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辽(169~222),字文远,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州)人,三国时曹魏著名将领。《三国演义》第六十七回“曹操平定汉中地,张辽威震逍遥津”中对他有浓墨重彩的描述。虽是文学作品,但与历史事实相差无几。逍遥津大战在《三国志•张辽传》和《三国志•吴主•孙权传》均有记载,另散见于李典、凌统、甘宁、潘璋等双方参战的将领传记中。
建安二十年(215)八月,吴主孙权趁曹操用兵汉中之机,亲自率十万大军攻打合肥,这是三国前期东吴投入兵力最多的一次战斗。合肥城内曹魏守将有张辽、李典、乐进及薛悌等7000余士兵驻守。两军对峙,众寡悬殊。魏将张辽在强敌压境的危急关头,临危不惧,履险如夷,毅然率领将士出击迎敌,在逍遥津以七千破敌十万,东吴惨败而归。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张辽威震逍遥津”的战例。
曹操在出征之前,估计孙权有可能进犯合肥,他预先制订了一个作战预案,写于“密教”交护军薛悌保管,再三叮嘱:“贼至乃发”,按计行事。
曹操在出征之前,估计孙权有可能进犯合肥,他预先制订了一个作战预案,写于“密教”交护军薛悌保管,再三叮嘱:“贼至乃发”,按计行事。
当孙权十万大军兵临城下,薛悌与诸将打开“密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在曹操看来,张辽、李典是能征善战的猛将,担当出战任务;乐进为人持重,担当守城;护军薛悌乃文官,故不参战。虽然李典与张辽素日不和,此时却不计前嫌,遵守曹操“密教”行事。张辽连夜从将士中征募800名勇士组成了敢死队,并设宴犒飨,以壮军威。
次日凌晨,张辽披甲执戟,身先士卒,率众冲入吴军大营。吴军毫无准备,不知所措。张辽连*数十人,还斩*了陈武等两员大将,直逼孙权帐下,孙权大惊,仓惶逃出大营外,手持长戟自守。孙权见张辽兵少,乃指挥吴军将张辽重重包围。张辽毫无惧色,左冲右突,*出一条血路,带领麾下数十人冲出包围圈。这时,仍有将士被围于敌阵之中,他又毫不犹豫返回*入敌阵,解救他们出围。《三国志•张辽传》曰:(孙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李典、乐进也带人接应,双方战至中午,吴军伤亡惨重,士气大挫。张辽见出战的目的已经达到,率众回城,加强防卫。
孙权虽持续围攻合肥城十余日,看到没有攻克合肥城的希望,遂撤军返归。正当吴军纷纷返撤之时,张辽即率步骑兵追击,在逍遥津北又与吴军展开了一场激战。吴将甘宁、吕蒙等与张辽奋力拼*,凌统则率亲兵护卫孙权突围。当孙权等骑马行至逍遥津桥时,见桥南板早已被张辽拆除丈余而毁。危急关头,其侍卫长谷利急中生智,对孙权坐骑马屁股猛抽一鞭,“以助马势”。骏马奋力一跃,飞过断桥,时值将军贺齐率三千人在逍遥津南接应,孙权才侥幸得免一难,然后由南淝河乘船逃走。
这次战役中最惊验的战斗发生在逍遥津,故称为魏吴逍遥津之战。东吴十万大军为张辽七千人所破,这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这场战役更深远的意义是对魏、蜀、吴三方之间的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使东吴在政治和军事布局上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赤壁之战是孙、刘两家联手大败曹军,推动了孙刘结盟,多次采取了彼此呼应的军事行动,攻打曹魏大军。逍遥津战役后,东吴不仅军事上遭受重创,
且对东吴君臣上下心理产生了巨大影响,重新考虑战略方向问题,展开了是取徐州还是取荆州的大讨论。广泛听取意见后,孙权决定把联刘抗曹转向了联曹抗刘,以便实现完全占领荆州的战略意图,巩固东吴的统治。次年,曹操四越巢湖,再度出兵濡须之际,孙权派都尉徐详见曹操请降,魏吴修好。逍遥津战役后,孙权将其主要兵力布置在长江沿线各险要之处。“吴保江南,凡边要之地皆置督”(《资治通鉴》卷七十一魏太和三年条),孙吴改变了主攻淮扬、徐州,将荆州作为战略重点,在外交上由联刘转向联曹,军事策略作出了重大调整,依托长江,限江自保。这个策略对三国后期的三方关系走向起了重大影响作用。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