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别姬楚歌声:一手好牌是如何被项羽打烂的

霸王别姬楚歌声:一手好牌是如何被项羽打烂的

首页战争策略项羽传之征战无双更新时间:2024-07-12
前言: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一首《夏日绝句》,给了项羽极高的评价,也成为后人评价项羽的标杆之语。那么,生为人杰,死为鬼雄的项羽,真的如后人评价的那样绝世无双吗?在那个乱世枭雄辈出、诸王争霸的秦末,拥有政治、军事优势与超强武力值的他,又是如何一步一步的把自己满手好牌打的稀巴烂,以至于最后命绝乌江哪?让我们站在后来者的高度上,从项羽的成长环境、政治军事、民心道义、性格为人等几个方面进行剖析他把大好江山拱手相让的原因。

一、项羽的成长环境:

《史记·项羽本纪》: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於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这个项籍就是项羽,其祖父是楚国的著名将领。我们从史记的这段话就可以看到,这个项羽可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富三代,而且还是一个不爱读书、不喜耍剑,因为这些在他眼中都是小儿科,只能单兵作战,成不了大气候,要学就学刀兵之法,因为这才是群*万人的大*器,用现代的术语讲,就是大兵团作战。这下子他的叔叔项梁就开心了,这侄子不简单,以后能成大器。但这个项羽有点毛病,爱学却又浅尝辄止,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既为项羽在灭秦之战中一系列的军事胜利打下了基础,也为项羽在以后楚汉相争中于战略战术上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项羽有两个叔叔,一个是狠人项梁,另一个是心慈手软的项伯,他主要是跟着项梁混的,项梁做事为人狠,项羽在这方面也不差,但却没有学会项梁的*伐决断,只学会了残暴,此为其一大短板。

我们来看看项羽个人的攻击能力:

《史记·项羽本纪》: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会稽太守殷通这段描述:梁眴籍曰:“可行矣!”於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

史记这两段记载,把项羽的个人武力值和影响力完全的表述了出来,可见当时的项羽个人武力是多么的强大。

事实上,项羽此后在大多数征战,基本上靠的就是个人的强大力量和意志。

二、项羽的整体优势

以楚怀王名义东征西讨,灭秦后自任西楚霸王,十八诸侯王由其分封,至此,项羽在政治、军事上的绝对影响力、绝对控制力上都达到了高峰,但这也他的衰落埋下了祸根。

三、项羽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绝路的1、格局狭窄,鼠目寸光,导致政治优势丧失

分封诸侯王虽然是项羽政治优势的体现,但他的政治目光迷离而短视,我们从他的自号“西楚霸王”上就可以一窥二三。

西楚,就是项羽把自己的政治定位仅限于楚地,或者说那里才是他的政治中心,秦始皇留下的政治遗产、关中富庶与险要都不在他的视线里面。

《史记·项羽本纪》: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项羽本纪的这段记述,把项羽的心理轨迹描述的淋漓尽致。偏安一隅,小农思想,只想着衣锦还乡,光宗耀祖,根本没有胸怀天下的帝王格局。

俗话说,“格局决定结局,态度决定高度。”项羽的格局,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失败的结局;他对谏言者的态度,决定了他能达到的高度。自他烹*了好心给他提建议的人以后,就再也有没有人给他提醒,大王,您应该称帝,威加海内啊!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

在鸿门宴上,这个项羽居然还出卖了劝他早日*了刘邦的曹无伤,真是让人无语。看来那些劝谏项羽的,没有一个有好下场,自然也就没有去送命了。

《史记·项羽本纪》:义帝行,其群臣稍稍背叛之,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之江中。

后世的曹操都知道“挟天子以令诸侯”,而项羽在没有夺定天下的时候,就让人在路上截*了已经对他的权威没有任何威胁的义帝楚怀王。*了楚怀王,实际上也就掐断了诸侯王和民众的心理归属,一时间,天下处于无主的迷茫状态,而项羽也没有趁机树立自己天下之主的意愿和行动,在政治上完成了实际上的自*败笔。

2、倒行逆施的诸侯王分封,导致离心离德的叛乱与背弃

周朝延续数百年,分封制有效的维护了王朝的延续,但也造成了后期的纷乱和王室的衰落,到了秦朝灭亡,分封制已经不合时宜了。

灭秦入关以后,志得意满的项羽就开始了分封诸侯王,并没有以义帝楚怀王的名义进行,而是以自己西楚霸王的名义颁布,虽然获得了巨大的政治优势和名声上的显赫,但也让其负担了分封不均的沉重后果。最重要的是,在诸侯王的分封上,项羽既没有论功行赏,也没有照顾随自己一路征战的八千江东子弟。

