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面临十常侍作乱的困境,何大将军采纳袁绍智谋,力邀并州牧董卓进京。当董卓尚未抵达京师之际,何进遭十常侍阴谋害死。途中,董卓迎驾少帝刘辩及陈留王刘协,从而引发军事政治格局的剧变与不断动荡。
董卓去世之后,曹操借助丰富资财进行军队筹备,孙策用玉玺换取兵力征讨江东,刘备偕同关羽、张飞依附他人以求生存。待到赤壁之战爆发,孙刘联盟击败曹操,奠定天下三足鼎立的局面。然而,面对司马昭征伐蜀国的对手,东吴为何没有出兵救援呢?是否并不懂得家破国亡的道理呢?
首先来谈司马昭伐蜀的背景。诸葛亮逝世于五丈原后,刘禅依循其《出师表》中的建议,任用费祎、董允等人维持内政稳定。然而,董允离世后,刘禅偏爱宦官,导致国家治理走向动摇。姜维坚守诸葛亮遗志持续北伐,虽然付出巨大代价,却未能扭转蜀汉颓势。对比而言,吴国内务在诸多方面显现出混乱局面。孙权废除长子、改立幼主,引起大臣们的强烈不满。其中最为愤慨者便是武卫将军孙綝,辗转之下,孙亮被迫退位。孙亮去世之后,吴国又相继发生政变,政局形势堪忧。
再来看曹魏的内政情况。曹芳继位,司马懿与曹爽共同主持政务。曹爽败落之后,司马懿趁机掌权,维护自身地位。魏国在这样的环境中得以加速发展,政治清明,民生安逸,随后开始向外扩张领土。反观蜀汉刘禅沉溺享乐,罔顾朝臣生死存亡。在有心者劝谏下,刘禅决定向司马昭投降。北地王刘谌以庙堂责备士大夫不懂朝廷大事为由反对,然而刘禅心意已决,刘谌无计可施,唯有自刎殉国。
司马昭派出钟会、邓艾两路大军攻打蜀汉。后主毫无信念斗志,唯一决心努力保住父兄打下的江山。于是姜维提出奇袭之策,逆境求生。他假装投降钟会,颂扬钟会才智过人,以此令其高兴不已,深信他是真心归降。姜维企图同时除掉智勇双全的邓艾,再借钟会性格弱点促使他与司马昭互相争斗,以期保障蜀汉安全。只是事与愿违,计划揭露后,钟会叛乱迅速遭到压制,最终只能带着遗憾与悲痛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