说你有几万大军又能怎样,我不怕你,于是司马懿就被这幅场景给迷惑,以为诸葛亮真的有应对之策,于是慌忙撤兵,就这样诸葛亮不费一兵一卒就将司马懿的几万大军给击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