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龙邑又名丰隆,《史记.赵世家》:赵武灵王二十年,攻中山,王军取鄗、石邑、封龙、东垣。中山献四邑和。四邑中其一有封龙邑。《括地志》云:“封龙山一名飞龙山。邑因山为名。”《史记地名考》,封龙:“今获鹿县南,接元氏县界。《晋书》怀帝纪、《水经注》皆谓之飞龙山。”赵武灵王二十年,即公元前306年。在赵国的版图内,封龙邑之前在中山国,进而属于晋国的历史年代,因资料缺乏,不能确知其详情。
封龙邑:资治通鋚,战国赵地,在今河北获鹿县南,因封龙山得名。
据谭其襄《中国历史地图》标注,飞龙邑和元氏故城在战国时都已存世。二城各居一处,飞龙邑在封龙山南麓与石邑城隔山相望。到了秦代地图,飞龙邑未见标识。封龙山自古就是文化名山。
据《禹贡》记载,封龙山一带古属冀州,春秋时为鲜虞国,后归属晋国,战国初属中山国。公元前400年左右,中山国在封龙山下设封龙邑,故封龙山之名称由来也许更早。在漫漫的历史进程中,渐渐形成了以封龙山为中心的一个多元文化圈。
清光绪四年(1878)重修[获鹿县志]记载:“古飞龙城在县南四十里郭庄村北,久废,一名封龙城。”又说:“封龙东北之水俗名小河,绕古封龙城故址至寺家庄入于洨。”“小沙河,发源于封龙山东北青龙赛东南,由韩家园一带至寺家庄西入洨河。”“小沙河又名木庄河,俗呼为南沙河。”
《南甘子村志》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中山国在木庄附近建飞龙堡城,两汉时期木庄地处太行山东麓平原丘岭山区结合部,南北交通主干道(官道)上。北通井陉关东垣,南达元氏常山郡首府古城。西靠石邑交通枢纽军事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赵武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05年,王军取鄗,石邑,封龙,东桓,目前就差封龙邑不知所踪,专家多年来苦苦追索。然历史记载飞龙邑也不可断定具体位置。飞龙邑是不是封龙邑也不可断定。今现乾隆四十六年洨河图,图上所标封龙邑在郭庄村西北,现在的龙凤湖一带。穆庄也称墓庄传说是石邑城贵族墓地看坟人所建的村庄。
上述记载说明古封龙城就在封龙山的东测,因为郭庄,韩家园,寺家庄,小沙河等均在山东,小沙河绕古封龙城流入下游洨河。
封龙城属于什么朝代,是谁建造?这里有历史上开凿最早的人工渠(木庄渠)。
史*载:尧帝在位时期以有万邦,天下乃各部落之联体,体制涣散,政治上并没有完整的国家制度,国家只是一个部落联盟体,各个奴隶制的部落也不怎么团结,各有各的小心思。《尚书·尧典》记尧时已设置有四岳、十二牧、司空、司徒、后稷、秩宗、典乐、纳言等职官;随着人们对社会秩序的要求愈来愈高,联合体首领的权力也就越来越大。
尧高膽远瞩,俯视天下,始建国制完善政冶。其任命官员,分理各政,系统治国,建筑王城。
封龙一一(封)爵诸侯之土也。谓爵命诸侯以是土也。封人注曰:聚土曰封,谓壝堳埒及小封疆也。冡人注曰:王公曰丘,诸臣曰封。又引申爲大也。又引申爲缄固之偁。从之土。从寸。合三字会意。府容切。九部。寸,守其制度也。此说从寸之意。凡法度曰寸,尊字,寺字下皆曰有法度。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此用孟子及王制之说。所谓制度也。
