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天下有归宿 三国归晋有谋划 先蜀后吴的原因解析

三分天下有归宿 三国归晋有谋划 先蜀后吴的原因解析

首页战争策略三国执掌天下更新时间:2024-06-07

三国后期,司马昭执掌曹魏的政权,他选择了先灭蜀汉,再图孙吴的大战略,这些是出于哪些考虑呢?

攻打蜀汉的难度和成本比攻打孙吴低

攻打蜀汉的优势

司马昭要攻灭蜀汉,主要就是先从雍州和凉州地区,调动军队,先夺取蜀汉的汉中地区,打开益州的门户,然后再南下继续攻城,这些基本是山地战,以曹魏的*机动部队和蜀汉的主力正面决战。

当时曹魏光是部署在雍凉地区的大军,就已经在实力上超过了蜀汉的主力军,如果再从其他地方再调动一些军队过去,完全可以形成实力上的压制。

攻打孙吴的劣势

但是如果要攻打孙吴政权的话,主要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是,从襄阳一带突破,二是从江淮地区突破。司马昭如果选择这两个可能性,都需要组建一支足以对抗孙吴的水军,才能确保战争的进行,因为孙吴正是以强大的水军来维持这些地区的防御,如果司马昭不论从哪个方向突破,那么孙吴可以利用水军的便利,快速的把战斗部队、后勤补给等快速集结起来应对,孙吴占据了地利,拥有较大的优势。曹魏只有先控制了长江,消灭孙吴的水军,再以自己的水军直逼建邺,才能完成消灭孙吴的战略目标。

但是组建水军谈何容易,要消灭孙吴的水军又是何其不易,这些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灭吴之战,主要就是shui'zhan

当初曹操想要消灭江东政权的时候,尚且有刚刚投降依附的荆州水军,但是还是在赤壁之战中输的干干净净。此时的司马昭手里根本没有强大的水军力量,要组建也是需要时间的,因此急切之中,还无法消灭孙吴政权。

先蜀后吴的意义

如果先消灭蜀汉政权,那么曹魏就可以控制益州的上游地区,可以在益州的东部地区打造战船,组建水军,再顺着长江,从上游开始攻击孙吴水军,可以形成优势,如果这个战略目标达成,孙吴将失去水军优势。

从这个推演来说,事情最终的确是如此发展的,在刘禅献城投降了邓艾之后,下令蜀汉各地守军都像曹魏投降,此时的永安守将罗宪也受命要向曹魏献城。但是此时孙吴方面则派出了大军进入益州,并不是要帮助蜀汉政权抵抗曹魏,而是要乘虚夺取益州的东部地区,其实也就是长江的上游,最终是罗宪以数千守军,成功的击退了东吴名将陆抗的数万大军,司马昭也命令荆州地区的魏军攻击江陵,撬动东吴的后方,使得陆抗不得不撤军。这一次交手,其实就是曹魏和东吴双方关于长江上游地区的争夺。

此后司马氏开始在益州地区打造战船,训练水军,终于在十多年多,完成了消灭东吴的各项准备。

如果选择了先灭吴后灭蜀

如果司马昭成功消灭了东吴,夺取东吴的各地,再去攻灭蜀汉的话,会很遗憾的发现,从东吴方向攻打蜀汉,依然很不方便。

从汉中一带发动攻击,虽然蜀汉方面拥有天险,但是从江陵一带去攻打永安,这地方依然还是天险重重,也就是说,并不会因此而解决蜀汉大军依仗天险据守的局面,实在是没有利的。

蜀汉国力衰落,君臣不齐心,主力军队在外屯田,汉中军力空虚,内部出现漏洞。

经历了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和姜维的九次出征,蜀汉政权已经处于穷兵黩武的境地,原本天府之国的益州,已经上民有菜色,再也没有足够强的国力对中原曹魏帝国形成较强威胁了。

刘禅利用宦官黄皓来形成中央集权,姜维在请求刘禅诛*黄皓而没有成功后,因为恐惧怕被黄皓报复,再加上感受到刘禅对自己开始不信任,因而引军沓中屯田,既可以远离朝廷中央,以免遭到迫害,又可以借机牢牢掌握蜀汉最精锐的主力部队,进可以北伐,退可以自保。

其实姜维真正害怕的并不是一个宦官,而是皇帝支持下的宦官,不仅是皇帝支持,而且当时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老将张翼等人也都反对姜维继续北伐。姜维出走屯田,带走了蜀汉政权的主力军队,因而造成了蜀汉北部汉中地区的巨大防御漏洞。

司马昭正是利用了蜀汉君臣上下不齐心的漏洞,先命令青州和徐州一带的魏军开始打造战船,做出讨伐孙吴的假象,进一步迷惑了蜀汉君臣,随后司马昭加紧了攻灭蜀汉政权的部署。

公元263年,司马昭部署总兵力约18万的大军,分三路,分别攻击汉中。趁着蜀汉军队主力在沓中的空虚机会,意图以邓艾领兵三万多人拖住姜维大军,再让诸葛绪的三万多人截短姜维大军的退路,以此先控制和拖延姜维大军不能回师救援汉中,并且随后消灭这支断了退路的蜀汉主力军队。同时,曹魏真正的主力大军十多万人,在钟会的带领下,以优势兵力趁虚而入,攻下汉中地区,只要钟会正式夺取汉中,姜维大军再也不会有退路。

