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牧场
北宋王朝是在五代十国的废墟之上所建立的王朝,北宋期间对外抗击以辽国为首的少数民族的入侵,对内放宽民营经济的发展。其经济实力在中国古代诸多王朝中可位居前五。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占着尤为重要的地位。北宋前期,地理与气候条件及其不利,但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北宋前期的官营牧马业却还能兴盛的发展。这其中的缘由就由笔者带大家走进这段历史中,通过深刻的分析与探索,找寻这段历史的答案。
一、官营牧马业为何在古代国家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古代王朝更替,各民族之间存在在文化的隔阂、经济的竞争以及政治上的差异。战乱不断是古代中国的显著特征。在古代战争中,骑兵的优势极大,无论是前朝的汉还是后朝的元,都可以算是得骑兵得天下的典例。因此,为了国家军事实力的提高,历代统治者对牧马业的发展都及其重视。
众所周知,古代中国存在着官营与民营两种经济发展模式,自唐朝放开民营经济后,在宋朝民营经济得到的快速的发展。但是至始至终牧马业的发展仍然以官营为主。有以下几点原因:
牧马业本身的特点,牧马业顾名思义是以马为产品的行业,而马匹的生长需要草场的补给,马匹后期的训练也需要相当多的人力投入,这是民营经济无法负担的起的;牧马业的作用主要是生产优质战马,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供给,因此牧马业只能由国家官营。
二、北宋时期不具备“天时地利”:气候地理条件不利宋朝建立于公元960年,于公元1279年结束,是个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的王朝。分为南宋与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北宋从建立起始就处于外患不断的境况。北宋疆域狭长,东部依海,北方与辽接壤,西有西夏,西南有吐蕃诸部。由于古代中国的民族意识并不完善,因此各国与北宋不时有战乱发生,宋朝可谓是身处四面为敌的地理环境之下。
在地理条件不利的情况下,北宋前期的气候条件也极为堪忧。在《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年01期》中记载:在北宋时期,前期温暖,后期变冷,处于唐末冷期以及明清小冰期的气候变化敏感的转折时期,气候波动明显,且降水变率大。并且在北宋时期气候变化影响下,我国的洪水灾害发生频率高。
三、为何北宋前期的官营牧马业能够兴盛起来?纵观宋朝319年的历史可以发现,宋朝官营牧马业除宋初太宗、真宗时期较为兴盛外,其他的很长时间,官营牧马业的发展都处于衰败之中。虽然北宋处于气候地理条件不利的情况下,但是在前期的北宋牧马业发展的兴盛可以分为以下几点原因:
1.北宋统治者的高度重视
据史料记载,宋初统治者经常亲自视察牧马监,并且大力培养养马人士并督导养马事宜。如《马政》:“雍熙二年闰九月 甲申, 幸天驷监阅马, 诏群臣自选名马, 既而帝亲选赐之, 历四监而还。符祥三年八月庚申, 幸左第一监, 赐 从 臣马。” 从该史料的记载可知宋初统治者对于官营牧马业的重视。试想一个王朝的统治者,在无休止的繁忙中(宋初没有内阁等帮助皇帝处理国家事务的机构)仍然抽出时间亲自监督马监,并且以赏赐等激发马监官员的工作积极,这是很难能可贵的。
此外,宋初统治者为了调动官营牧马业官员的工作热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官营牧马业管理的职权。如史料记载:“咸平三年( 1000) , 宋政府设置了群牧司机构,领内外厩 牧之政, 自骐骥院而下皆听焉。”群牧司管理全国的内外监牧, 群牧司的设置使分撒的官营牧马业得到了有秩序的整合。群牧司的正式设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是宋初官营牧马业兴盛的起始点。
群牧司这个崭新的机构负担的责任大,基于此,群牧司的职权分化较为庞大。群牧司下有群牧制置使、群牧使、副使、群牧都监、群牧判官等, 群牧制置使是郡牧司最高的长官,设于景德 四年( 1007) 。同时,统治者要求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等兼领郡牧制置使,以达到分权制衡的目的。统治者非常重视群牧司的人选,不仅群牧司长官位高权重, 他们的优厚待遇也常令人艳羡。《三班吃香》记载: “群牧司领内外坊监, 使、判官比他司俸入最优, 又岁收粪墼钱颇多, 以充公用。故京师为之语曰…… 群牧吃粪是也。”
从宋初统治者对于官营牧马业的态度以及群牧司机构的设立不难看出,宋初统治者对于官营牧马业的重视程度。前文提到官营牧马业最为主要的作用在于军事上,可见在宋初,统治者的军事思维以及战略还是较为积极的。联系到后期宋朝的衰败以及官营牧马业的衰落,可以得知,在古代,牧马业的兴盛与否与国家的军事实力是直接关联的。
2、牧马地的管理
自从公元938年石敬瑭将燕云十八洲献给辽国后,不仅使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并且使中原王朝的天然养马地落入了辽国手中。
