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女孩儿琳达从小时候就爱抱着她的玩具熊,如今4岁了,毛绒熊已经被盘得掉了毛,里面的棉花也早已松懈,在别人看来破旧不堪的玩具,在琳达这里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小伙伴。每天陪着琳达一起睡觉,上幼儿园的时候还多次偷偷地把玩具熊带上,真让妈妈有些哭笑不得。
看《爸爸去哪儿》第一季的时候,观众发现林志颖的儿子Kimi也有自己的陪伴物,就是毛绒玩具狗大黄。Kimi会和大黄告别,会担心它的境况。其实差不多在每个小朋友的生活中,都曾有这样一个“本命物”,对于孩子的恋物情结,家长的反应不一。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恋物是有爱心的一种表现,而且爸妈确实也得到了一定的解脱,有伙伴陪着孩子,总比让他一个人孤单强。有的家长则担心,孩子过于依恋物品,会产生偏执、对人冷漠等问题。
孩子为什么会对“物”产生依恋?别说孩子了,大人也会对“物”有着特殊的情怀,特别是很多女生,即使上了大学也依然会把儿时的心爱之物带在身边,它寄托了人的情感,这很正常,就好像那些恋家的人会捧一捧家乡的土带走一样。
但“恋物”和“恋物癖”却是两个概念,恋物行为是指孩子对某种特定物品的依恋,一旦离开它,容易哭闹、焦躁不安。恋物癖患者通过抚弄、嗅、咬或玩弄某物来获取性快感。
孩子所恋之物,有两种类型:奶瓶、安抚奶嘴、自己的小手;柔软的小方巾、小被子、玩偶、毛绒玩具等。他们对这其中的一件很“专情”,把它当作贴身之物随处携带,丢失或暂时找不到往往会引发孩子强烈的不满、不安情绪。
明明是没有生命特征的“物”,孩子为什么会对它感到如此依恋呢?心理学家曾用猴子做过试验。用两个假的母猴作代替真的母猴。一个是由金属丝构成的“金属母猴”,另一个是圆筒及其外面一层柔软的毛巾组成的“布母猴”。结果发现小猴子与布母猴产生了依恋的关系,而金属母猴却没有得到小猴子们的依恋。
“布母猴”的柔软仿佛母亲的拥抱,因而也更得小猴青睐。对于人类来说也是如此,孩子恋物,正是在追寻这种安全感,他们将物品当作父母的替代品,从中获得安慰。与工作繁忙的父母相比,这些物品能时刻陪在自己身边,可以减少对父母的依赖,从这个角度看,孩子恋物行为,也是其走向独立的一个阶段。
如何看待孩子的“恋物”行为?该阶段通常出现在孩子6个月到3岁之间,有的孩子无需特别关注,过了这个时间窗会自行消除恋物行为;有的孩子从来都没有类似的恋物举动,这也很正常,说明他并不用依靠“过渡客体”来走向独立;另一些孩子则会出现过分恋物的行为,表明他的内心“很空虚”,需要得到父母更多的关爱。
孩子恋物,是在实行一种情感的转移,是逐渐走向独立的象征。通过与玩偶、玩具等的相处,他们获得了心理上的放松,缓解了焦虑情绪,寻得了安全感。安抚物是孩子的小伙伴,他们之间和谐相处,孩子和父母、和其他社会关系也都在良性发展,这很好。
家长不必对此进行呵斥打击,认为这是“小孩子的游戏,太幼稚”,或者说“天天和布娃娃在一起,没出息”,家长要做的,就是和孩子一样接纳它的存在,陪孩子好好度过这样一段快乐的童年时光。
聪明的家长还会借由宝宝的安抚物,来提高他的社交意识和规则意识。孩子可以给他的玩具、玩偶进行排序、排座位、安排具体职务,以此来熟悉社会规则,小孩子过家家的举动,就是迈向社会化的模仿阶段,很可爱,也有一定的作物。安抚物是连接孩子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桥梁,他只有先具备了安全感,放下了戒备心理,才能和其他玩具以及这个世界更好地接触。
而判断孩子是否过度恋物,标准在于:孩子会不会产生对安抚物的唯一依赖,甚至因此排斥其他任何的“关系”。 如果发现孩子对安抚物的依赖逐渐加深,并且在社交中表现出明显的逃避和抗拒感时,就需要家长留意了。
过度恋物,往往会在孩子成年后造成社交障碍,而深究其儿时产生的原因,家长也要反思是不是自己的行为伤害到了孩子,而没能很好地满足孩子的内心需求呢?
出现这种情况,家长要多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看是否属于以下这三种类型:
1、 父母和子女长期分离,孩子很少能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2、 父母工作繁忙,回家又常常忙着加班,孩子大多由保姆或老人带,父母和娃交流少。
3、 夫妻间关系冷漠,或时常争吵,爸爸不爱妈妈。
正如一位网友说的那样,孩子恋的不是“物”,而是“情”!
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度过“恋物期”?孩子恋物是心理需求的一种体现,是追求安全感的一种行为方式,家长不必对此大惊小怪,也不可强行制止,过了这个阶段孩子的注意力会发生转移,安抚物的作用也就微乎其微直至消失了。虽然这是孩子的小举动,但家长也不能不闻不问,无论何时对宝宝心理的安慰都是必要的,父母之爱不能缺失。
如果孩子到了三四岁仍然对安抚物有着强烈的依恋,并且只对安抚物有兴趣,而拒绝安抚物以外的社会交流,成为过分依赖安抚物的宝宝,这就需要家长引起注意了。如果不及时纠正,容易让宝宝患上社交障碍症,影响他的正常社会关系。
想要顺利帮助孩子度过“恋物期”,家长可以这样做:
行为篇:
1、 关心孩子的内心需求,在能力范围内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
2、 增加和孩子共处的机会,做到高质量的陪伴。
3、 爸爸爱妈妈,这是给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4、 父母要不吝惜用语言和身体接触来表达对孩子的爱意,常拥抱孩子可以帮他解除“皮肤饥渴”。
技巧篇:
1、 睡觉前给孩子讲一两个小故事,减少孩子在黑夜的孤独感与恐惧感。
2、给孩子提供多种玩具或玩偶,同类型的也要多准备一些,以免孩子对其中一个“情有独钟”。
3、不随意丢弃或处置孩子的安抚物,尊重孩子的选择。
4、如果安抚物已经很脏了还抢不下来,不妨试试让孩子把它送给最爱的人。
总之,孩子恋物,终极渴求是安全感,家长务必给娃足够的关心和爱护。对物的依恋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过渡期,家长不需要太多干涉,而如果依恋过度,则需要想想办法来减轻直至消除这种依恋。恋物是孩子走向独立的标志,你家孩子具有以上特征吗?
我是糖果妈妈,是一名高级育婴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帮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烦恼与困惑。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