姜维在此危机关头,巧妙的避开了诸葛绪的堵截,带领蜀汉主力跳出包围圈,避开了邓艾和诸葛绪对他的堵截,但是此时汉中地区已经被钟会夺取,姜维的大军不得不退守剑阁,占据地利以防备强大的曹魏大军。

司马昭的部署固然巧妙,也的确成功夺取了蜀汉苦心经营的汉中防线,但是并没有重创蜀汉的主力军队,反而在剑阁天险的地方,让曹魏主力和蜀汉主力军队形成了对峙,灭蜀之战差点没有成功。

蜀汉之所以最后被灭,最主要原因还是蜀汉政权内部已经烂透了,汉中地区被钟会轻易拿下,只是一个开始,在姜维好不容易稳定住剑阁防线之后,邓艾却领兵成功的偷渡阴平,成功奇袭进入了成都平原地区。在汉中失守的时候,刘禅已经派出廖化、张翼等老将统帅部队北上和姜维汇合,共同防守剑阁,此时的成都处于巨大的空虚之中,在诸葛瞻父子抵抗邓艾失败后,成都最终的那点*实力其实已经耗空了,只剩下偌大的一个都城,和没有什么战斗力的老弱残兵。

可以说蜀汉的灭亡,最重要还是因为自身国力的衰落,此时已经不能以个人英雄主义来挽回,姜维即使是成功跳出包围圈,守住了剑阁,但是不能改变魏军强而蜀汉军弱的形势,一旦发生了一点意外,比如邓艾奇袭,则蜀汉政权马上就崩溃了。

东吴有明主孙休在位,国力强盛,战略时机不成熟

但是263年前后,东吴政权正处于明君孙休时期,孙休是258年登基,一开始只是傀儡,但是随后诛*权臣,采用各项积极政策,使得当时的东吴政权国力开始变强。

孙休是公元264年去世的,当时距离孙休去年还有1年,司马昭虽然算不出孙休什么时候去世,但是能算出此时的东吴政权不好惹,这个还是能做到的。

孙休死后,太子因为只有十岁,大臣们违背了孙休的意愿,另立孙休的侄子孙皓为帝,孙皓随后开始残暴统治东吴,*害了立他为帝的大臣,又*害了孙休的皇后和太子,国内民怨沸腾,军民上下离心,这个时候,消灭东吴政权的机会才终于到了。

司马家族巩固胜利果实,借刀*人

巩固果实

灭蜀仅仅2年后,司马炎就正式篡位,夺取了曹魏的江山,正式建立西晋,这中间出现了一段过渡时期,既包括内部权力结构更迭的过渡,也包括安抚民心,招揽人心的过渡。另外也是西晋朝廷消化吸收对蜀汉地区的占领。

借刀*人,袭扰东吴

西晋在此期间还发动了针对东吴的交州之战。交州之战前后持续了8年时间之久,第一阶段西晋取得了胜利,但是随着东吴出动大军进入交州,最终以东吴方面的胜利而结束。

西晋方面,主要投入了以霍戈为首的前蜀汉归附的军团,而东吴也投入了十多万的主力军队。

我们后人不妨如此理解,蜀汉的军队是因为刘禅诏令投降而不得不听从号令归附的,这些军队也有数万人之多,人心还没有完全归附司马家族,对西晋朝廷也算是一个头痛的问题。但是这些前蜀汉军队,却也同时希望能给新的主子建功立业,来维持和巩固自身的地位。因此说,以这些前蜀汉依附军队为前驱,去和东吴打一场消耗战争,就成了西晋朝廷的决定。

战力损耗的降军:霍戈带领的军队,在交州流尽了鲜血,最后实力大损,再也不可能对西晋朝廷造成威胁。

遭到消耗的东吴:东吴为了和西晋争夺交州,投入了十几万军队,战死损伤不计其数。

东吴腹背受敌,不得不从正面战场调集主力南下,在南线被牵制了大量军力,北线防御的实力进一步被稀释。

最后,原本直属于西晋朝廷的主力和地方军队基本没有损失什么战斗力,前蜀汉降军和东吴主力军拼了个两败俱伤,这确实是司马家族最愿意看到的结果。

后语

我们后人站在了一个上帝视角去俯视历史上发生的这一切事情,当然实际上也许会有出入。

处于一些突发事件,使得历史人物不得不做出了对应的抉择,但是我们也许就认为,这本就是精心谋划的一个局。又或者说,古人的智慧,并没有完全体现在史书的记载中。我们以为简简单单的若干战役,实际上背后有更加具有深意的故事值得我们慢慢品读。

司马家族灭蜀灭吴之战,是否真的如大仙所解析的一样?大家是否认为,有其他更重要的因素呢?

不同的读者,取决于当事人的知识体系和普世价值观,会对不同的历史记载产生不同的看到,大仙也很希望,大家看了大仙写的分析之后,可以留言评论大家个人所认为的,不同的三国历史。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