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卷不动的你的“上洛”策:先边缘崛起,再中心争夺

给卷不动的你的“上洛”策:先边缘崛起,再中心争夺

首页战争策略上洛更新时间:2024-04-17

去趟京城,见见朋友。

各位好,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跟大家请个长假。

从明天到24号这段时间,我要为自己新书签售会事情去一趟北京,虽然真正签售只会花一天的时间,但我想给这次北京之行留出十天空余。因为从2020年年末本号初创至今这两年多的时间,我一直没有去北京一趟,攒了很多朋友和合作伙伴可能陆续见一下,排了一下日程,发现不留足十天的时间是不够的,所以这十天里我将会友为主、散心次之,写文章又次之。有想法我就写,没想法可能就放空一天,甚至多天,特此跟大家说一声。

但听说北京这两天在闹沙尘暴……

是的,自从公号做出了一点名气之后,我开始经常感觉到不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可能是一种损失——

这两年中经常发生的剧情是,某篇文章写火了,一些有意合作的公司、朋友加我,大家聊的还挺投缘的。

最后对方试探的问一句“小西,你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么。”

我回答说:“我在济南”。

对方“哦”了一下,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这种事碰久了,我开始猜出这种朋友想说什么了。

如果我在一线城市的话,他们可能会立马约个见面,也许会有个什么机会或者合作推荐给我,说不定这个机遇我就抓住了。可是因为我不在一线城市,刚刚过去的这两年又正好赶上封控,出门不方便。这种邀约就很难开得了口,而双方不能见面,总是难免生分,日子拖久了不联系,合作或工作的机会很可能也就黄了。

是的,一二线城市的差距,就在这里,不在一线,有些机会你就是抓不住的。

错过这样的机会多了,我开始想一件事:

我当年毕业的时候选择“逃离北上广”,到底是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其实不少刚毕业或即将毕业的朋友也经常问我这样的问题:

小西,一线城市“京城居,大不易。”到底该不该咬牙在这里“飘”下来,还是应该趁早滚回家安身立命。

长考之后,我得到的结论是这样的——我还是不后悔当年离开北上广,挑一个二线城市定居的选择。

因为“飘”在北上广真的太卷了,十年前我刚毕业的时候就如此。2012年我从复旦毕业,按说学校的牌子也还算挺砸人的,想留在上海或者去北京,也不是没有机会,可是有一次我去一家单位为一个看起来就十分肝的职位面试完,在地铁挤的七菜八荤最后总算回宿舍之后。我才觉得这样不行,因为我当时能力是不够的,无论是阅读量还是思考力都没练出来,如果为了强留北上广,在这里选择一个996的职位,天天给别人打工,那我这辈子剩下的所有时间,都将献给老板和房地产开发商。

所以我给自己想的策略,是先“边缘崛起”再来搞“中心争夺”——先找一个二线的、房价低一点、离家近一点、工作相对轻松一点、通勤时间少一点的工作干下来,买一个自己的房子,利用空闲时间读书思考,然后等自己有了能力时,再“*”回北上广去,争取机会。

毕竟一线城市确实机会多,但这些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有实力的人的,我这人生性愚钝、也没什么背景,直接上去争,会被秒的连渣都不剩。

是的,十年了,先“边缘崛起”再“中心争夺”这条路,中间虽然有些波折,但我大体把前半部分执行了下来,如今到了尝试做做后半段的时候了。

先“边缘崛起”再“中心争夺”,其实如果你把《三国演义》这样的书当“成功学教案”来读,你会发现它讲的其实也是这样一个故事。无论是三英战吕布,孙坚提着一把古锭刀从汜水关*到洛阳,还是曹操会盟诸侯“兴兵讨董”,曹孙刘这乱世三雄,刚出场的时候想的都直接搞“中心争夺”。

但这个中心争夺实在是太难搞了。

不仅董卓、吕布这样的对手会阻拦你,你快成功的时候,还会有袁术这样的傻逼内斗王从内部给你拆台。

于是干着干着你就会发现,归根结底还是你自身实力不足,先找个地方憋一波发展再回来问鼎才是正途。

三雄中最早悟出这个道理的是曹操,追击董卓不成,撂下一句“竖子不足与谋”就回山东(太行山以东)“取根本”去了。

等到他实力壮大到能纵横青徐兖豫之间,再回来争夺中心,“奉天子以讨不臣”,这事儿就容易成了。曹操悟道最早,所以三分天下中,他能作出的成就也就最大。

相比之下,孙坚父子比较倒霉的地方孙坚孙策都命短,悟了道就死掉了——孙坚从洛阳出来意识到要“取根本”之后,回来路上直接被黄祖*了。

等他儿子孙策长成,威震江东,打算趁着曹操官渡跟袁绍对线,搞个“偷袭老同志”的时候,又不巧被报私仇干掉了。

接下来坐领江东的孙权不及乃父乃祖多矣,背后捅刀抢荆州和兴兵十万打合肥已经是这货想象力的极限。再加上父子三代悟道已经耗费了太多时间,所以成就就不及曹操。

合肥战神孙十万:怪我咯?