据考证,[春秋战国时,中山封龙邑是一座四周环水的城邑,后来自然环境遭到人为破坏,四周水源渐少,当时的统治者开凿青龙寨下的大土岗,引洨河水接济封龙邑,这条人工渠被称为木庄河,也是历史上人工开凿最早的渠道,民间传说:“先有封龙邑,后有石邑城。石邑城墙的土是从郭庄挑过来的。”那时洨河水经木庄河与小沙河汇合,然后经小河流至封龙邑西北角,再分流绕城而过,最后汇合于城邑的东北角,再流回小沙河洨河。]
乾隆46年《获鹿县志》洨河图,明确标注[六国时封龙城],在郭庄村西北,凤凰山西小沙河北侧,北边是[穆庄故址]紧依青龙山。青龙山后是洨河边标[处周庙,]下游高迁[禹庙],往东北十里尹村直达镇头[古衡洲]。青龙山后这里是洨河图标注的[龙窝,]顺流而上是[六国石邑故址]。
封龙山、封龙城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山和城郭呢?因为它历史太久远,应该是一个更古老的氏族、族群积聚而成的山和城。封龙(丰隆)是这个族群的最原始的始祖。它与后来的封龙山封龙城应该有其一定的内在的联系。山与城是一个整体。封龙城、封龙山,是这个区域的政治、文化、行政中心。
始祖形成了氏族,也就应该有其一定的方域领地——城邦小国,以后在社会进展中,到春秋战国时期,渐次由城邦小国论为“邑”成为诸侯国的一个行政区划。邑在秦前,是基本的行政建制单位。很多是由一个古老的民族集聚的城邦而演化成的邑,既是古民族集聚的小国。也就应保留一定的特别的民俗民风、崇拜图腾、祭祀习俗,以致这个民族国度特有的节日。
封龙城东是凤凰山下广袤的大平原,南望封龙山,北靠青龙山。西边紧挨着石邑城,水运船运通达,首先地处古道要冲,这里是夹右碣石入于海的古驿道,又是进入王都石邑城的门户和屏障。也是南北交通要道,处于太行山东麓南北东西交通古道口,又是山区和平原的水路交通枢纽,战乱时是兵家必争的战场,和平时期是财物聚散的重镇,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当地修建城邑的最佳区位,也是最好的风水宝地。
帝喾时代已是原始社会末期,华夏儿女开始种庄稼、养牲畜,并有了固定的居所——地穴,建造城堡。
明朝大学土石瑶封龙山颂:“这里原来是帝尧的古都,巨岳雄伟峙立,大河奔流不息,…”封龙城这里还是让豢龙氏、或者说是关龙氏的子孙、在此为其饲养家畜、驯化牛马干活。
帝喾:“春夏乘龙,秋冬乘马”。华夏开始驯化野马,夏朝时已经开始将马运用于战争,出现了战车(见于《甘誓》)。可见,野马驯化时间与豢龙氏养龙的时间(帝喾)大体相符,表明豢龙氏驯养的实际就是野马,豢龙氏是有史记载的驯化野马的第一人。而将马匹用于军事的时间与御龙氏的时间(夏朝)大体相符,表明御龙氏更主要的贡献在于驾驭马的技术(即驯化战马),这也与“御”的本意相符。
人类进入农耕后和动物的关系——先是豢龙,后是关龙,再后来才是御龙。豢龙时期,动物有其野性,人龙互怕。关龙时期,兽退野性,称为家畜,人龙互善。御龙时期,龙就学会了干活,而自食其力,人龙就互依了。所以人类居住的家,也必有牲口的一份儿!无豕不成家。
关龙逄为何会成为——豢龙氏的族长呢?其实豢龙,关龙,封龙这三者是一个意思。都是以木作栏,圈养动物之意。而御龙就是驾驭使唤动物的意思。正是尧在上古封龙山下,建造王都城堡,组织人力物力来圈养动物。故这上古龙山,便俗称为:封龙山了。经华、夏或者说是:经帝喾,尧,舜、禹到商初的发展就被汤命名为:封龙邑一一是帝喾的王都也是训畜养马的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