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刘备的大军开始攻击阳平关,同时张飞、马超等人屯兵武都下辨。而曹军主帅夏侯渊则是镇守阳平关,并派出大将张郃屯兵广石,同时派曹洪进攻下辨,这场战斗从一开始就陷入了胶着。
同年年底刘备出兵汉中,直到次年三月仍然没有取得重大的进展。甚至出现在三月间曹军大将曹休在下辨地区张飞、马超军队的意外情况,大将吴兰也因此阵亡。四月,曹军另外一员名将徐晃又在马鸣阁道打败了大将陈式,陈式等十余营的军队损失惨重。
不久双方又在阳平关一带展开激战。为了应付日益吃紧的汉中战事,刘备急命镇守成都的诸葛亮迅速从益州增派援军。为此,诸葛亮特意派人把蜀郡从事杨洪请来商量对策。杨洪见到诸葛亮之后,立即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汉中是益州的咽喉,存亡的关键,如失去汉中,就没有蜀了,这是家门前的祸患,对发兵有什么疑问!”
杨洪的话,坚定了诸葛亮的信心。他火速将益州大部分的留守兵力及新征集到的青壮年新军一并组织起来立刻赶赴汉中前线,同时对于杨洪关键时刻的意见,诸葛亮也非常赏识,在派出援军的同时,诸葛亮还建议刘备任命杨洪担任蜀郡太守,以代替目前正在汉中前线辅助刘备作战的原太守法正,以便加强对于蜀郡这块京畿重地的管理。
杨洪在得到刘备首肯担任太守后,也展现出了高超的管理能力, “众事皆办”,把各项事物都办理的井井有条,深得诸葛亮及蜀郡军民的称赞。而杨洪上任不久,又向诸葛亮推荐了门下书佐何祗。诸葛亮经过考察后报请刘备,何祗不久也被升职为广汉太守。这几件事情之后,益州人士都很佩服诸葛亮,认为诸葛亮能够充分利用当时的人才。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九月,曹操亲自来到长安指挥汉中之战,双方陷入胶着当中。到了第二年的正月,老将黄忠在定军山力斩曹军汉中主将夏侯渊,汉中之战的胜负天枰已经向刘备集团倾斜。到了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五月,曹操率军撤回长安,汉中之战终于胜利了!
随后不久,刘备又将发展方向放在了东三郡地区。为了尽快攻占东三郡,刘备派出义子刘封及宜都太守孟达率军发动向东三郡发动进攻,力求一战成功。战事的进展异常顺利,短短几个月时间,东三郡也终于落入了刘备之手。
至此,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提出的“跨有荆益”的战略目标已经变成了现实。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刘备在汉中自立为汉中王,终于实现了与曹操、孙权这两大集团鼎足三分的局面。
参考书籍:《三国志》