牧马地对于牧马业的影响是绝对的。前文提到了,牧马业的发展之所以以官营为主,其最大的原因之一就是牧马地是由国家控制,这就牵扯到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在古代中国实行着地主土地所有制,而牧马地一般都比较大,一般的小地主是没有这么多的土地。一片好的马场,可以产出优质的牧草供给,可以为战马的训练提供良好的场地。但是由于北宋地域狭小,北边的燕云十八州在辽国控制之下(直到宋朝灭亡也没能收回),导致北宋的马场小而散。
石敬瑭
尤其到了后期,宋朝的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用地与牧马业用地经常有争端。在此情况下,宋初采取了簿籍立堠、官员巡视、禁止烧荒、加强牧场硬件建设等重要措施,并以法律形式严格保护牧马业发展。例如:景德四年( 1007) , 雍丘( 今河南 杞县) 等县牧马地多为农民盗耕, 宋真宗下诏“遣官于本县按籍参定, 立堠以表之。 ”树立一定的标识物将 牧马草地和民田隔开。 同时也颁布了一定的律则缓冲农业与牧马业间的用地矛盾。
再比如:景德三年( 1006) 八月, 宋真宗下诏“河北 沿边不得焚牧马草地”。牧草遭到焚烧很难在短期内恢复生长, 会导致牧草种类减少生产量下降, 甚至会出现草场退化现象, 影响畜类觅食。因此, 这一措施既有利于保护牧草的正常生长,又能够保护环境, 维持生态平衡。
牧马地不仅仅只要求有充足的牧草,其中一些人工设施也显得极为重要。比如 凉 棚、井、泉等牲畜用以乘凉、保暖和饮水的配套设施,以及武器厂、驿站、驿道等供御马官员休息,训练传递信息的设施。基于此,建国之初宋太祖即下诏,“诸州有战马、凉棚、露井, 并令本县官管勾”并且在如景德二年( 1005) , 宋真宗下诏: “河北诸州牧马凉棚乏材木者, 当以闲散官厩、军营及伐官木充用, 不足即市木以充”马棚建设需 要大量的木材。这一时期全国诸路马棚 687 座,仅中牟县就有 38 座。
宋真宗剧照
宋朝统治者对马匹自身也十分重视,严令禁止出现屠*和残损官马肢体的行为。宋太祖时期颁布的《宋刑统》明确规定: “诸故*官私马牛者, 徒一年半。赃重及*余畜产若伤者, 计减价准盗论, 各偿所减价, 价不减者笞三十。注云, 见血踠 跌即为伤。若伤重,五日内致死者,从*罪。”通过一系列的法律的保护,北宋前期的官营牧马业的发展迅猛。
3.发展马匹的繁育、牧养技术
和所有的牲畜养殖一样,马匹的繁育与牧养技术同样是官营牧马发展的首要前提。中国古代的医疗技术先进,药物丰富。对于牲畜类的养殖技术也是在历史的经验下不断进步。尤其是马匹的重要性使历代关于马匹的繁育与牧养技术都在不断发展中。
宋代政府很重视马匹的饲养, 以及对从业人员饲养技术的培训。如:宋太宗淳化年间诏令专业饲养员向军队提供马匹饲养技术:“ 淳化二年十二月,诏圉人取善马数十匹于便殿,设阜栈, 教以刍秣。帝以其法亲谕宰执,仍颁于诸军,复以马医方书数本赐近臣。
其法: 马上槽时先饲空草,然后加麸料伴喂,不得水多。 饲毕,歇一两食时,乃可饮以新水。春、夏宜数饮。不明乘骑来,候喘定汗解,方得饮喂。仍不得饲以旧草,多成肠结。冬月勿饮水, 水草中无使有沙石、粪土, 食之,肺及肠胃成病。初乘时勿便纵走, 骤走多, 肺病皆由此致也”。统治者征集了大量具有马匹饲养经验的人员,并系统的编纂饲养的书本,这种普及方法有效的解决了环境对于马匹生长的限制,使北宋初期马匹得以高质量,高数量产出的重要原因。
北宋《牧马图》
同时为了减少病马的数量与病马出现的频率,宋政府还令有关人员撰写了一些医方。如咸平年间王曙为群牧判官时收集古今马政方略, 著《群牧故事》 ; 大中祥符年间, 兽医、副指挥使朱峭撰写《疗马集验方》和《牧马法》等。经过对于前代马政经营的系统分析,以及对于马匹病症的详细实验,使马匹的生病、死亡概率大规模下降。同时也为后朝代提供了较为完备的马匹医疗经验。
为了增加马匹的繁育数量与繁育质量,祥符三年( 1010) ,宋真宗下诏:群牧司在京及外坊监,自今生驹及五分,死失不及分者,使臣、军校等第支赐。生驹不及数而死失及分者,差级科罚。其生驹倍多,死益少者,就迁一级。通过不足处罚,多余奖励的政策,提高技术人员的热情以及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从而使得马匹的繁育得到良好的发展。
四、总结宋朝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宋朝的文化开明,经济发达。另一方面宋朝的军事实力虽然饱受诟病,但仍然可以在四面受敌的情况下延续了319年。这其中北宋初期官营牧马业的发展是重要原因之一。
在受到地理环境限制、气候条件不利的情况下。北宋的官营牧马业仍可以得到有力的发展,其主要原因在于统治者的高度重视,以及北宋初期律令执行的高效。北宋政府正是通过了这一系列的人为影响,很大程度了改变了由气候地理主导的官营牧马业的发展模式,使官营牧马业在后代得到了有效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宋史》
2.《中山大学学报》
3.《三班吃香》
4.《群牧故事》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