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雄图还是霸业,“天下”观的自然演进
(一)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雄图霸业有何区别?春秋在时间节点上止于三家分晋,是霸主还是枭雄看来区别倒不是在实力大小,而是在于战争的惨烈程度。
春秋时内修德政外彰国力则可称霸,霸主一般是维持各国的政治秩序,虽也干涉他国内政,但必要出师有名,就算是征讨也不会有太大的人员伤亡,基本是道义和君子之争了。
称雄就要残酷的多,兵法上的阳谋阴谋,凡能用于取得胜利的都可以用,坑*几十万人,灭国灭种也开始出现。
所以一般将是否出现*人盈野这一现象来划分春秋和战国,或者说春秋是礼法最后的机智时期。也有将其归结为制度的进步,主要是法家变革的普及,使得国家更能充分的调用分散的劳动力,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又促进了人口增长,同一时期的冶铁技术也在进步,并广泛用于军用。冷兵器时代武力主要来自马匹以及铁器,马匹的机动性配合铁器进行冲*,大大提高了战争效率,也大大提高了伤亡率。
不过,技术的进步包括人类懂得借助外力和利用工具,都可以看做人类进化本身的一部分,生产力的改变必然改变生产关系从而改变生产效率。那么将这些都排除的话,春秋和战国霸权的关系从何而来呢?
(二)
如果抛开技术的进步和工具的使用所带来的对战争的影响,那么春秋战国时期的霸权意识形态从何而来呢?
生产力的改变也一定会改变生产关系,那么意识形态就会跟着改变,现实世界的客观规则是一直在变的,人们的信仰、精神共识、政治标准乃至对伦理道德的理解都会随着生活习惯的改变进行从新的思考。
如果我们仔细的观察人类思想变化的轨迹会发现,思想总是阶段性的迸发、冷却、重塑再迸发。比如周礼,周公起始对于“天下”和“礼乐”提出了个概念,因为没有具体文字用以考证,我们只是如是推导。然后历代周王加以补充和进一步构建,经历了东周西周的迁移再定居过程基本成形,变成一个基本共识。但到了孔子重提周礼,怕是已经不是最初的周礼了,几百年了嘛,社会关系肯定变了,三代以后无血亲啊。于是,孔子按照自身的理解加上当时的文献进行整理重塑,可孔子并没留下系统的*(这里猜测孔子没有著作应该也是没有完成系统的周礼整理,加上孔子本身需要身体力行去验证,可人的寿命毕竟有限)。孔子以后,其弟子的书箸或为了神话孔子,或夹杂主观需要,恐怕于最初周礼也有不少偏差。时至法家兴起,周礼一说得到孟子又变成了帝王之学,乃至秦汉完全融于日常政治行为。到了魏晋,如果用孔孟之说显然解释不了政权过渡的合法性,便需要向上寻找理论依据,于是就需要重新解释周礼。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又需要寻找自身统治的合理性,就需要对“天下”概念重塑。
那么霸权意识也可以看做是“天下”观的自然演进。
周代商的合法性在于推翻君神一体这一观念,君主不再是神在人间的化身,而只是天选之子,从神的无可质疑回归到人的有*有善恶的本来面目,去除了神秘感的绝对权力,降为仅仅是属理人间秩序的特权阶层。这一可能性一旦开始思考,且用于现实实践,人们就会从无条件的服从到敬畏再到质疑乃至希望得到一样的特权,最后混乱开始,再去寻求新的平衡点新的共识新的秩序,如此往复。
所以周朝以后必然会出现伦理克制的春秋霸主,然后到拳头大说的算的征伐枭雄,混乱之后新的秩序产生,为了适应规则,各个利益方会不断的博弈调整,雄图霸业大抵不过如此。
#战国历史轶事# #春秋那些事# #春秋霸主秦穆公# #周朝轶事# #古代兵家智慧# #深谋历史的智慧# #闲聊历史典故# #细看中国历史# #帝王的驭民之术# #资治通鉴汉记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