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一些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及大致时间顺序(部分事件时间存在多种说法,这里仅提供一种常见的排序):
1. 烽火戏诸侯 :西周末年,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点燃烽火台戏弄诸侯。公元前771年,犬戎进攻西周,幽王被*,西周结束,东周开始,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诸侯纷争的局面开始。
2. 箭射周天子 :郑国郑庄公在位时,周桓王不堪其跋扈,亲率大军讨伐,却被郑国大将祝聃一箭射中左肩。此事件使周王室在诸侯中丧失威严,影响力削弱。时间约在东周初期。
3. 楚武王僭号 :春秋时期,楚国楚武王于公元前704年自行僭号称王,开创诸侯僭号的先河。
4. 尊王攘夷 :齐桓公在管仲辅佐下,打着“尊王攘夷”旗号,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其称霸时间约在公元前7世纪前期。
5. 问鼎中原 :楚庄王在推行霸业时,曾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显示其夺权之心。发生时间大致在春秋中叶。
6. 退避三舍 :晋文公重耳在外流亡时曾许诺,若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后来重耳回到晋国执政,晋楚之间发生城濮之战,重耳履行承诺,诱敌深入并取得大胜。此典故发生于春秋中期。
7. 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后经大臣劝说而整顿朝政,富国强兵,形成大治局面。
8. 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打败山戎国,后在回国途中迷路,借助老马带路化险为夷。
9. 卧薪尝胆 :春秋末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卧薪尝胆,立志复国雪耻,最终灭掉吴国。
10. 三家分晋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合灭掉智氏;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赵、魏为诸侯;公元前376年,三家瓜分晋国王室。这一事件被视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分水岭。
11. 胡服骑射 :战国时期赵国国君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改革,增强了赵国军队的战斗力。
12. 围魏救赵 :公元前353年,魏军围困赵国邯郸,齐国孙膑主张引兵围攻魏国大梁,成功解了邯郸之围。
13. 纸上谈兵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饱读兵书,却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14. 窃符救赵 :秦国派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信陵君通过如姬盗得兵符,率领魏军解邯郸之围。
15. 图穷匕见 :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刺*秦王嬴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