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战·之殇—中东小巴黎的陨落

止战·之殇—中东小巴黎的陨落

首页战争策略世界之战3止战之殇更新时间:2024-06-23

如果你问我去中东旅游最好去哪个国家,我会给你推荐黎巴嫩,因为你可以在那里找到中东的天堂;

如果你问我,要在中东生活一辈子的话,黎巴嫩是不是最好的选择,那我会给你否定答案;因为我无法保证将来有一天,这个天堂会不会变成中东最恐怖的地狱。

在上一篇文章中简要的了解了巴以冲突的起源和现状,介绍完了巴以冲突后锯齿考虑接下来介绍下黎巴嫩,为什么要说的是黎巴嫩而不是中东战争的主力埃及叙利亚?弹丸之地的黎巴嫩在中东局势上有何重要意义?为何黎巴嫩成为新闻媒体报道战争第二多的国家(仅次于巴以冲突)?各位看官容我把黎巴嫩的近代史慢慢码来。

友情提示:本文约3400字。

黎巴嫩简介:

盛产雪松的黎巴嫩在国旗上体现了这一点

黎巴嫩共和国通称黎巴嫩,位于地中海东岸的西亚,习惯上称为中东国家。 作为中东地区最西化的国家之一,与它和基督教有着十分密切的历史有关,境内更有人类最早一批城市与世界遗产,这些文明古迹最古老的有5000多年的历史,因而在旅游业中相当著名。

巴勒贝克神庙

早在2000多年前,腓尼基人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腓尼基人是第一个环非洲航行的民族,发明腓尼基文字。黎巴嫩过去曾经盛产雪松,这些参天巨树都是邻近国家的重要建筑材料。后来,古罗马占领黎巴嫩,并修建举世闻名的巴勒贝克神庙,该神庙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的最大的罗马古建筑之一,在198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遗产。

扼守亚非欧三大陆的战略要地、宗教最为多元化的社会的黎巴嫩

连接欧亚非三大陆的黎巴嫩

该国东部和北部与叙利亚接壤,南部与以色列为邻,西濒地中海。从地图上来看,将北非和欧洲隔开的地中海使得黎巴嫩在封建社会成为天然的三大陆交流中心,所以不少民族都曾经占领过黎巴嫩。历史上受埃及、亚述、巴比伦、波斯、罗马统治;在七至十六世纪初成为阿拉伯帝国一部分。于1517年被奥斯曼帝国占领。

曾经的中东小巴黎—黎巴嫩

相比其他阿拉伯国家,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存使黎巴嫩非常西化开放,加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自然气候非常适合旅游,黎巴嫩有着“中东小巴黎”的美称。由于历史上不少民族都曾经占领过这块战略要地,黎巴嫩国内的宗教是所有中东国家中最为多元化的,主要的两种宗教是占54%左右人口的伊斯兰教和占40%左右人口的基督教。这两大派宗教又分为18个宗教派别,黎巴嫩穆斯林分为许多教派,如什叶派,逊尼派,德鲁兹派和阿拉维派;基督教分马龙派,正教会,默基特希腊礼和新教等许多教派。

法国管辖下的黎巴嫩

黎巴嫩的地缘结构

随着一战后奥斯曼帝国的战败,黎巴嫩与叙利亚被国联划给法国管辖并成立法属叙利亚托管地。法属叙利亚托管地分为六个州,分别是大马士革、阿勒颇、阿拉维、德鲁兹山、哈塔伊和大黎巴嫩(即独立国家黎巴嫩的前身)。由于基督教在欧洲占据主导地位,法国人将黎巴嫩建立成一个对马龙派基督教很有利,但也包含着大量穆斯林的地区。造成逊尼派占多数在地中海沿岸,什叶派在黎巴嫩南部占主导地位,而黎巴嫩政府则由马龙派基督徒占主导三足鼎立的局面。法国托管期间虽然各党派和教派之间的联系得到加强。但是在黎巴嫩有大量反对亲西方政府的穆斯林人口、许多泛阿拉伯主义分子和左翼派别。

法属叙利亚托管地的六个分区示意图

1943年黎巴嫩独立,并成立了第一届议会,选出了总统,宣告黎巴嫩正式独立。当年各教派之间曾签署《民族宪章》,按照当时各教派人口比例分配权力如下:

议会席位按照三大派别的人口比率分配。但马龙派基督教徒获得了在全国范围内以及经济上的巨大影响力。

位于首都贝鲁特市中心的马龙派大教堂

随着1948年以色列宣布建国引发的第一次中东战争开始,大量的巴勒斯坦难民逃离家园抵达黎巴嫩。使得国内的政治平衡被打破,穆斯林群体的力量进一步得到加强。而与此同时,以色列的成立使得该地区的政治环境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而黎巴嫩从中也发现了自己的地位。

持续15年的战火纷飞

1932年的教派分布图

60年代马龙派主导政府惹起愈来愈多的穆斯林和世俗派的左翼分子不满;由于双方都无法解决他们的利益冲突,各方便开始建立民兵组织。起初民兵组织本来是用作自卫,但形势进一步恶化的时候,他们已经与军队无异。对马龙派政府不满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军队的信任。穆斯林民兵组织宣布他们不再听命于黎军引发中央政府的权力被迅速破坏,黎巴嫩军队被瓦解加剧了内战的爆发。为稳定黎巴嫩局势,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1976年5月授权叙利亚派遣由3.5万人组成的军队,以“阿拉伯威慑部队”名义进驻黎巴嫩。阿盟此举遭到黎马龙派派别的强烈反对,他们一直把叙利亚军队视为“占领军”。

