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一)
全世界的人都没有想到,今年年初的疫情会演变成如此之大,关于疫情早期的报道并未引起太多关注,但1月23日凌晨人民日报官方发出的一条消息震撼了国人:
“自2020年1月23日10时起,全市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无特殊原因,市民不要离开武汉,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恢复时间另行通告。”
这消息过于重大,要关掉一座千万级人口的大城市,亘古未闻、世所罕见。这背后的逻辑不言自明,武汉疫情前所未有,为了避免扩散至全国,实乃无奈之举。与此同时,一张钟南山院士坐在高铁餐车的照片红遍全网,因为是他亲口说出病毒“肯定是人传人”,劝大家“不要出行,特别是武汉一带的”。而自己尽管买不到车票,还要挤餐车赴武汉,实属反常,所以“最美逆行者”的美称不胫而走。
其后的日子里,钟南山院士的一言一行无疑成为全国人关注的焦点,几乎他公开讲的每一句话都被我们耳熟能详。封城之后的1月28日,钟南山院士接受新华社专访。说到武汉,一向坚强的钟院士哽咽了,满含热泪说出那句让亿万国人泪目无语的千古名言:
“武汉本来说就是一个英雄的城市。有全国,有大家的支持,武汉肯定能过关!”
钟南山院士说武汉市一座英雄的城市
.... 这是疫情发生以来首次有公众人物真情表达,83岁老人的真情落泪感染了亿万国人。
为什么说武汉市一座英雄的城市呢?关于武汉的记忆如过电影般一下子涌上脑海:武汉新军、汉阳步枪、武昌起义、八七会议、第一座长江大桥...
无数影响这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大事件,都和这座城市密切相关,城市因人而生,说哪里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一定是因为这座城市的历史上那么曾惊天动地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件为我们所深深铭记....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先从英雄人物讲起。武汉历史上辈出的英雄,正是他们在武汉导演的一幕幕大剧,让这座古老的城市名扬千古:
(一)一代豪杰孙仲谋
当我计划讲述发生在这片大地上的英雄故事和这里曾经涌现的英雄人物时,我始终在想,既然是英雄辈出之地,古往今来的英雄人物灿若星辰,那么最先该从谁讲起呢?
首先我们这里讲述的英雄需要和武汉的历史文化相关。前面在我《“武汉”这一称呼哪来的?》一文已经讲清楚了,“武汉”是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的总称,那么无论汉口汉阳,都与汉水有关,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地理概念,这是中国绝大多数城市地名的重要方式(平常如山西山东河南河北),但武昌显然是一个具有明确指向的文化概念,而首先提出:“以武治国而昌”的是孙权孙仲谋。
孙权
那么孙权一位是英雄吗?后人怎么评价他?或者说怎样的人才称得上是“英雄”呢?这是个极难有标准答案的问题,然而也一定是一个让年轻人气血上涌的千古之问。
英雄嘛,那还用问吗?万军从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那不是张飞吗?其实张飞真还没有这样的壮举。那么这样的人中国历史上有吗?真还有一个人,而且这样的事情他居然干了两次。
话说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金朝第四位皇帝完颜亮(1122年2月24日―1161年12月15日),集中兵力,计划大举南侵我偏安一隅的南宋首都临安,金兵兵力占绝对优势,依然久攻不下,有点像狮子和羚羊,金兵是狮子随时要一口吃掉瑟瑟发抖的羚羊,然而羚羊无处可退,长江天堑一旦失守,南宋就立马完蛋,所以背水一战的南宋先后在采石矶(位于今马鞍山市西南5公里的长江东岸,与南京燕子矶、岳阳城陵矶并称“长江三大名矶”)和瓜州大败金兵。完颜亮是个残暴无度之人,恼羞成怒之下抄了一份秦二世胡亥的作业,发出绝对命令:“三日渡江不得,将随军大臣尽行处斩”。被逼上绝路的众将士如陈胜吴广一样,愤起兵变*死完颜亮,主动率军北还。
金主完颜亮
形式急转直上的消息极大鼓舞了江南臣民。时年22岁的一个山东青年听闻后,决定投奔到山东抗金绿林好汉耿金的游击队。入伙后,耿金非常器重他。当时另一支以和尚义端为头领的抗金人马,假意归附耿金后窃取了耿金的将印,拉拢一些人马逃走。耿金怀疑这年轻人参与其中,这年轻人为了证明自己的无辜,提刀上马,向和尚义端逃跑的方向孤身追去。半日后,耿金正在帐中酣睡,这年轻人的战马旋风般闯入进来,逃跑的和尚义端那血淋淋的人头“咕咚”仍在地上。
自以为一时豪杰的耿金看傻了:
“英雄老子见多了,真想不到这个平日也不喜欢和领导套近乎,就自己喜欢写点诗文的文化人,居然是个英雄,I服了you!”。
少年辛弃疾
讲到这里大家也许已经猜出十之八九,这个人就是辛弃疾。话说,宋高宗绍兴32年(公元1162年)正月,22岁的辛弃疾代表游击队司令耿金向南宋朝廷进献招安降书,宋高宗赵构到前线视察之余顺便在建康府召见辛弃疾。辛弃疾三拜九叩呈上亲手书写的降表,高宗不禁龙颜大悦,当下授予耿金节度使印,让辛弃疾代为转交。
讲到赵构,大家也许会问:另一位英雄哪里去了?为啥不用岳飞呢?岳飞目前哪里去了?对,这时候岳飞被害去世已经20年,还背负背叛的罪名没有落实政策。
而岳飞的事迹和故事都成了禁书,因为从小受官方教育,在22岁的辛弃疾心里,岳飞也许还是一位逆子罪臣。今天的我们当然知道,少年英雄的辛弃疾满怀虔诚跪拜的所谓万岁爷不是别人,其实就是20年前用12道金牌召回岳飞,将其残忍害死的高宗赵构,你也许会恶心的要吐,但这就是最真实的历史。
宋高宗赵构
辛弃疾满怀欣喜地携带皇帝授予耿金的节度使帅印返回山寨向耿队长报喜,却发现满山一片废墟焦土。原来,在辛弃疾觐见皇帝的当会,游击队两位副头领欲投靠金人趁暗夜刺*队长耿金,烧了山寨解散队伍。气愤难忍的辛弃疾的手下只有五十多名骑兵,仰天长叹:
“刚得皇帝信任,出此变故,如何回奏陛下?不*叛贼,誓不为人”!
