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去了一趟广东中山。作为孙中山先生的故乡,中山一直都是一个让我心驰神往的地方。短短几天的旅行,让我对这座珠江口西岸的城市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认识。回来后,我想谈谈几点感受。
从地图上看,它位于珠江三角洲的腹地,处于广州、深圳、珠海、澳门、香港等大城市的包围圈内。高速公路、高铁、水路交通四通八达。这次去中山,我是坐高铁去的。一个多小时就从广州南站到了中山站。站内换乘公交,无缝对接,半个小时内就到了市中心。朋友告诉我,现在中山正在规划建设深中通道、中江高速二期等重大交通项目,未来通达性还会进一步提升。我不禁感叹,中山的区位优势太强了,简直就是粤港澳大湾区交通网络上的一个关键节点。
作为国父孙中山先生的故乡,中山几乎是一座因伟人而闻名全国的城市。到中山的第一站,我就去了深受海内外游客喜爱的孙中山故居。故居坐落在翠亨村,依山傍水,景色宜人。里面陈列着孙中山及其家人的各种遗物、档案资料,故居讲解员声情并茂地为我们讲解。游览间隙,村里的老人告诉我,孙中山青少年时期常在这里的小河里游泳玩耍,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气魄。除了孙中山故居,中山还有翠亨黄氏宗祠、陈延年故居、陈列馆纪念馆等大量名人故居和纪念场所,构筑起红色文化和家风文化的双重内涵。此外,中山历史上民间文化资源也十分丰富,其中尤以咸水歌、小榄菊花会、醉龙、云龙舞最为著名,都是游客打卡的好去处。置身于这些场所,古朴厚重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工业是中山的立市之本。在小榄镇、黄圃镇等地,我参观了一些制造企业,发现中山在家电、五金、灯饰、服装等领域都已形成了门类齐全、配套完善的产业集群,不仅是珠三角乃至全国的重要制造业基地,很多产品还远销海外。随行的一位台商朋友感慨,他十几年前就来到中山投资办厂,亲眼见证了中山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如今,中山正着力打造先进装备制造、智能家电等高端产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相信"中国制造"迟早会变成"中国智造"。除了工业,我在三乡镇、坦洲镇还看到,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等特色产业发展,一二三产融合的势头很好。总的来说,中山产业基础好,发展后劲足,未来潜力不可限量。
记得上一次去中山已经是七八年前了。这次再去,发现变化很大。市政基础设施更加完善,道路宽阔整洁,地下管网铺设到位,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翠亨新区、港口新城、火炬开发区等重点片区加快开发建设,一批新楼宇、新园区拔地而起;体育场、会展中心等城市地标性建筑现代气息十足;公园绿地、滨水景观、文化景点品质明显提升,城市颜值美美哒。更让我感到亲切的是,中山的城市管理贴近百姓生活,市容环境整洁有序,公共服务完善周到,处处展现人性化关怀。比如在公交站点、社区服务中心,志愿者们热情地为行人指引、为老人让座、帮外地人咨询,展现了中山人的热情好客和文明素养。一位在中山生活多年的香港朋友告诉我,他非常喜欢这里宜居的生活环境,空气清新,绿树成荫,市民素质高,已经把这里当成第二故乡了。我想这就是中山的城市温度吧。
最后,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一员,中山正在抢抓新的发展机遇。眼下,大湾区正如火如荼地建设,中山也在积极融入这个国家战略。我了解到,中山正在加快与港澳在科技、金融、贸易、教育、旅游等领域深度合作,吸引港澳创业者、专业人士来中山发展。比如在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就聚集了一批港资企业和合资项目。中山还在借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可以预见,伴随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公共服务的普惠便利,中山将成为联通港澳的重要纽带,在大湾区一体化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几天的旅行转瞬即逝,但中山之行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孙中山先生曾对家乡的发展寄予厚望。如今,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古老的中山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我相信,这座英雄的城市一定能不负伟人所托,继往开来,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谱写更加辉煌灿烂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