内战中的废墟和变为尸体的战友

因巴解组织在黑色九月事件之后被约旦驱逐到黎巴嫩,使得巴勒斯坦难民群体开始军事化。这引发了黎巴嫩各政治派别之间的军备竞赛,并且为黎巴嫩长期陷入地区冲突创造了条件。1975年2月赛达市渔民的抗议活动掀起了敌对冲突大爆发的序幕。身为马龙派自由国民党的*前总统夏蒙,意图垄断黎巴嫩沿海地区的捕鱼业。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渔民激起了很多黎巴嫩人的同情,同时引起对政府的不满和反感。针对渔业公司的抗议活动很快便演变成黎巴嫩左翼势力及其盟友巴解组织支持下的针对政府的一次政治行动。

黎巴嫩独立至今只有一次人口普查,因为战乱,统计数据都是大致不绝对

内战中各联盟的派别频繁且突然地转变着:到战争结束时,几乎每个党派都相互结盟并最终互相背叛过一次。此外叙利亚和以色列在内战爆发后加进来并且与不同派别并肩作战。维和部队如多国驻黎部队和联合国驻黎临时部队也都曾驻扎过。

内战中的历史照片

在战火集中的黎巴嫩南部,那里自1969年起由巴解控制,后来南部由以色列占领,北部由叙利亚控制。到了80年代前景越发灰暗,贝鲁特的大部分地方在以色列入侵并驱逐巴解武装人员时被破坏。战争更演变成民族和宗教的屠*。发生在1983年贝鲁特自*式汽车炸弹袭击,299名美国和法国的维和部队士兵被炸死。

如同家常便饭一般的汽车炸弹爆炸

1989年塔伊夫协定的制定标志着黎巴嫩内战开始进入尾声。在内战期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利用黎巴嫩对以色列发动袭击。以色列国防军分别于1978年和1982年两度入侵并占领黎巴嫩,第二次入侵时,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遭到驱逐,以色列占据黎巴嫩南部,扶植南黎巴嫩军,将该地区作为一个防范反以色列武装袭击的缓冲区,在联合国调停下于2000年撤离,南黎巴嫩军随即瓦解。直至2005年黎巴嫩反对派有力的外交干涉(美、法、联合国)连手逼走叙利亚,叙利亚才从黎国撤军。但黎巴嫩内战结束之后,黎国内逊尼派和什叶派之间的关系依旧紧张。

内战结束以来。黎巴嫩已经进行了多次选举,大部分的民兵组织要么被削弱要么被解散。而黎巴嫩政府军使得中央政府的权利能够覆盖到全国三分之二的地方。在2006年黎以冲突结束后,黎巴嫩政府军30年以来第一次进入了黎巴嫩南部地区。

激进派的黎巴嫩真主党

真主党遵从霍梅尼的意识形态,号召在黎巴嫩建立伊斯兰共和国形式的政府。1982年由伊朗资助成立的什叶派伊斯兰政治和军事组织,支持消灭以色列,把西方势力赶出黎巴嫩,并与哈马斯等其他伊斯兰军事组织在这一目的上合作,是黎巴嫩主要的反对派政党。2003年的竞选口号是通过和平民主的手段建立伊斯兰政府。目前除军事部分外,还有慈善、新闻、教育,社区建设等一系列社会活动,如开办孤儿院、兴办学校、兴建文化中心、经营诊所和建筑公司等。

真主党同哈马斯一样,向以军发射完火箭弹后便潜伏至平民区做伪装。

其组织严密,装备精良,拥有民兵5千人左右,在年轻的穆斯林信徒中很有影响力。真主党总部设在贝卡谷地的巴勒贝克市,最高领导机构是由12人组成的协议委员会,主要活动区域集中在贝卡谷地、贝鲁特南郊和黎巴嫩南部等什叶派地区。现任*是哈桑·纳斯鲁拉。

后续影响

多年的内战使中东小巴黎不复存在

迄今为止黎巴嫩依旧饱受内战带来的伤痛。内战总计导致约15万人死亡,约有10万人因伤永久致残。大约90万人(这相当于战前人口的五分之一)流离失所。大约有25万人永久地定居海外。

在之前双方争夺的地区还留有数以千计的地雷。而黎巴嫩因绑架和战时“失踪”的受害者大约有数万人。

2014年贝鲁特市中心发生的一起汽车炸弹爆炸事故

在为期15年的内战中,至少有3641起汽车炸弹袭击事件,导致4386人丧生,数千人受伤。由于黎巴嫩内战期间汽车炸弹被频繁使用,并且经常起到有效作用,汽车炸弹在黎巴嫩内战后全世界范围内的各冲突中成为广泛使用的一种袭击手段。

后记

今天这里有许多孩子视战争为荣耀之地,但是,孩子们,那都是地狱。

—— 威廉·谢尔曼将军

如果不是犹太人那么执着的回到“迦南”之地,也许中东的风暴中心就是黎巴嫩了,虽然内战结束,但后续的汽车炸弹的爆炸声仍然时不时响彻在贝鲁特的上空,他们(基督教马龙派和伊斯兰逊尼派与什叶派的下辖十余个派系武装组织、黎巴嫩真主党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以色列和叙利亚)之间仍未停止斗争的步伐,黎巴嫩内战中阿拉伯族和犹太族、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什叶派和逊尼派等等错综复杂的交换着战争角色,他们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远的敌人,某一天巴以冲突会停止,但是贝鲁特的爆炸声不会永远消失。

谢谢阅读

下期预告:左翼和右翼包含着哪些含义?欢迎阅读。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