四处打听,得知叛徒加入了一支拥有50000余人的金兵。是夜,朗朗月光之下,辛弃疾带领50名特战队员摸索着接近金营,对方营内正在饮酒庆贺。辛弃疾带50铁骑突入营帐,一时间喊声如雷,金兵惊愕之际不知来人多少,乱作一团,有备而来的辛弃疾将那个叫做张安国的叛徒捆绑于马上,疾驰而去。900余年后的今天我写到这里依然热血迸张,遥想22岁的山东少年,一脸*气,横眉倒立,剑光如水,待金兵醒过神来,辛弃疾等50铁骑早已不见踪影。月夜茫茫,惊恐万分的金兵不敢多追,辛弃疾带着叛将张安国返回南宋境内,最后返抵临安府将叛贼献上,士气低落的南宋满朝皆惊,年轻的辛弃疾大获赞赏,被加封辛弃疾江北重镇守将。
老年辛弃疾
也就是该年度,宋孝宗即位,去世20年的岳飞终于平反。《宋史·孝宗本纪》载:“绍兴三十二年秋七月……追复岳飞元官,以礼改葬。”
这是岳飞在天英灵重见天日之年,也是年轻的辛弃疾的高光之年,是高潮,然而似乎已是终结。之后的辛弃疾再也没有机会续写属于他的传奇,半城黄沙,兵临城下,高头大马,回复中原,那只在梦里。位卑言轻的辛弃疾屡屡寻找机会,屡屡受贬被排挤。
男人的诗情就是这么练就的,厚厚的铠甲挡不住绝世的风华,残阳如血苍山似海,满腔热血和少年的容颜在时光里慢慢流逝,沉淀成这涌动千百年来无数少年心灵的悲壮诗句: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时光如梭,年轻不再,英俊少年一晃就老,宋宁宗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辛弃疾再次被启用为绍兴知府,第二年改派镇江知府。镇江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他登上京口北固亭,扶栏眺望,触景生情,不胜感慨万千。何处神州?北固楼上一片大好风光。此时南宋与金以淮河分界,中原已非故土。
2016年11月,作者登上北固楼凭栏怀古
千年来在这大地上经历了多少兴亡更替?千古成败,往事悠悠,江水涛涛,年复一年。也许没想到,这已是他人生的暮年。想当年,这里曾演出多少惊天动地的历史剧,已近暮年的辛弃疾再次想到了孙权: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北固楼挂毛体《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
在辛弃疾心里,800余年前的孙权无疑是最杰出的: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何等英武。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西征黄祖,北拒曹操,独据一方。赤壁鏖兵天以少胜多,年方27岁即与年龄整整长自己一倍、老成大略的曹操一分高下,这是何等胆识和气魄。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在辛弃疾眼里,曹操和刘备都是配角,也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
对于孙权的崇拜,是不是完全因为辛弃疾个人的喜爱,同时代的人眼里孙权又是个怎样的人。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载:操曾对刘备说:“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在54岁的曹操和48岁的刘备看来,27岁的孙权只是一个娃娃。但少年英武的孙权不可小觑。曹操曾出兵濡须口,占领了江上的沙洲之后,孙权立刻发动反击,用水军将江中的沙洲包围曹操的部下3000多人。因曹操军队不习水性,只得坚守不出。孙权亲自带着人马,驾着快船,直接进入曹军水寨的范围。将军们认为孙权前来挑战,纷纷进言赶紧歼灭。曹操被孙权气魄折服,严令不得轻举妄动,孙权带着一支部队如检阅一样,在曹操大军面前一晃而过。部队训练有素,军容严振让曹操眼前一亮。不禁感慨:
“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当然,最熟悉三国人物的无疑是罗贯中了,在一贯挺刘抑曹贬孙的罗贯中眼里,孙权:
“紫髯碧眼号英雄,能使臣僚肯尽忠。二十四年兴大业,龙盘虎踞在江东”
以著《丑陋的中国人》的柏杨也说:“孙权是中国历史上最可爱最有人情味的皇帝之一” 。
台湾著名作家柏杨
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都盘点一遍的*也承认:“孙权是个很能*人”,在他一生最后的一篇长篇讲话里,借古喻今感慨说“当今惜无孙仲谋”。可见对孙权的赞赏和肯定。
所以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有理由把武汉作为一座英雄的城市心怀敬意,而在武汉深厚的文化积淀里,无疑正是这个“紫髯碧眼”的孙权在1799年前(公元221年)给这座古城改名武昌才注入了英雄的文化基因, “以武治国而昌”。英雄自此成为武汉的文化底色。
当然能为“万军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辛弃疾所极力推崇,孙权也不是徒有虚名,那么给武汉以武命名的孙权雄踞江东24年有哪些具体的英雄事迹呢?
且听我我们在后面的时间里慢慢带大家梳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