刘备受自身实力和才能所限,是三雄中最晚想明白这个问题的人,你看《三国演义》前半本书,整体就在讲他怎么实力不足的时候非要头铁硬刚,非要在群雄逐鹿的中原当“洛飘”中飘”,结果落了个“东奔西走恨无家”的下场。

而诸葛亮给他的隆中对,其高妙之处就在于,它把曹操和孙家都在做,但谁也没说的那个成功之道给刘备挑明了:你先找个地方立下足来,做到“跨有荆益”,然后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个策略是什么?说白了就是“先边缘崛起,再中心争夺”。

只不过,在边缘憋发展、憋到什么时机去争夺中心,这是个非常考验智慧的事情。

从这个角度讲,《三国演义》里的刘备最后还是违背了他军师的谋略。关羽大意失荆州以后,刘备执意要找孙权报仇,小说里的诸葛亮和赵云都劝他(历史上其实只有赵云劝,诸葛亮此时已经不敢说话了),现在国贼是曹丕啊!不趁着他现在刚篡了汉举起大义名分打一波,等北方人心思安就打不动了。

可是刘备不听,坚持要“先灭吴狗,再诛曹贼”。结果落了个火烧连营、病死白帝城的下场。再后来蜀汉集团“中心争夺”机遇就已经永远错过了,诸葛亮虽然能上出师表,强调一定要争夺中心(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可是条件已失,格局固化,已经推不动了。

所以君子见机、达人知命,放弃中心、边缘崛起的时候要果断,看到时机成熟、去争夺中心的时候也要果断。这个道理不仅三国里如此,后来日本人搞了模仿秀,在他们的战国乱世里也一样。日本人还为此专门发明了一个非常中国的词汇,叫“上洛”——他们把自己的京都比作洛阳,各地“边缘崛起”的土地主大名,时机成熟了的时候都会宣布“上洛”去争夺中心。但什么时候“上洛”的时机把握,则能分出英雄的品级。

织田信长之所以在众大名中一枝独秀,就是因为他上洛时机把握特别准、执行特别坚决,永禄十年(1567年)他攻略美浓、跨有尾张和美浓两国之后,几乎犹豫都没犹豫,就在第二年宣布了“上洛”,趁着周围诸侯还没把对他的包围网织成就把中心点抢到手了。

而相比之下,很多其他的大名*就有点荒腔走板。比如同样很出名的武田信玄,这人在“上洛”的问题上就是表现有点“刘备”的角色:

与织田信长一样,武田信玄也是在永禄十一年(1568年)宣布上洛的,为此还撕毁了“甲相骏三国同盟”。而且武田家当时单论军事实力甚至可能是强于织田的,证据是他在三方原把德川家康“真·打出屎来”以后,作为织田信长屁都不敢放一个。但武田信玄执行这个战略的决心远没有织田信长坚决,向西打着今川和德川的同时,他居然还要东向开辟战场,去跟实力同样不可小觑的关东北条家对线,这种很“昭烈”很“德国”的两线作战行为最终分散了武田家的实力,耗费了信玄所剩不多的生命余额。

最终长筱城一战,织田信长击败了信玄比他爹更莽但更不会挑“上洛”时机的败家儿子,终结了武田家的梦想。

皇图霸业总成空,对一个想做一点事情的人来说,什么时候去做边缘崛起,什么时候去做中心争夺,真的是一件既考智商,又很看运气的事情。

说回我自己吧,我知道对一个靠写文章来自媒体的人来说,眼下不能算是什么“上洛”的好时机。从大势上讲,无论是微信公众号这种图文平台,还是正在闹UP主停更潮的B站等视频平台,如今都处在天阶夜色凉如水的冷淡期。而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无论是各个平台攒的粉丝量,还是让我自己满意的文章数量,都远未达到“兵甲已足”的时候,可是有什么别的办法呢?从年龄上说,我已经35了,活到了IT大厂“向社会输送人才”的坎上。从受众习惯来说,愿意看图文的人正在越来越少,如果我真的需要转型,不趁现在可能就真的没机会了。

所以,“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此刻我的心情,大约跟上出师表的诸葛丞相,或者在长筱城下奔着织田家拒马和铁炮队傻冲的武田骑兵是一样的吧——明知试这一把没戏,但如果不试这一把,永远等在边缘坐以待毙,似乎就更没戏了。

基于此,我决定上属于我自己的“出师表”,宣布属于我自己的“上洛”。

在这个终于冰河解冻、春暖花开的春天,去趟中心,见见我的读者、会会我的朋友、看看有没有属于我自己的更大的发展机会。大学毕业“逃离北上广”之后十年的辛苦与积累,虽说不是就看这一遭的成败了吧,但我真的希望此行能得到一个最好的结果。

期待我的读者朋友,尤其是在京朋友的捧场与支持。

也谨以这篇东拉西扯、严重涉嫌给光荣公司游戏打广告的“请假条”,给那些在一二线城市间犹疑的年轻朋友讲讲我自己这未必正确的“人生方法论”:

若你觉得自己能力不足,在北上广留的有些勉强,不妨试试“先边缘崛起,再争夺中心”,找个合适的地方先安身立命,调整一个合适的节奏充实自己,等到自身能力足够、“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的时候,再奖率三军、提兵上洛。

这个方法是不是至少看上去很美呢?至于它行不行……就拿我这趟旅程做个样本吧,此行,我会写下自己的经历,实话实说。

全文完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