我们看看他分封的都是哪些人:封刘邦为汉王,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魏王豹为西魏王,申阳为河南王,司马卬殷王,赵王歇为代王,张耳为常山王,当阳君英布为九江王,吴芮为衡山王,共敖为临江王,燕王韩广为辽东王,臧荼为燕王,齐王田市为胶东王,田都为齐王,田安为济北王等十八个诸侯王,当然算上自封西楚霸王的自己,就是十九个诸侯王了,而且还以“王”的身份封了一个“帝”,就是义帝楚怀王。

这里面除了刘邦等几个靠实力打下来的王位以外,还真有几个纯粹是项羽个人的喜好而封的。

司马欣、章邯、董翳,这三个都是秦朝的降将,而且都是入项羽法眼的人物,但他们并没有对稳定秦以后的社会形势发挥积极的作用,投降的人,历来原属地人民不受待见的。

赵王张耳,燕王臧荼,这两个人都是当初主动随项羽入关的人物,紧随项王身后,出生入死,那是必须封的。

另外的几个王,就是原来六国时期的遗老遗少了,这部分王,也是对项羽意见最大的一部分。为什么?因为新分封的那些王,总得有地盘吧?光杆司令谁会稀罕?但国家就那么大,地盘就那几块,怎么办?这难不倒“霸王”项羽,这个时候“西楚霸王”的王霸之气就充分显露出来了。地盘不够不是吗?好办,项羽大笔一挥,把那些老王们的地盘分而食之,让新王们去接收分出了地盘。

项羽这样子做,不但那些被割肉的老王们愤懑不已,而且也给这些去抢食的新王们造成了极大的困扰,毕竟是虎口夺食,谁愿意哪?

后来的结果也结结实实的扇了霸王一耳光!这不,一下子把那个地盘被项羽一分为三老齐王田荣惹火了!你想想,本来一个人玩的好好地,不但不封,还突然之间被别人抢走你家的地盘,搁谁谁会高兴?

是可忍孰不可忍,不服就干,不行就反!这田荣就反了,田荣一反,就拉开了诸侯王们对项羽背叛与离弃的序幕,因为其他诸侯王也不忿,就等人先揭竿而起那。

历史上揭竿而起的一般都是劳苦大众,项羽可是开了让诸侯王们揭竿而起的先例。

项羽封王的败笔,还有那个能量巨大的人物陈余,这可是一个不得了的人物,当年如果陈胜吴广接受了他的建议,天下大势的演变也未可知。这个人还是项羽当年破釜沉舟时候的引路人,就因为和张耳有曾经的矛盾,就仅仅给了他三个县的封地,这和他的能力功劳相比,无异于羞辱啊,你想这陈余会咽下这口气?后来的结果也说明了这一点。

最后说一说彭越,项羽也没有封其为王,这可是刘邦手下的三大猛将之一。就因为他出身江洋大盗,在身为楚国贵族的项羽眼里,绝对处于鄙视链的底端,不被封王也就好理解了。但鄙视也是看对象的,对彭越来说,项羽就走眼了,在后来的楚汉争霸战里,这位游击战的鼻祖搅和的项羽后方不得安生,经常顾此失彼,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细心的人会注意到,项羽这个分封名单里面并没有项氏子弟,项羽为什么不封子弟,可能是他想表现自己大公无私吧,亦或是认为自己武力超群,有他在,足够了。

3、性格暴虐,屠城滥*,导致道义优势的丧失

从项羽随项梁出山伊始,暴虐*戮就和他如影相随,一路走来,都是***,靠的武力征服,根本没有在征服民心上下工夫,或者太迷信自己的武力值,根本不屑于笼络人心,完全没有天下子民的概念,这也是他的政治格局决定的必然结果。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道义的缺失,直接导致民心的背离。

项羽一路上打打**的过程中,民众支持的战争物质越来越少、我们都知道,战争打的就是后勤,没有雄厚的战争资源支撑,再强大的军队,也免不了分崩离析。

我们来看看项羽一共屠了多少城:

据《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屠城*降以及坑卒有六次,按发生顺序分别是襄城屠城(今河南许昌南部,坑*全城平民)、城阳大屠*(今山东青岛北部)、新安大屠*、咸阳大屠*、破齐大屠*、以及最后时刻被小孩儿劝阻的外黄大屠*。

我们看看咸阳大屠*的记载: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再看看破齐大屠*:汉之二年冬,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阬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

外黄令舍人儿年十三,往说项王曰:“彭越彊劫外黄,外黄恐,故且降,待大王。大王至,又皆阬之,百姓岂有归心?从此以东,梁地十馀城皆恐,莫肯下矣。”项王然其言,乃赦外黄当阬者。东至睢阳,闻之皆争下项王。第六次外黄大屠*,因一个黄口小儿的话,项羽才放弃了屠城,要不然又是一个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的惨景。


4、刚愎自用,目不识人,疑神疑鬼,没有自己的参谋班底,做事全靠热血上脑。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成功的统治者,都有一个包罗万象的参谋部,用古代的话语来说,就是要有谋士来帮你制定战略规划,治国方略,预测局势走向,设定各种应急预案等等,这些项羽都没有。那些影响后世的绝对名家,比如陈平、张良等都不入项羽的法眼,甚至他脑子就没有建立谋士班底的想法,唯一一个可以为项羽接纳的亚父范增,也被刘邦一个简单的反间计让项羽给开了。

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项王许之。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一个上位者,没有自己的智囊团,想靠自己一个人单打独斗的控制权力,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充其量也就是昙花一现的辉煌。

因为没有统治天下全盘战略,在攻打诸侯王的时候,不是想着趁自己力量最强大的时候先消灭刘邦集团,反而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去攻打对局势起不了颠覆作用的边缘化诸侯王,给了刘邦休养生息与做大做强的战略机遇期。

再看看刘邦那里,萧何、张良、陈平等等,哪一个不是功盖后世的谋事大家?更别说还有其他大大小小各种层次的参谋团队了。

5、没有几个可以替项羽本人独当一面的大将和自己的军事集团

项羽对自己武力值的自信,以至于他觉得不需要去笼络那些本来还想和他混的军事枭雄,尤其是龙且战死以后,这种情况更加突显,而且不断的有曾经依附于他的军事集团脱离他的控制,加入到刘邦集团,反过来对项羽进行打击。

战将与军事集团的缺失,使得项羽不得不自己冲锋陷阵,虽然经常以少胜多,但始终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军事集团,战斗减员越来越多,那些曾经的江东子弟,也慢慢的失去了对项羽的信心,要不然也不会垓下之围时做鸟兽散。

而且由于前面提到的项羽那些丧失民心的做法,楚军所到之处,民众坚壁清野,缺吃少喝,兵源更是越来越匮乏。

反观刘邦,虽然经常在项羽面前吃败仗,但采取笼络人心的政策,胸中装的是整个天下,队伍自然是越打越大,战将越来越多,后勤保障越来越给力。那些项羽看不上的人,陈平、张良、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等则陆陆续续的归到刘邦的麾下,天下大势的逆转也就这不知不觉中完成了。

6、妇人之仁,当断不断,鸿门宴上放跑了干掉刘邦这个最大对手的唯一机会。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如果项羽抓着了这次机会,干掉了刘邦,那基本上没有汉朝什么事了,就算项羽脑子简单点,但武力值强大,碾压其他那些诸侯王,根本不在话下,就算他不想当皇帝也由不得他了,可惜,历史就是历史,没有假设,没有后悔药,不知道项羽在垓下四面楚歌之时,是否会想起当初的鸿门宴。

7、被废弃的王炸?

后世许多人都对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英雄情节所感动,诞生了许多诗词名篇,都为其不肯借江东庞大的后背力量以待东山再起而扼腕叹息,因为许多人眼里,这些相当于项羽手里王炸般的存在。

实际上,项羽之所以还能逃到乌江边,就说明了他的确是想过江东的,要不然早就随虞姬而去了。

但为什么又到乌江边才选择自刎呢?我们从哪位独自驾船来接他的小亭长的话里就可以见到端倪。

《史记·项羽本纪》:於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义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

而项羽也正是因为这段话,而悟出了话外之音,那就是你带八千江东子弟过乌江,是为了跟你创业打天下,可看看你现在的样子,还有脸面回去吗?选择自*实际上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他已经没有退路可走了!这也是为什么项羽临死前会发出天亡我也的悲怆之声。

四、乌江挽歌

看不到东山再起希望的项羽,无可奈何的选择了自刎,这不但是自己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自古没有靠纯粹的*戮夺取天下的,也没有靠纯粹的*戮坐稳天下的,而项羽不明白这个道路,对治国之道根本就是一窍不通,就其历史贡献来说,充其量也就是一个过渡消费个人主义的英雄人物,并不是治世大才,如果真的由他做了统治者,按照他的所作所为来预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进化并没有好处,从这一方面来说,项羽把手里的好牌打烂,也是历史的必然,是历史的选择。

中国历史上的著名说客郦食其对其的评价最为贴切:项王有倍约之名,*义帝之负;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赂,积而不能赏: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故天下之士归于汉王,可坐而策也。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